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八十年代的外汇储备策略可资借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外汇储备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1994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以平均每年30%以上的增长率在急剧上升,到1997年底已达1400亿美元。预计在今后几年,增长的趋势还将继续存在。巨额的外汇储备对通货膨胀造成相当大的压力,使货币政策的自由度越来越小,成为中央银行下一步政策操作的制约因素。在八十年代,中国台湾也曾经历过外汇储备急剧增加的时期,其“中央银行”曾对此采取过一系列较积极的措施,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台湾的经验也许能为我国的外汇储备策略提供借鉴。
一、八十年代的台湾经济与当前内地的某种相似性
在当今世界各国与地区的外汇储备中,总额居前三位的分别是日本、中国内地与中国台湾。日本的外汇储备虽多,但与其进出口总额相比并不是很高,而且由于日本实行浮动汇率制,资本可以自由出入国境,因此其巨额外汇储备的形成原因与中国不同,其对策对中国的借鉴意义也较弱。而八十年代的台湾却与当前的内地有很强的相似性,具体表现在:
1.经济发展阶段相似:由总量增长进入结构性调整,严格的政府管制被逐步放宽
从1952年到1985 年, 台湾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6 美元上升到3142美元,上升了15倍,年均增长率为8.5%。八十年代中期以后, 根据台湾的“经济建设十年计划”(1980—1989),其计划年经济增长率下调为7.5%,力求经济在稳定中发展,提倡“策略性工业”, 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实现工业升级。这与近年来内地的形势十分相似: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后,从1996年开始,内地的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下调,控制在10%以内,并着重致力于结构调整。
在经济政策方面,台湾与内地都采取一系列放松管制的措施。尤其在货币政策方面,很有相似性:都着手健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放宽对外资银行的设立及其业务活动的限制;放宽对外投资的管理;推动利率自由化等等。
在这种相似的经济发展阶段,内地与台湾可以采取较相似的政策取向。
2.外汇制度相似:实行外汇管制与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外汇制度影响外汇储备的形成。从国际收支的角度讲,外汇储备的重要的资金来源是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顺差,但管制下的外汇制度加剧了顺差向外汇储备的转化。假若不实行外汇管制,私人可以持有外汇,则外汇需求将会扩大,外汇市场上不易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从而汇率的升值压力不会这么大;并且,假如央行不对汇率进行干预,任由汇率升值,而不在外汇市场上买入外汇以稳定汇率,央行所持的外汇储备也不会上升。因此,外汇管制与央行对汇率的干预是导致顺差转化为外汇储备的关键。
台湾在八十年代初实行较严格的外汇管制条例:台湾人士不得在自由市场上买卖外汇;出口贸易所获的外汇必须在指定银行结汇,兑成新台币;进口所需用汇必须先申报,由指定银行售汇;私人每年可享有的汇往海外的款项的最高限额为5000美元等等。在1979—1989年间,台湾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即所谓的“机动汇率制”。新台币对美元的汇率由岛内5家外汇银行与25 家指定银行形成的“外汇交易中心”决定,但是,当外汇市场变动达到议订汇率的上下限时,“中央银行”就进入外汇市场,供应或收购外汇,使汇率趋于稳定。
1994年内地实行外汇体制改革以来,以结汇制取代留成制,以管理浮动汇率制取代以前的官价固定调剂价浮动的双重汇率制,使内地的外汇制度更透明、更市场化。但是,无条件的结汇与有条件的售汇使外汇市场上形成无条件的供给与有条件的需求,难以使市场出清,于是中央银行被迫入市购入多余的外汇供给,使外汇储备增加。在这一点上,与台湾的情况十分相似。由于内地与台湾有较相似的外汇储备的形成机制与相似的经济环境、政策取向,因此,内地应该可以借鉴台湾的外汇储备策略。
二、台湾的经验
台湾巨额的外汇储备伴随着严重的经济后果。1981年至1985年,由于台湾“央行”在外汇市场上用本币买入外国货币,使得台湾在外汇储备增加的同时, 岛内货币供应量以平均每年13.6 %的速度剧增, 而1986年至1988年,增长速度更达到了38%,给物价带来很大的压力。此外, 由于巨额的贸易顺差, 引起其主要贸易伙伴美国的强烈反对。 1988年8月,美国保护贸易色彩浓厚的《综合贸易法案》正式通过, 对台湾的压力更明确与强硬了。
面对强大的压力,台湾当局不得不采取相应对策。然而,其策略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采取了有次序,有步骤的循序渐进的改革措施:从最不易引起经济震荡的措施着手,逐步深入,为最终的根本性的方案出台创造环境。
1.增加进口与冲销措施
尽管外汇储备的体制上的原因为外汇制度,但由于外汇制度的牵涉面较广,台湾当局在改革的初期并不触动这个敏感的区域,而是采取了一系列缓和压力的措施。
首先,面对美国的压力,它采取了增加进口的措施,一方面大幅解除进口限制,“除涉及社会安全与人民健康之货物及若干农产品外,其余的均尽量开放”;另一方面继续减低关税,到1987年底台湾降低关税品种已达5000项;此外,还向美商增加对台出口进行融资,促进美国对台出口。其次,面对由于货币供应量增加而形成的通胀压力,台湾当局采取了减少货币供应量的“冲销”措施:即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因干预市场而带来的货币供应量的上升。例如: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提高信托投资公司资金准备率;调整“中央银行”贴放利率;调整银行各种存款最高利率等等。更为重要的“冲销”措施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积极干预,放出“国库券”,收回本币,减少货币发行量。但是,这种缓冲措施是有限度的。进口要适应市场需求,不可能过快增长,事实上,在八十年代,台湾的投资意愿很低,进口增长缓慢;另一方面,冲销政策的余地也在日益缩小,例如, 台湾1989 年财政支出为台币5600亿元,按最高限40 %的比例计算, 其可发行的“国库券”余额为2200亿元,而这个额度“中央银行”早在1988年12月6日就用完了。 未来只有在“国库券”到期时,才能利用到期余额发行。这样,凭借发行“国库券”回收台币的余地已经不大了。
2.放松外汇管制
这一措施最早于1987年7月出台,主要内容有:(1)准许民间持有和自由运用外汇;(2)进出口用汇不必申报,可自行结购外汇;(3)取消对外投资和小额外汇流出的限制,远期外汇市场完全开放。
放松外汇管制后,台湾的外汇需求大大增加,有效地减轻了台币的升值压力。但是这项措施的负面影响不久就表现出来了。由于外贸的持续顺差,在“央行”的干预下,汇率呈现了单向的、不连续的抬升,在私人和厂商可以持有相当数额的外汇的情况下,他们往往先卖出外汇,待到外汇汇率下跌时再补入外汇,换取差价,使台币的升值压力更大。此外,这种单向的、不连续的汇率调整,还易引起国际游资的冲击。
3.汇率制度的改革
汇率制度的改革从根本上说就是减少中央银行在汇率形成中的干预,使汇率较多地反映市场供求情况,发挥汇率的市场价格功能。台湾当局之所以迟迟不肯出台这项改革措施,是由于汇率制度的牵涉面较广,影响程度较深。一方面,使厂商增加了汇率风险;另一方面,给“中央”的金融、财政调控带来困难。因此,台湾当局对这项改革一直抱着审慎的态度,采取逐步微调方式。1979年2月到1980年3月间,汇率由“中央银行”与五家指定银行议订,每天的变动幅度为0.5%;1980年3月到1982年9月“中央银行”不再参与汇率的议订,汇率变动幅度开始为1%后扩大到2.25%;1982年9月到1989年4月,汇率不再由指定银行议订,而是把前一营业日银行间外汇成交的加权平均汇率,作为当日银行与顾客间的即期中心汇率;1989年4月起, 在放松外汇管制及一系列汇率制度的微调的基础上,台湾当局正式废除机动汇率制,实施新的浮动汇率机制,废除中心汇率制,取消变动幅度,汇率基本上由买卖双方协商决定。
台湾1989年4月的汇率制度改革, 解除了“中央银行”对汇率的行政管制,市场参与者依市场变化自行决定汇率,从而使台湾的汇率制度已近似于西方国家的浮动汇率制度。
三、对我国内地外汇储备策略的启示
台湾在八十年代采取的措施,我们当前也不妨可以借鉴,笔者在此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几条借鉴措施。
1.短期措施。侧重于割断外汇储备的增加与货币供应量增加之间的联系,减轻外汇储备增加对通胀的压力。主要措施是“冲销操作”。冲销操作的优点是使得央行在干预汇市的同时,不影响国内的货币供应量。如前面所提及的台湾实行冲销操作的工具有: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央行”对商行的再贷款及公开市场操作。下面分别就这三项操作在内地的运用予以讨论。
①提高银行准备金率。我国央行自从1988年9月1日将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由12%提高到13%以后,到迄今为止的10年间未作过调整,与世界各国普遍在5%以下这一情况相比,显然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偏高。 因此,上调的余地并不大。
②降低央行对商行的再贷款。这是当前内地的主要冲销措施。但在目前商业银行倒逼中央银行发放再贷款的机制未得到控制的条件下,中央银行能够收回来的再贷款数量大约在5000 亿元人民币左右, 相当于600亿美元,按照我国每年外汇储备增加300多亿美元的速度来算,这是不够的。此外,收回央行对商行的再贷款,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不利。当前,由于我国行业和企业结构调整中的死帐坏帐问题,国有经济的亏损问题,以及前些年一度出现的“泡沫”破灭后的沉淀问题(如某些高档房产)的集中反映,加上近期存款利息下降,存款来源减少,而企业经营普遍不景气,银行出现“惜贷”现象等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困难集中反映在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上。此时,假若央行再继续收回对商行的再贷款,无疑为“雪上加霜”。因此,此项措施的可行性不大。
③公开市场操作。这是台湾的经验,也是发达国家调控货币供应量的主要手段,央行通过在货币市场上买卖国库券来影响国内货币供应量。这一操作较灵活、及时,且易于把握、适于微调,但其展开必须以央行手中持有大量的国库券为前提。结合内地情况,笔者预计国库券的再发行将受到限制。到1996年底,我国的国债公债累计达6300亿元,还未还本付息的余额约4000多亿元,1996年发行是1967 亿元, 占财政支出24.9%,1997年超过2000亿元。每年国债的还本付息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上升,影响了国家财政的运行。如何增加央行手中持有的国库券以增加公开市场干预的力度, 这已是争论较多的问题。 有些学者建议把1994年以来央行资产中1582.8亿元的“对政府债权”帐户债券化,这不失为一个较好的建议。
然而,即使央行在公开市场上进行冲销的力度加强,仍然潜伏着一个西方学者争论较多的问题,即“冲销操作的有效性问题”。西方许多学者曾进行过实证分析,一般理论认为短期内有效,但长期无效。假若冲销操作使得央行对汇率的干预无效,或者有效性很差,则央行为了达到其汇率目标,将在外汇市场更大量地买卖外汇,对本国外汇储备的影响更大。值得一提的是,以上的分析的前提是资本的充分流动性,这与我国资本市场尚未开放的现状不同。但是随着我国金融自由化的深入,应考虑到这一前瞻性的问题。
2.中期措施。冲销操作毕竟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措施——它只是割断了外汇储备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联系,但并未触及外汇储备增加的根源,并且随着我国冲销操作的余地的缩小及有效性的怀疑,应该考虑逐步放宽外汇管制。放宽外汇管制,增加私人及企业的外汇需求,使在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给减少,汇率升值压力减少,央行干预汇率的压力减少,这就部分地减轻了外汇储备增加的压力。实际上,在1997年,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类似台湾的放宽外汇管制的措施,例如:
1997年4月1日起,在中国银行开始实行银行远期结售汇业务试点:
1997年9月15日起, 将居民个人因私用汇可以直接到外汇指定银行购汇限额提高一倍:
1997年10月15日起,允许部分有外汇经营权的中资企业保留一定限额的经常项目外汇收入。
通过逐步放宽外汇管制,增加企业及个人的外汇风险意识,为应付日后的汇率波动奠定了心理上及实践上的基础。
3.长期措施。我国汇率制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让汇率反映经济变量的变动,成为外汇的价格指标,央行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干预,以使其货币政策拥有更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就从制度上消除了巨额外汇储备存在的最终根源。在我国,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前,可以逐渐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例如可以借鉴我国台湾的经验,逐步适度放宽汇率浮动的幅度,减少央行在汇率决定中的作用。
标签:外汇论文; 外汇储备论文; 外汇管制论文; 银行论文; 央行论文; 外汇交易论文; 汇率变动论文; 汇率决定理论论文; 冲销干预论文; 银行汇率论文; 汇率改革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冲销论文; 国库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