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大学公共艺术类通识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论文

应用型大学公共艺术类通识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施群1,2,周灵1,洪沛1,李德胜1,2,叶晓平1,2

(1.浙江丽水学院中国青瓷学院,浙江 丽水;2.浙江省特色文创产品数字化设计与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浙江 丽水)

摘 要: 在校本通识课中,公共艺术类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影响因素,我校公共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已取得不错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我校公共艺术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和教学方法等三个主要方面进行探讨,为新背景下国内高等院校公共艺术通识教育的改革提供新的思路,进一步完善高等院校人才教学培养结构。

关键词: 龙泉青瓷;通识课程;公共艺术类;教学实践

一 通识课大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2]。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为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当代大学生应熟知中华优秀传统“非遗”文化,汲取人类陶瓷文化的营养,把中华优秀文化带入生活、科学和艺术中去。

当前,我国各地方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将公共艺术类通识选修课和专业技能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寻找适合本校教育模式和特色的通识教育[3]。将原有以专业分类为单一目标模式向以多个专业方向为目标的通识课程体系。在国内高等大学教育改革和“双一流”的背景下,地方院校通识选修课教改提高创新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支撑。通识课程已成为国内高等教育课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公共通识课程的重要性逐渐提升。尤其在师范类地方高等院校,公共艺术通识课程与不同专业课程可以起到互补作用,有利于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我校围绕山区适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专业结构调整、山区特色专业群的构建、“两山”课程的建设、组织变革、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教改,通识课程主要分为公共艺术、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三个方向。在我校通识选修课中,公共艺术类课程是培养人才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所在。强化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不但能树立大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且能提高审美情趣,提升大学生的创造能力,拓宽大学生的思路视野,深入挖掘大学生的潜力,这关系到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在公共艺术类通识教育中,公共艺术选修课是全面培养和提高我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与人才保障,这是国内高校公共艺术类通识课程改革中值得深思和探讨的课题。为此,本文主要从专业角度出发试探公共艺术通识课程的重要性。

二 我校公选课现状

2009年“传统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陶瓷类唯一的入选项目。这不仅为我校特色办学之路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为我校承担起青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指明了方向。我校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社会人才发展的需求,为当今社会和生产企业急需、培养具有创造性、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公共艺术类通识课程开设应紧紧围绕人才需求和服务社会来展开。

综上所述,行为人明知资金是犯罪所得及其收益而利用金融机构或金融产品转账、套现、取现,成立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不仅遵循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而且符合我国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形势需要。

同时,我校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提高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指示精神,充分利用我校各专业学科的特色和优势,重新制定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着力进行教学方法和课程构架的改革,深入优化本科人才方案,制定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融入了人文素养且具有我校特色的通识课程体系。

我校一直加强教学教改力度,主要从课堂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理念等方面,尤其以陶瓷艺术设计为特色专业方向。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与知识基础设置差异化教学内容,针对学生不同的气质特性与思维习惯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4]。因此,我校通识课程从大学一二年级开始引导性选修,大三、大四年级可根据自身特点和专业方向进行自由选课。同时鼓励学生从自身兴趣、自身能力、专业需求等方面,真正实现跨专业、跨学科自主学习,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扬大学生个性,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采用专业课和通识选修课内容相结合的方法给学生讲授[15]。我校通识选修课主要面向全校学生,课程以文化、艺术、技艺、自然、科学为主要教学知识要点,如《陶瓷科学艺术与生活》为例,其面向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讲授生活中的传统日用陶瓷(龙泉青瓷)制备工艺、文化底蕴,以及建筑卫生陶瓷的制备工艺、设计理念等,与生活中的关系。包括在生活中遇到的陶瓷种类(如压电陶瓷、热敏陶瓷、生物陶瓷等)和陶瓷的作用(如陶瓷过滤、陶瓷刀、陶瓷骨头、陶瓷发动机等),其目标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审美情趣,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培育家国情怀,对大学生成长指引了人生方向。

作为大学一名青年教师,深切体会到文科、理工科、艺术等不同大学生在文化素养追求、思维方式、知识积累、气质性情等方面有明显差异。文科学生通过在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学习,使得他们进入大学后,对文学知识的学习动机强烈、基础知识功底扎实深厚、注重细节、思考较为细腻。针对理工科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与文科专业学生相比,在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科学知识不够”。这可看出高校理工科学生对人文知识仍不够重视。理工科学生对人文知识学习动机不够强烈且被动、人文知识积累匮乏,但思维逻辑缜密、精神面貌蓬勃,而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较为薄弱,人文素养亟待加强。但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较为任性、思维跳跃、精神气质奔放。从以上分析三种不同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差异性可知,要在通识课堂取得良好的效果,务必要首先了解不同学院专业学生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出发,针对性的修改通识课程课件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与进度,实现“学生正确对人处事的高尚人格情操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的公共艺术课为目标,将课堂气氛调节更为活跃。

三 解决措施

通过我校校本通识课程主讲老师的调查和反馈可知,大多数学生知道公共艺术对个人发展和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但在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对所谓的公共艺术文化知识不重视。而人文素养和公共艺术知识的影响是需要长期点滴积累的过程,需要在对国内外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实践创作锻炼中逐渐培养,依靠选修一门16学时的公共艺术类通识课程并不能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很快。因此,在师范类本地高校公共艺术类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中出现很多问题。为研究我校公共艺术类通识课程现状,通过对校内不同专业的通识课程的开设情况和教学情况初步研究分析,将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 课程设置

通过对我校中国青瓷学院2017-2018学年第2学期和2018-2019学年第1学期开始的35门通识课程的调研,提取了其中的开课有效数据,发现了公共艺术类通识课程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性。主要是实践课时时数不够、课堂活跃气氛还需加强,选课人数为大班效果欠佳和实践人数较多,场地有限等影响因素。这为今后国内大学开设公共艺术类课程的问题有些启发作用。在高等院校通识课中,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也极大影响了通识课程效果。若教学内容和方法一直延续采用美术学专业学生的方式,会让工科类学生比较头疼。最突出的问题是艺术类理论课程过于深奥、苦涩,选课学生数量较少,甚至不开设;而陶瓷艺术设计类课程开设门数较多,尤其是陶艺(青瓷)体验实践活动深受学生的欢迎。

国外知名教育学者巴班斯基认为“激发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组织和实施学习活动的方法、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5]。在公共艺术通识课堂中,因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应采用讲授、演示和体验实践等多种形式,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公共艺术知识的需求,或学生自学、或教师引导下,完成各项教学目标,从而完成学习任务,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检查效果。

在当下市场竞争极为激烈的情况下,四大工程的顺利实施,为天脊集团销售任务节点的完成起到了决定性关键作用。实践证明,“十大重点销售区域市场建设工程、百佳优秀经销商培育工程、千家专营店建设与巩固工程、万名种植大户培训服务工程”就是天脊集团市场深耕的核心工程、战略工程、必胜工程、发力工程。

我校主要开设了公共艺术类、自然科学类、社会哲学类等三大块。公共艺术类课程主要包括《陶瓷科学艺术与生活》《龙泉青瓷艺术鉴赏》《青瓷首饰赏析与制作》等。我校在通识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过程中,艺术理论课程开设门数不多,选课学生数量也不多,公共艺术类实践课程开设较多,很受学生的欢迎。但受学生欢迎的通识课实践课程课时相对较少。

(二) 课堂教学

近年来,人文公共艺术发展至今,呈现百发齐放、纷繁多元的局面。公共艺术类通识选修课是我校进行教改的一个重点方向,坚持“遵循规律、特色办学、综合改革、协同创新、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工作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构建山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加快建设服务和助推绿色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大学。我校中国青瓷学院立足实际情况和地方特色,在推行全校选修课学分制的情况下,陆续设置校本通识核心《陶瓷科学艺术与生活》、《龙泉青瓷艺术赏析》、《青瓷首饰赏析与制作》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艺术类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紧密结合我校人才培养方案和建设目标。

据统计,我校中国青瓷学院开设的公共艺术类课程通识课程选课人数最多,达2328人次;其次是生态学院、民族学院和医学与健康学院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分别为2007、1889和1157人次。通过对我校189门通识课程的主客观分析,发现了影响学生选修通识课程的关键性因素。具体而言,公共艺术类通识课程选修的学生最多,这与我校中国青瓷学院教师的上课气氛、课堂点名、班级人数、考核方式等因素有关,其中,陶艺体验(青瓷)实践活动备受学生们的欢迎。每学期课程结束,大学生对选修通识课程教师评价的高度认可,表明教育资源被充分利用。这与我校中国青瓷学院公共艺术类通识课程精心设计和设置有关。这对我校研究通识课程教改、学生对教师评语、课程评价和其影响因素,提高通识开课效果提供了科学数据。

(三) 教学方法

这个异构课例说明,教师可以基于突发事件(或局面)灵机一动式地设计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寻找答案。

公共艺术通识课程教学科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条件和课程特点等方面综合考虑。通识课程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教学课堂讲授、资料查阅、实践活动和心得体会,以及教师的指导反馈和检查,一般通过课堂点名、课堂作业和实践活动来完成。而通识课网络课程作为通识课程学习另一种学习平台,但基于网络课程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过于机械和无法与学生现场互动,以及不能让学生参与现场实践活动,真正体验公共艺术通识课程的乐趣。但这种网络平台教学方法和管理,较为简单,不利于师生的交流、学习反馈不及时、学生学习过程不自觉,易造成评估学习效果的客观性和全面性的弊端(如图1所示)。因此,网络教学形式只能为教学上的一种补充和科学手段。

课堂教学内容需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进行。在课堂教学内容上,主要以引导式和教育发展作用的知识点为要点。通过公共艺术类通识课程主要章节内容为主线,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及时性和连贯性,深入针对重点内容和要点难点的剖析,在有限的课时下,教学课堂互动气氛比网络课堂教学更为有效,学生课堂学习不致感到枯燥乏味,无需课后再花费大量时间去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在课程内容安排和选择上,主要以课堂内容重点难点的再现和演示。以课程大纲主要内容8学时理论课程为主,注重课程内容深度和补充,以及学科间联系的提醒,注重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和层次性及引导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课外安排8学时的体验实践活动,展示自我青春气息。通过课内外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有效提高教学内容和更易达到教学目标。

解析:(1)这种解释合理,它体现了铝热反应的特点之一,即放热较多,并且解释时结合了表中提供的熔点数据。(2)证明某固体是不是含有铝,只要取少量块状熔融物,加入足量NaOH溶液即可,若含有铝,则固体部分溶解,有气泡产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铝、铁熔融物在一定条件下与浓硫酸或稀硝酸反应,会产生有毒气体,而且消耗的两种酸量又多,熔融物中铁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故最好选用稀硫酸溶解该熔融物。

图1 专业理论成绩组成

我校中国青瓷学院开设了面向全校不同专业学生的公共艺术选修课(龙泉青瓷)。通过公共艺术类通识课程的讲授,让学生不仅能感受公共艺术知识的魅力,而且能在体验实践活动中找到乐趣,以及对多样化教学方式、考核形式表现出极大热情。基本实现专业学科交叉、文理工相互渗透的目的。在获得师生的肯定基础上,我校进一步加强了公共艺术类通识课程的教改。公共艺术类通识选修课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出勤率、课堂表现、课堂答问)占40%,实践成绩(出勤率、实践表现、小论文)占60%,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性实践活动。同时,将每一位学生综合成绩纳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里面,针对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的考核内容,跟踪学生学习情况,如课堂表现、读书笔记、作业论文、实践总结等,使学生在学习中可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率。

四 小结

随着海内外高校毕业生数量日趋上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普通教育。面对高校毕业生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式,应加强专业学科交叉和知识互补,重视公共艺术类通识教育成为高教课程的目标。在这“双一流”大趋势和山区应用型高校教改的大背景下,我校进一步加大课程教改的步伐,已逐步实施学生“自主选课,自选学分”,根据学生差异性而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行业培养更多的接地气的复合创新型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①应将发展基层水利作为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性措施。只有发展好基层水利,才能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才能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

参考文献

[1] 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习近平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J].时事报告,2018,5(1):1-2.

[2] 张晓松,黄小希.习近平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J].舞蹈,2018,5(1):1-2.

[3] 施群,叶晓平.龙泉青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硅酸盐学报,2016,35(8):2460-2465.

[4] 郑红苹,崔友兴.“互联网+教育”下循证教学的理念与路径[J].教育研究,2018,463(8):101-107.

[5] 王春华.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评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2,206(10):188-192.

本文引用格式: 施群,等.应用型大学公共艺术类通识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 教育现代化,2019,6(74):162-164.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74.069

基金项目: 本文得到了丽水市科技局项目(2015sjz01)资助;龙泉青瓷协同创新中心资助(PY2016QCXT08)。

作者简介: 施群,男,汉族,江西萍乡人,浙江丽水学院,讲师,工学博士,研究方向:陶瓷材料(龙泉青瓷)与青瓷文化。

标签:;  ;  ;  ;  ;  ;  

应用型大学公共艺术类通识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