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转换层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相关措施论文_庄坚锐

浅谈转换层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相关措施论文_庄坚锐

广东佛山

摘要:近年来,我国已进步高新科技发展的时代,经济发展迅猛提升,也因此带动了社会的进步,同时,建筑工程结构形式也逐渐向多样化、复杂化发展开来。其中,转换层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作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据统计,80%以上建筑工程通过设置转换层来实现不同结构形式的荷载传递。由此可见,建筑工程结构转换层是不同结构形式相接的关键点,如何采用合理的施工技术,保证转换层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是关系到建筑工程物整体结构质量的重大问题。本文主要围绕建筑工程结构转换层特点及施工工艺进行了分析,以期能为相关工作人员的后续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建筑工程;转换层结构形式;钢筋模板;技术应用

引言

目前,建筑工程正朝着多功能、综合性的方向不断迈进,这种建筑模式主要作用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以及工作条件[1]。在同一建筑中,上部楼层小开间的轴线布置(住宅、办公室、客房等),下部则需要较大的柱网空间(商店、酒楼等)的情况越来越多,要求结构设计满足功能的需求而使“转换层”应运而生。通常情况下,当建筑工程下部楼层竖向结构体系或形式不同与上部楼层时,或上、下楼层竖向轴线存在错位情况时,则必须将转换层设置在结构出现变化的楼层。作为建筑物中不同结构形式连接的关键点,建筑工程结构转换层不但是下部结构的“顶板”,同时还是上部结构的“基础”,在整个建筑物结构的连接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1、结构转换层的特点

建筑工程中转换层的突出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转换层通常设置在建筑物的下部,在它的上面承受着几十层的荷载,受力复杂,它的破坏将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由于设计时分析方法的限制,对各种形式转换层难以做到精确分析;另一方面是转换层部位地震反应强烈。由于转换层承受荷载巨大,导致其截面超出常规,钢材耗用量大、刚度大,重量也较一般楼层显著加大。建筑工程水平力起控制作用,在地震区,一般要求楼层的质量和刚度均匀变化,不宜有突变,否则在地震作用下易产生薄弱层。建筑工程在转换层质量和刚度的变化导致该部位地震反应加大[2]。另外,转换层的巨大截面还会给施工带来许多不便。如武汉新世界中心,转换层采用1.6 m厚的厚板,这种厚度的板不但配筋、混凝土浇筑困难,施工质量难以控制,而且施工时对其下部的模板支撑体系要求严格。0.5 kN/m2以上的浇筑重量,常规的模板支撑不适用,还需另行设计制作,增加了工程的费用。一般由于转换层以上是小开间的剪力墙结构,而转换层以下是以柱为主要承重的大空间结构。很明显,转换层以上的结构剪切刚度大于转换层以下的结构剪切刚度,就必须进行调整。

2、建筑工程结构转换层施工工艺

2.1模板及支撑系统的施工技术

由于转换层结构一般为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尺寸较大,施工荷载也相当大,高层转换层支撑系统的安全性是转换层施工需考虑的一个重点问题。在工程施工中需要进行严格的论证和详细设计。

2.1.1斜撑施工

根据45°角以下设置全部斜撑,沿柱面竖向排距为1 m,梁底斜撑杆协调梁底模板外钢楞,400 mm设为间距,其上端向模板伸入,并扣接梁度模外钢楞,设置双扣件抗滑移措施,并将定位短筋凹槽设置在斜撑杆下支点主柱面[3],所在楼层柱根部为最下排斜撑杆下支点位置。

相同时间设置梁底斜撑支架和梁下排架,以此实现斜撑支架和梁下排架同时受力。随后扣拉全部斜撑杆和梁下排架立杆、横杆等,并连接楼层满堂架,进而起到斜撑支架整体性能与稳定度提升的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1.2框支梁支模

由于框支梁(h=2.2 m)施工时产生的荷载很大,其下各层楼面设计荷载之和小于转换层框支梁施工时产生荷载,故所有框支梁均采用“斜撑三角形钢管桁架支模”的方案,将转换层框支梁施工时产生的荷载传给本层柱端1.5 m范围及下层柱端600 mm范围内,柱梁内相应增加Φ25 ram抗剪钢筋。

2.1.3支模安全保证措施

施工前编制专项技术方案,从组织管理、材料使用以及技术措施等多方面进行严格控制,高支撑模板搭设完成后,必须经验收合格后方能进入下道工序作业。混凝土浇筑期间,观察模板及支撑系统的变形情况。该工程结构转换层混凝土浇筑一次性完成,施工速度快,模板支撑数量大[4]。必须保证转换层混凝土的结构质量,满足结构设计要求及模板支撑体系稳定可靠,确保高大模板施工的安全;选材方便,降低工程成本。

2.2钢筋连接的施工技术

1)钢筋的连接。板钢筋采用搭接接长,柱主筋采用电渣压力焊接长,梁筋采用直螺纹机械连接方法,施工时按相应的规范要求执行。

2)钢筋施工。由于框支梁的钢筋需插入柱内1.2~1.5 m(从梁底计),所以柱内混凝土必须待框支梁的钢筋绑扎完毕方可进行浇筑,浇筑时应避免钢筋移位和混凝土污染钢筋。框支梁钢筋绑扎时应先搭设临时钢管支撑,待柱混凝土浇筑完毕并拆除柱模后,重新搭设正式的框支梁支模架。梁宽≥850 mm时框支梁除按设计要求配筋外,为保证钢筋骨架在就位后的施工中不变形,须在梁上部下排筋下面加设Φ22≤200 ram的横向支承钢筋支撑上部钢筋骨架,并沿梁骨架两侧加设Φ22@100 mm的斜撑垂直支撑筋。

2.3混凝土施工技术

转换层大梁是结构的关键部位,为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混凝土温度应力是由水化热、浇筑温度和外界气温变化等产生的各种温度应力。为防止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主要应从降低内外温差(也就是减小温度应力)方面采取措施。

1)原材料。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如矿渣硅酸盐水泥或火山灰硅酸盐水泥;加入适量的粉煤灰以减少水泥用量;加入适量外加剂(减水剂、缓凝剂)使混凝土缓凝,使升温过程延长,降低水化热峰值。

2)合理设置施工缝及确定浇筑顺序[5]。有些是分层浇捣,有些是整体浇筑,视情况而定,确定浇筑顺序,保证混凝土施工不出现冷缝;同时为防止可能停电,造成混凝土施工中断,可在现场设置1台备用发电机。

3)因转换层结构钢筋密集。混凝土浇筑时振捣难度较大,可与试验室协调,选择粒径较小的骨料,在施工中,采用30型混凝土插入式振捣器进行振捣。振捣时做到快插、慢拔。每点振捣时间约需20~30 s,振捣间距≤500 mm,振捣棒插入下一层50 mm深,对梁、柱、墙相交部位振捣时注意振捣密实。振捣以表面水平不再显著下降,不再出现气泡,表面泛出灰浆为准。

结束语

建筑工程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其行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力。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建筑工程的工程质量以及安全系数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转换层施工作为建筑工程工程施工的重要内容,其施工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事业的整体水平。因此,施工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建筑工程工程板式转换层施工技术及质量,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工程安全隐患的产生,进一步提升整个工程建筑的质量。因此,通过设置转换层来实现建筑工程不同结构形式的荷载传递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玉华.浅谈建筑工程厚板转换层混凝土施工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15):86-87.

[2]牛胜利,孙国平.浅谈建筑工程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17,(07):273+275.

[3]胡玉乾.浅谈建筑工程转换层施工技术要点[J].建材与装饰,2016,(42):5-6.

[4]廖建秋.浅谈建筑工程厚板转换层施工技术[J].江西建材,2016,(18):117.

[5]林后生.浅谈转换层模板支撑技术在某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福建建材,2015,(08):57-58.

论文作者:庄坚锐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5

标签:;  ;  ;  ;  ;  ;  ;  ;  

浅谈转换层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相关措施论文_庄坚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