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治疗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联合西药与常规运动疗法临床效果研究论文_李新1,王学青2,安书花1,赵琳1,崔鹏飞1,李亚

(1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以岭医院 河北石家庄 050091)

(2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中医院 河北邢台 054000)

【摘要】目的:分析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治疗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联合西药与常规运动疗法的临床疗效,为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220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n=110)及实验组(n=110),对照组采用巴氯芬和常规运动疗法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与SF-36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1.8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8%(P<0.05);实验组的 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治疗中,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联合西药与常规运动疗法,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脑卒中后偏瘫痉挛;虚拟现实技术;常规运动疗法;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8-0096-02

为进一步分析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治疗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联合西药与常规运动疗法的临床疗效,为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选取我院收治220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220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n=110)及实验组(n=110)。其中实验组,男61例,女49例;年龄31~78岁,平均(62.5±4.9)岁。对照组男60例,女50例;年龄31~79岁,平均(62.6±4.9)岁。经统计学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具有可比性。

1.2 准入标准[1-2]

(1)患者首次发病,且病程<8个月生命体征平稳,符合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的诊断标准;(2)患者肢体改良Asworth分期Ⅱ级以下;(3)本次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标准;(4)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订相关协议。

1.3 排除标准[3-4]

(1)合并有认知障碍的患者;(2)伴有重要的器官(心、肺、肝、肾等)衰竭、恶性肿瘤、病情不稳定者;(3) 精神肌肉骨骼病变的患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巴氯芬片,3次/d,起始剂量5mg/d,每3d增加5mg,最大剂量为70mg/d,待患者稳定,缓慢减药,维持在30~45mg/d,治疗3个月。同时,给予患者常规运动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对患者进行肌力、耐力、平行杆内步行训练及助行器、扶拐步形等训练,每次治疗时间为30min,1次/d,治疗时间为8周。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治疗。患者佩戴感应器,前方放置电脑屏幕,模拟水果认知、生活工具认知、踢足球、手抓鱼景模拟等场景。通过水果认知、生活工具认知场景模拟对患者进行肌力、耐力训练;通过踢足球、手抓鱼景模拟对患者进行肢体灵活性、协调性的训练;通过音乐背景下森林踏步训练场景模拟对患者进行步态训练。训练应该安排在密闭空间里,保证患者注意力集中,为了防止患者出现摔伤或是其它意外情况,治疗师应陪同在患者身边,同时,给予鼓励的言语。每次训练时间为45min,1次/d,治疗时间为8周。

1.5 评价指标[5-6]

显效:患者肌张力减低2级;有效:患者肌张力减低1级;好转:患者肌张力减低半级;无效:治疗后,患者病情无改善,甚至恶化。

总有效率 = ( 显效+有效+好转) /总例数×100% 。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8.0统计学系统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差异性比较用t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1.8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8%(P<0.05),其详细内容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实验组的 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详细内容见表2。

3.讨论

随着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情况的加剧,脑卒中偏瘫痉挛发病率持续性增高,脑卒中偏瘫痉挛运动功能的康复一直都是临床较为棘手的问题,患者偏瘫痉挛的发生,严重影响到其生活质量,甚至对其心理产生极大伤害,临床上往往采用常规运动疗法,但这一方面不但浪费时间,单调乏味,同时由于实际环境,往往会错失训练良机或是患者中途坚持不住而导致康复的失败[7-8]。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是指利用综合技术形成逼真的三维视、听、触一体化的虚拟环境,用户借助必要的设备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世界中的物体交互,从而产生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和体验,相关研究[9]已经证实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此外,通过任务取向式康复训练,还能够激发患者训练的积极性,有利于患者信心的提高,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1.8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8%(P<0.05);实验组的 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相关研究结论一致。

综上所述,在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治疗中,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联合西药与常规运动疗法,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梁明,窦祖林,王清辉,熊巍,郑雅丹,陈颖蓓,杨琼,邱雅贤.虚拟现实技术在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02):114-118.

[2]梁明,窦祖林,王清辉,熊巍,温红梅,姜丽,郑雅丹,陈颖蓓,杨琼.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10):904-908+928.

[3]梁明,窦祖林,王清辉,熊巍,关红丽,解东风,邱雅贤,张淑娴,梅卉子.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12):1146-1150.

[4]赵一瑾,黄国志,谢笑,黄杰斌,黎月桃,吴磊.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训练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05):442-445.

[5]孙然,张通,赵军,刘丽旭.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疗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05):458-463.

[6]刘翠华,张盘德,容小川,林楚克,李桂恩,邓红艳.功能性电刺激同步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08):736-739.

[7]金玲,张通,赵军.虚拟现实康复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10):905-907.

[8]苗莉莉,田利华,杨振国,顾莹,刘敏.悬吊下虚拟现实技术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6,31(03):180-182.

[9]沈林芳,吴彩虹,包永珍,何敏琴,顾旭东,任芸,李岩.高压氧联合虚拟现实技术在脑卒中后抑郁合并上肢偏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与康复,2017,16(02):146-148.

论文作者:李新1,王学青2,安书花1,赵琳1,崔鹏飞1,李亚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

标签:;  ;  ;  ;  ;  ;  ;  ;  

在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治疗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联合西药与常规运动疗法临床效果研究论文_李新1,王学青2,安书花1,赵琳1,崔鹏飞1,李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