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中学生心理发展需要与教师角色的转换(论文文献综述)
张采薇[1](2021)在《英语实习教师角色转换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文中研究表明
朱莉雅[2](2021)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入学适应”主题开发研究 ——以与Q老师协同探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从小学升入初中的阶段中,新生将面临整个环境全方位的改变。随着这一系列变化,新生可能会发生相应的生理和心理不适症状,但同样地,这个特殊的适应过程也会为新生带来各方面发展的动力和可能性。因此,小升初阶段的“入学适应”对新生未来中学生活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的“入学适应”教育可以从多方面着手,而本研究试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编的角度出发,基于“入学适应”主题对Y中学初一上学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部分内容进行校本开发。在生命全程发展观和布鲁纳的“螺旋式”课程观理论指导下,本研究借鉴课程开发模式的研究结构,在理顺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的基础上结合凯米斯行动研究经典模式,并运用协同式行动研究法对成都市Y中学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入学适应”主题进行校本开发。研究包括两阶段性循环行动,具体从以下七个主要行动研究步骤展开对“入学适应”主题的校本开发,第四环节到第七环节为循环圈:情境分析;问题界定;总构想(总计划);计划;行动;观察;反思。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对研究问题的提出背景、目的与意义、相关文献和概念界定以及方法与思路等进行阐述。第二章是Y中学“入学适应”主题的校本开发过程,即研究合作者们共同进行协同式行动研究的具体研究历程。该章包括行动前合作双方的知识准备、对Y中学初中“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的情境分析、“入学适应”方案的编制与实践观察、期中后对上一阶段行动的反思与改进以及“入学适应”方案再实践等方面。第三章是研究结果,提炼“入学适应”主题的校本开发过程中的研究结果,包括“入学适应”主题的四个开发内容和协同式行动研究是进行课程校本开发的有效途径两个方面。第四章对研究进行反思,反思现阶段研究中现存的突出问题并提供改进思路;分析Q老师在此次协同式行动研究中的专业成长;分析研究合作双方“合作关系”;分别就协同式行动研究“计划”、“行动与观察”、“反思”三环节进行思考来进一步明晰后续研究方向,从而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校本开发的不断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刘一铭[3](2021)在《上海市小学数学新教师教学适应个案研究》文中提出新教师入职初期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期,新教师进入学校首先面临的就是教学工作,新教师对自己学科教学的适应情况深刻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及今后的发展。考虑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和小学学段数学教育的重要性,本研究聚焦小学数学新教师的教学适应问题,对丰富新教师教学适应相关理论以及小学数学新教师的教学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本研究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体现的基本理念和教学原则为指导思想,从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两层面构建小学数学新教师教学适应的分析框架,综合运用课堂观察法和访谈法对上海市X小学三位数学新教师展开个案研究,了解小学数学新教师教学适应特征,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通过研究发现小学数学新教师存在以下教学适应问题:在教学观念层面,一在数学知识的价值和数学学习的本质上认识不够深刻;二在师生观的认识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三在评价内容的认识上忽视学生的非知识性表现。在教学行为层面,一过分重视预设,教学活动缺乏探究性,不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二依赖教材,教学内容忽视联系生活实际,不能促进学生迁移运用;三课堂提问启发性不强,难以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四生生缺乏交流,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针对小学数学新教师在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层面存在的适应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在教学观念层面:一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学习;二深化自我理解,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三重视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非知识性表现。在教学行为层面:一适当放手,增加教学活动的探究性;二灵活处理,密切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三增加有效提问,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四加强生生交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焦海艳[4](2020)在《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成效的比较研究 ——基于从教准备度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教师教育专业化和高度化的背景之下,发展研究生层次的教师教育已是国际趋势,也是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方向,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日益成为我国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质量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自2009年开始实施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以来,大部分培养院校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采用的是传统的历时态模式。一些研究表明,历时态模式下理论与实践难以融合的问题仍然存在。为此,许多高校都在尝试推进融合模式的改革,融合模式特别强调课程学习、教育实践和论文研究等的相互交叉、相互作用,以期达到整体意义上的融合。那么,融合模式是否比历时态模式的培养成效更好?如果前者比后者更好,好在哪些方面?原因何在?搞清楚这些,对于思考和推进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本研究选择以从教准备度来表征教育硕士培养的成效,并以此比较融合模式与历时态模式的培养。本研究主要回答两个研究问题:(1)两种模式下全日制教育硕士的从教准备度如何?(2)两种模式下各主要培养环节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从教准备度的贡献如何?本研究采用用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相结合的范式,从D大学选取2018年7月行将毕业的402名全日制教育硕士和16位教师教育者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生命故事线等方法收集数据。研究按照以下步骤开展:(1)通过文献梳理和专家调查,构建《全日制教育硕士从教准备度和培养模式分析框架》。(2)依据分析框架,设计《全日制教育硕士从教准备发展状况及培养模式各环节对其贡献度问卷》,并运用该问卷对两组对象进行调查。(3)对两种模式下各主要培养环节的贡献度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追加访谈以验证和解释调查结果。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与历时态模式相比,融合模式培养的全日制教育硕士的从教准备度处于更好的发展水平。通过对两种模式下全日制教育硕士的从教准备度具体维度的比较发现,二者在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维度的从教准备度呈现显着差异,在专业知识的准备度方面并无显着差异。具体而言,融合模式下全日制教育硕士的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发展更显着,而在教育知识的具体维度,融合模式下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发展水平略优于历时态模式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即是说,融合模式的培养成效优于历时态模式。第二,两种模式下各主要培养环节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从教准备度的贡献存在显着差异。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微格教学、学科专业类课程、学科教学类课程及教育理论类课程方面的贡献存在明显差异,融合模式下的全日制教育硕士更加认同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微格教学、学科专业类课程、学科教学类课程和教育理论类课程对其从教准备度的促进作用。进一步逻辑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对融合模式全日制教育硕士从教准备度的发展显着地具有“最重要”的贡献;微格教学、学科专业类课程、学科教学类课程、教育理论类课程和通识教育类课程对融合模式下的全日制教育硕士从教准备度的发展具有“比较重要”的贡献。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融合模式之所以取得很好的培养成效,专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是核心要素,以动态思维设计和实施教师培养课程是关键路径,系统化、主题化和常态化的反思活动是主要措施,教师教育者之间的有效合作是重要保障。
游晓颜[5](2020)在《现场带教对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场带教”是我国中小学比较常见的一种教师培训方式,尤其对于入职不久的初任教师而言,运用更为普遍。初任教师是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任教师的专业发展程度在极大程度上决定教育教学质量。入职初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促进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在当今形势之下刻不容缓。本研究通过叙事研究法,以一位初任教师为研究对象,深入到其教育、教学的情境中,通过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成长故事。通过分析故事探讨现场带教对初任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方面的影响。加深人们对现场带教的认识,引发对现场带教与初任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思考,同时也给中学现场带教的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与思考。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从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初任教师面临的问题等方面阐述了选题的缘由并说明了研究的意义。通过对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理论、现场带教的实施现状和现场带教对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文献进行综述,对初任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现场带教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章交待了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方法的确定并对研究思路和研究过程进行了阐述。第三章为研究对象的专业发展故事呈现。通过访谈的方式,深入研究对象,了解初任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在这一部分中,故事全都以第一人称进行讲述,以时间和其专业发展为主线,呈现其在现场带教下发生的专业发展故事。第四章分析了初任教师在现场带教下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三方面的成长,同时也对影响带教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第五章是启示与讨论。本章中对现场带教对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影响进行了讨论,并从初任教师层面、学校层面、带教层面如何开展现场带教得出了启示。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王红欣[7](2020)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基于时空观念素养的情境教学法应用探究 ——以统编版七年级上册为例》文中指出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这五大核心素养自提出以来在历史教学中所占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其中,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难度较大,需要教师选择使用更有效率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就是非常适合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方式之一。情境教学法的恰当使用可以将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完全地融入课堂之中,更容易达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标准。教师通过选择恰当的情境素材创设情境,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可以使学生在情境探索中循序渐进地培养时空观念核心素养。本文一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这一部分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历史学科本质的要求、初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这三个方面介绍了选题缘由;从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和情境教学法两个角度出发对研究的现状进行了阐释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思路、创新和不足。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的解释说明。首先,对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含义进行了阐释,其次对情境教学法的相关含义和理论进行了分析,并基于此对时空观念核心素养与情境教学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第三部分为初中历史教学中基于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情境教学法应用的意义。基于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情境教学法应用的意义主要是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以及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等三方面来进行说明的。第四部分为基于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情境教学法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通过对石家庄市第二十三中学初中历史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笔者详细总结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最后将其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了三方面。现阶段基于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情境教学法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情境教学法的使用素材单一且脱离实际生活;学生主体地位不明显;情境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流于形式等。通过对第四部分调查总结的分析,笔者于第五部分提出了时空观念核心素养下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策略。应用策略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个方面为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素材,包括当地历史发展沿革的素材、当地的历史遗址及文物资源、贴近学生日常的情境素材等。第二个方面为以学生为中心,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包括恰当的角色扮演、语言情境的创设、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创建等。最后一个方面为基于时空观念培养的情境教学创建要贯穿历史课堂的始终。包括教材的整合梳理、借助历史人物的生活经历去定位时空等具体教学方式。第六部分为教学案例的设计。教学案例以情境教学法贯穿课堂始终,通过语言情境的创设、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最后针对整个教学案例进行了分析与反思,总结了其创新与不足之处。笔者希望通过对基于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探究,能够为一线教师提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高效率的课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蒋菡[8](2020)在《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在中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探究 ——以山东淄博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接受式音乐治疗是音乐治疗领域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强调以聆听为主的治疗体验。接受式音乐治疗中的肌肉渐进放松训练与引导性音乐想象两种干预手段,常用于压力缓解、情绪疏导与放松体验中。方法操作较为简单,效果显着。“学习压力”是中学生普遍面对的问题。“学习压力”作为一种综合的、弥散性的压力源,渗透在中学生学业活动的各个方面,对中学生的生活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笔者在淄博中学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习,在充分了解了学校教学情况后,对学生的学习压力状况展开问卷调查。经过对问卷进行充分分析后,笔者发现,学习压力对于中学生的身心都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笔者尝试将接受式音乐治疗中肌肉渐进放松训练于引导性音乐想象合并为音乐放松体验引入到音乐课堂中,希望通过放松体验课程,缓解中学生“学习压力”所带来的负面情绪与压力。文章由绪论和三章节组成,绪论部分阐明了本文的选题缘由、概念界定、研究方法以及文献综述。文章第一部分是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概述,这一部分包括了接受式音乐治疗概述、淄博中学学生学习压力情况调查分析与接受式音乐治疗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合理性三方面的内容。第二部分为接受式音乐治疗在中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部分,包括了从数据收集、教学准备,到课程实施,反馈调整过程,以及课程后结果分析。笔者从五个方面对数据进行了严格的统计学分析,并形成了完整的可反复实施的课程体验模式。文章第三部分为反思与建议部分,包括了笔者对于课程实施过程与结果的反思,以及对音乐治疗在中学中进一步推行的建议。
白露[9](2020)在《中学生整本书阅读中教师指导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时代的发展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更多的内容与途径,但快捷节选的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阅读需求,整本书阅读成为了教育改革的新重点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都明确了整本书阅读课程的开展,向教师指导提出了要求。作为一门新兴课程,整本书阅读急需相关研究提供实施经验。为此,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对哈尔滨市四所中学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整本书阅读开展所存在的实际问题及其原因,试图总结和探索切实可行的有益经验。全文共分五章:绪论,主要阐明问题的缘起、研究目的与意义,以文献综述的形式,总结梳理了国内外针对整本书阅读中教师指导有效性的研究情况;第二章,从学校、教师、学生、家庭四个层面入手,阐述了整本书阅读的应然状态;第三章,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和展现了受访学校情况、整本书阅读开展情况、教师指导情况、学生阅读基础情况、家庭阅读支持情况等实然状态。第四章,指出整本书阅读开展中尚存在缺乏学校制度支持、学校资源利用不足、教师指导相对乏力、学生阅读阻碍较多、缺少家庭阅读榜样、家庭与学校沟通不畅等问题,从而深入分析了这是学校支持度不足、教师专业性相对较弱、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家长时间投入不足与家校沟通单向化等原因导致。第五章,从学校、教师、学生、家庭四个层面入手,提出学校对教师有效指导的支持、教师指导有效性的提高、学生阅读基础的提升、家庭提供阅读协作等策略与建议。本研究认为,整本书阅读中教师指导有效性的提升,不能仅探讨教师层面的问题,因为教师的指导离不开学校的充分支持、学生的良好基础和家庭的积极协作。学校的充分支持提供资源和方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信心和动力;学生的良好基础提供根基和可能;家庭的积极协作提供环境和保障。只有四者相辅相成,才能使整本书阅读的应然状态成为可能。
赵曼[10](2020)在《漫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只安排在初一与初二年级,且有些地区中招考试科目不含地理学科。地理学科课时少、不考试,因此部分教师与学生不重视地理学科,教师缺乏对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与综合能力的关注,学生对于地理学习敷衍了事。《普通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社会背景的推动下,教学改革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教师的教学观、学生的学习观被持续地刷新。地理教学模式逐渐多元化,创新型的教学方式不断涌现。地理漫画以自身具有的幽默性、内涵性等特性,可创新性地作为一种新奇的教学素材,融入地理教学,在满足初中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的基础上促进地理教学的趣味性、时效性、生活化。漫画与地理课堂教学相结合,能够盘活传统课堂知识,转变课堂教学关系,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维与分析能力。漫画辅助教学拓宽了教学思路,为地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成为受到师生欢迎的地理教学新方式。为实现漫画与初中地理教学结合的最佳教学效果,首先明确理解漫画与地理漫画的概念、运用类型与基本特征,明晰漫画教学以心理学理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双重编码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并基于文献分析、对一线地理教师与初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等,发现并分析漫画与真实地理课堂教学结合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对应的解决策略。在文献研究等理论研究的前提下,以开封市与新乡市三所中学初一、初二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针对漫画与课堂教学结合的相关问题,与10名初中一线地理教师进行深度访谈。根据问卷调查数据统计以及教师访谈内容,分析漫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现状,探究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目前,漫画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地理漫画选材单一,素材缺乏时效性、趣味性,典型性不足,与教学实际需要存在偏差;(2)解读过程不合理,教师对地理漫画的重视不够,解读浮于表面,面对漫画试题也是一带而过,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深入引导;(3)运用方式不规范,地理漫画教学缺乏一套完整的方法,且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情况,漫画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大打折扣。经过分析,引起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有:(1)教师对地理漫画的教育价值认识不足,无论从素材选取还是应用方面都缺乏创造性;(2)运用漫画进行地理教学设计难度较大,参考案例较少,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也较高;(3)部分教师由于压力,职业意识倦怠,责任感不强。通过文献研究、借助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等途径,面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应对策略加以改进:(1)有效地选取漫画素材,紧密结合教学目标,注重漫画素材的合理性、典型性与时效性;(2)合理地解读漫画素材,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取漫画表意;带领学生进一步延伸,挖掘漫画深意;积极启迪学生,反思教学旨意;(3)科学地运用漫画素材:设画导入,创设教学情境;用画分解重难点,化难为易;借画设疑,强化学生主体地位;以画结尾,升华课堂主题;创作漫画,提升学生能力。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论文立题上,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目前对漫画运用于课堂教学的研究多集中在历史、政治和物理等学科教学中,地理学科相关研究较少。把地理漫画这种新奇的素材与地理课堂教学融合起来,符合当前时代的发展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拓宽了初中地理的教学思路。漫画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结合,能够创新性地满足新课程改革对初中生提出的培养要求。希望通过研究深入漫画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的研究,丰富地理教学素材,推动地理教学方法的发展。
二、谈中学生心理发展需要与教师角色的转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中学生心理发展需要与教师角色的转换(论文提纲范文)
(2)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入学适应”主题开发研究 ——以与Q老师协同探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2 Y中学“入学适应”主题的校本开发过程 |
2.1 研究现场的进入——合作关系建立、行动时间规划 |
2.2 前期调研与问题明确——Y中学初一新生“入学适应”问题 |
2.2.1 Y中学概况——城郊中学 |
2.2.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 |
2.2.3 初一新生“入学适应”现状调查 |
2.2.4 初一新生“入学适应”问题明确 |
2.3 行动前的知识准备——理论知识以及行动研究方法的学习 |
2.3.1 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取向的选择 |
2.3.2 生命全程发展观中的“入学适应” |
2.3.3 布鲁纳的“螺旋式”课程 |
2.3.4 协同式行动研究方法的学习 |
2.4 “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方案计划与实施——方案编制与实践 |
2.4.1 “入学适应”主题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拟定 |
2.4.2 “入学适应”子主题的选择与具体活动设计 |
2.4.3 “入学适应”主题的活动实施方式确定 |
2.4.4 “入学适应”主题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选择 |
2.4.5 “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方案的实施 |
2.5 “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的问题反思与改进——方案的调整 |
2.5.1 “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的问题反思 |
2.5.2 “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的改进 |
2.6 “入学适应”主题的校本开发方案再实施——方案的再实践 |
2.6.1 课前准备——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 |
2.6.2 课上实施——多种方法观察课堂“活动” |
2.6.3 课后总结——五人小组会议 |
2.6.4 期末评价——灵活多样的过程性评价 |
3 研究结果 |
3.1 “入学适应”主题目标设计具有层次性 |
3.2 “入学适应”主题具体活动进行“螺旋式”设计 |
3.3 “入学适应”主题实施“活动教学” |
3.4 “入学适应”主题以“发展性”评价取向为主 |
3.5 协同式行动研究法是进行课程校本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 |
4 研究反思 |
4.1 “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的未来改进 |
4.1.1 增强“入学适应”主题的子主题和具体活动的可选择性 |
4.1.2 “活动教学”课堂中需要纪律控制 |
4.1.3 建构“入学适应”主题教育的评价体系 |
4.2 Q老师在协同式行动研究中的专业成长 |
4.2.1 教育理念的改变 |
4.2.2 课程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知识的改变 |
4.2.3 课程开发能力与反思能力的改变 |
4.2.4 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的改变 |
4.3 协同式行动研究下课程校本开发的“合作关系” |
4.3.1 合作双方的角色定位 |
4.3.2 开发中的“协同合作关系” |
4.3.3 开发中的“深度协同”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上海市小学数学新教师教学适应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学适应深刻影响教师职业稳定 |
1.1.2 新教师在教学适应过程中存在困难 |
1.1.3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文献述评 |
1.5 概念界定 |
1.5.1 新教师 |
1.5.2 教学适应 |
1.6 研究设计 |
1.6.1 研究对象 |
1.6.2 研究思路 |
1.6.3 研究方法 |
第2章 小学数学新教师教学适应分析框架的构建 |
2.1 分析框架构建的指导思想 |
2.1.1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
2.1.2 小学数学教学原则 |
2.2 小学数学新教师教学适应分析框架的形成 |
2.2.1 教学适应维度的构成 |
2.2.2 教学适应观测点的分析 |
2.2.3 教学适应分析框架的形成 |
第3章 小学数学新教师教学适应的个案分析 |
3.1 教师A个案分析 |
3.1.1 访谈内容分析 |
3.1.2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
3.1.3 教师A教学适应特征小结 |
3.2 教师B个案分析 |
3.2.1 访谈内容分析 |
3.2.2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
3.2.3 教师B教学适应特征小结 |
3.3 教师C个案分析 |
3.3.1 访谈内容分析 |
3.3.2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
3.3.3 教师C教学适应特征小结 |
3.4 三位小学数学新教师教学适应特征分析 |
3.4.1 小学数学新教师数学教学观念适应特征 |
3.4.2 小学数学新教师数学教学行为适应特征 |
第4章 小学数学新教师教学适应问题及优化建议 |
4.1 小学数学新教师教学适应问题 |
4.1.1 教学观念层面存在的问题 |
4.1.2 教学行为层面存在的问题 |
4.2 促进小学数学新教师教学适应的优化建议 |
4.2.1 教学观念层面 |
4.2.2 教学行为层面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课堂观察表 |
附录B 访谈提纲 |
致谢 |
(4)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成效的比较研究 ——基于从教准备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培养高质量教师的必然要求 |
(二)构建有效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现实诉求 |
二、研究问题 |
(一)两种模式下全日制教育硕士的从教准备度如何? |
(二)两种模式下各培养环节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从教准备度的贡献如何? |
三、研究目标 |
四、核心概念 |
(一)全日制教育硕士 |
(二)培养模式 |
(三)从教准备度 |
五、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关于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的研究 |
(一)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 |
(二)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实践 |
(三)全日制教育硕士教师教育者 |
二、关于教师培养项目评价的研究 |
(一)教师培养项目评价的目的 |
(二)教师培养项目评价的理论框架 |
(三)教师培养项目评价的应用研究 |
三、基于从教准备度的教师培养项目评价研究 |
(一)从教准备度的兴起 |
(二)从教准备度的内涵 |
(三)从教准备度的主要内容 |
(四)从教准备度的研究特点与未来走向 |
四、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的整体设计 |
(一)研究问题的进一步阐释 |
(二)研究范式的选择 |
(三)研究视角与分析框架 |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
(一)资料收集的方法 |
(二)资料分析的方法 |
三、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一)参与学校的选取 |
(二)全日制教育硕士的选取 |
(三)大学教师教育者的选取 |
第四章 两种模式下全日制教育硕士从教准备度的状况分析 |
一、历时态模式下全日制教育硕士从教准备度的状况分析 |
(一)一级维度的状况分析 |
(二)二级维度的状况分析 |
二、融合模式下全日制教育硕士从教准备度的状况分析 |
(一)一级维度的状况分析 |
(二)二级维度的状况分析 |
三、两种模式下全日制教育硕士从教准备度的比较分析 |
(一)一级维度的比较分析 |
(二)二级维度的比较分析 |
四、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两种模式的培养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从教准备度的贡献度分析 |
一、历时态模式的培养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从教准备度的贡献度分析 |
(一)对从教准备度一级维度的贡献度分析 |
(二)对从教准备度二级维度的贡献度分析 |
二、融合模式的培养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从教准备度的贡献度分析 |
(一)对从教准备度一级维度的贡献度分析 |
(二)对从教准备度二级维度的贡献度分析 |
三、两种模式的培养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从教准备度的贡献度比较分析 |
(一)对从教准备度一级维度的贡献度比较分析 |
(二)对从教准备度二级维度的贡献度比较分析 |
四、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成效的讨论与分析 |
一、历时态模式与融合模式的成效比较 |
(一)教师培养课程总体贡献度的比较分析 |
(二)教师培养课程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从教准备度贡献度的差异分析 |
二、融合模式下教师培养课程的成效比较 |
(一)实践类课程是总体贡献度较大的教师培养课程 |
(二)学科类课程是比较重要的教师培养课程 |
(三)教育理论类课程是比较重要的教师培养课程 |
(四)通识教育类课程也是比较重要的教师培养课程 |
第七章 研究的结论、建议及局限性 |
一、研究的结论 |
(一)两种模式下全日制教育硕士从教准备度状况 |
(二)两种模式的培养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从教准备度的贡献度状况 |
二、建议 |
(一)以专业教育和终身教育为理念 |
(二)以动态思维设计和实施课程 |
(三)主题化的反思活动贯穿全过程 |
(四)加强教师教育者之间的有效合作 |
三、研究的局限性 |
(一)在个案选择方面 |
(二)在数据收集方面 |
(三)在研究者自身方面 |
参考文献 |
附件1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状况调查 |
附件2 全日制教育硕士从教准备度影响因素访谈提纲 |
附件3 全日制教育硕士素质和能力发展故事线图(访谈时画) |
附件4 教师教育者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5)现场带教对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提出更高要求 |
(二)初任教师本身在入职时存在“先天不足” |
(三)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关注的焦点之一 |
(四)现场带教是初任教师进行在职培训的重要形式之一 |
(五)S市现场带教面临着问题与挑战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初任教师的研究 |
(二)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
(三)关于现场带教的研究 |
(四)关于现场带教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研究 |
(五)对已有研究的总结和反思 |
四、概念界定 |
(一)初任教师 |
(二)初任教师专业发展 |
(三)现场带教 |
第二章 研究过程与方法 |
一、研究方法 |
(一)何为叙事研究法 |
(二)叙事研究的旨趣所在 |
(三)以叙事法研究现场带教对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具有适切性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过程 |
(一)选择研究的学校 |
(二)对多位初任教师的访谈 |
(三)确定研究对象 |
(四)研究资料的收集 |
第三章 让生命绽放教育的精彩—记M老师在现场带教下的专业发展故事 |
一、背景介绍 |
(一)Y中学概况 |
(二)Y中学的带教形式 |
(三)Y中学现场带教的管理评价 |
(四)研究对象基本情况介绍 |
二、现场带教下M老师的专业发展故事 |
(一)“教师梦”的开启 |
(二)梦想照进现实 |
(三)做新时代的“追梦人” |
(四)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
第四章 现场带教对M老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
一、现场带教对M老师专业精神的影响 |
(一)以导师为明镜,对教育的热爱和教育信念更加坚定 |
(二)让“爱学生不是一句美丽的口号”变成现实 |
二、现场带教对M教师专业知识的影响 |
(一)不断学习并实践教育知识的主动性增强 |
(二)教授学科教学知识由重灌输向重启发转变 |
三、现场带教对M教师专业能力的影响 |
(一)以公开课保障课堂教学能力快速提升 |
(二)与导师一同探究新方法,组织指导能力逐步提高 |
(三)先模仿导师,再自我探究,沟通与合作能力不断增强 |
(四)主动求教导师,教学反思能力逐步深入 |
四、现场带教对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机制 |
第五章 现场带教对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讨论与启示 |
一、对学校的启示 |
(一)学校应多为初任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 |
(二)充分挖掘初任教师内在发展动力源,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 |
(三)教学帮助与行政扶持相结合 |
(四)优化带教双方的匹配模式 |
二、对带教导师的启示 |
(一)带教导师与初任教师共同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计划 |
(二)带教双方结为成长共同体 |
三、对初任教师的启示 |
(一)对教师职业认同感和对学科的坚定信念是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源泉 |
(二)教师要具有主动的专业发展意识 |
(三)教学反思贯穿专业发展始终 |
(四)初任教师要快速完成角色的转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访谈提纲 |
作者简介 |
(7)初中历史教学中基于时空观念素养的情境教学法应用探究 ——以统编版七年级上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
(二)基于历史学科本质的要求 |
(三)基于初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
二、研究现状 |
(一)关于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
(二)关于情境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和不足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研究 |
一、时空观念的概念 |
(一)时间概念 |
(二)空间概念 |
(三)时空观念的概念 |
二、情境教学法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
(一)情境教学法的内涵 |
(二)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三、时空观念与情境教学法的联系 |
第二章 基于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情境教学法应用的意义 |
一、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二、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 |
三、利于打造优质课堂 |
第三章 基于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的设计思路 |
二、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三、访谈的结果与分析 |
四、存在的问题 |
(一)情境素材单一且脱离学生生活 |
(二)情境教学法运用时学生主体地位不明显 |
(三)情境教学法实施过程形式化 |
第四章 基于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探究策略 |
一、基于时空观念素养的情境素材选择要贴近学生生活 |
(一)利用当地历史发展沿革的素材 |
(二)利用当地的历史遗址和文物资源 |
(三)利用贴近学生日常的情境素材 |
二、以学生为中心,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 |
(一)以学生为中心,使用恰当的角色扮演 |
(二)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恰当的语言情境的创设 |
(三)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多媒体创建恰当的情境 |
三、基于时空观念素养的情境教学创建要贯穿历史课堂的始终 |
(一)按时间顺序进行教材的梳理 |
(二)借助历史人物的生活历程定位时空 |
第五章 教学案例 |
一、课标和重难点分析 |
二、学情分析 |
三、教学目标设定 |
四、教学方法 |
五、教学流程 |
六、教学反思 |
(一)教学案例的创新之处 |
(二)教学案例的不足之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在中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探究 ——以山东淄博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概念界定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进中学课堂概述 |
第一节 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 |
一、音乐治疗的定义与原理 |
二、接受式音乐治疗基本方法与功能 |
第二节 中学生学习压力状况分析 |
一、中学生学习压力现状的研究与分析 |
二、淄博中学学生学习压力现状调查 |
三、教师访谈 |
第三节 接受式音乐治疗引入中学音乐课堂 |
一、高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 |
二、学校应对学生学习压力的策略 |
三、接受式音乐治疗进音乐课堂的合理性 |
第二章 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方法在中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 |
第一节 教学实践准备 |
一、教学对象前测及数据分析 |
二、对象选取与课程安排 |
三、材料、环境准备 |
四、教案 |
第二节 肌肉渐进放松训练与音乐想象法的教学实践 |
一、课堂纪实 |
二、方案调整记录 |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
一、实验班级课前数据分析 |
二、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学习压力前测验结果比较 |
三、实验班级课程前后数据对比分析 |
四、主观性问卷调查 |
五、课程结果 |
第三章 接受式音乐治疗在中学音乐课堂实施的思考与建议 |
第一节 接受式音乐治疗在中学音乐课堂中应用的思考 |
一、音乐放松课程缓解学生学习压力的整体作用 |
二、接受式音乐治疗在课堂中应用的优势 |
三、接受式音乐治疗在课堂中应用的局限 |
第二节 推进音乐治疗在中学音乐课堂应用的建议与展望 |
一、推进音乐治疗应用的建议 |
二、音乐治疗方法在中学应用的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9)中学生整本书阅读中教师指导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一)整本书阅读 |
(二)教师指导有效性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调查法 |
(三)教育统计法 |
第二章 整本书阅读的应然思考 |
一、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内涵 |
(一)网络时代的消极影响 |
(二)整本书阅读的积极内涵 |
二、整本书阅读的应然状态 |
(一)指导背景完善 |
(二)教师专业发展 |
(三)学生阅读期待建立 |
(四)家庭环境协作 |
第三章 整本书阅读教师指导现状 |
一、受访学校情况 |
(一)哈尔滨市两所初级中学 |
(二)哈尔滨市两所高级中学 |
二、整本书阅读开展情况 |
(一)整本书阅读课程开展随机性强 |
(二)整本书阅读课外活动开展频率较高 |
三、整本书阅读教师指导情况 |
(一)教师对整本书阅读的认同度较高 |
(二)整本书阅读活动开展形式丰富 |
(三)整本书阅读教师指导形式多样 |
(四)不定时监控学生阅读情况 |
(五)能够参加教师整本书阅读培训 |
四、学生阅读基础情况 |
(一)具有良好阅读习惯 |
(二)具有基础阅读技巧 |
(三)具有良好阅读期待 |
五、家庭支持阅读情况 |
(一)家长认可度较高 |
(二)能够督促阅读 |
第四章 整本书阅读指导存在问题及归因分析 |
一、整本书阅读指导存在的问题 |
(一)缺乏学校制度支持 |
(二)学校资源利用不足 |
(三)教师指导相对乏力 |
(四)学生阅读阻碍较多 |
(五)缺少家庭阅读榜样 |
(六)家庭与学校沟通不畅 |
二、整本书阅读指导存在的原因分析 |
(一)学校支持度不足 |
(二)教师专业性相对较弱 |
(三)学生个体差异较大 |
(四)家长投入时间不足 |
(五)家校沟通单向化 |
第五章 整本书阅读教师指导有效性提升策略 |
一、学校对教师有效指导的支持策略 |
(一)安排整本书阅读课程 |
(二)提供整本书课程资源 |
(三)增强整本书阅读师资培训 |
二、教师指导有效性策略 |
(一)教师专业提升策略 |
(二)教师指导环节完善策略 |
(三)跨学科教师结合指导策略 |
三、学生阅读基础提升策略 |
(一)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策略 |
(二)学生阅读期待建立策略 |
(三)学生个性化阅读培养策略 |
四、家庭阅读协作策略 |
(一)合理安排课后阅读时间 |
(二)做到阅读陪伴 |
(三)加强家校合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整本书阅读中教师指导情况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二 :整本书阅读中学生发展情况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三 :整本书阅读中教师指导情况访谈提纲 |
附录四 :整本书阅读中学生发展情况访谈提纲 |
附录五 :整本书阅读中家庭支持情况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漫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
(二)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需要 |
(三)丰富地理教学手段的需要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四、研究目的与内容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漫画 |
(一)漫画的概念 |
二、地理漫画 |
(一)地理漫画的概念 |
(二)地理漫画的类型 |
(三)地理漫画的特点 |
三、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创造教育理论 |
(三)双重编码理论 |
(四)多元智能理论 |
第三章 漫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
一、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
(一)调查目的与对象 |
(二)调查问卷设计 |
(三)数据收集与整理 |
(四)调查结果分析 |
二、教师访谈内容分析 |
(一)访谈目的与对象 |
(二)访谈提纲设计 |
(三)访谈结果分析 |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存在问题 |
(二)原因分析 |
第四章 漫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思路与运用策略 |
一、漫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思路 |
(一)明确知识的地位与作用 |
(二)设计过程 |
(三)教学反思 |
二、漫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
(一)有效地选取漫画素材 |
(二)巧妙地解读漫画素材 |
(三)科学地运用漫画素材 |
第五章 结语 |
一、主要结论 |
二、创新点 |
三、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访问提纲 |
附录C 引用图片出处 |
致谢 |
四、谈中学生心理发展需要与教师角色的转换(论文参考文献)
- [1]英语实习教师角色转换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D]. 张采薇. 西南大学, 2021
- [2]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入学适应”主题开发研究 ——以与Q老师协同探索为例[D]. 朱莉雅.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上海市小学数学新教师教学适应个案研究[D]. 刘一铭.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成效的比较研究 ——基于从教准备度的视角[D]. 焦海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4)
- [5]现场带教对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叙事研究[D]. 游晓颜. 伊犁师范大学, 2020(02)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初中历史教学中基于时空观念素养的情境教学法应用探究 ——以统编版七年级上册为例[D]. 王红欣.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8]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在中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探究 ——以山东淄博中学为例[D]. 蒋菡.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9]中学生整本书阅读中教师指导有效性研究[D]. 白露.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10]漫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赵曼. 河南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