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做数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之我见_数学论文

小鬼当家“做数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之我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见论文,自主学习论文,促进学生论文,数学论文,小鬼当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学生学习数学,就是在教师监督下反复做练习的过程,在做的过程中才能强化知识的形成。而现代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做数学”能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会学习,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个体。《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做数学”中学数学,学生才能通过自己的体验和创造而获得数学知识,才能真正掌握和灵活运用数学知识。

一、创设情景,激活自主“做数学”的愿望

创设情景一方面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更重要的是创设情景能够激活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使学生能够大胆做。日本儿童教育心理学家七田真说:“在小学低年级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个“玩”的机会,学生就能在“玩”中有一些发现。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图形”时,教师让学生评出课前做游戏做得好的小朋友,并给这些同学盖上三角形的小红旗、圆形的小笑脸图章以示表扬,接着问学生愿意不愿意给参加玩游戏的小动物们也盖上各式各样的图章并表扬他们呢?这一情景的创设抓住学生年龄及心理特征,着眼于从学生身边的、喜欢的事物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从在纸上自己印出图形到实际过程中的自己摸图形、描图形、折图形、剪图形,在各种物体面上找图形等这些“做数学”的学习过程,发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不同并认识了这些图形。体现了知识技能与情趣的有机结合,使知识的运用突出生活的现实意义。

创设一个能够吸引学生的、源于生活的、有趣的、有用的、可操作的、可探索的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有利于学生在自主“做数学”中主动去探索。

二、课堂活动,提供自主“做数学”的空间

人人都渴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尤其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欲望特别强烈。从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历程看,儿童从母亲的怀抱中挣脱出来,用自己的双脚直立在地面上开始活动,自己“做”的信念就已经树立了。无论是成功或是失败的模仿对于他(她)来说都是一次快乐的体验。因为,在模仿中他(她)有发现、有创造。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要在有效的课堂活动时间内为学生提供自主“做数学”的空间,让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学会去发现、去创造。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通过创设与生活相关联的问题情景,提出问题:做这个圆柱大约用多少纸?实际就是求圆柱表面积这一数学问题。怎样解决圆柱的表面积呢?教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学生根据圆柱表面积概念,很快提出解决圆柱表面积的关键就是解决好圆柱侧面积的问题。在确定了研究的方向后,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大胆探索。有的学生把圆柱的侧面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如图)

长方形与圆柱侧面的关系: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有的学生把圆柱的侧面斜着剪开,展开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

发现平行四边形与圆柱侧面的关系是: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圆柱的高。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有的学生在将圆柱的侧面展开剪的过程中没有一定的剪的方法,得到了一个不规则的图形,这时学生能够将这个不规则图形转化为长方形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最终,学生们得出: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圆面积;。按照教材,按照学生根据教材的预习情况,能够得出以上三个结论应当说是学生最能接受的,接下来是进入练习的环节。就在这时有一个学生高高举着手,教师示意他可以发言,这个学生兴奋地说:“我们小组发现圆柱的表面积还有另外的一种求法。根据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我们把圆柱底面的两个圆转化为两个大小相等的长方形,把圆柱的侧面沿一条高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两个圆转化为两个长方形和圆柱侧面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拼起来刚好得到一个更大一些的长方形。(如图)

底面周长(2πr)

圆柱的表面积=底面周长×(高+半径)

S=2πr(h+r)

所有的听课老师情不自禁为孩子们的发现喝彩。教师高兴地说:“这个方法可以命名为‘猛龙解法’(这个小组的组名为:猛龙)”。“猛龙”小组的学生情绪高涨,一个小组成员说:“老师,这个方法是我们从一本课外书中看到的,还能以我们组的名字命名吗?”教师激动地点着头。虽然,这个方法正如学生所言,并不是他们自创的,但是,我相信老师给学生一个空间,学生就会自己往前走,给老师一份惊喜。只有在活动中“做数学”,学生的潜能才能得以开发,思维才能激起创新的火花。

“我看见了,但可能忘掉;我听到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门前表牌)老师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大胆“做数学”,做中想,做中说,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自主创造、自我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体验、享受成功的快乐。

三、联系生活,发现自主“做数学”的乐趣

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使生活数学与数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在生活中“做数学”的乐趣。

在教学“比例尺”时,学生发现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运用是比较广泛的。比如:一幢房屋画在图纸上要用比例尺等。教师抓住机会向学生布置了作业:自己设计一项关于“比例尺应用”的家庭短期作业。一周后,学生们交来了这项作业,有的把家里的电器柜按照一定的比例画在了纸上,有的把自己房间的平面图画在了纸上等等。在“我讲、我议,评作业”这个环节中,有的学生讲到他的设计经过了好几次反复修改,先画得太小,后来又太大,纸都不够画。有的同学在议论、评价其他同学的作业时说:“作业做得很认真,但是图画得太小了”。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其中的原因,由于有了实践操作的经验,学生们很快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在动手做之前要确定好比例尺。在这个短期作业的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开展了内容为“美丽的校园”的实践活动课,活动中学生小组合作,自主进行学习,收到了好的效果。

给学生一次权力,让学生自己设计贴近生活的作业,将数学体验学习延伸到生活中去,使学生体会到应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体验自主学习的成功乐趣。

标签:;  ;  ;  

儿童“做数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之我见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