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西部阳光教育与发展规划”西部资源开发战略思考_城市中国论文

实施“西部阳光教育与发展规划”西部资源开发战略思考_城市中国论文

实施“西部阳光教育开发计划”——西部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部论文,资源开发论文,战略论文,阳光论文,计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经历,也是各国政府全力解决的问题。中国第三代领导集体以巨大的决心和勇气,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着手解决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难题,以求中国经济能够稳定、健康、均衡和持续发展。

西部大开发的成功,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自然资源条件;二是经济资源条件;三是人力资源条件。土地、能源、矿物原料是西部自然资源的三大优势。西部大开发要坚持以人为本,也就是以人力开发为本,仅以初级方式开发西部自然资源,不仅增大成本,也会影响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教育可以生产劳动能力”。人力资源开发对于西部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是一条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快捷之路,也是西部开发的根本出路。

一、失衡的天平:东西部发展差距综述

西部地区通常指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六省、三区、一市”。

1.区域发展失衡

从经济发展速度看,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中,东部占50.5%,中部占32.3%,西部占17.2%。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中,东部上升为58%,中部下降为28%,西部下降为14%。

从城市化角度看,东部只占全国总面积的13.5%,但在622 个城市中,却占278个,高达45%;西部占全国总面积的56.4%,只拥有113个城市,占18%;中部占全国总面积的29.3%,拥有231个城市,占37%。

(1)人类发展指数水平低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8年2 月发表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吴敬琏教授主持编写的《1997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这是中国第一份人类发展报告。报告从多角度全面反映了中国人类发展状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公布了各省市1995年人类发展指数:(见表1)

西部九省区(重庆市没有成立)中,除新疆人类发展指数居于全国中等水平外,其他8省市均在后10位之列。

表一 中国各省市1995年人类发展指数

人类发 国内生国内生 人类发展

预期寿 教育

省份展指数 产总值产总值指标

命指标 指标

的位次 的位次 指标(HDI)值

上 海1

1 0.84

0.85

0.9690.885

北 京2

2 0.81

0.86

0.9600.875

天 津3

3 0.80

0.83

0.9540.859

广 东4

4 0.80

0.79

0.8500.814

浙 江5

5 0.79

0.75

0.8140.785

江 苏6

6 0.79

0.77

0.7240.760

辽 宁7

8 0.76

0.80

0.7080.756

福 建8

7 0.76

0.72

0.7090.729

山 东9

9 0.77

0.74

0.6040.704

黑龙江10 10 0.72

0.78

0.5260.676

海 南11 11 0.79

0.75

0.4880.674

河 北12 12 0.78

0.77

0.4640.670

吉 林13 13 0.72

0.80

0.4510.659

山 西14 17 0.74

0.79

0.3520.627

新 疆15 14 0.67

0.75

0.4380.619

河 南16 16 0.75

0.74

0.3580.618

湖 北17 15 0.71

0.73

0.3880.609

广 西18 18 0.74

0.75

0.3320.605

安 徽19 19 0.75

0.72

0.3280.600

湖 南20 23 0.71

0.75

0.3200.592

四 川21 24 0.70

0.74

0.3080.582

内蒙古22 25 0.70

0.74

0.2960.578

江 西23 20 0.70

0.73

0.3270.577

宁 夏24 22 0.72

0.67

0.3230.571

陕 西25 27 0.72

0.73

0.2590.570

云 南26 26 0.65

0.64

0.2890.526

甘 肃27 29 0.71

0.62

0.2160.514

青 海28 20 0.61

0.57

0.3260.503

贵 州29 30 0.67

0.64

0.1720.594

西 藏30 28 0.58

0.36

0.2260.391

(2)生活水平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表二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各省区人均GDP除新疆外, 全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居民收入除云南外,全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全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可持续发展能力普遍偏弱

从1999年起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每年发布《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报告提出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总能力指数。

新疆排列第19名,西部其他省区均在22—31名之列。从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西部开发并非一、二年或五年计划能够完成,而需要20至30年的努力方能大见成效。

表二 1998年中国西部人口数据表(部分)

城镇居

年末总 人均 农民人

区域面民可支

人口GDP 均纯收

地区 积(万平

配收入

(万人) (元) 入(元)

方公里)(元)

1998

19981998 1998

中 国 124810

9606374

54252160

重庆市3060 8.234686

54671720

四川省8493484216

51271790

贵州省3658172305

46001340

云南省4144384327

60431430

西 藏 252

120 - -

-

陕西省3596193915

42201406

甘肃省2519533454

40101393

青海省 503724372

42401426

宁 夏 537174280

41121756

新 疆1747

1606382

50011600

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总能力指数

名次地区 总体能力 名次地区 总体能力

1 上 海 65.86 17江 西 45.27

2 北 京 64.07 18安 徽 45.09

3 天 津 57.38 19新 疆 42.63

4 广 东 55.87 20广 西 42.00

5 江 苏 54.46 21内蒙古 41.10

6 浙 江 53.41 22陕 西 40.82

7 福 建 51.99 23四 川 40.40

8 山 东 50.11 24重 庆 39.94

9 辽 宁 49.57 25云 南 39.58

10黑龙江 49.10 26山 西 38.27

11湖 北 48.78 27甘 肃 36.25

12吉 林 48.02 28宁 夏 35.60

13湖 南 47.02 29青 海 35.20

14海 南 46.18 30贵 州 33.94

15河 北 45.59 31西 藏 33.69

16河 南 45.30

资料来源:《2000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出版社。

2.区域投资失衡

外资和港澳资金在东南部投资占90%,在西部投资只占1%, 差距悬殊。(见表3)

3.人口素质失衡

(1)教育普及水平低

青海、西藏、云南、贵州、甘肃和宁夏省区,均受教育年限均小于4.82年,文盲率均高于20%,甚至高达30—40%,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明显,与发达地区差距更大。(见表4、5、6)

表三 1997~1998年各地区投资统计 单位: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基本建设投资

地区

1997年 1998年 比例1997年 1998年

全国总计 17660.8 21102.3 各地区占 9917.0 11904.3

地区合计 16941.1 19996.9 地区合计 9081.7 10892.9

东部10538.4 12254.261.28% 5195.3 6204.0

中部 3915.5

4478.622.39% 2352.9 2668.1

西部 2487.2

3264.116.32% 1533.5 2020.8

更新改造投资

地区

比例1997年 1998年比例

全国总计 各地区占 3921.9 4467.2 各地区占

地区合计 地区合计 3808.8 4453.4 地区合计

东部 56.95% 2265.8 2599.858.38%

中部 24.49%

976.1 1124.025.24%

西部 18.56%

566.9

729.616.38%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1999》。

表四 1991~1998年各省区小学净入学率排序

位次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上 天 福 北 广 浙 吉 海 河 山 湖 河 江 陕 黑

1991年龙

排序

海 津 建 京 东 江 林 南 南 东 南 北 西 西 江

1998年 天 上 北 安 浙 吉 江 河 福 广 河 山 山 江 内

排序

津 海 京 徽 江 林 苏 北 建 东 南 东 西 西 蒙

位次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991年 广 湖 辽 内 安 山 新 江 四 甘 云 宁 贵 青 西

排序

西 北 宁 蒙 徽 西 疆 苏 川 肃 南 夏 族 海 藏

1998年 湖 辽 陕 海 广 云 湖 甘贵 新 宁 四 青 西

排序

北 宁 西 南 西 南 南 肃州 疆 夏 川 海 藏

资料来源:教育部《九十年代全民教育发展监测评价报告》,99.6。

表五 全国分地区人口文盲率统计

类别省、自治区、直辖市

北京 天津 辽宁 上海 吉林 山西 黑龙江 广

10%以下

东 湖南 新疆

大于或

江西 海南 湖北 河北 河南 广西 陕西 重庆

等于10% 福建 四川

小于20% 浙江 安徽 内蒙古 山东 江苏

大于20% 青海 西藏 贵州 云南 甘肃 宁夏

资料来源:《’97中国人口》

表六 1997年西部各省区文盲、半文盲情况统计

名称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文盲率 16.82 18.00 25.88 25.22 54.08

名称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文盲率 17.34 26.77 43.62 25.83 11.52

资料来源:《中国人口统计年鉴》第107、116页,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

其中:北京人均受教育年限在1995年就已达到9.2年, 为全国最高水平。

就每万人口在校学生而言,西部地区与北京等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差距甚大。在西部10省区中,新疆、陕西有5 项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最快的省区。此外,西部10省区每万人口中小学在校生大多超过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说明西部各省区正处于小学入学高峰,对今后数年义务教育普及将形成压力。(见表7)

表七 1997年全国分地区人口按平均受教育年限分类

类别

省、自治区、直辖市

大于7年 北京 天津 辽宁 上海

小于或等于

陕西 新疆 广东 海南

7年大于或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吉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等于5.42年

小于5.42年 重庆 四川 广西

大于或等于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4.82年 河南

小于4.82年 青海 西藏 贵州 云南 甘肃 宁夏

资料来源:1997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数据。

据一份对各地区人口素质差异调查表明:在平均预期寿命、平均受教育年限、高等教育普及率、识字率、成年人口比例和脑力劳动的人口比例6项指标方面,综合素质前十位的是北京、上海、天津、辽宁、 吉林、黑龙江、广东、山西、浙江、江苏;综合素质在后十位的有青海、云南、贵州、广西、甘肃、福建、江西、重庆、安徽和四川。在数字面前,我们倍感西部人力开发的严峻和责任的重大。(见表8)

4.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严重

西部地区科技实力总体薄弱,但陕西、四川两省较雄厚,据《中国科学技术指标(1998)》统计,发表论文情况如表9、10:

表八 全国各地区平均万人中的各级学校在校学生数 单位:人

平均每万人口中的在校学生数

人口(万)

高等学校 中等学校 普通高中 普通初中

总计 123890 47.6 37.57 68.61417.13

北京1246322.95 82.71106.01391.38

重庆3023 47.34 25.97 44.29287.47

四川8407 33.39 28.30 47.54279.35

贵州3555 20.39 28.47 39.91301.98

云南4042 23.60 28.90 43.94308.14

西藏 244 14.03 23.48 27.27130.16

陕西3543 73.23 33.92 84.36392.68

甘肃2467 34.84 27.55 72.89340.90

青海 488 26.26 27.08101.22297.61

宁夏 521 39.88 26.29104.80439.26

新疆1689 58.20 46.08 99.75419.32

平均每万人口中的在校生数

职业中学 小 学

幼儿园

总计41.32

1129.66 203.32

北京86.03776.27 201.33

重庆26.30944.20 195.32

四川19.98983.81 211.01

贵州21.58

1417.23 126.01

云南22.73

1196.70 132.90

西藏 3.28

1231.36

20.83

陕西43.37

1382.82 206.47

甘肃19.50

1213.13 161.50

青海25.01965.92 151.10

宁夏12.09

1239.58 142.80

新疆31.99

1432.62 133.97

资料来源:国家教育部,http://www.scpe.net/Education/data/97—13.htm

表九 在国内发表论文最多的省(市)

地区 论文数 位次

北京

20061

1

江苏9949

2

上海9014

3

湖北7654

4

陕西6894

5

四川6893

6

表十 各地区国际科技论文获奖情况(千篇以上)

地区 论文数 位次

北京7252

1

上海2727

2

江苏2452

3

陕西1281

4

湖北1136

5

吉林1051

6

四川1037

7

从统计中,西部的科技实力略见一斑。陕西和四川人均GDP 分别为488美元和454美元,排名为全国第25名和第28名(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1998)》第19页,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分别只是第一名上海(3105美元)的1/6和近1/7。

总之,分析的结果让人感到有一种历史的紧迫感。

二、发达国家区域开发的政策和经验

(一)美国区域开发政策

美国曾经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对西部、南部地区采取了一系列开发与再开发政策。19世纪上半叶,美国出现了三次西部土地拓荒高潮,被称为“西进运动”。美国政府1961年颁布了《地区再开发法》,1965年约翰逊总统提出“伟大社会计划”,实施了著名的“阿巴拉契亚山区经济开发计划”。阿巴拉契亚山区的经济特点是:经济、农业落后,资源丰富,经济衰退,教育、人均收入和就业水平低,人口外流突出。

开发计划在投资目标、组织方式和资金筹集方式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第一,以创造长期的地区经济发展条件为投资的主要目标;第二,发挥中央和地区两个积极性;第三,实行“增长中心战略”。有关委员会根据增长潜力的大小,确定了125个增长中心。 增长中心一般由一个或多个社区组成,主要承担为周围提供就业机会的中心文化、社会和商务服务的功能,通过就业岗位培训和教育、医疗设施建设,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开发计划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从1965年到1976年,阿巴拉契亚地区的人均收入翻番,从相当美国平均水平的78.2%提高到84.6%,其他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也有所改善。

(二)澳大利亚城市化道路的经验

澳大利亚是一个都市化程度很高的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进入世界前列,建立了发达的交通信息网络,步入信息化社会,跻身于发达国家之林。早在19世纪60年代,澳大利亚的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例就已超过美国和大多数欧洲国家。1881年澳大利亚总人口约为230万, 城市人口为67万,占30%。1951年澳大利亚总人口约为854万, 城市人口达到427万,占50%。据1986年澳大利亚人口调查,全国共有5000 人以上的城镇179个,其中5—10万人以上的城镇9个,100万以上的3个, 即悉尼、墨尔本和布里斯特。三大城市人口共计667万, 约占全国人口的42%。如果加上两个50万人口以上的佩斯和阿德莱德,5 个城市的人口占澳大利亚人口总数的61.35%。 这种城市布局的优势在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高;节约土地、资金,保护生态环境;教育设施水平高,易于实施规范的职业标准,节约教育和培训经费。

(三)发达国家的教训

加拿大虽是发达国家,但也存在严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2000 年2月23日中央电视台报道:魁北克省是加拿大相对落后的地区,由于州政府连续多年削减教育卫生事业费,学生退学率高达37%。数千学生上街游行,向政府抗议。激进人士还成立了魁北克人党,要求魁北克省独立。这说明,即使是在发达国家,发展不平衡不仅影响区域经济文化的协调,而且影响国家的安全。

三、实施“西部阳光教育开发计划”的基本思路和战略重点

西部大开发,政府应坚持保护生态环境优先、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和人力资源开发优先的原则,有所为,有所不为,采取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运作方式。政府投资应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能源等基础建设和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这样,一方面可以集中政府资金,抓重点,办大事;另一方面也可以运用市场机制,在开发与建设中直接与国际接轨。

(一)西部教育开发的战略思路

实施西部开发战略,要考虑西部地区在国家发展和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优势,结合国际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从实际出发,准确认识西部开发的条件、意义和背景,特别要科学分析中国加入WTO 对于西部地区的影响,深刻理解西部开发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使自然资源优势、资金投入优势与人力资源优势“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西部教育开发的指导思想是紧贴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与未来需求,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加速高层次人才培养,全面提高民族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丰富的人力资源。

(二)西部教育开发的战略目标

实现西部地区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开发的良性循环,培养一支素质较高、数量充足的管理队伍和劳动大军。建议确定以下目标:

(1)2010年在西部主要地区(90%)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中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甚至超过70%,大中城市达到90%以上;

(2)人均受教育年限由目前的5年以下,到2010年达到6.5—7年;

(3)到2010年,西部地区人口文盲率由目前的20%以上, 下降到10%以下;

(4)2010年,18—22岁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以上, 每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人数达到100人以上。 同时提高西部地区高等学校研究生的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三)西部教育开发的战略重点及措施

1.配合《国家八七扶贫计划》制定“西部阳光”教育开发计划。要争取特殊政策支持,按照统一部署,筹集巨资,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地长期进行西部教育开发。

2.建立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教育发展网络。重点将重庆和西安建设成为西部的教育文化中心。构建西部教育的多极发展格局,将成都、乌鲁木齐、西宁、拉萨、贵阳、兰州、银川建成省区教育中心,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3.建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多边合作体制和东西部共同参与的教育发展机制。东部省区要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从体制和机制方面保证西部教育稳定、持续地发展。

4.继续坚持“两基”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高度重视并采取一切措施解决边远、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少数民族聚居的农村、山区和牧区教育难的问题。依法保护妇女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5.实施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倍增计划”。从2000年到2010年,西部地区本专科生招生年增长率保持在25—30%以上,研究生招生年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允许东部的高等学校到西部联合办学、独立办学,盘活高等教育存量资源。

6.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数量足、质量高、多层次的专门人才和从业人员。

7.加大西部教育开发的投资力度,迅速增强教育的综合实力和服务能力。

由中央政府采取“转移支付”的方式,每年出资50亿元,新建西部教育开发专项资金,采取政府投资、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民办教育等多种形式筹措教育经费,加大智力开发力度。要使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每年增长1.5个百分点,保证西部大部分省区教育经费2005 年达到占GDP4%左右。

标签:;  ;  ;  ;  ;  

实施“西部阳光教育与发展规划”西部资源开发战略思考_城市中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