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实验课堂“破窗效应”研究_破窗效应论文

中学化学实验课堂“破窗效应”研究_破窗效应论文

中学化学实验课堂中的“破窗效应”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应论文,化学实验论文,课堂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是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化学实验教学不再局限于“读实验”“看实验”“想实验”,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动手操作实验,探究实验本质。然而在实验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少“破窗效应”现象,它阻碍实验的顺利进行,抑制学生的发展。

      一、“破窗效应”的来源及其在中学化学实验课堂中的具体表现

      1.“破窗效应”的来源及其不良影响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发现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这辆车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1]。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就可能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对这样的现象我们深有体会。例如,对于污染环境的行为,没有及时制止,就会使得环境污染愈演愈烈;对于孩子的错误行为,家长不以为然,不进行严肃教育,就会使得孩子的错误行为得不到纠正,反而日趋严重;对于扰乱班级秩序的行为,教师没有给予警示,没有进行严肃处理,从而使类似行为再次甚至多次重复发生。在化学教学中,学生实验是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渠道,学生在实验中能获取实验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但是在学生自主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往往有些同学存在“观实验”“乱炖实验”以及其他不规范操作实验等现象。那些不科学的实验操作方法,轻者使学生养成不正确的操作习惯,影响他们对化学实验的学习,重者可能危及人身安全。

      2.在学生实验中“破窗效应”的具体表现

      (1)实验开始之前的表现。①没有充分预习实验,对实验的原理、仪器组成、注意事项等不了解,进到实验室就盲目找仪器药品做实验。②教师讲解实验的注意事项、操作流程的时候,学生在下面开小差或者翻看各种仪器药品。

      (2)实验过程中的表现。①毛手毛脚,经常打烂实验仪器。如清洗玻璃仪器时,将试管刷使劲伸进试管底部重刷,导致试管容易破裂;用玻璃棒搅拌溶液时,操作不正确,使得玻璃棒折断。②粗心大意,实验操作不规范。如酒精灯加热使用后没有及时将其盖灭;取用药品之后没有及时把药品放回原处;不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等。③不遵守课堂纪律。如把实验课当做“自由活动”,随处走动;把实验室当做“菜市场”,大声喧哗。④不认真操作、观察实验,捏造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等。

      (3)实验结束后的表现。①偷偷收集实验室内的药品,不经思考,“一锅乱炖”,更有甚者将实验药品带出实验室,留下安全隐患。②做完实验后,桌面“杯管狼藉”,仪器胡乱摆放,没有进行整理。③水龙头没有关紧,整个实验室都是湿漉漉的。④垃圾没有按照要求倒到规定的地点,水槽里有各种垃圾。⑤打扫卫生时,敷衍了事等。

      二、“破窗效应”存在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1.“破窗效应”存在的原因分析

      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上一辈人的困苦经历,自然不想让后来人再重演。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尽己所能给孩子最好的资源,为其扬帆;每一位老师都希望倾尽所能将知识全盘授予这些未来的花朵,助其远航。但是学生在接收这些资源的过程中却滋生了许多“破窗效应”。究其原因,除了学生自身的问题之外,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也有很大的责任。

      (1)家庭教育方面的影响因素。现在大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很多家庭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父母对孩子的事情过分包办,从来不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只要求孩子学习,孩子在家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使得孩子懒于动手,自理能力比较差。

      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在生活中即使孩子有些不恰当的行为,父母也不会多加苛责,严令其改正,久而久之,孩子便视一切为理所当然,知错不改,任性妄为,最终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在处事待人方面存在缺陷。在动手实验时表现为:易粗心大意造成实验仪器损坏;清理桌面及打扫实验室时,要么推三阻四,要么草草了事,得过且过;与人合作进行实验时不考虑他人感受,合作能力差。

      (2)学校教育方面的影响因素。多数学校的学生数量庞大,实验资源相对匮乏。一个班级中的学生从二三十个到上百个不等,而每位学生所能使用的实验资源少之又少,发达地区的学校实验资源比较丰富,但是一些乡镇中学,拥有的实验资源可能就相对不足,学生少有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导致实验操作技能不娴熟。

      课堂制度不够完善或教师的执行力不强。有些学生纪律散漫,将实验室安全视为儿戏,加之教师监管不严,学生的一些错误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发现和纠正,久而久之,就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实验操作不规范,在实验室中大声喧哗。

      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完善。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扎实,会给学生带来一些错误示范,教师自身不够严谨,在演示过程中无意的不规范操作容易被学生习得,造成对学生的误导,学生盲目地效仿教师的行为,削弱了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歪曲了科学实事求是的原则,致使学生科学作风不严谨,科学态度不端正。重“考试性评价”轻“发展性评价”。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重成绩轻实践操作,以笔试成绩来评价选拔学生,弱化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3)学生自身存在的影响因素。从学生自身的特点来看,学生处在青春期,正是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飞速时期。

      部分学生逆反心理比较重,好奇心强。表现在其自我意识开始树立,做事要按自己的意愿办,如果别人稍加约束,就会产生反抗心理,越说不准,越要尝试;什么事都想去体验,但是意志品质的发展还不成熟,对待事情往往不能坚持到底,从一而终。

      部分学生态度散漫,将严谨的思维、行为视为强迫症。生活阅历少,安全意识欠缺,操作实验时“不拘小节”,容易出现“小错酿大祸”。

      受第一次失败实验的影响。倘若第一次实验失败之后没有得到教师的正确引导,第一次实验就失败这扇“破窗”会成为学生的心理负担,学生害怕失败,为了隐藏失败而捏造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的事时有发生。

      2.“破窗效应”的应对策略

      首先,教师要规范自身的行为,在演示实验时要给学生进行必要的讲解和说明,强调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规范操作,通过言传身教加强指导,有效防止“破窗效应”现象的产生。

      (1)合理利用“强化”来防止“破窗效应”。教师合理安排第一次学生实验能有效防止“破窗效应”的产生。上课伊始便讲明课堂纪律,安排值日生,分好实验小组,让学生实验有条不紊地进行。亡羊补牢虽为时不晚,但是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第一次实验成败很重要,要尽可能地预测所有可能的突发状况,并掌握解决的对策。

      合理利用“强化”来防止“破窗效应”的产生。斯金纳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例如,教师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者创新性行为给予适当的奖励表扬,会促使学生的正确行为得以持续。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是有机体力图避开的那种刺激[2]。因为负强化必须与惩罚配合起来使用,所以要谨慎使用负强化。例如,有某个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经常乱丢垃圾,教师处罚他每次实验结束之后都要一个人打扫实验室卫生,当他不再经常乱丢垃圾时,再逐渐地不用他一个人打扫实验室。而班杜拉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的问题。替代强化指学习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即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的行为、获得奖励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失败的行为、受到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例如,当教师强化一个学生做实验的创新性行为时,班上的其他人也就会去思考如何在实验中创新。自我强化是指根据自己设立的一些行为标准,以自我奖惩的方式对自己的行动进行调节的行为过程。自我强化依赖于社会传递的结果,社会向个体传递某一行为标准,当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例如,补习了一年化学课程的学生为自己设立了一个成绩标准,于是将根据对他们的成绩的评价而对自己行为进行自我奖赏或自我批评。因此,在化学实验课堂管理上,教师要合理利用正强化,谨慎使用负强化,多用替代强化,并且要帮助学生逐步学会自我强化。

      (2)适时的制止和纠正学生的“破窗”行为。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任何不当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并加以纠正,教师必须在发现后立即查问原因,并根据不同的成因制定不同的对策,务必使学生有“不可再犯”的觉悟,这样不仅能制止一个学生再犯错误,而且制止了该情况在班级里的蔓延。例如,学生操作实验时,将所有收集到的药品“一锅煮”之后,看到了实验现象,却不去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这时教师不能只是责备学生胡乱操作,而应该引导学生思考,相互讨论,查阅资料,弄明白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是什么物质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如果仅仅是厉声斥责,学生便不敢再大胆探索,或者适得其反,学生偏不理老师所言依然如此“乱炖”实验。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既能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去看本质,也能使学生增强安全意识,以后进行实验时要经过深思熟虑,要考虑其原理及可能形成的结果等。如此,既不会抹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激发学生深入探索的欲望。

      (3)完善实验课堂规章制度。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正确的规章制度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约束,教师就难以按照既定的方案完成教学目标。因此,良好的实验课堂规章制度是课堂教学有序展开的基础。制度不但要规范学生的行为,还要对教师的行为进行监控,学生应在实验室规章制度的要求下,完成自己的实验,教师应依照规章制度对实验课堂进行管理。对于学生不符合规章制度的行为教师应该严令禁止,防止意外发生,对突发的意外事故教师应妥善处理,为实验的有序展开营造良好的氛围。

      (4)增强严谨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些学生会将教师要求的严谨视为强迫症,认为是不必要的。对于此种情况,教师切莫言辞苛责,应当循循善诱,将生活中那些由于不当行为而造成的损失伤亡举例给学生,要让学生了解其中的利害得失,体会养成严谨的态度、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另外,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因为不严谨而出现错误,最后导致实验失败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去分析原因,让学生深刻领悟严谨的重要性。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以培养良好的习惯,不同教师有不同的方法,但是切勿言辞过激,如“这点小事你都做不好,将来也就是个废人”等训斥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在日后的课堂中专门与老师唱反调。这既不利于学生成长,又对以后的课堂百害无一利。当然也不能轻描淡写地批评几句就不了了之,这样就达不到教育的效果,学生表面上承认错误,接受教育,实际上认为既然犯错也没有什么严重的后果,就伺机再动。

      简而言之,破除“破窗效应”的最好办法就是在窗破之前做好防护,窗破之时立即发觉,窗破之后及时修补。

标签:;  ;  ;  

中学化学实验课堂“破窗效应”研究_破窗效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