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咨询业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论文,对策论文,咨询业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海咨询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而形成、发展起来的。20多年来,上海咨询业在众多领域为上海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上海咨询业自身规模不断壮大,咨询机构类型趋向多样化,行业协会逐步规范、成熟,咨询收入每年以两位数快速增长,已达到了我国咨询业的领先水平。
1 现状
1.1 “三足鼎立”格局初步形成
上海早期的咨询机构几乎都是国有的,都具有政府背景,或背靠某政府部门,或依托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政府事业单位,主要以科技咨询为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特别是人才流动环境的宽松和经济体制的多元化,一批有学识、敢冒风险的专业人员离开原单位,成立了民营的咨询机构。此外,随着外资的大量引进,一批为跨国公司打前站的国际咨询机构也相继跟进。随着上海咨询业规模的扩大,民营和外资等产权背景的咨询机构数量不断增加。
根据中国的入世承诺,专业服务业包括咨询业将逐步向外开放。入世后,大量的海外智业兵团潮涌而入,目前几乎国际所有顶级咨询公司都已在申城安营扎寨,且已全方位地展开市场和客户争夺战。如麦肯锡和Ac尼尔森通过角逐分别以强劲的品牌优势和综合实力争得中华第一街南京路和著名的商业街四川路的世纪改造策划项目。据上海市外资委统计,入世之前的20年里,上海共批准外资咨询机构900家,而入世后仅3个月内,就新批各类外资咨询、顾问机构1000多家,超过20年的总和。然而,在外资咨询机构迅速增加的同时,本土咨询业普遍感到压力增大,市场和人才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本土咨询业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从各类咨询机构的影响力看,上海咨询业的格局已初步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态势,即国有、民营与外资三分天下,竞争空前激烈。
1.2 发展形势
上海市是我国最早出现咨询服务的城市之一,也是咨询业发展最快的城市。面对国外咨询公司的涌入,上海本土咨询业保持了积极的姿态和从容应对的心态,发挥主场和本土优势,倾力塑造“国家队”和“甲A队”的形象,在开放的中国智业市场与狼共舞,舞出了自己的本色和志气,也壮大了自身力量。表1是上海咨询业2000年和2001年统计汇总情况,反映了上海市咨询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表1 上海市咨询业2000年和2001年统计汇总情况
注:数据来自《上海咨询信息》
从统计情况看,至2000年底,上海各类咨询机构7700家,主营咨询业务机构1936家,比1999年增加18%;专职咨询人员72529人,具有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分别为24.25%、46.11%、29.64%;2000年全年咨询收入88.6亿元,比1999年增加21.22亿元,增长率为31.49%。其中主营咨询机构的收入总额为55.37亿元,兼营机构收入总额为33.23亿元。
2001年上海市仅内资咨询企业(机构)数就达7353家,按企业性质分:独立的占64.04%,非独立的占35.96%;按专业分类:决策咨询占1.58%,管理咨询占4.73%,工程咨询占24.29%,技术咨询占47.63%,专业咨询占21.77%。在7353家咨询企业中,主营咨询机构1607家,专业人员19849人,从业人员33474人。2001年上海市咨询业总收入107.83亿元,比2000年增19.23亿元,增长率为21.70%;比1995年增加6倍多。
统计数字表明,入世后,上海本土咨询业收入并未缩减,而是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持续增长;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2001年比2000年增加32个百分点);咨询类型多样化,以技术咨询和工程咨询为主;独立企业占一半以上。可见,入世在给上海本土咨询业造成压力的同时,也唤醒和带动了产业界对咨询服务的需求,并使产业界对咨询业有了重新认识。
上海本土咨询业抓住入世带来的契机,加紧学习国际同行先进的运作方法、经营理念和严谨的作业态度,取彼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大量聘用境外学成归来及本土的精英人才,充分发挥国内咨询企业熟悉国情国策、熟知国内企业现状、运作成本较低、运行过程简约便捷、智业服务配送直接到位等比较优势,使本市咨询行业及企业的项目受理承接能力、机构资信度、作业营运效率有显著提高,咨询业绩效有较大的扩展和提升。
1.3 行业协会有效管理
上海市咨询协会的前身是上海市科技咨询协会(成立于1987年),1997年在协会成立十周年大会上,经上海市长徐匡迪的建议,协会改名“上海市咨询协会”,以利于统一管理、协调和规划上海咨询业的发展,这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党的十六大报告充分肯定了咨询的重要性,并提出“完善专家咨询制度”的明确要求。上海市咨询协会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承担起政府和行业赋予的各项职责,充分发挥了行业管理、协调和监督的作用,为上海市咨询业积极健康地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上海市咨询协会成立以来,始终以为会员服务为宗旨开展各项工作,根据“上海市咨询协会2001年和2002年工作总结”,主要包括:
(1)按照市科委的要求,开展一年一度的行业调查统计和科技咨询企业、机构的年检工作。通过开展咨询机构年检年报工作,对咨询机构现状进行分析,并由市科学学研究所汇总分析完成每年“上海市咨询业统计汇总情况”。
(2)评审上海市信誉咨询企业(两年一度)。2001年度评出信誉咨询企业、机构78家。通过评审信誉咨询机构,弘扬信誉、讲诚信的社会道德规范,促进了上海市咨询业的健康发展。
(3)开展咨询人员的培训和认定。自1996年以来,上海市咨询协会已开展了四届上海市注册咨询专家资格认证工作。2002年经培训和考核,共有408人获得注册咨询专家资格,占报名总人数的84.8%。其中,正高级职称36人,占8.9%,副高级职称214人,占52.5%。博士、硕士59人,占14.4%,比上届增加2.3个百分点,反映出咨询人员的文化层次正逐渐向高层次发展。年龄在49岁以下者303人,占74.3%,比上届高出6.5个百分点,咨询人员年龄结构年轻化十分明显。
(4)评选、表彰上海青年咨询精英(两年一度)。上海市咨询协会积极宣传青年咨询精英的先进事迹,加强对青年咨询人才的培养,吸收青年咨询人才参加行业协会的管理。2001年度共评选出6名上海市青年咨询精英,平均年龄35.3岁。
(5)编辑出版《上海咨询信息》(月刊),反映协会动态,刊登领导讲话和咨询专家报告,编印《上海咨询机构名录》和《上海咨询案例选编》,近40万字,较为集中地反映上海咨询业的业务特色和突出业绩,为会员单位开展业务培训和交流提供有用资料。
(6)采取多种方式促进行业协会之间、协会与会员之间、会员单位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如举办两年一度的上海青年咨询论坛;与兄弟省市开展交流互访活动;组织短期休养活动等。
(7)积极发展新会员。2001年共吸收新入会的会员单位27家,2002年共吸收新会员39家。上海市咨询协会重视与外资咨询企业的联系,努力发展外资和民营咨询企业入会,以扩大协会的覆盖面。
2 问题
上海咨询业相对我国其他地区而言发展较快,一直走在我国咨询业的最前列,这与上海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城市的战略地位是分不开的。但客观地讲,上海本土咨询业与国外咨询业在成熟度上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产业集中度不高、市场发育不良和行业管理有待完善等方面。
2.1 产业集中度不高
到目前为止,上海本土咨询业尚未形成品牌响、规模大、专业强的骨干咨询机构。据上海市咨询协会的统计资料,2000年,被评为上海市信誉咨询机构的82家会员咨询机构的年咨询收入总额不到5亿元,仅占全市咨询收入总额的6%,平均每个咨询机构不足500万元,较好的大多数也只有1000万元。虽然比全市平均数115万元高了很多,但与1995-1996年度国际排名前40位的咨询机构年咨询收入总额273亿美元,约占全球咨询收入总额的37%,平均每个咨询机构7.2亿美元的年营业收入无法相比。
而且,上海本土咨询公司尚未成熟。从上海经济信息网上按照上海咨询机构名录访问上海咨询公司的主页,就可以发现很大比例的本土咨询企业与外资咨询企业相比在网站建设、企业文化、知识积累、人才培训等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劣势,而能在全国各主要经济城市设立分支机构的更是屈指可数。因此,上海市及国内的企业对外资咨询企业的品牌认知程度较高,上海咨询业市场高端的最大份额仍被外国咨询公司控制,而本土咨询业产业集中度不高,未形成规模效应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2.2 市场发育不良
据调查,市场发育不良主要表现在咨询机构本身和客户两个方面。近几年,审批咨询成为上海咨询市场的一个特点。目前上海咨询市场70%以上的客户需求来自于政府审批需要,即希望通过“咨询”而顺利获得“批复”,而非市场行为,这与上海市政府的强大和名目繁多的审批程序密切相关。在当前中国的市场运作环境中,更多资源都掌握在各级政府手中,经政府批准的“项目”,可以在资金获得、优惠待遇、障碍排除等方面取得便利。因此,一些经某个政府部门审批授权,并依附于该审批机构的“红顶”咨询机构的“可行性研究”成了“可批性研究”,导致很多重大项目的投资失败,严重阻碍了上海咨询业市场的健康发展。
2.3 行业管理有待完善
上海咨询协会在行业监督管理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协会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协会干部深入会员单位少,主动为会员单位服务做得不够,对咨询领域中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缺少深入的调查研究。而且上海咨询协会成立至今仍无自己的网站,作为协会刊物的《上海咨询信息》电子版被挂接在上海天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主页的论坛下,影响了行业信息、协会动态及企业需求和反馈等内容的广泛、及时传播,在这方面落在了国内同类协会如北京科技咨询业协会、湖南科技咨询业协会的后面。
3 发展对策
3.1 培育组建自己的骨干咨询机构
上海咨询业要形成规模效应,咨询公司集团化、重组、整合势在必行。重组、整合不仅仅是为了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为了寻求扩大规模,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途径。与其在不久的将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淘汰出局,还不如尽早由政府出面,由行业协会负责,对现有的咨询机构进行摸底调查,在此基础上实施重组,并分别在每个重要专业领域组建一到两家规模较大、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机制较为完善的骨干咨询机构。新组建的咨询机构应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主要领导岗位或重要职位实行推荐和竞争上岗,以保证改组后的人才资源配备,并通过咨询案例的实践进行磨合,使机构的运行迅速走上正轨,并逐步提升知名度。在各个专业领域有了自己的骨干咨询机构后,我们就拥有了与著名外资咨询机构进行“对等”合作的身份,在条件成熟时,组建中外合资咨询公司,通过共同经营,学习国际咨询机构先进的运营方法,同时培养人才,锻炼队伍,为最终发展上海自己的现代咨询业创造条件。
3.2 加强咨询企业自我管理与发展
咨询业具有自身的产业特性,即是不能用大量资本,在短期内形成规模效应的产业。国际著名的咨询机构都有着数十年,甚至一百多年的历史。长期的咨询服务不仅积累了大量的案例经验、产业数据、商业信誉和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一套针对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提供连续的、个性化的解决方案的能力。根据上海咨询业的客观情况,本土咨询企业本身必须加强自我管理与发展。首先要正确定位,加强自己的主业,清楚自己的核心技能和专业优势,采用独特的发展战略,不断创新服务产品,保持长期服务的客户关系,占据优势的服务领域。第二要重视基础工作,加强市场调查与研究,做好资料库的积累以及人才的不间断培训。第三要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要有多元融资的思路,有社会资源整合的气度,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逐渐成熟、壮大。
3.3 政府加大激励和政策引导
根据国外咨询业的成功经验,政府宏观调控也是促进咨询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美国、加拿大及德国政府都采取了刺激企业需求的办法,帮助企业提升管理水平,中小企业管理咨询费用可由政府补贴25%-75%;我国北京市政府也通过给予咨询机构与高新技术企业相同的税收优惠政策来促进咨询业的发。因此,上海市政府应学习和广泛借鉴国内外政府发展咨询产业的经验,进一步优化促进咨询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在计划、税收、价格和投入等方面给予扶持,健全宏观管理体制。而且,政府自己的决策要充分运用咨询手段,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彻底改变项目可行性研究由政府部门或其下属咨询机构承担的局面,实行公开招标、政府采购,真正实现民主和科学决策。
3.4 充分发挥行业管理协会的权威作用
上海市咨询业涉及战略、经济、管理、工程、技术、信息、投资、证券、会计、法律和人力等众多领域,行业协会担负着管理,协调和监督企业的重要职责。针对上海市咨询协会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今后应着重加强网络建设,建立专家和资源库,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围绕上海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研究咨询业的发展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健康咨询市场体系和规范咨询市场秩序,树立行业信誉和形象;按照“科学、规范、有效”的原则,积极探索改革方向,大胆创新行业协会自身的管理体制,主动开拓新的工作领域,如参与咨询项目招投标、设立上海市咨询业发展基金、建立专业委员会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权威作用。
收稿日期:2003-07-02
标签:咨询行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