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感悟论文_曹敏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感悟论文_曹敏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感悟,是决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小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一个重要过程。提高感悟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作文能力,有助于学生接受优秀作品的美好情感和高尚情操的陶冶。可是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却存在着感悟不足的现状。为了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感悟的要求,教师必须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初读、精读和熟读迁移的感悟,解决学生感悟中的问题,确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关键词:感悟;阅读教学;优化设想

一、感悟的意义

“感悟”的实质是意会,它不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则,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心理过程。因而不是通过教师的繁琐讲解和“庖丁解牛”式的分析所能得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需要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深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感悟”,才能使文中的人、物、情、景等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感知经验碰撞、接通、共鸣,达到恍然大悟、豁然开朗。但是小学生由于受年龄、阅历等条件的影响,学生在阅读中很难“油然而生”地悟出个中之味。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感悟,提高学生感悟能力。

提高感悟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领悟到语言文字的内涵,就有表达的欲望。通过小组内的合作学习,在小组内与同伴讨论自我的感受;通过与其它小组的交流、争论各自的领悟。

提高感悟能力,有助于学生接受优秀作品的美好情感和高尚情操的陶冶。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阅读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教材引导感悟,就可以使学生接受这些优秀作品的美好情感和高尚情操的熏陶。

提高感悟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就会在读中体会、感悟,提高理解能力。学生感悟能力提高后,就能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从而提高作文能力。

二、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感悟不足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主要存在的问题

从历年的小学语文试卷来看。学生在基础知识部分,得分率是较高的;而在语文阅读分析和作文这两项上得分率却较低;从历年的试卷分析上来看,多半是是由于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不强,作文水平不高,因此,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这两方面的能力培养。阅读、作文这两项得分偏低的事实,反映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强和语言应用能力差。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课文内容事先设计好问题串,上课时一一问来,结果把一篇颇有感染力的课文搞得支离破碎、味同嚼蜡。教师总是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限制和规范学生的思维活动。

2.形成现状的主要原因

在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为什么语文教学还会存在这些问题?原因很多,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缺少引导学生感悟

多年来,语文教学不重视抓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不重视对学生的文化和感情熏陶,却把大量时间花在搞分析上。教师在上课时,按照教案上设计的教学环节,一环扣一环的往下走,只顾完成教学任务,忽视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如此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教学效率难以提高,而且还造成了人文教育的失落。

(2)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不足

学生课前预习不充分,课上仅有四十分钟,又要识字,又要解词,一会儿思考这个问题,一会儿又要思考那个问题。学生缺少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缺少深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在教师的指挥棒下,学生被搞得晕头转向。

三、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感悟的几点设想

引导学生在读书中感悟,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具体操作呢?由于课文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差异以及教师教学方法、技巧的不同,引导学生感悟的方法也是千差万别的。即人们所说的“教学之妙,存乎一心”。但这并不等于说,引导学生在读书中感悟没有规律可循。

1.初读阶段如何引导学生感悟

教学一篇课文,首先应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初读阶段的“悟”应是“鸟瞰式”“全景式”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果课文是写人的,就要从大体上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是记事的,就知道这件事的大致过程;如果是说明性的,就要知道这篇课文说的是什么事物,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的。

2.精读阶段如何引导学生感悟

阅读教学中精读阶段,激活学生的感悟,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画图。通过画图使学生借助想象,将语言文字还原成形象,从而使文字与形象配合,课文与画面互补,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感悟课文,服务于语言训练。

(2)实验。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在实验中解决难点,落实语言训练,感悟语言描述的情节。

(3)制作。可让学生按照课文的介绍制作一个模型或同类物品,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和内化,又能培养学生动手创作能力。

(4)表演。“利用表演进行教学,本身包含创作的诸因素,促使孩子的思维发展,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意识。”(维果茨基语)动手、动口、动身、动脑的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好形式。在阅读教学的精读阶段,教师要抓住表演点,结合语言文字训练,通过表演使语言文字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3.熟读迁移阶段如何引导学生感悟

通过熟读、背诵形成的语言积累,还要经过迁移性的练习才能逐步实现内化。熟读迁移阶段引导学生感悟,主要是通过范文语言的迁移运用,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阅读实践活动中,会逐步形成对语言文字的悟性。有了这种悟性,将其迁移于表达,使学生懂得分辨语言中的优劣高下,逐步达到准确、得体、生动地运用语言。

(1)精心设计练习,强化感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迁移性练习。在练习中,学生通过再次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品读,原有基础上的感悟会更深一层,并将自己的感悟通过写作表达出来。

(2)交流评议,深化感悟

在学生练习后,教师要让学生交流所写的内容,通过学生间的互评、班上集体评议和教师的点评,使学生在交流评议中,深化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四、小学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

1.夯实“理解”基础,提高感悟能力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都很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这是正确的。但是,教师似乎不愿提及“理解”一词,好像一谈“理解”二字就给人一种教学观念陈旧感,其实这是不正确的。人的认识是由“感知——理解——应用”构成的过程。理解是将事物内在的联系和关系揭示出来,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是人认识过程的中心环节。歌德说:“凡是你未理解的,均不属于你所有。”学习任何知识,只有理解之后才能掌握。对课文的阅读如果没有理解就毫无意义,只有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语言的感悟、欣赏和运用。所以,教师要夯实理解阶段的基础,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结合生活、借助生活积累理解”“借助字典理解”和“在运用中加深理解”等理解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帮助学生有所感悟,提高学生感悟能力。

2.要引起动机,培育自信

学生感悟得怎样,关键还在于教师是否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和读书热情。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索里和特尔福得所说:“每一种学习过程都有其运动的、观念的和激情的成分”。

3.要扣读导悟,以读见悟

教师要在导读的过程中来导悟。学生能不能读得有感情,这往往跟学生感悟的有关。教师恰如其分地“导读”,实际上也就是“导悟”。反之,学生是不是感悟到了课文的语言,只要听一听他们的朗读就知道了,这便是所谓“以读见悟”。

4.要遵循规律,引导得法

如何引导得法?笔者以为关键在于顺应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小学生的思维带有很强的具体形象性,因此教师的“导”就应以形象思维为支撑,注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常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促使学生感悟,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读书感悟的兴趣,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即兴表演、画简笔画、恰当使用多媒体等等。因为作者总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去表达某种情境。反过来,一旦学生看到了作者所描绘的那个情境,自能豁然领悟用以表达这一种情境的语言文字。

(作者单位:甘肃省靖远县三合荣茂侨心小学 730600)

论文作者:曹敏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年6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6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感悟论文_曹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