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业再上新台阶的思路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牧业论文,再上论文,新台阶论文,对策论文,思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状:发展与徘徊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的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持续发展,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农牧业增加值、农畜产品产量、农牧民收入,都跨上了新的台阶。内蒙古自治区的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取得这样可喜的成绩和明显进步,最根本的原因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了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政策,坚定不移地坚持以农牧业为基础的思想,不断深化农村牧区改革,不断发展农村牧区生产力,使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日益改善。主要表现在:一是改革的推动。由于认真贯彻中央和自治区扶持农牧业、加强农牧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党在农村牧区的各项基本制度和基本政策,不断稳定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牧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的发展。二是市场拉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加快了农牧业和农牧民走向市场的进程,特别是内蒙古根据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坚持放开粮食和农畜产品市场和价格,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牧业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的发展。三是基础的加强。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草原建设,农牧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日益改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为农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四是科技的进步。以“丰收计划”为龙头,实施科教兴农兴牧战略,大面积推广各项适用增产技术,培训农牧民技术骨干,发挥了科学技术在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中“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
在充分肯定内蒙古农牧业取得的成绩的同时,还应该清醒地看到,近一个时期内,农牧业在年度间也出现了新的徘徊,主要表现在粮食生产和农牧民收入上。在“八五”期间的五年中,粮食总产量于1992年突破100亿公斤大关,达到104.6亿公斤后,三年来一直徘徊在100 亿公斤的水平上。粮食生产出现徘徊,加之农用生产资料大幅度涨价,造成农业的比较效益下降, 农民实际收入增长相对缓慢。 据有关部门统计,199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69.9元,比1990年增长59.7%,平均年增长12.4%,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只增长2.9%,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 由39元拉大到158元。保证粮食及主要农产品稳定增长, 保证农牧民收入有较快的增长,正是“九五”计划的两个重点和难点。只有打破发展中的徘徊现象,农牧业才能实现新的突破,再上新的台阶。
潜力:内涵与外延
根据国家“九五”计划的要求,内蒙古“九五”时期农业牧业再上新台阶的主要目标是:按1995年价格水平,农牧业总产值达到380 亿元,增加值达到250亿元,年均递增4%;粮食总产量增加35亿公斤,达到135亿公斤,年递增4.2%;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增加500万头只, 达到6500万头只,年递增2.5%;猪、牛、羊肉产量增加50万吨,达到126万吨,年递增8.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按1995年不变价增加700元,达到1880元,年递增9%;农村牧区300万贫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经分析,今后5年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速度, 必须比“八五”时期加快一倍到数倍,才能实现再上新台阶的目标。
实现上述目标,在农牧业本身及其外部环境方面,仍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一是风蚀沙化,水土流失。生态继续恶化的趋势近期内难以遏止。二是广种薄收,经营粗放。生产方式仍然比较落后,绝大部分地区仍未能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而且由于盲目开荒、掠夺式经营,许多地区生态环境失调,自然条件恶化。三是气候恶劣,灾害频繁,生产的基础条件仍十分脆弱。生态条件的恶化,进一步加剧了自然灾害的频繁出现。四是投入不足,基础脆弱,农牧业发展缺乏后劲。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资金用于农业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农牧业生产实际是靠牺牲生态环境和“吃老本”维持。五是机制乏力,运转受阻,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深层次上,这些因素主要表现为农牧业基础薄弱与投入不足的矛盾,“两高一优”与科技滞后的矛盾,家庭分散经营与社会化服务功能不完善的矛盾,农牧民发展商品生产与市场发育程度低的矛盾,农牧业弱质低效与保障体系不健全的矛盾,等等。这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又不是一个地区或部门可以解决的,而且解决起来需要有一个过程。这就更加重了农牧业再上新台阶的艰巨性。
但是,我们还必须充分看到农牧业发展面临的良好机遇和有利条件,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的发展,除了改革开放的有利政策和巨大推动外,在生产要素的内涵与外延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农业发展的潜力:全区已经有了粮食总产100 亿公斤的生产能力,今后主要增长点在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上。一是目前全区粮食平均单产只有185公斤,科技含量不到30%, 今后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水平;二是全区现有中低产田5600多万亩可以改造;三是现有高产田2000多万亩,可通过加大投入提高单产;四是全区尚有一、二类宜农土地资源3000多万亩可供开发。五年期间按二丰、二歉、一平的保险系数计算,增产潜力为37.5亿公斤,实现增产粮食35亿公斤是完全可能的。
——畜牧业发展的潜力:全区已经有了饲养牲畜6000万头只的生产能力,今后的主要增长点在农牧结合上,重点是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畜牧业的发展。一是今后提高母畜比例和繁殖成活率;二是今后通过畜种改良,提高牲畜的个体生产性能大有潜力;三是全区有10亿多亩可利用草场;四是草牧场开发建设有很大潜力;五是更大的潜力在农区和半农区,作物秸秆利用率可由现在的20%提高到40%左右。仅以上几项,可增加饲养能力1200万个羊单位,“九五”计划增加500万头只牲畜、50 万吨肉类产量可以超额完成。
——水利开发的潜力:全区已经有了2300万亩的灌溉能力,今后建设的重点是工程配套挖潜,特别是节水灌溉。一是据有关部门勘察,全区地下、地上水资源总量560亿立方米,今后几年开发利用率提高10 %,即可扩大灌溉面积700多万亩;二是全区现有万亩以上灌区200多处,机电井18万多眼,今后几年通过工程维修配套、更新改造,在基本不增加新工程的情况下,即可增加灌溉面积300多万亩; 三是目前全区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30%左右,今后几年通过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使水的有效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在不增加水量的情况下,就可扩大灌溉面积200多万亩。仅以上几项措施,就可增加灌溉面积1000万亩以上。
思路:宏观与微观
实现“九五”计划农牧业发展目标,必须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农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促进农牧业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邓小平同志“两个飞跃”的战略思想,为农业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决议,又提出了“两个转变”的指导方针。这一方针完全符合农业发展的规律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实际情况。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了经济发展的“五大战略”。这些都是农牧业再上新台阶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把“两个飞跃”、“两个转变”的指导思想具体化,变成我们具体的工作思路和操作要领,并切实付诸实施。结合内蒙古的实际情况,在实施中要把握五个基本要点:一是在基础上要搞生态农牧业。二是在结构上要搞立体农牧业。按照市场取向和效益原则,改变单一、传统的产业结构,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三是在布局上要搞区域化农牧业。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建立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区域化、专业化的商品生产基地。四是在管理上要搞集约农牧业。通过适当集中,形成适度规模,实行精种高产、集约经营,进而向产业化、一体化发展,提高土地、草原的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五是在经营上要搞效益农牧业。加强经营管理,注重节本增效,把提高投入产出率作为调整结构和布局、确定生产经营方式的主要着眼点。在实际工作中,要抓好五项基本建设:一是抓好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建设。二是抓好以效益为中心的“三高”农牧业体系建设。合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推广适用科学技术,提高农牧业的经济效益,集结构、科技与效益为一体,形成高产、优质、高效的农牧业发展体系。三是抓好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牧业基础建设。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增强农牧业的抗逆能力和发展后劲。四是抓好以科技为重点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乡村一级的服务组织为基础,建立健全多形式、多层次、多功能的服务体系网络。五是抓好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把握住以上五个基本要点、抓好以上五项建设,就把握住了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工作的全局。
在宏观上把握全局的前提下,还应该在微观上明确农牧林各业的指导思想。种植业——要通过改中、攻高、促低等综合开发措施,主攻单产,稳增总产,调整结构,提高效益。畜牧业——要稳定纯增,提高总增,主攻“四率”,加快周转。林业——要加快速度,调整结构,提高“两率”(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增加效益。水利——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注重节水,强化管理。乡镇企业——要努力提高素质和水平,坚持速度与效益同步,不断上规模、上水平、上质量,走资源转换的路子、集中连片的路子、技术进步的路子和股份合作的路子。
对策:动力与实力
实现农牧业的发展目标,必须采取得力的对策措施。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农牧业打好“六个硬仗”、实行“六个专项推进”的工作部署。这就是:继续打好深化改革的硬仗,重点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打好基础建设的硬仗,重点推进农牧业生态建设;打好调整结构的硬仗,重点推进农牧结合;打好发展乡镇企业的硬仗,重点推进非农产业的发展;打好科技进步的硬仗,重点推进“丰收计划”和“节本增效”工程;打好扶贫开发的硬仗,重点推进温饱致富四大工程。
各项措施的基本出发点,在于增强农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实力,动力就是深化改革,实力就是基础和科技。这是农牧业持续发展最重要、最基本的三条。所以,在继续打好“六个硬仗”、实行“六个专项推进”中,应集中主要力量抓好深化改革、基础建设和科技进步这三件事。
第一,进一步深化农村牧区改革,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的积极性。改革的目标是,培育市场主体,健全市场体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农业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改革的重点是,在巩固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鼓励土地使用权合理流动和各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大力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经营。
发展集体经济不能平调“归大堆”,也不能变相加重农牧民负担,主要应该靠开发资源,走种养起步、加工致富的路子,兴办集体农牧林场,创办集体企业,增加劳动积累,建立合作基金会等。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央保护和支持农牧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完善农畜产品价格体系和流通体制,确保农牧民增收减负,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这是促进农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大力加强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牧业基础建设,增强农牧业持续发展的实力和后劲。必须坚持不懈、扎扎实实地搞好农田、草原基础建设。要重点抓好水利建设,加强水利工程的配套维修,大力推行节水灌溉,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和坡地治理,充分挖掘地上、地下水资源,千方百计扩大灌溉面积,提高抗旱、防洪能力。通过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小流域治理为重点的水保建设、种树种草为重点的植被建设和水、草为重点的草对建设,不断改善农牧业的生态条件,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第三,大力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农牧业的集约经营水平。科技工作的重点是强化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要选择一批成果显著、易于推广的科技成果,在本区范围内大力推广应用。自治区各有关部门和各盟市、旗县,都要制定科技进步规划,把重点推广的项目细化、量化为有限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科技推广站和科技人员,实行政、技、物双向承包责任制,与领导干部和科技人员的奖惩、职称挂钩,务求抓出成效。实施科技进步工程,关键在于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农牧业干部的积极性。要尽快恢复和健全盟市、旗县、苏木乡镇三级科技推广体系,充实和加强科技推广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农牧业科技进步中的作用。
落实以上措施,关键是增加投入。要坚持以集体和农牧民投入为主体、国家投入为导向、信贷投入为支柱、社会投入为补充,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投入机制。要坚决扭转农牧业投入下降的趋势,逐步提高财政预算资金、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资金用于农牧业的比重,认真落实《农业法》关于增加农牧业投入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