我国城市管理阶段的分析与提升_城市经济论文

我国城市管理阶段的分析与提升_城市经济论文

中国城市经营的阶段分析与推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阶段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判断

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强调因地制宜的同时,中央对发展大中城市的态度更加鲜明。那么如何具体落实十六大报告精神,在城市发展等重大问题上统一认识?本文通过对中国城市制度变迁、城市市场、其他经济数据的考察,做出如下判断:

1.中国城市经营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改革开放以来,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看,中国城市发展过程可以视为一个博弈过程。就城市之间关系而言,可以分为不合作博弈阶段(城市竞争)、协调博弈阶段(区域竞合)、有稳定预期的制度前提下的连续合作博弈阶段(区域内城市一体化)。这就使我国城市经营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从城市之间的无序竞争(主要表现为“行政区经济大战”),到“城市区域竞合”、“城市区域一体化”。

2.中国城市经营有明显的空间性,表现为以具体城市为坐标、城市之间竞合关系的区域关联性。在以城市自身内部空间的优化基础上,城市之间关系格局、城市之外的资源也逐渐纳入城市经营范畴。

3.当前中国城市经营阶段而正处于协调博弈阶段,一定区域内城市之间的竞合是主要的特征。处于从行政区经济大战向一定区域内城市之间的竞合博弈(也可以称为合作博弈)格局过渡时期。加入世贸组织后,合作博弈取代非合作博弈的城市经营阶段日益成为不可扭转的大趋势,各个城市、城市区域,其经营与发展定位都面临新的选择。

4.城市区域发展需要在宏观层面上加倍努力。在全球化框架下,要加速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与此同步进行的应该是“对内开放”的中国国内区域一体化。国家和各个城市及区域主体在五个层次的城市竞合区域、一体化方面要进行协调与配合,占领战略制高点,形成有利于中国城市发展的大趋势、大格局。成功的城市利益主体的改革与创新,以及各个城市抢抓机遇、自主积极促进各个层次的区域性城市竞合关系发展,则是这一切的基础。

5.城市经营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质的变迁。这种变迁,首先是一种从计划经济中缺乏主体利益、主体意识(城市文化、城市经营意识等)、主体利益代表(全部是“全国代表”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现实的)、主体素质差,以及作为表面现象的城市建成区空间结构的混乱、城市功能不健全,向一种城市发展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自然史的进程”的回归,即回归到正常的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的轨道上来的过程。既有“补课”,又有新环境的挑战,需要创新与创业。其次,城市之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与合作,对于习惯于“行政区经济”、农业经济和传统工业经济思维的中国城市领导者而言,是一个新的“城市经营”与城市管理模式,需要长期的“磨合”。

城市之间的竞合博弈——一体化的必经阶段

城市经营是中国城市化的主流趋势,也是其主要动力;同时它既是市场经济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深化的结果,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促进城市经营不断走向成熟阶段,不仅是相关城市快速发展的要求,也应该成为国家的战略选择。加入世贸组织后,尚未形成的我国大城市竞合区域承担着的不仅是其自身发展任务,而且负载着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任。内部整合是壮大国家整体力量的关键,而区域内部整合则是形成区域竞争力的关键。以城市区域竞合方式来推动关联城市区域提高合作水平,形成国家对外竞争力支柱(首先面对的是跨国公司对国内产业分工体系的挑战),是一条可行而有效的途径。

1.发达城市先行。目前,我国大部分发达地区正处于从城市竞争向城市区域竞合阶段过渡的初期,少数地区在进行城市区域竞合的同时已经向第三阶段发展,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其工业化水平相对比较高,已基本具备了一体化的条件。这些地区的“率先实现现代化”,应该是在城市区域一体化的整合过程中、在城市竞合的助动力推动下实现的,其内容应该包括城市合作制度与机制的创新。由于行政区经济大战时期所形成的趋同的产业结构、规模比较小的企业大量存在等状况,使得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相当长时期;各个城市政府的改革与创新也有一定时段,“磨合期”城市区域竞合阶段必然延续相当长的时间。一体化不可能绕过城市竞合博弈阶段。

2.内外兼修。与对外无序的行政区经济大战式的城市竞争转向城市竞合相适应的是,城市自身逐渐转向注重提高综合素质、改善环境为主的内外兼修式的城市经营。关注自身,体现城市社区建设成为城市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城市之间竞争的层次与内容有了质的变化:从资源、产业到市场空间的外在争夺,转向到城市自身素质、城市吸引力、城市竞争力的竞争。

3.追求合作成为主流及潜在的主导趋势。随着“城市经营”走向成熟阶段,各地正在积极谋划的是城市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以及中国城市发展在总量和质量上达到了新的层次,使中国城市有了城市区域竞合的需要,在理论和规划方面出现了“大北京”、“深港一体化”、“两岸四方”合作等大思路。城市区域竞合发展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新趋势与新动力,这一点日益成为共识。

多层次城市竞合区域大格局——国家战略布局

推进城市区域的竞合,需要各个层次的利益主体的共同努力与配合,以形成合理的结构、整体优化格局,迅速壮大国民经济总体规模,在竞合区域内和竞合区域之间形成良性的相互促进态势。特别是在中观层次上形成跨行政区的城市之间的良性竞合关系,必须有以下层次的改革与创新为背景和条件:微观上城市体现创新、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宏观上,国家在把促进区域竞合、一体化作为一项国家战略的同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尤其是与周边国家共同推动经济的区域化,在国际上为国内城市创造区域竞合、一体化的有利环境。

1.构筑两岸四地“中华自由贸易区”,是追求中国城市区域竞合格局的前景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东北亚区域合作组织。世贸组织对区域贸易协定的认同(关贸总协定第24款允许区域贸易协定作为一个特例存在,条件是它在促进区域内贸易流动的同时不得提高对外部世界的壁垒),为区域贸易协定的扩展提供了很大的制度空间。2001年11月6日在中国与东盟10+1首脑会议上宣布,中国和东盟10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2002年9月《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草案达成一致。据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组运用GTAP模型测算,如果双方建成自由贸易区,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将增长48%,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长55.1%。形成的是一个具有17亿消费者、近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和12万亿美元贸易总量的经济区。(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简介》,《时事资料手册》2002年第3期。)这一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必将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上海合作组织有关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潜力有待挖掘,在能源、交通、贸易、投资、技术合作等领域空间巨大。对于中国西部大开发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东北亚区域合作影响到中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在世界经济方面十分重要的几个国家和正在改革开放的朝鲜、蒙古。其合作区域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交通运输能量潜力和潜在的消费市场空间巨大。

国际性次区域合作可以作为先行者。如图门江三角洲,已经有相当大进展的大湄公河领域等区域,能够形成中外城市的区域性竞合趋势,可以在全面的合作与更大范围的国际城市区域竞合形成之前取得实效,有力地促进所在区域经济的发育与发展。

2.五大核心城市竞合区域是次级城市竞合区域、联城自理区域发育发展的环境和引擎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大北京城市竞合区域“三驾马车”(李善同提法,一个形象而贴切的比喻。事实上真正能够形成大城市竞合区域之间竞争的只是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大北京”仍然只是一个可能在十几年后实现的区域概念),是当前中国城市区域竞合格局的核心与主体。是中国形成知识与制度创新区位、“世界工厂”、率先现代化的首选区域,有实力向世界级大城市竞合区域能级发展。

在国家战略层次上,同时不能忽略两大潜在城市竞合区域:连接东西部、日益崛起的中国中部——华中以武汉为龙头,长沙、南昌为配合的比较高程度发展的核心三角城市区域,影响东北大开发和整个东北亚跨国经济合作的辽中南—图门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

3.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次级城市竞合区域

小区域内邻近城市之间合作区,空间上呈现为城市群、城市圈或者城市带状态。它的发展使国家级大城市竞合区域内部城市发育更加充分,中国其他区域城市逐渐发育并走向成熟。今后近期,最有活力表现的应该是次级城市区域竞合领域。如长株潭,苏锡常嘉湖环太湖城市圈,辽宁中部城市群,厦门周边城市群,以西安为核心、沿陇海线带状地带分布的关中城市区域等。彼此相距不足50公里的长株潭城市群已经被列入国家“十五”计划,一体化的总体构想已经明确。江苏省建设厅牵头组织的苏锡常都市圈规划,也在2002年1月18日通过了专家论证。其中若干城市也可能最终采取“并市”(饶会林)方式。

4.以城市为“增长极”的“联城自理区域”

这是指围绕中心城市形成的中心及卫星城镇区域。空间上在一个比较近的“通勤”圈内,是一个城市与其乡镇之间的密切联系的完整经济区域。从严格意义来说,它不涉及城市之间的关系,而是城市与所在区域乡镇之间的关系。因为有无可争议的中心,或者处于一个行政区内,以中心城市为“增长极”的“都市区”,也是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实现的城市竞合区域。它是城市区域竞合基础的基础,是基本单元。对于中等以上城市,尤其大型以上城市,最为重要。如上海都市区(上海及周边卫星城镇、昆山等),广州,北京,西安,沈阳,重庆,武汉,成都,南京等等。

城市经营多方共赢的关键——以自觉的理性合作博弈追求区域利益

城市竞合区域的形成过程,是区域内外城市之间理性博弈的过程,是互利合作的一系列组织机构和制度、运行机制的创新与形成过程,是新的游戏规则的艰难探索过程。共同遵守的竞争、合作及获得利益的制度与机制(游戏规则),是这一过程的最大成果,也是城市区域竞合成功的标志。而城市政府的改革与创新、市场的分割和封锁状态的结束、各种垄断的打破,是实现理想目标的前提。

1.生产力的发展对城市经营进程起决定作用。主要以经济规模和经济水平为表现的生产力是城市发展的最大动力,也是重要表现。生产力发展要求资源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配置,要求产业结构升级,要求突破地方限制,这是推动区域竞合、区域一体化的决定性因素。浙江、江苏、广东已走在了前列,赢得在比较高的层次上与上海、香港进行区域竞合乃至推动区域一体化的资格。

2.从自发的一体化到自觉的有引导的一体化。如果仅仅停留在企业跨区域整合资源的层面上,中国的企业就难以突破地区障碍,并往往为此付出巨大成本。因此,很多有潜力的企业“长不大”。产业规模、水平更是受到行政区经济的极大限制。在生产力达到一定程度后,虽然一体化是必然趋势,但自觉的合作能够使这一趋势的实现成本更少,进程更快,并且区域性竞争优势形成得更早。自觉的一体化,前提是地方之间在区域间贸易、投资、技术乃至人力资本等方面逐渐放弃地方封锁,互相开放,形成地方之间合作关系的制度化。

以市场经济方式为前提的区域竞合不同于传统的区域协作。现有的协作办公室或省市政府间的非定期会议等省际合作,仅仅是一般性合作,远远不能适应城市经营、城市区域竞合形势的要求。区域内城市政府之间的理性博弈与合作共赢机制亟待建立。中国及国内的各个城市,都迫切需要探索区域内以城市政府为制导而非主导的城市之间区域竞合机制,积极引导区域发展的空间布局和组织力量等方面蓬勃发展的趋势。区域竞合、区域一体化,前提都是统一、开放的市场。生产力发展使市场突破地区空间,这是自发竞争的要求;对这种竞争予以规范、引导,需要有关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以及政府对产业和企业的引导。竞争与合作的有机结合,使各个地方之间达到竞合的新境界,城市竞合区域也得以逐渐形成。在城市竞合区域形成并且逐渐达到成熟的基础上,区域一体化就有了生产力和政府合作制度等方方面面的基本条件。

3.自觉创新、国家协调。跨多个行政区之间自觉的区域一体化,需要国家层面上的协调,更主要的是多个相关地方政府参与的城市之间的对话、协商,在城市博弈基础上形成统一的区域一体化决策与协调、监督机构。在城市竞合、一体化初期尤其需要如此。城市区域竞合体系,是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的大格局上进行城市的资源整合,主要以市场经济方式、在各级政府的宏观调控下由各有关城市自觉自愿“磨合”。要从城市经营初期的“对话性合作”转向有实质性利益和结构安排的“制度性合作”(吴良镛)。城市区域竞合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完善的“城市”个体(在城市体系中适当定位为前提),含企业集群、产业集群、官产学研有机体、“城”与“市”有机结合等方面的良好发育;经过区域内城市之间长期的竞合博弈之后形成城市体系(在全球城市、产业体系中),包含了大产业协作、知识协作、城市分工等内容。这些就要求各个地方放弃自己的部分权利,让渡给一体化区域协调机构。

地方政府能够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调整与完善、丰富城市外部空间并优化其结构、政府体制创新、形成创新区位等方面发挥作用;高效率、低成本地提供公共产品,推动城市之间区域竞合关系,参与竞合游戏规则的制定与监督;关注与保持城市竞争力,等等。

城市个体则要通过改革和创新,在明确“城市自主权”、出台“城市化移民政策”的基础上,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政府治理结构”,并且建立完善的“城市健康发展指标体系”(注:饶会林:《城市经济管理研究文集》,在2002年10月13日召开的“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上关于“城市经济管理研究提纲”的演讲中提出。)。

收稿日期:2002-11-20

标签:;  ;  ;  ;  ;  ;  ;  ;  

我国城市管理阶段的分析与提升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