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课堂提问的设计更“到位”论文_张珍

陕西省灞桥教师进修学校 710038

摘 要: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问”,但问要问得到位,则需下一番功夫。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是教学中用得最多而又很难用精、很难用巧的艺术。思考从问题开始,如果没有问题,思考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何精设巧问,才能使得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事实上,课堂提问是教师整个业务功底、全部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又是对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的驾驭。重视课堂提问,掌握提问的技巧,是当前新课标理念下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课堂提问 思维 激发

一、控制难度

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难度,才能刺激学生的思维,调动注意。但也要注意难度恰当,以顾及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

例如,教学“奇数和偶数”之后,要求学生根据奇数和偶数的意义回答问题。教师边提问边在黑板上写下1(学生答是奇数),2(偶数),3,4,4.5……后提问并写下字母“X”。全班学生都非常感兴趣,经过思考讨论,明白了X可能是奇数(23),或偶数(60),也可能既不是奇数,也不是偶数(如1.25, ),还有学生补充说:可能是最小的奇数(1)或最小的偶数(0)等。这样的提问设计比起举出若干个数来判断奇数偶数,增加了难度,使大多数学生体会到了智力角逐的乐趣。

二、把握深度

课堂提问应有一定的深刻性。不是浅显得可以不动脑筋便能答出,当然也不是绞尽脑汁也得不到答案。教师可以抓住某个知识块的关节点,组织一组连贯的问题。

例如,为了区别面积和周长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师出示图(1)提问:

图1图2

1.图中甲和乙的面积哪个大?生:S甲大于S乙。

2.周长呢?经过讨论,学生取得一致意见:C甲=C乙。

3.如果把图(1)变成图(2),甲和乙的周长哪个长?生:乙的周长长。

4.长多少?这个问题的设计有一定的深度。少数学生草率地回答长2厘米。经分析判断,学生发现去掉相同的部分,C乙比C甲正好多出2个2厘米,即4厘米。

三、巧设坡度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提问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设计提问要讲究坡度。

例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这节课的难点之一是要求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先求出 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再乘5。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设计了这样一组提问:

1.(出示一张15厘米长的纸条)你有办法知道这张纸条的长度吗?(生:可以用尺子量出纸条的长度。)

2.(教师出示一张超过学生手中尺子长度的纸条)现在要用你们手中的尺子,一次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你有办法吗?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认为可以把这张纸条折成三折或四折,先量出这张纸条的 或 ,再乘3或4,就可以求出纸条全长。教师巧妙的设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接受新知作了铺垫,减缓了思维的难度。

四、激发创造性思维

教师的提问,要讲究感情色彩,努力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境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迸发。教师若能抓住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接受信息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心理失衡,提出问题,特别能打动学生的心。

例如,教学能被2整除的数后,教师拿出2张电影票,一张是11排8座,另一张是11排9座,说:“小明和小强是好朋友,拿到这两张电影票后,小明高兴地说:‘8和9是相邻的两个数,我俩是坐在一起的。’他们走进电影院时,发现……”“同学们知道他们发现了什么吗?为什么?”学生很感兴趣,他们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奇数列、偶数列和自然数列中相邻的不同含义,培养了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处理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

五、增强跨度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较大的思维容量,要抓住教材重点、要点,问得集中。为了增强跨度,对设计好的问题可考虑用合并、简化、取消等方法,实行“浓缩”,以提高问题的容量。

例如,教学“年、月、日”,教师提问:“每年的10月1日,是( )的生日,是( )的纪念日,我们应该牢记这个日子。同学们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告诉我,它是谁的头一天?”这个问题的设计,既渗透了德育内容,还考虑到了知识内涵的综合性。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做出回答。即10月1日那天是十月份的第一天,是十月上旬的第一天,是第四季度的第一天。

六、巧选角度

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作多角度排列,并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角度合理提出问题。

如,在学生理解和掌握质数和合数新知识的基础上,教者适时地采用游戏形式,做“学号”游戏练习,要求学生记住自己的学号,根据老师的提问,符合题意者站起来,恰到好处地多角度地设计提问,能达到全面巩固知识的最佳效果。

教师的提问如下:

1.学号数是质数的同学。

2.学号数是合数的同学。

3.为什么有一位同学还坐着?

生:因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所以学号数是1的同学还坐着。

(1)学号数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同学。

(2)学号数既是合数,又是偶数的同学。

(3)学号数是偶数,而不是合数的同学。

(4)学号数是最小质数的同学。

(5)学号数是最小合数的同学。

论文作者:张珍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11月总第2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4

标签:;  ;  ;  ;  ;  ;  ;  ;  

如何让课堂提问的设计更“到位”论文_张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