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祥印[1]2008年在《无精子症与严重少精子症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应用多重PCR法对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患者进行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通过研究男性不育患者染色体核型分析、精液分析等实验数据,分析了Y染色体微缺失情况与男性生精障碍相关性;并研究Y染色体微缺失情况与男性不育相关临床表现的关系。并进一步对Y染色体微缺失的候选基因、缺失机制及检测的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旨在建立适合本地区的AZF微缺失检测方法,为男性不育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杨艳红[2]2003年在《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已婚孕龄夫妇不孕不育症的发病率高达10%~15%,其中50%由男性不育引起。引起男性不育的因素有很多,大部分与精子的数目、形态及运动功能有关,其中由于精子生成过程的停滞或障碍所导致的少精子、弱精子、畸形精子和无精子症占男性不育的20~25%。辅助生殖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卵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的成功应用,使男性严重少弱精,包括无精症不育的治疗有了新的突破。但是,该技术可能将未经自然选择的携带染色体异常、基因缺失或突变的精子注入卵胞浆内,从而有可能将各种遗传缺陷传递给下一代。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发展,随着人类Y染色体DNA序列标记的物理图谱的建立,对男性不育病因学的研究也深入到分子水平。近30年的研究证明,在Y染色体长臂上存在着至少15个与精子发生相关基因,它们分别位于Yq11的叁个互相并不重迭的区域即AZFa、AZFb和AZFc。这些基因的发现不仅使人们对精子发生的基因调控有了更深理解,而且促进了人们应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对男性不育的病因和诊断的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初步建立Y染色体微缺失筛查方法,探讨无精症和严重少精症患者Y染色体微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缺夫发生率,及Y染色体微缺失与无精症和严重少精症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性应用奠定基础,为ICSI患者进行遗传咨询提供相应的信息。通过对93例男性不育(42例无精症和引例严重少精症)患者,Y染色体 SPGY基因、AZFa-SY84、AZFb-SY134和 AZFc-SY255位点缺失情况的研究,我们发现男性不育患者 Y染色体微缺失的发生率为 16%( 5旧3人 42例无精子症患者中,有8例存在Y染色体微缺失,其中6例为AZF。区缺失,2例为 AZFb区缺失。sl例严重少精子症患者中,有 7例存在 Y染色体微缺夫,均为AZFC区缺失。所有患者均未发现AZFS区缺失。结论:Y染色体微缺失是造成男性无精症和少精症的一个重要原因;AZFC区缺失临床表型可以是无精症或少精症,AZFb区缺失与严重的精子发生功能障碍相关。在对男性不育患者实施ICSI治疗前,应常规进行Y染色体微缺失筛查。
崔瑾, 程伟, 张阳丽, 詹茜, 白慧丽[3]2015年在《Real-timePCR技术筛查男性不育患者的Y染色体微缺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Y染色体微缺失的适用性,并研究男性不育患者中无精症和少精症Y染色体微缺失的发生率。方法:本研究收集6例Y染色体微缺失阳性样本,4例女性样本和4例正常生育男性样本分别采用real-time PCR及多重PCR电泳法对Y染色体无精子因子(azoospermia factor,AZF)AZFa、AZFb、AZFc区进行检测;再收集452例临床男性不育患者的外周血样本,采用real-time PCR检测Y染色体微缺失位点。结果:2种方法对14例比对样本6个共有序列标签位点检测的结果一致;452例男性不育症包括96例少弱精症、9例重度少弱精症、69例无精症、3例畸精症和275例其他男性不育症,real-time PCR法共检出8例AZFc区缺失、1例AZFb区缺失和2例AZFbc共缺失,其中在少弱精症、重度少弱精症和无精症中Y染色体微缺失阳性率分别为5.21%、11.1%和7.25%,而另外2组均未检测到微缺失。结论:real-time PCR法检测Y染色体微缺失结果与经典的多重PCR电泳法结果相同,且该法的检测结果与临床诊断相符,因此real-time PCR适用于Y染色体微缺失的临床实验室筛查。
吴斌[4]2007年在《中国汉族人群Y染色体微缺失及部分缺失与男性不育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已婚育龄男性中不育症的发病率高达10%~15%。男性不育主要表现为精子的数量减少、形态和动力的异常。大约50~60%男性不育患者的病因是明确的,例如:精索静脉曲张,输精管阻塞,隐睾等。排除以上因素的不育为原发不育。自Tiepolo等发现“无精子症因子”以来,Y染色体微缺失被认为是原发性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并成为男性不育研究的热点。“无精子症因子”分布于Y染色体长臂的叁个不同区域,被称为AZFa,AZFb和AZFc。经过全球范围内的研究发现,大概有10%的无精和少精患者存在这种缺失。其中,大约80%表现为AZFc缺失。另外,AZFc的睾丸表型多种多样,患者的精子密度的波动范围也很大。这些微缺失虽然不会引起受精和胚胎发育的异常,却使男性子代继承了不育的风险性。除此之外,最近研究发现AZFc区部分缺失,例如b2/b3,gr/gr等同样有这种危害。本课题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开展了以医院为基础的男性不育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重点研究中国汉族人群Y染色体微缺失及部分缺失同男性不育的相关性。第一部分:Y染色体微缺失及AZFc区部分缺失与男性不育关联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本研究通过较大样本量的病例对照研究(164名原发无精病人,78名原发少精病人,209名不明原因的不育患者和248名对照),对中国汉族人群中Y染色体微缺失的发生情况进行评价,以及对AZFc区部分缺失与男性不育之间关系进行探讨。通过应用多重PCR技术,分析Y染色体上特定的序列标记位点(sequence tagged site,STS),确定Y染色体微缺失和AZFc区部分缺失的类型。结果如下:1.在242例生精障碍患者中(包括原发无精和少精病人),共发现24例Y染色体微缺失患者,缺失率为9.9%;在随机抽取的50名不明原因不育患者和50名对照中,未发现Y染色体微缺失患者。24名微缺失患者的缺失类型为:5例AZFa缺失,1例AZFb缺失,12例AZFc缺失,2例AZFbc缺失(AZFb+AZFc缺失)和4例AZFabc缺失(AZFa+AZFb+AZFc缺失)。其中4例AZFc缺失患者为原发少精病例,其他全为原发无精病例。2.通过多重PCR,分析所有研究对象AZFc区叁种部分缺失(gr/gr,b2/b3和b1/b3)的缺失情况。在排除Y染色体微缺失的生精障碍患者中(242-24=218例)共发现35例(16.1%)部分缺失患者,包括15例(6.5%)gr/gr缺失、20例(8.7%)b2/b3缺失和0例b1/b3缺失;在209例不明原因不育患者中共发现33例(15.8%)部分缺失患者,包括15例(7.2%)gr/gr缺失、18例(8.6%)b2/b3缺失和0例b1/b3缺失;在248例对照中共发现27例(10.9%)部分缺失患者,包括19例(7.7%)gr/gr缺失、8例(3.2%)b2/b3缺失和0例b1/b3缺失。其中,b2/b3缺失在不育和生育人群中的发生率差异具有显着性(OR=2.93;95%CI 1.34-6.39);gr/gr与b1/b3缺失未发现这种差异。上述结果表明,b2/b3缺失可以增加男性不育发生的风险(OR=2.93:95%CI 1.34-6.39)。第二部分:AZFc区部分缺失人群相关基因拷贝缺失与男性不育关系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分析AZFc区部分缺失患者(包括gr/gr和b2/b3缺失患者)精子生成相关的DAZ基因和CDY1基因拷贝缺失情况,对不同的基因拷贝缺失类型同原发性精子生成障碍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讨。通过应用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分析Y染色体上特定的SFV(sequence family variant),确定DAZ基因和CDY1基因拷贝缺失的具体类型。在gr/gr和b2/b3缺失患者中均发现了四种基因拷贝缺失类型:DAZ1/2+CDY1a,DAZ1/2+CDY1b,DAZ3/4+CDY1a,和DAZ3/4+CDY1b。具体结果如下:1.49例gr/gr缺失患者的基因拷贝类型为:10例DAZ1/2+CDY1a,21例DAZ1/2+CDY1b,16例DAZ3/4+CDY1a和2例DAZ3/4+CDY1b。各种类型在生精障碍组,不明原因不育组以及正常对照组中的发生率相近,未发现显着性差异。2.46例b2/b3缺失患者的基因拷贝类型为:2例DAZ1/2+CDY1a,1例DAZ1/2+CDY1b,35例DAZ3/4+CDY1a和8例DAZ3/4+CDY1b。其中,在DAZ3/4+CDY1a患者中,包括16例(7.3%)生精障碍患者,13例(6.2%)不明原因不育患者以及6例(2.4%)正常对照;在DAZ3/4+CDY1b患者中,包括4例(1.83%)生精障碍患者,4例(1.91%)不明原因不育患者以及0例(0%)正常对照。统计分析显示b2/b3缺失患者中DAZ3/4+CDY1a型在不育和生育人群中的发生率差异具有显着性(OR=2.78,95%CI 1.13-6.78)。3.综合分析95例部分缺失患者,其基因拷贝缺失类型为:12例DAZ1/2+CDY1a,22例DAZ1/2+CDY1b,51例DAZ3/4+CDY1a和10例DAZ3/4+CDY1b。各种类型在生精障碍组,不明原因不育组以及正常对照组中的发生率相近,未发现显着性差异。上述结果表明,b2/b3缺失增加男性不育发生的风险可能与DAZ3/4+CDY1a型以及DAZ3/4+CDY1b型有关(OR=2.78,95%CI1.13-6.78);不同的基因拷贝缺失类型同原发性精子生成障碍之间未见显着相关性。
万磊[5]2009年在《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AZF区微缺失及DAZ基因点突变的检测》文中提出目的:检测无精、严重少精及少精症不育患者中Y染色体AZF区微缺失发生率、缺失的主要类型和DAZ基因内部序列标签位点sY254、sY255点突变及意义。方法:对2004年9月至2008年7月因男性不育来我院就诊的无精、严重少精及少精症患者,在排除了梗阻性无精症、生殖道感染、隐睾、精索静脉曲张等因素后利用多重PCR方法进行Y染色体AZF区微缺失检测,共计832例患者,其中无精症255例,严重少精症248例,少精症329例。而后随机选择不存在AZF区微缺失的无精症患者48例、严重少精症患者46例及正常男性对照52例,使用PCR-SSCP法进行序列标签位点sY254、sY255点突变的筛查。最后使用维普期刊网搜索国内关于AZF区微缺失检测方面的文献,进行荟萃(Meta)分析,并使用SPSS 13.0软件对比检测组与荟萃分析组数据之间的区别。结果:832例男性不育患者通过Y染色体AZF区微缺失的检测共发现60例缺失,缺失率7.2%(60/832),其中无精症患者缺失率9.8%(25/255);严重少精症患者缺失率9.7%(24/248);少精症患者缺失率3.3%(11/329)。荟萃分析共入选研究文献45篇,合计4344例进行Y染色体AZF区微缺失检测的无精、严重少精及少精症患者,发现缺失535例,缺失率12.3%(535/4344);其中无精症患者缺失率13.3%(336/2530);严重少精症患者缺失率12.9%(167/1295);少精症患者缺失率6.2%(32/519);正常男性对照组1000例,未发现缺失存在。检测组无精、严重少精及少精症患者AZF区缺失率与对应的荟萃分析组患者缺失率相近,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并且在检测组或荟萃分析组中无精症患者AZF区缺失率与严重少精症患者缺失率基本一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少精症患者中AZF区缺失率则较无精和严重少精症患者低,差别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在各型AZF区微缺失中,无论是检测组还是荟萃分析组,均以AZFc区缺失最为常见,约占所有缺失的70%。在AZF区微缺失检测方面,使用15个STS位点检测能够较EAA/EMQN推荐的6个STS位点提高约11%的缺失检出率。在使用PCR-SSCP法检测序列标签位点sY254、sY255点突变的146例研究对象中均未发现点突变存在。结论: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AZF区微缺失发生率较高,进行AZF区微缺失检测极为重要;在各型AZF区微缺失中以AZFc区缺失最为常见。增加STS位点检测个数有利于提高缺失的检出率。而DAZ基因内部的序列标签位点sY254、sY255未检测出点突变,可能与样本例数较少或SSCP法的稳定性有关,仍需进一步研究。
许娜[6]2011年在《313例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与染色体核型分析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据WHO统计,目前全世界约有15%的育龄夫妇不育,其中约50%是男方原因造成的或与男方有关系。在引起男性不育的因素中,遗传缺陷所引起的精子发生障碍约占男性不育的30%以上。其中Y染色体微缺失是继克氏综合症(Klinefelter syndrome)之后导致男性不育的第二大遗传因素,但由于研究对象的入选标准不同,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文献报道的比例不同,由1%至55.5%不等。20世纪70年代年人们就已经认识到Y染色体长臂微缺失与精子生成障碍有关,1976年Tiepolo和Zuffardi等研究发现6例无精子症患者的Y染色体长臂远端有微缺失,从而第一个证明了遗传因素和生精障碍密切相关,提出在Y染色体长臂上存在着控制精子生成基因的位点,命名为无精子因子(Azoospermia factor, AZF)。此后,Y染色体微缺失与男性不育的关系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Vogt等将AZF划分为无重迭的3个区域:AZFa、AZFb和AZFc,认为缺失多发生于AZFc和AZFb区中。1999年Kent-First等发现AZFb和AZFc之间也有精子生成相关的基因存在,命名为AZFd区。研究发现,Y染色体微缺失的患者大都表现为无精子症或严重少精子症。卵胞内精子注射(ICSI, Intracytoplasmicsperm injection),为男性不育症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使男性无精症和严重少精症患者看到了希望,但也有可能使遗传缺陷传递给下一代,导致子代不育。对于Y染色体微缺失的患者,可通过产前诊断技术对胚胎进行诊断,选择性的移植女性胚胎,从而避免遗传缺陷的垂直传递。因此,对Y染色体微缺失患者的缺失频率、大小的检测对是否可采用ICSI进行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染色体核型异常是不孕不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Klinefelter syndrome,常染色体多态性,染色体结构畸变和大Y染色体等多种类型,并且染色体异常可通过配子遗传给下一代,导致子代发育异常,因此染色体核型分析对于筛查不育原因和优生优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313例特发性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的缺失类型、缺失位点、缺失频率与染色体核型异常的相互关系。方法:1参照2004年EAA和EMQN颁布的第二版《Y染色体微缺失分子诊断指南》和国内外研究者的研究状况,本研究采用亚能生物技术(深圳)有限公司生产的Y染色体微缺失基因检测试剂盒,对Y染色体上AZFa、AZFb、AZFc和AZFd区共16个STS位点进行多重PCR检测,其中原发性无精子症患者140例,严重少精症患者173例,45例生育正常的男性和5例女性进行了Y染色体微缺失的分子检测。2对其中286例男性不育患者进行常规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核型分析根据《人类染色体国际命名体制(ISCN, 1995)》描述。结果:1所有标本经多重PCR检测,均检测出内参SY14位点,表明所检测的DNA模板符合要求,确定了扩增系统的有效性。2在313例生精障碍患者中(包括原发无精症和少精症患者),共检测出32例Y染色体微缺失患者,总缺失率为10.22%。其中原发性无精症患者140例,检出Y染色体微缺失25例,缺失率为17.86%;少精症患者173例,检出Y染色体微缺失7例,缺失率为4.05%。45例生育正常的男性无一例发生Y染色体微缺失。空白对照和女性对照中均未见扩增产物。3从AZF位点分析缺失情况,32例微缺失患者的缺失类型为: AZFb单独缺失1例,AZFcd联合缺失20例,AZFbcd联合缺失6例, AZFabcd全部缺失5例。其中AZFcd联合缺失最多,占所有检出Y染色体微缺失患者的62.5%(20/32)。4对313例生精障碍患者进行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的同时,对其中286例进行常规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测出正常染色体核型253例,异常核型33例,染色体异常率为11.54%。其中检测出Klinefelter syndrome 14例,染色体核型为47,XXY;性反转者3例,染色体核型为46,XX;47,XYY 1例,患者多一条Y染色体。此外还检测出其它的染色体核型异常,例如嵌合体的存在,染色体臂间倒位,平衡易位等。结论:1本研究对313例生精障碍患者进行了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共检出32例缺失患者,缺失率为10.22%。2 Y染色体微缺失患者有可能将缺失垂直传递给男性后代,因此对原发性无精症和严重少精症患者,在进行ICSI治疗前,应当常规进行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3 Y染色体微缺失与染色体核型异常不呈一一对应关系,Y染色体微缺失的患者有染色体核型正常的,也有染色体核型异常的,如果对Y染色体有微缺失但染色体核型正常的患者实施ICSI治疗,就有可能将有缺陷的基因传递给下一代。因此,建议男性不育患者在检查染色体的同时应做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减少Y染色体微缺失造成的遗传缺陷和遗传病的发生。
卓胜楠[7]2013年在《多重置换扩增(MDA)结合多重PCR-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方法的探究》文中指出目的:第一部分:通过对男性原发不育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的分析研究,探讨Y染色体微缺失的临床意义,为临床进行男性不育的诊断、治疗以及辅助生殖技术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回顾性分析Y染色体微缺失患者行ICSI-ET治疗的胚胎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妊娠率及早期流产率等指标,初步探讨Y染色体微缺失是否影响ICSI治疗结局。第叁部分:通过多重置换扩增(MDA)联合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建立单细胞AZF检测方法,为临床Y染色体微缺失患者植入前胚胎行AZF检测提供新的方法,为患者合理选择移植胚胎和更确切的遗传学咨询提供依据。方法:第一部分:以2012年1月~2012年10月于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生殖中心就诊的男性原发无精子症、严重少弱精子症和少精子症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方法和诊断标准加以确诊,排除内分泌失调及输精管阻塞等因素。留取上述患者外周血2mL,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抗凝,标本在检测前置-20℃冰箱保存。选取30例已正常生育的健康男性为对照。采用盐析法提取DNA,选取15个位点进行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包括AZFa区的sY82、sY84、sY86,AZFb区的sY124、sY127、sY128、sY133、sY134、sY143,AZFc区的sY239、sY242、sY254、sY255,AZFd区的sY145、sY152。将这15个位点组成4套多重PCR系统,分别为系统Ⅰ:SRY、sY254、sY143、sY242、sY255,系统Ⅱ:SRY、sY84、sY239、sY152,系统Ⅲ:SRY、sY86、sY127、sY145、sY124,系统Ⅳ:SRY、sY134、sY82、sY128、sY133。每套系统中以SRY基因作为内对照,同时以空白和己正常生育的男性作外对照。第二部分:回顾性分析5例Y染色体微缺失患者的6个ICSI周期和同期治疗的无Y染色体微缺失的严重少弱精子症或无精子症患者的胚胎情况,共57例62个ICSI周期,所有患者精液分析均按WHO标准,连续2次精液分析并经离心沉淀均无精子者为无精子症,精子浓度<5×106/ml者为严重少精子症。所有患者均排除染色体核型异常且行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观察分析两组间患者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胚胎着床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和早期流产率。第叁部分:选取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生殖中心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的86例男性原发不育患者为研究对象,提取外周血DNA及单淋巴细胞,采用MDA方法对单/两个淋巴细胞进行全基因组扩增,扩增成功的单淋巴细胞行性别鉴定(采用DYZ1/DXZ1引物,引物序列如下:DYZ1:5'-TCCACTTTATTCCAGGCCTGTCC-3',5'-TTGAATGGAATGGGAACG AATGG-3'DXZ1:5'-AATGTGCAAGTGGCTATTTAGCG-3'5'-TCCATCATAAGG AATGTTCAGCT-3'),最后行AZF微缺失检测。比较外周血DNAAZF检测结果和单/两个淋巴细胞MDA扩增后的AZF检测结果,检验单细胞MDA-PCR-AZF检测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结果:第一部分:本研究收集男性不育患者122例,检出AZF基因微缺失患者共12例,总缺失率为9.8%(12/122),其中无精子症组、严重少弱精子症组和少精子症组患者的缺失率分别是11.1%(5/45)、10.9%(6/55)、4.5%(1/22);对照组30例正常男性均未发现AZF基因微缺失。12例AZF微缺失患者中,9例AZFc缺失,8例AZFd缺失,3例AZFa缺失。AZF缺失类型有3种,其中AZFc+d缺失8例,AZFa缺失3例,AZFc缺失1例。无精子症组和严重少弱精子症组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率明显高于少精子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Y染色体微缺失对男性不育有重大影响,是造成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部分:Y染色体微缺失组患者的受精率明显低于无Y染色体微缺失组(P<0.05),两组间患者的胚胎卵裂率、优质胚胎率、胚胎着床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和早期流产率的差异不明显(P>0.05)。提示Y染色体微缺失对ICSI治疗结局可能有一定影响,但需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第叁部分:(1)MDA扩增结果:本研究中86例男性单淋巴细胞MDA扩增成功率为98.8%(85/86),30例女性淋巴细胞MDA扩增均成功,成功率为100%。(2)性别鉴定结果:MDA扩增成功的淋巴细胞行性别鉴定,性别均与其血来源相符,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均未见阳性结果。可以认为性别鉴定引物选择合适,性别鉴定成功率为100%。(3)AZF检测结果:86例男性不育患者外周血DNA中共检出9例Y染色体微缺失,缺失率为10.5%(9/86),其中3例为AZFa(SY84)缺失,4例为AZFc+d缺失(SY254、SY255、SY242、SY239、SY125),1例为AZFb缺失(SY134);1例为AZFc缺失(SY254、SY255)。85例单淋巴细胞MDA扩增成功患者AZF检测总成功率为97.6%(83/85),其中无缺失组76例男性患者单淋巴细胞AZF检测成功率为98.7%(75/76),一例出现AZFb(SY134)缺失,AZF检测结果符合率98.7%(74/75);9例缺失患者中AZF检测成功率88.9%(8/9),AZF缺失类型与外周血完全一致,符合率100%,其中2例AZFa(SY84)缺失,4例AZFc+d缺失(SY254、SY255、SY242、SY239、SY125),1例AZFb缺失(SY134),1例AZFc缺失(SY254、SY255)。结论:1.进一步确定Y染色体微缺失是引起男性不育的一个重要原因,临床治疗中,该类患者应常规行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并为患者提供遗传咨询,同时为是否需要行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提供临床依据。2.Y染色体微缺失可能对ICSI-ET治疗结局有一定影响,可造成受精率降低,但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等差异不明显,故Y染色体微缺失对ICSI治疗的影响还需更大样本量的研究证实。3.本实验成功建立了MDA-PCR-AZF方法对单细胞进行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单细胞多重置换扩增方法,提高扩增单个细胞的成功率。为临床ICSI治疗Y染色体微缺失患者提供新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程玲, 张玲, 蓝惠华, 王玮玮, 杨艳[8]2016年在《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和生殖激素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的分布和生殖激素水平的变化,分析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7月就诊于我院生殖医学中心的男性不育患者717例,抽取外周血清,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Y染色体微缺失,化学发光仪检测生殖激素水平。同时选取80例正常生育男性为对照组。结果 717例男性不育患者中,共有27例出现Y染色体微缺失,缺失率为3.8%(27/717),其中AZFa区缺失1例,缺失率为0.14%(1/717),AZFb区缺失1例,缺失率为0.14%(1/717),AZFc区缺失23例,缺失率为3.2%(23/717),AZFb+c区缺失2例,缺失率为0.28%(2/717)。与无AZF缺失不育组和对照组比较,AZF缺失不育组FSH水平显着升高(P<0.05),E2、LH、PRL和T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AZFc区缺失是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最常见的缺失类型,缺失位点为s Y254和s Y255;FSH水平增高与AZF缺失不育密切相关。
段晋燕, 侯迪, 薛丹丹, 冯晓倩, 刘培培[9]2016年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检查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检测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2015年3-10月于我院就诊的443例男性不育患者的Y染色体长臂AZFa、AZFb、AZFc和AZFd 4个区域的8个位点进行检测,并用多重PCR方法对检测出的存在Y染色体微缺失的标本进行验证。结果共检测出3例男性不育患者发生Y染色体微缺,并通过多重PCR方法得到验证。3例Y染色体微缺病例均发生于非梗阻性无精症患者,其中2例为AZFc+d区缺失,1例为AZFb+c+d区缺失,占非梗阻性无精症的10.3%。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可用于Y染色体微缺失的检测,且对筛查不育症患者具临床价值。
孙丰涛[10]2012年在《男性原发不育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研究及细胞遗传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通过对男性原发不育患者的染色体核型以及Y染色体基因微缺失的分析研究,寻找男性原发不育的遗传学依据,以及中国男性原发不育患者AZF基因突变的热点,为临床进行男性不育的诊断、治疗以及辅助生殖技术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和材料以2008-2011年于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就诊的无精子症或是少精子症患者83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方法和诊断标准加以确诊,并排除内分泌失调、输精管阻塞、隐睾等因素。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将83例患者分成染色体核型正常组和染色体核型异常组。抽取患者2ml EDTA抗凝外周血,采用酚-氯仿的方法提取DNA并保存于-20℃备用。与大多数研究通常选用AZF区6-12个位点进行检测不同,在本研究中选取15个位点进行研究,包括AZFa区的sY82, sY84, sY86, AZFb区的sY124、sY127、sY128、sY133、sY134、sY143, AZFc区的sY239、sY242、sY254、 sY255,AZFd区的sY145、sY152。将这15个位点组成4套多重PCR系统,分别为系统Ⅰ:SRY, sY254、sY143、sY242、sY255,系统Ⅱ:SRY, sY84、sY239、 sY152,系统Ⅲ:SRY, sY86、sY127、sY145、sY124,系统Ⅳ:SRY, sY134、 sY82、sY128、sY133。为排除假阳性的结果,在每套系统中以SRY基因作为内对照,同时以空白和健康男性作外对照。结果1.DNA提取的质量用酚-氯仿的方法提取所有研究对象的外周血DNA, DNA的浓度在44.61ng/μl~(96.2±8.6ng/μl), A260/280在1.65-1.85之间。2.13例异常染色体核型分析在83例患者中有13例患者存在染色体核型的异常,其中7例为无精子症患者,核型分别为:3例47,XXY;1例45,XY, rob (13;21)(p10; q10);1例45,XY, rob (14;15) del (Y)(pter→q11.2);1例48,XXYY;1例46,XY,inv(9)(p11ql2),21pss,15p+。6例为少精子症患者,核型分别为:2例47,XXY:1例46,XY,del(Y)(q11.23);1例46, XY, t (6;22)(q15; p11);1例46,XY,t (15,22)(q11.2, q11.2);还有1例患者染色体核型为46,XY,t(4;18)(q35;q11.2)。3.微缺失发生的区域在染色体核型正常的70例无精子症及少精子症患者中共有8例AZF的微缺失,总缺失率为11.4%(8/70)。其中无精子症患者共32例,有4例有AZF的微缺失,缺失率为12.5%(4/32);少精子症患者共38例,有4例有AZF微缺失,缺失率为10.5%(4/38)。在有AZF微缺失的8例患者中,5例有AZFc的微缺失,4例有AZFb的微缺失,3例有AZFa的微缺失,1例有AZFd的微缺失。4.染色体正常患者微缺失发生的位点8例有微缺失的病例中包含了14个位点的缺失,其中1例是AZFb+AZFc+AZFd的微缺失,缺失位点包括sY124、sY127、 sY128、sY133、sY134、sY143、sY145、sY152、sY239、sY242、sY254、sY255,占缺失病例的12.5%(1/8);1例是AZFb+AZFc的微缺失,缺失位点为sY254、 sY134,占缺失病例的12.5%(1/8);1例是AZFa+AZFb+AZFc的微缺失,缺失位点为sY254、sY134、sY82,占缺失病例的12.5%(1/8);2例是AZFa的微缺失,缺失位点为sY84,占缺失病例的25.0%(2/8);1例是AZFb的微缺失,缺失位点为sY127,占缺失病例的12.5%(1/8);2例是AZFc的微缺失,缺失位点为sY254,占缺失病例的25.0%(2/8)。在8例AZF微缺失的患者中未检测到sY86的缺失。5.对1例46, XY, Yqh-的检测该患者的染色体核型为46, XY, del(Y)(q11.23),临床表现为少精子症,通过Y染色体基因微缺失的检测发现该患者存在sY254(AZFc)和sY134(AZFb)的缺失。结论(1)染色体异常是引起男性原发不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不育男性常规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既可以帮助病人寻找不育的遗传因素,也可以减少患者将变异染色体传给后代的几率,降低染色体异常患儿出生的机率。(2)在本研究中男性原发性无精子症和少精子症的患者中AZF基因微缺失率高达11.4%,说明对于此类患者特别是寻求辅助生殖技术的患者应常规做Y染色体基因微缺失的检测;同时也说明本研究选取的15个STSs位点涵盖了中国人群Y染色体微缺失的热点,可以作为基因检测的靶位点。(3)对有遗传病家族史的人群,在怀孕前应进行产前咨询,在怀孕期间应根据个人情况进行绒毛或羊水的产前染色体及基因诊断,降低遗传病患儿出生的机率。
参考文献:
[1]. 无精子症与严重少精子症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研究[D]. 刘祥印. 吉林大学. 2008
[2]. 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研究[D]. 杨艳红.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2003
[3]. Real-timePCR技术筛查男性不育患者的Y染色体微缺失[J]. 崔瑾, 程伟, 张阳丽, 詹茜, 白慧丽.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5
[4]. 中国汉族人群Y染色体微缺失及部分缺失与男性不育的相关性研究[D]. 吴斌. 南京医科大学. 2007
[5]. 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AZF区微缺失及DAZ基因点突变的检测[D]. 万磊. 汕头大学. 2009
[6]. 313例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与染色体核型分析的研究[D]. 许娜. 河北医科大学. 2011
[7]. 多重置换扩增(MDA)结合多重PCR-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方法的探究[D]. 卓胜楠. 天津医科大学. 2013
[8]. 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和生殖激素的相关性研究[J]. 程玲, 张玲, 蓝惠华, 王玮玮, 杨艳.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6
[9].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检查中的应用[J]. 段晋燕, 侯迪, 薛丹丹, 冯晓倩, 刘培培.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16
[10]. 男性原发不育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研究及细胞遗传学分析[D]. 孙丰涛. 天津医科大学. 2012
标签:泌尿科学论文; 少精症论文; 无精症论文; 染色体核型分析论文; 精子畸形症论文; 男性不育论文; 人类染色体论文; 染色体结构变异论文; 精子形态分析论文; 染色体易位论文; 基因位点论文; y染色体微缺失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