硒元素与添加剂对麦芽生化特性及酿造性能的影响

硒元素与添加剂对麦芽生化特性及酿造性能的影响

汪志君[1]2002年在《硒元素与添加剂对麦芽生化特性及酿造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硒是人和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硒与人类疾病、健康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医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现有的研究成果证明硒有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减少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死亡率,清除人体自由基,提高免疫能力,延缓衰老,预防某些癌症的发生等作用。但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缺硒。在我国有72%地区属缺硒或低硒地区,由此造成人体缺硒或低硒,对健康不利。 大麦是硒敏感型植物,把大麦经浸渍、发芽、烘干等工艺制成麦芽,在这个过程中把无机硒转化成有机硒,不仅可以得到满足人体需要的补硒量,还可以避免由于麦芽过量吸收硒带入食物链而导致人或动物中毒的发生。 我们把麦芽作为富硒载体不仅因为麦芽营养价值高,而且兼有食用、药用、酿造用等多种用途,因而麦芽在食品工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酿造工业上,麦芽是酿制啤酒的主要原料。2001年我国啤酒产量达2200万吨,需麦芽300万吨,但由于国产啤麦制麦性能较差,麦芽的质量指标很难达到原轻工部部颁优级品的标准。因此国内许多麦芽厂、啤酒厂都采用进口啤麦来制麦、酿酒。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近几年我国每年都要从国外进口啤酒大麦200万吨左右,约占全国啤酒大麦总量的55%左右。进口啤麦价格高,由此造成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这种状况对我国啤酒工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同时也影响我国啤酒大麦种植业的发展。 硒不但参与人体的生化反应,而且对植物的生长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把硒与赤霉素(GA_3),抗生素P一起制成制麦添加剂用于制麦,特别是用于提高麦芽质量指标的研究,目前国内外还未见报道。 本试验富硒麦芽的制备工艺成熟,主要采用与啤酒麦芽制麦相同的工艺过程,浸渍(浸断水)、发芽(恒温发芽,定时通风供氧,降温)、烘干(程序升温,回风焙焦)。在此过程中,研究不同浸麦度、不同硒浓度,以及抗生素P、赤霉素(GA_3)配合亚硒酸钠处理对麦芽总硒、有机硒富集的效果。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它们对麦芽呼吸强度、α-淀粉酶、蛋白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同时也研究了硒及硒配合赤霉素(GA_3)、抗生素P对啤酒麦芽色度、α-氨基氮、无水浸出率,糖化力、库尔巴哈值等质量指标的影响。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 1.富硒的最佳浓度条件及效果 在低浸麦度范围内大麦发芽时吸收硒的量随着浸麦度的升高而增多,浸麦度达到42%时麦芽的硒含量最高,浸麦度超过42%时麦芽中的硒含量逐渐下降。在浸麦度42%时用亚硒酸钠处理,随着亚硒酸钠处理浓度的增加麦芽中总硒和有机硒的含量逐渐增加,当亚硒酸钠浓度为150mg·L~(-1)时麦芽中有机硒含量最高为4.5μg·g~(-1),总硒5.0μg·g~(-1),有机硒占90%,之后随着亚硒酸钠浓度增加有机硒含量则逐渐降低。以100mg·L~(-1)亚硒酸钠配合抗生素P处理,抗生素P浓度为100mg·L~(-1)时,麦芽中的总硒和有机硒含量最高,分别为3.5和3.4μg·g~(-1),且有机硒含量是对照的1.3倍。 硒元素与添加剂对麦芽主化特性及酿造性能的影响以 100mg·L”’亚硒酸钠配合赤霉素GA。处理,GA。浓度为0.05 mg·L“‘时,麦芽中的总硒和有机硒含量最高,分别为8.4和7.sug·g”‘,且有侧含量矾照的3。3倍.2.富硒的生理变化 在亚硒酸钠浓度小于150 mg·L”‘时,麦芽的呼吸强度随瞰增加而增加;浓度大于 150 p·L‘时麦芽的呼吸受到抑制,瞰越大抑制作用越强。亚硒酸钠处理浓度超过 200 p·L”‘时,对麦芽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 100 p·L’l亚硒酸钠配合抗生素 P处理麦芽,抗生素 P浓度小于 200 mg·L”‘时,随着杭生素$A的增加,呼吸强度也增大;浓度大于200 mg·L‘时,浓度增大呼吸强度受到抑制.100 mg·L”’亚硒酸钠配合 GA3处理,GA3浓度小于 0.10 mg·L“’时,随着 GA $A的增大对麦芽的呼吸促进也越大;浓度大于 0.10 mg·L‘时则抑制麦芽的呼吸.3.富硒中酶活性的变化 对麦芽 a-淀粉酶活性,亚硒酸钠单独处理浓度为 150 mg·L“‘时最高,且第叁天达到的最高峰值,t匕对照提高 14o;100 mg·L“’A硒酸钠N己合抗生素P处理,抗生素浓度 200 mg·L‘时 a-淀粉酶活性提高最大,其第叁天达到的最高峰值比对照提高70%;100 mg·L”‘亚硒酸钠配合 GA,处理,GAa浓度 0二0 mg·L”‘时对 a-淀粉酶活性刺激最大,在发芽第 H天就达到最高峰,比对照增加 147%。 对麦芽蛋白酶活性,亚硒酸钠单独处理浓度为150 mg·L”‘时最高,第叁天达到的最高峰值比对照提高390;100mg·L”’L硒酸钠6c合抗生素P处理,抗生素浓度200 mg·L”‘时蛋白酶活性提高最大,且第叁天达到的最高峰值比对照提高 33%;100mg·L”‘亚硒酸钠配合 GAs处理,GAs浓度 0二0 mg·L”时对蛋白酶活性刺激最大,最高账提前到发芽第二天,活性比对照增加63%。 GSHIX活性在亚硒酸钠单独处理浓度为 200 mg L”‘时活性提高最大;100 mg L“1硒酸钠6己合杭生素 P或 GA。处理,分别在抗生素浓度为 200 mg·L”’和 GA。浓度为0.10 mg·L

李丽彩[2]2016年在《富硒麦芽制备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硒是动植物体内必须微量元素之一,摄取适量的硒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无机形态的硒毒性较大,易引起硒中毒,有机硒化合物毒性远低于无机硒化合物,且生物利用率更高。然而天然食物中的有机硒含量较少,一般不足以满足人体的正常需要,所以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进行硒的生物转化是科研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利用大麦种子发芽过程中将吸收的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优化了富硒过程及亚硒酸钠回收再利用的工艺条件,为工业化生产提供基础数据。本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麦芽中硒元素性进行分析,发现含硒标准溶液的最大吸收波长为334nm,优化的分析条件为:络合酸度pH=2,络合时间40min,1%邻苯二胺溶液用量2.5mL,5%EDTA溶液用量2mL;富硒麦芽中Se4+含量在0~2.3μg/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标准方程为A=0.20778c+0.00369,相关系数r=0.99986;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8.04%,RSD=4.4%;方法的精密度(RSD=2.7%)、重现性(RSD=1.4%)和稳定性(RSD=0.80%)均较好。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测定快速,灵敏度高,毒性较小等优点,适用于测定麦芽中微量硒的含量。通过考查不同大麦品种发现,西引二号大麦品种具有较好的发芽率、芽生长速率及富硒量。在此基础上,以硒含量为指标,对富硒麦芽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影响大麦发芽的主要因素有:浸泡浓度、浸泡温度、浸泡时间、发芽时间。通过单因素实验初步确定了最适宜的发芽条件为:Na2SeO3浓度200mg/L、浸泡时间8h、浸泡温度25℃、发芽时间4天。在该条件下,富硒麦芽总硒含量可达30.41μg/g,其中有机硒含量为29.50μg/g。麦芽种子经亚硒酸钠溶液浸泡后,只有少量被吸收,剩余亚硒酸钠的循环利用是降低产品成本的关键。本文以发芽率和含硒量为指标,考查了亚硒酸钠溶液的循环利用对产品性能的影响,发现循环叁次大麦发芽率、总硒和有机硒含量变化不大,循环四次各项指标下降明显;通过分析发现,随着溶液循环次数的增多,溶液中菌落数不断上升,在循环四次时上升明显。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循环叁次后的溶液进行灭菌消毒,分别研究了加热功率和加热时间两因素对灭菌效果的影响,同时对微波灭菌和水浴灭菌两种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功率为700w,灭菌时间为30s时灭菌效果最佳,且效率最高;微波灭菌加热时间短,致死率高,加热均匀,操作方便,优于水浴灭菌;微波灭菌后的亚硒酸钠溶液再经进一步的改进试验后,种子的平均发芽率可达86.52%。经过初步回收和微波灭菌再利用,生产1kg麦芽粉的成本从28.65元降低为19.71元。

李景军[3]2007年在《胁迫粟水溶性蛋白的制备与抗氧化性研究》文中认为粟(Millet)粟属禾本科(Gramineae)、狗尾草属(Setaria italica)草本植物,是世界上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粟可分为小米(Foxtail millet,学名:Setaria italica)、龙爪稷(Finger millet,学名:Eleusine coracona)、小粟(Little millet,学名:Panicum sumatrense)、库都粟(Kodo millet,学名:Paspalum scorbiculatum)四种,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有很好的营养和保健功能。已有报道粟的乙醇粗提物因含有多酚类物质而具有体内外抗氧化作用,粟米蛋白具有抗动脉粥样化的功能。但对其萌发水提取物的主要成分及其抗氧化作用尚未见详细的报道,本文研究其胁迫萌发水提取物中胁迫蛋白的抗氧化作用,为开发利用粟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为研究开发保健食品提供可以借鉴的新方法,具有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粟的四种可溶性粟米蛋白中,其水溶性蛋白羟自由基清除活性极低,水萌发后的水提取物活性也很低,采用胁迫萌发的方法有力地提高了其活性。使用析因实验和中心组合实验方法优化得到了最佳的胁迫培养基组成,提取物的羟自由基清除作用达到使用优化得到的培养基萌发粟,得到水溶性蛋白的羟自由基清除作用达到58.16%。在研究粟的胁迫萌发制备条件时,选择温度、时间和pH值为影响因素,使用响应面分析方法,找到了影响羟自由基抑制活性的关键参数,优化了温度和pH值两个关键参数,得到了最佳萌发条件。使用优化的胁迫培养基,在胁迫萌发温度28℃、萌发pH值7.6、胁迫萌发时间52h得到水溶性蛋白的羟自由基清除作用达到60.18%。研究了胁迫萌发粟水溶性蛋白的分离纯化方法,分别使用了离子交换色谱法、凝胶过滤色谱法、反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并得到了高纯度的胁迫蛋白。使用离子交换色谱分析了胁迫粟水提取物的分子量分布情况,分离得到了十个组分,鉴定其羟自由基清除活性发现其活性大小顺序为:F_4>F_5>F_1>F_3>F_6>F_2>F_7>F_8>F_9>F_(10),确定叁个较大活性组分含氮物的分子量分布全都是连续的;使用凝胶过滤色谱分析了F_4和F_5的组成情况,共得到五个组分,活性测定结果说明它们的活性大小顺序是:P_2>P_3>P_1>P_5>P_4;使用反相色谱分析了P_2和P_3的组成情况,共分离得到了四个主要组分,活性测定其大小顺序为B>D>C>A;相对分子质量分析确定组分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1084,D为11136;二者纯度均达到90%以上。采用以上分离方法是行之有效的。研究了胁迫萌发过程中水提取物的成分变化和粟胁迫萌发与无胁迫萌发的六种酶及活性强度变化情况,并结合胁迫对粟的生理影响对胁迫蛋白产生的可能机理进行了探讨。胁迫萌发72小时内,可溶性蛋白上升再下降最后趋于稳定;淀粉酶、蛋白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和呼吸强度的胁迫萌发指标与相应无胁迫萌发的指标比较表明,萌发进程也比无胁迫萌发大大提前;胁迫萌发对粟的生理影响很大,胁迫蛋白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培养基中的刺激物兼有第一信使和第二信使的作用,导致发生蛋白酪氨酸磷酸化作用和mRNA的形成,并翻译形成胁迫蛋白,整个过程受氧化还原作用的调控。研究了粟胁迫蛋白的抗氧化性质。体外抗氧化实验证明,粟胁迫蛋白的还原能力,对亚油酸体系中抗氧化作用、清除DPPH·和O_2·~—的能力,均与其浓度呈量效关系;体内抗氧化作用实验证明,灌服胁迫粟水提取物和粟胁迫蛋白样品可以显着提高D-半乳糖导致亚急性衰老小鼠血清中SOD和全血中GSH-Px的活力,能够清除过剩自由基,显着降低小鼠血清中MDA含量,起延缓衰老的作用,所造衰老模型是成功的。胁迫粟水提取物效果比粟胁迫蛋白更显着。

张海娟[4]2016年在《大麦网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大麦种质抗网斑病的关联分析》文中提出大麦网斑病(Pyrenophorateres(Sacc.)Drechsler)是大麦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网斑病在我国大麦产区发生并流行,网斑病的流行轻则抑制大麦生长,重则造成大麦减产,品质变劣,甚至会造成绝收。网斑病之所以在我国各大麦产区发生并流行,主要是由于生产中缺乏抗网斑病品种。本研究在甘肃、内蒙大麦产区采集网斑病病株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并对来源不同的大麦品种进行抗性评价,同时利用SSR标记技术对大麦网斑病抗性基因进行初步标记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离到9个来源不同的大麦网斑病病原菌,并对网斑病病原菌的致病能力进行测定,其中菌株LQA(甘肃甘南)的致病力最强,使感病品种美丁香甘果的病情指数达到95.24。2.对89份大麦材料进行抗性评价,结果表明:供试的大麦品种的抗病性差异较大,病情指数在34.67~96.32之间,其中抗病-中抗的品种2个,为BYT-CYA3和Z038R0105,病情指数分别为31.67和33.56;中抗品种1份,为ZD02732407,病情指数为45.22;中抗-中感的品种和中感品种都为14份;中感到感病的品种50份;感病品种7份,其中感病最严重的品种是美丁香甘果,其病情指数为96.32。3.利用70对SSR标记对89份大麦品种进行多态性扫描,共检测出312个等位变异,变幅是2-10,平均每个标记是4.45个,等位基因频率变异范围是0.1412~0.9167,其中标记scssr15864等位变异频率最高,标记Bmac40等位变异频率最低。多态信息含量(PIC)的变化范围是0.0985~0.8846,所有位点基因多样性的变化范围是0.1039~0.8944。4.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667时,参试的89份大麦材料可分为两大类,第I大类有22个品种,第II大类有67个品种。群体遗传相似系数变幅为0.520~0.873。品种美44/I和美22/I的遗传相似系数最高,为0.873。品种Z145V020W和黄芒大麦遗传相似系数最低,为0.520。5.通过群体结构分析可以将89份大麦材品种划分为两个亚群。在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利用GLM对SSR标记位点与大麦网斑病抗性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70个标记中可检测到与大麦网斑病相关联的标记5个,表型变异解释率范围是7.2%~42.43%,5个标记位点分别被定位在染色体1H、3H、5H和6 H上,其中位于3H上的标记Bmac29和6H上的标记Bmag0613关联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为分别为10.75%和42.43%。

参考文献:

[1]. 硒元素与添加剂对麦芽生化特性及酿造性能的影响[D]. 汪志君. 南京农业大学. 2002

[2]. 富硒麦芽制备工艺研究[D]. 李丽彩. 郑州大学. 2016

[3]. 胁迫粟水溶性蛋白的制备与抗氧化性研究[D]. 李景军. 江南大学. 2007

[4]. 大麦网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大麦种质抗网斑病的关联分析[D]. 张海娟. 甘肃农业大学. 2016

标签:;  ;  ;  ;  

硒元素与添加剂对麦芽生化特性及酿造性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