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6-111-01
莱芜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转变教师教学方式构建理想课堂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构建理想课堂教学的第一个步骤是课前延伸(预习)。预习应主要是解决什么时间预习,预习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怎样设计预习学案,通过什么方法、手段使学生掌握学习目标。
但是在此之前,我们对即将新授的一篇课文的预习布置,只是趋于简单、口头、形式的。低年级的课文,老师要求每位学生回去将课文读熟即可;而中、高年级的语文老师会在要求学生读熟课文,认识和会读本课生字的基础上,布置一、两道与生字有关的扩词之类的简单练习要求学生去完成。实际上,很多学生回去后进行预习时,都会舍远而求近,低年级的预习成为了一种空架子,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则以完成书面预习作业为主,甚至有很多的学生对待书面预习的作业也是草草了之。因此,新授一篇课文时,教者往往觉得学生在课前预习工作的不充分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一堂课的质量,甚至有时觉得教学一篇课文的第一课时就是在对学生的预习环节再进行一次炒冷饭。以班级为单位来看,如果全体学生的预习工作做到充分而有效,那么我们就可以在检测学生有效预习的基础上,直接进入对文本的探究,相对而言,我们会节省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的阅读延伸到课外,进而更一步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基于这样的观察和理解,我认识到让学生在课前的预习工作不只是一种空架子、不只是一种形式,于是我采用了纸质的预习单,以一学期为一个周期,采取固定的预习模式,让学生在逐步适应的基础上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以四年级下册一篇课文为例)
9、地震中的父与子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努力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吧。】
一、初读课文,给课文标上小节,请认真仔细阅读后,为下列生字注音(不要看书,独立完成),同时完成相关习题
1、 杉 矶 混 曼 跪 爆 砾 颤
上列生字中,“曼”查( )部首;“爆”它的第笔五笔画名称为( );“颤”它的十一画笔画名称为( )
2、辨析形近、同音字组词
曼( )( )跪( )( )杉( )险( ) 顿( ) 疾( ) 爆( )
3、完成描红。你完成了吗?( )
二、再读(速读)课文: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来概括全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默读课文:我的学习收获
通过预习课文你从中学到了什么?(可以是从文中学到的知识;从中明白的道理;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但一定要写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加油!)
四、我的疑惑
通过预习课文我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或者想和大家在课上交流自己觉得有价值的问题。请把它们写出了让我们一起交流吧。
自我评价
(态度端正 不太端正)家长签字:
解读:
我以上设计的预习题型一部分基于对考试题型的解读而设计出来的,如对一篇课文中所出现的生字中较难发现部首或较容易写错的字,我设计了找出某个生字的部首或者写出某个笔画的名称。这在以往的预习中让学生写出每个字的部首是一个较大的突破。教师在熟悉文本及文本中相关信息的基础上才能提炼出如上的相关知识点,让老师来代替学生归纳出较难的知识点,这样为学生赢得了更多的学习时间,节省了不必要浪费的时间。
在对学生读课文的要求上,也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认真读文本,逐字逐句读;第二步:速度;第三步:默读。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学会各种读课文的方法,而且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也在锻炼学生捕捉信息和搜集信息的能力,这也是针对《课程标准》要求而进行拟定的。无论是对课文内容的概括还是对文本的质疑,你会发现,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每位学生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而我们历年来在这方面对学生的培养一直是忽视的。甚至有教者认为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文章的中心是多此一举,认为学生只要读懂课文即可。而我认为,读懂一篇课文,就是要读懂文章写的是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写,而这也是具备写作的一种基本功。
使用:
学生完成预习单的情况便可窥视出学生预习的情况。对于每篇课文的预习单的完成情况,只有通过课前对每位学生的预习情况作详细的批阅方能掌握。这无形中给教者增加了许多负担。“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及时了解学生反馈来的预习信息,在新授的过程中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针对学生对文本提出来的疑问,教者需要及时归纳、总结,而在教学每篇课文的第二课时,我们便可将提炼出来的学生对文本的质疑进行设计和教学每篇课文的第二课时。
这张预习单题型简洁、明了,是以练习相关题型为主的预习,不搞花架子,是一张较为实用型的预习单,也比较适合我们农村学生的口味。为了弥补教师无法跟踪督促的缺憾,我在预习单中加进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家长评价部分。采取适当的激励政策,比如自我评价和家长评价部分同时是“优”的,累计加起来有五次,你个人便可以得一枚雏鹰奖章,也可为小组添一枚“红星”。在这样的及时激励评价下,学生对预习的态度便明显有了好转,全班也洋溢出一股良好的学习态势。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认为制定预习单可以提高小学语文预习的有效性,为高效课堂的构建作好了铺垫。但是,预习单的制定还在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当中。笔者认为,只有恰当地利用好符合本班学生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的预习单,对学生的预习做出适当地激励和评价,我们便能如期地完成培养学生有良好的预习习惯的任务,能更进一步接近高效课堂,让学生能身心愉悦地在课堂上思想得到驰骋,语言得到锤炼,能力更快地提高。
论文作者:宋文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2月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7
标签: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生字论文; 部首论文; 基础上论文; 文本论文; 莱芜市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2月0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