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要思想论文,指导思想论文,我们党论文,代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指导思想是旗帜,是方向,是指导实践前进的指南。指导思想正确与否,对党的命运、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极大。一种思想理论要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必须具备三个条件,这就是:①在理论上必须同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②在实践上必须能指引全党全国人民实现新的目标;③它本身已经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为此,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什么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一,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既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我们党十分重视理论的指导。建党以来,我们党先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成为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现在,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成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在学习中,大家都很关心一个问题,这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老祖宗”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个问题,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作了明确的回答,他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老祖宗”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继承和发展的统一,是坚持和创新的统一。
那么,怎样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老祖宗”的坚持和继承的关系呢?它们之间的坚持和继承关系是十分清楚的。它们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这些就是一脉相承的“脉”。可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红线,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集中概括这一重要思想的三句话——“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基本点,无论是马克思、列宁,还是毛泽东、邓小平,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不同角度进行过阐述。这就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这个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这个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个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由此可以看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牢固地站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阵地上,深深地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之中,没有丢马克思和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和邓小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所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老祖宗”是一脉相承的。
那么,又怎样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老祖宗”的发展和创新的关系呢?这是大家更加关注的方面,也是我们应该着重弄清楚的问题。
有人讲,“三个代表”这三句话,“老祖宗”早就说过了,怎么成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新的发展和新的创新呢?我认为这些同志提出这个问题是不奇怪的。这说明这些同志在思考问题,同时还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认识。我认为,能够用“老祖宗”说过的这三句话来集中地提出这三个问题,本身就是很不简单的。“老祖宗”讲的话很多,现实的问题也很多,为什么单单挑出这三句话,单单提出这三个问题呢?因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三条是当代中国最重要、最关键、最根本的三个问题,是最核心的三个问题。抓住了这三个问题,就是抓住了根本、抓住了关键、抓住了要害。从这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说到了最本质处。这三句话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着深刻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并由此展开形成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三句话构成整个体系的内核和主旨,整个系统理论由此扩展而成。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具有的基本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有论述,但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这里,我们就需要进一步分析一下这三句话所涉及的三个方面是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的。
(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句话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提出了“先进生产力”这一科学概念,作出了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科学阐述。这种简约而科学的理论表述,既紧紧地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又体现了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时代特征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社会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但在现代条件下,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迅猛,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世界的力量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而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发展社会生产力因此而有了新的时代内涵和特点。这里,就在社会生产力的范畴内提出了先进生产力的问题。要解决当代中国发展所面临的根本问题,使我们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着重解决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问题。先进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部分,具有更大的活力,更强的生命力。先进生产力能够带动一般生产力的发展,能够改造传统的生产力,并提升传统生产力的品质。先进生产力代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方向。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就必然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更加适应,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我们要想快速发展,用通常所说的一般生产力或社会生产力理论指导是不够的。“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这个命题,是解决当代中国跨越式发展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的金钥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一定要相适应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为我们找到了一条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而我国科学技术文化又比较落后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句话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这个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提出了“先进文化”这一科学概念,作出了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科学阐述。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当今世界,文化、经济和政治互相交融,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越来越鲜明,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带根本性、全局性的大问题。文化有一般文化、先进文化、落后文化之分。先进文化是执政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高举先进文化的旗帜,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一科学命题的提出,既体现了对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深刻认识,又体现了对我国文化现状的准确把握;既体现了对中国文化的历史环境和未来走向的深刻认识,又同落后、腐朽文化划清了界线。它从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关系着眼,强调我们党不仅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还要为先进文化的前进创造条件,扫清道路,不断促进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从而带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全面的发展。
(三)“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句话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的基本原理的坚持和阐发,又是对党长期执政的一个核心问题的深谋远虑。我们的党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清醒地认识和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的政治基础、群众基础。但是,建党80多年来,这一点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而尖锐地被提出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起我们党高度的、极端的重视和关注。很明显,这是因为我们已经是执政50多年的党,而且还将长期地执政下去,这种长期执政容易出现而且已经出现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脱离群众、远离人民。世界上许多执政党、大党、老党、革命党纷纷下台,给我们以深刻的鉴诫和警示,其中最大的教训是苏共的垮台、苏联的解体。我们党史系统的同志曾到俄罗斯访问,和俄罗斯的很多学者进行了交谈。他们告诉我们的同志,他们过去都是苏共的高级官员,也是研究党史和俄罗斯问题的专家。他们都认为苏共的垮台根本原因在他的党自身,在他的党丑化了自己的形象,歪曲了自己的历史,脱离了人民群众。苏联的教训给我们党敲响了警钟。
在这里,我还想再从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角度,谈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问题。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于上一个世纪的50年代。50年代初中期,鉴于苏联模式的弊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决心独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先后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思想。比如:在发展目标上,提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任务;实现这个总目标,就是要实现以工业现代化为核心的、包括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在内的四个现代化,就是要在一定的时期内赶上世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在发展步骤上,提出了通过恢复国民经济、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高度发展社会生产力等几个阶段,在一百年时间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战略措施上,提出必须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特别是要抓住有利时机,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必须坚持改革经济体制,不断探索适合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经济管理模式;必须处理好十大关系,保证和促进各个方面的平衡和协调发展;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我国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即使在今天看来,这些思想仍然是难能可贵的,闪耀着时代的光辉。但是这些思想只是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发端、一种探索,而且许多好的思想并未在实践中坚持下去。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初级阶段论、改革开放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等,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就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入了,也更加接近本质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继承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比如: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都是对毛泽东思想、对邓小平理论的重大发展。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体现的四个“基本”来看,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是在邓小平理论形成时提出的,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则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基本纲领是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基本经验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因此也进一步发展了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内涵。所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自然理所当然地应当成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二,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实现新世纪新阶段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的根本指针。
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先进性、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从我们党的历史来看,指导思想正确与否,与党的事业关系极大,对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影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这样一个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具有根本意义的指导思想。
我们在学习中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邓小平理论从形成的时代主题、基本国情、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和实现的历史任务,总体上说是一致的,那么怎样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继邓小平理论之后又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呢?
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就是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主题、基本国情、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和实现的历史任务虽然没有变,但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变化。历史方位是指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所处的历史地位,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所要前进的方向。任何真正的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要求和产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适应时代需要、应对时代挑战、解决时代提出的新课题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历史方位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党经历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一条是由革命的党变为长期执政的党,一条是执政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就意味着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源于当今世界、当代中国、党的现状的深刻变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对这些变化进行科学判断、科学分析、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从世情、国情、党情这三个方面来分析。
就世情来讲,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看,虽然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但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主义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面临着各种严峻的困难和挑战。这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国际环境,即世情。
江泽民同志1989年6月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总书记,从此形成以他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此后的十三年间,世界发生了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最重大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一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
自从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从美苏争霸向多极化的发展演变趋势不可逆转。这一重大变化,使得世界出现许多新情况。大国关系在重新调整,一些在过去被掩盖着的矛盾如地区冲突、民族和宗教问题等开始暴露出来,特别是新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所抬头,现在又出现了恐怖主义危害上升的新问题。但是,世界格局多极化并没有真正实现。美国不想也不愿意看到这种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美国推出的《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明确提出美国的目标是领导整个世界,决不允许出现向它的“领导地位”提出挑战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它更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强大起来,于是继续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图谋。因此,世界多极化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才能最终形成,并且是相当长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经济全球化也是当今世界不可抗拒的发展潮流。从资本主义开拓世界市场开始,人类就已经开始了全球化的进程。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东西方经济相互往来的重要障碍消除,经济壁垒一个个消失,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利益相互影响,全球经济联系比过去更加密切。今天,一个国家想完全封闭几乎不可能。跨国公司、世界性组织(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区域经济集团迅速发展,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我们来说,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先发优势,继续主导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从总体上说,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弱势地位,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大而积极的举措,但如果我们不能采取正确的态度和对策,就会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陷于不利的地位。
就科技发展来看,世界科技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其主要特点:一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革命来势迅猛,高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二是经济与科技的结合日益密切,国际间科技、经济的交流合作不断扩大,产业技术升级加快,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科技、经济越来越趋于信息化、全球化;三是科技革命创造了新的技术经济体系,产生了新的生产管理和组织形式,大大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四是各国更重视科技人才、教育的基础性作用。这些都说明,未来世界将是以知识与技术创新为基础,以全球为市场的时代,它将促进各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产业构成、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教育制度、文化取向等发生深刻变化,也将对各国对内、对外政策提出新的课题。
就国情来讲,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中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国内环境,即国情。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了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经受住一次又一次考验,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经济贸易制裁;治理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并成功实现经济的“软着陆”;有效地解决了世界经济不景气带来的问题和困难,以及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挑战;针对经济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排除各种干扰,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党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宝贵经验,对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许多重大问题作出了进一步探索和回答。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和接受实践检验。正是有了这样广泛深刻而又丰富多彩的新的实践,党又不断对它从理论上进行了科学总结,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和论断,再到实践中去进行验证,正确的坚持,不正确的纠正,不完善的补充修正,才有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果。
就党情来讲,从“三个代表”产生的现实依据来看,经过80多年的发展,今天我们的党员队伍、党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国际国内广泛深刻的变化和党内外千头万绪的问题,需要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这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党内环境,即党情。
首先是党员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数量上看,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全国党员的数量由3500万人发展到6600万人,平均每年净增146万人,现有党员占全国人口的5.2%;从结构上看,战争年代党员70%以上是农民出身,建国后工农成分的党员也占了党员队伍的绝大多数。而进入新时期后,一些非工农职业的劳动者、企业管理人员甚至一些以资本要素参与分配的人员中的优秀分子也开始入党。这些,都为我们如何保证党员的质量和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提出了重大而又现实的新课题。
其次是党的干部队伍正在进行整体的新老交替。不仅新中国成立前成长起来的干部,而且“文化大革命”前党培养出来的干部,都将陆续退下来,一大批在新时期成长起来的年轻干部正在走上各级领导岗位。与20年前相比,干部队伍的平均年龄降下来了,文化程度提上去了,年龄、学历等结构和层次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现在40岁上下的年轻干部,一般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和党的优良传统的教育,但还不够系统、扎实。他们对中国的国情和现状有不少了解,但还不够深入、全面。他们也经受了一定的党内生活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但还不够全面、严格。也就是说,这一代年轻干部,还缺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扎实功底,缺乏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系统了解,缺乏党内生活和艰苦环境的严格锻炼。”因此,在新世纪加强党的建设,关键是建设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求的、能经受各种风浪考验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再就是党面临着执政的考验。这种考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容易产生脱离群众的倾向;二是容易滋生既得利益现象;三是容易出现权力失控现象;四是容易失去生机和活力。因此,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江泽民同志把这些问题归纳为三个“相当不少”,即:“现在党的建设同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地方还相当不少,党内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存在的不符合甚至违背党和人民利益也相当不少,在加强党的建设方面,我们需要研究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也相当不少”。比如,在理想信念问题上,确有一些人淡漠甚至动摇、丧失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还有些人公开主张私有化、多党制、西方政治模式,等等。这说明,在新形势下高度重视并加强党员干部的信念建设,是一个直接而重大的现实问题。
党的建设中出现的这些新问题,迫切要求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以确保党的生机与活力,确保党的先进性。一部世界政党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一个执政党不管它的资格有多老,如果不能站在时代进步潮流的前列,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从而丧失其应有的先进性,人民就会把它抛弃。资产阶级政党或民族主义政党是如此,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也同样是如此。
新的时期呼唤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来自新的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诞生,是由新的世情、国情、党情所决定的,是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今时代提出的许多重大课题的科学回答,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生动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实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和逻辑必然。因此,“三个代表”思想也就理所当然地必然成为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三,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
一种理论要成为系统的理论体系,至少要具备四个方面的基本要素,它包括:有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有一个贯穿全部理论的明确的主题;有一系列首尾一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基本观点;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为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符合这些要求,具备了构成科学体系的上述各种条件。它有自己坚实的理论基础,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有明确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它的内容全面体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的各个领域,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它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又指导实践,并为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真理。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不是简单的三句话,而是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重要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都有全面深刻的论述,进而形成系统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体系。
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最初提出时的一个重要观点,逐渐发展成一个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思想全面的理论体系,从指导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纲领,发展成不仅指导党的工作,而且指导国家工作、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它科学地回答了在无产阶级成为执政党长期执政以后,如何在极其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中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解决好共产党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基本规律的重大问题,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任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新的庄严使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所有这些,都充分证明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
标签:先进文化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