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外阅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外阅读论文,新课程标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就课外阅读提出了要求。一是重视课外阅读的过程,强调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二是对课外阅读的对象作出了规定,要求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和“名著”;三是规定了课外阅读的量,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名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
但目前阅读教学当中存在一些问题,不但影响了课外阅读的质量,而且不易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语文教师,有必要加强指导,使学生的课外阅读逐渐走向有序和高效。
一、引导学生变不读为要读
目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正在受到现代通俗文化的挑战,主要是电影、电视和流行音乐。许多中学生整天沉迷于其中,甚至弄得一些学生天天牵肠挂肚,神魂颠倒。通俗文化越来越多的吞噬着现代中学生本该在书桌前度过的宝贵年华。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认识影视文学不能替代书本,同时,多方面引导学生提高阅读兴趣。可伺机诱导阅读名著;抓学生心理,引导学生时用生动的、有说服力的例子进行教育。如,在我们身边,一些语文基础较好的同学,大多是喜欢课外阅读的;还有社会上很多知名的文学家、记者等文字工作者,并非都是科班出身,他们的成才经验之一就是对阅读的兴趣。在此基础上,针对各个不同的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好深入的思想工作,协调好各科的关系,创造有利于课外阅读的外部环境,让学生从不读变为要读。
二、引导学生变盲目的读为有益的读
一个不会选择书目的学生,必然是抓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看见别人读什么书他读什么书,漫无目的的信手乱翻或者盲目随大流。俄国著名文论家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
中学生的阅读个性是有差异的,有的喜欢读政治类的,有的喜欢读军事类的,有的爱读历史,有的爱读文学,有的也许爱琴棋书画方面的。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握他们的阅读个性,有针对性、有侧重、有计划的分别引导他们阅读,使他们由盲目的读变为有益的读。在具体引导时,应坚持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又有所侧重的原则,根据每个学生的阅读个性给予合理引导。对基础扎实、各方面发展平衡的学生,引导他们在自己的爱好方面多读一些书,争取有新的超越;对各方面发展不平衡、有严重知识倾向的学生,有意识的引导他们阅读一些虽然感觉阅读兴趣不大却又非常重要的读物,以弥补知识的缺陷,争取达到全面发展。总之教师要让学生明确阅读目的,消除盲目性。
三、引导学生变低层次的读为高层次的读
现在许多学生把读书作为一种消遣、一种休闲,专门读那些关于风流韵事、名人逸事、惊险奇事、骇人听闻的大案要案之类的闲书。如果热衷于读这一类闲书,只能永远停留在肤浅、平庸的表面,不可能有大的收获,也不可能有质的飞跃,达到新的境界。罗曼·罗兰说过:“与其花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专门读通俗的低层次的休闲书,等于在凿一口没有水的浅井,永远也喝不到甘甜的清泉。作为想武装自己头脑的中学生,休闲书可以读一些,但还必须把主要精力与时间花在读高质量、高层次的书籍上。
在课外读物中,高层次的书指的是世界文学名著。陶冶了一代代人精神的文学经典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结晶。对青少年来说,阅读经典名著,接受文化传承无疑是必要的。大凡称得上经典的名著,多是出自那个时代的语言和思想非常成熟的大家之手,这些名著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思想、情感。阅读名著更注重阅读的品位和质量,注重阅读带来的心灵感受和精神思索。当我们专心于一本古典文学名著的时候,我们必须使自己的心灵安静如一泓碧水,能够沉寂得听到自己的呼吸,如此才能够完全沉浸于故事之中,沉浸于作者所营造的氛围里,从而得到精神和心灵的愉悦,引起共鸣。在一边读书的同时,我们还可以一边加入自己的思索,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并在书中寻求印证和答案,从而更深刻地领会社会人生。一位历史学家说过: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同样一切古典名著都是现代名著,因为这些书中所揭示的道理通于古今,书中所描绘的社会人生在我们的周围依旧或多或少地存在。阅读名著更强调细嚼慢咽,强调文章对人的净化和移情的作用,当你捧读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作,诸如四书、五经,诸如四大名著之类,灯下独坐,以心灵沉浸其中,移时不觉,使白日的忙碌和喧嚣以及生活的浮躁都化为沉重的思考,化为生活最深处的智慧,如此,不仅得到了精神的愉悦,更重要的是也升华了自己的快乐,使自己的人生更有质量和品位。
当然,高层次的文学名著,读起来肯定要艰难些、枯燥些,所以,学生读文学名著,要抱着平和的心态,以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体验,可以不必顾及前人所设定的主题思想之类,更不要被那些浩繁的研究所吓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