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粮食消费对我国粮食消费的启示与我国粮食差距分析&基于历史数据的分析_居民消费水平论文

国际食物消费启示与中国食物缺口分析:基于历史数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食物论文,历史数据论文,缺口论文,中国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6X(2014)08—0103—10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吃饭问题历来是政府关注的首要任务。近些年,中国出现了大规模食物进口,根据海关统计资料,2012年中国进口谷物类农产品达到了1 398万吨,相比2011年同期的545万吨飙升156%,小麦、大米和玉米这三种主要粮食的进口突破1 000万吨大关,大豆进口高达5 838万吨,中国还进口了845万吨食用植物油(含棕榈油)、食糖375万吨,进口猪肉52.2万吨。在这样背景下,中国未来人均食物需求模式会是什么样?中国会消费多少食物?未来食物缺口有多大?回答这些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政策价值。

      无疑,针对上述问题,通过设定适当方案,收集足够可靠参数,从一般均衡视角来预测中国食物需求是最理想的方案。然而,在现有文献主要使用的部分均衡模型或者一般均衡模型中,囿于数据的限制,类似的收入和价格需求弹性,大多参数都是凭经验推测和判断,无法通过有足够说服力的实证研究的估计而得到。这就使得相关研究的准确性大打折扣。本研究退而求其次,从其他国家(地区)发展实践出发寻找答案,选择中国台湾、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等地区,聚焦于粮食、肉类、植物油和糖类四大类食物的人均消费量,总结它们在不同阶段食物消费的典型性事实,并探讨它们的消费规律,进而考察它们在中国内地当前所处发展阶段的食物消费特点,基于中国内地食物消费现状,对中国内地未来食物消费前景作出前瞻性判断。

      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做出两点努力:第一,通过研究不同国家(地区)的食物消费规律,尤其是不同发展阶段的规律,试图归纳其食物消费变化规律对中国内地未来的启示。第二,本文试图设定不同方案,匡算未来粮食缺口,这对未来粮食供需相关政策具有一定决策参考价值。本文接下来总结国际食物消费的规律与启示,之后分析中国内地的食物消费现状,进而估算食物消费缺口,最后给出本文结论与政策涵义。

      二、国际食物消费的规律与启示

      纵观国际社会,总的来看,各个国家(或地区)的食物消费存在以下四个基本规律:

      (1)农业自然资源是饮食消费的基础,不同的自然资源禀赋决定了经济发展初期阶段的食物消费结构,之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收入水平提高,民众开始扩大食物选择。以日本为例,一直以来,日本主食主要消费大米,是典型的“酱汤泡饭”模式,1934-1938年蛋白质来源主要是谷物,动物性蛋白仅占比2.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收入水平逐年提高,动物性蛋白消费经历了快速增加过程,这导致玉米进口的扩大,从20世纪50代初期10万吨增加到70年代进口1 300多万吨。

      (2)食物消费饱和状态广泛存在。一般而言,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会下降。在恩格尔定律基础上,笔者认为还应当存在食物饱和状态。当经济水平相对较高时,人均GDP进入15 000美元~20 000美元区间后,民众进入了较为富足阶段,食物消费趋于稳定或缓慢增长,其食物消费模式较为稳定。以美国为例,当前的食物价格、家庭收入的变化对美国食物消费模式的影响相对较小,居民食物消费的种类和数量受价格和收入的影响相对较小。1974年粮食危机、1996年粮食价格飙涨、2008年粮食危机等外部冲击发生的情况下,美国食物消费水平没有什么实质性变化。2000年以后,中国台湾人均GDP突破15 000美元,人均食物消费量为:口粮消费逐步稳定在90千克左右,肉类和水产品加总为110千克,油脂为25千克,食糖消费达到25千克后基本稳定。

      (3)班尼特法则(Bennett's law)。人们收入增加,购买力增强,民众食物消费的选择范围扩大,大部分食品消费变为非必需品,选择适当营养食品成为主要选择对象。在这样背景下,谷物类选择自然会减少,肉蛋奶水产品以及其制品成为主要选择。随着民众收入提高,民众热量来源于淀粉食物的比例(starchy staple ratio)将逐步下降,这种现象被称为班尼特法则。以美国为例,在1910-1980年的70年里,在营养摄入量中,淀粉类主食所占比重从42.5%下降到22.6%,动物性食品从38.9%上升到50.9%。中国台湾每人每日蛋白质摄取量从1953年53.4克上升到1991年的76.9克,其中动物性蛋白质消费比例由23.4%提高到43.2%。[1]

      (4)在外饮食(food away from home)常态化。家庭消费支出结构随着经济发展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呈现显著的变化,家庭在外饮食消费支出呈现显著增长。除此之外,家庭结构也是影响在外饮食的重要因素,比如,家庭中如有职业妇女,相对而言倾向较多的外食消费。[2]以美国为例,在食物消费层面,1977-1978年的热量摄取有17.7%来自在外饮食,2005-2008年在外饮食所占比例高达31.6%。究其原因可能来源三个方面:收入增加,更多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单身家庭的出现。

      以上是总结食物消费存在的四个基本规律,接下来从粮食消费、肉类消费、植物油消费、食糖消费4个方面作出更加具体的总结。

      (一)粮食消费

      稻米、面粉等主食类食品,一向是人们摄取热量及各种营养素的重要来源。所以,本文这里不考虑薯类消费。由于粮食可获得性、消费偏好等原因,有的国家主要消费小麦(如美国、英国等),有的国家主要消费稻米(如日本、韩国等),所以把米和面粉加总起来考虑口粮消费更为科学合理。所以,本文在此主要考察各个地区的米面消费(见图1)。

      

      图1 各个地区人均粮食消费

      从总体上来看,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粮食消费往往经历了倒U型。在经济收入提高时粮食消费趋于增加,当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粮食消费趋于减少,人均口粮消费最终收敛在100千克水平。比如,在样本区间内欧盟粮食最终收敛在100千克水平,美国和中国台湾基本收敛在90千克,日本口粮消费也在100千克左右,韩国口粮消费水平稍微高一些,维持在130千克水平上。以日本为例,根据卡内达(Kaneda)的研究,日本在1818-1882年间人均大米消费约为137千克,1903-1907年间增加到162千克,1918-1922年间增加为173千克,1965年前一段时间维持在197千克水平,之后呈现缓慢下降。[3]

      (二)肉类消费

      总的来看,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肉类年均消费需求量呈现一个逐渐增加的趋势。如图2所示,中国台湾从1960年的16.2千克/人,迅速攀升至2000年的79千克/人,增加了3.86倍,日本更是从1960年的人均6.5千克增加至2009年的43.5千克,增幅达5.69倍,美国和欧盟也都经历过一个较为长期增长的消费需求。除此之外,当经济发展到一个水平时,肉类消费将进入一个相对稳定过程。美国居民对肉类的需求总量始终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年人均消费量104.7千克),且呈波动上升趋势,最高点为2004年的118千克/人,但近年来呈现缓慢下降趋势,这与美国的饮食习惯有关。中国台湾和欧盟的肉类消费水平基本收敛在80千克/人水平,日本基本维持在42千克/人水平,1994年之后基本维持在这一水平。韩国肉类消费水平超过了55千克/人,并且呈现缓慢增长趋势。值得指出的是,考察日本肉类消费数据必须注意日本居民消费习惯的一个突出特点:水产品消费量大。日本水产品消费量较大,1973年之前呈现较快增长趋势,之后在65千克/人~75千克/人水平区间内波动,2001年之前出现下降趋势,现在基本维持在55千克/人水平上。对于日本而言,如果把肉类消费量和水产品消费量相加,总的消费量也基本维持在100千克/人水平,韩国和中国台湾也基本如此。

      (三)食用植物油消费

      按照食品科学知识,植物油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脂肪和必需脂肪酸,并且是油溶性维生素的载体,所以,食用植物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之一。从世界整体情况来看,不同收入水平和不同烹饪习惯决定着植物油消费量。如图3所示,包括中国台湾在内,各个地区植物油消费均都经历了快速增长趋势。韩国从1964年的仅0.1千克/人升至2009年的14.9千克/人,年均增幅达12.58%。另外,当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植物油消费进入一个较为稳定的时期。中国台湾和日本居民对植物油的消费量较为相似,年均消费量分别在15.9千克/人和14.7千克/人。日本的增长较中国台湾更为平稳,且在1998年以后维持在19.5千克/人上下波动。

      

      图2 人均肉类消费

      

      图3 人均植物油消费

      (四)食糖消费

      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人均消费食糖量比较高,平均在60千克以上①,欧盟人均食糖消费量基本接近40千克水平。相比较西方而言,东亚人把食糖视为天然甜味剂,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且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整体而言,东亚食糖消费量相对较低。当收入水平进入较高阶段,人均糖类消费量变化较为平稳。美国的人均食糖消费量基本维持在60千克的水平且上下平稳波动。日本的人均食糖消费量达到28千克水平之后呈现缓慢下降,现在基本维持在20千克水平。中国台湾人均食糖消费量在1976年超过了20千克水平后呈现缓慢增长,1986年后基本维持在25千克水平(见图4)。

      

      图4 人均食糖消费

      三、中国内地食物消费现状

      中国饮食最显著的特征就在于“饭”与“菜”的区分。“饭”就是主食,它可能是米饭、面食、杂粮或块茎作物,因地理环境与经济条件的差异而有所变化。“菜”则为蔬菜、肉类制作成的菜肴,通称副食。收入水平的高低往往表现在“菜”上。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中国内地显然已经解决温饱问题。另外,由于工资收入快速增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做饭的机会成本上升,以及快节奏城市生活,带来了外购粮食消费的增加。总的来看,中国内地食物消费基本遵循以上本文总结的食物消费的四个基本规律。

      (一)口粮消费

      就城镇家庭而言,2009-2013年中国内地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的粮食在80千克左右,2012年仅为78.76千克。②总的来看,农村口粮消费已经出现下降趋势,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村相对富裕,口粮消费为157.21千克/人。对于农村居民而言,1993年农村家庭原粮消费呈现缓慢下降趋势,2000年之后出现相对较快的下降趋势。2007年低于200千克/人水平,2012年消费量约164千克/人(见表1)。

      (二)肉类消费

      估计人均肉类消费是一件颇具挑战的事情,原因有三个:(1)和之前粮食消费一样,统计局汇报的是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的猪肉、牛肉、羊肉、禽类的量,而不是消费量。肉类购买量无疑低估了城镇居民的人均肉类消费量。(2)中国内地肉类禽蛋水产品在生产量与消费量统计数据上存在很大差异,而且失真程度相对较大,无法从产量中获取人均消费量信息。[4][5](3)中国内地人均消费量往往掩盖了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消费习惯等差别。

      

      根据统计局的资料并根据《肉类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中国内地人均肉类占有量始终低于2005年人均59.2千克的水平。按照FAO广义的人均肉类统计,1986年突破了20千克,1992年超过了30千克,2003年超过了50千克,2009年中国内地人均消费肉类58.2千克,分别包括了猪肉36.8千克、禽肉12.6千克、牛肉4.8千克、羊肉2.9千克、其他1.1千克。假设这个数据较为可靠的话,距离人均肉类100千克目标仍旧有很远距离,距离中国台湾人均80千克消费水平也有20千克差距。另外,中国内地城乡差距相对较大,2011年农村人均量仍旧不足以21千克,即使考虑到在外饮食,农村人均肉类消费量充其量在30千克左右,这样与中国内地城镇家庭、中国台湾居民的平均水平都有较大差距。

      (三)植物油消费

      如表2所示,2011年城镇居民的家庭植物油购买量为9.26千克/人,农村家庭植物油人均消费为7.48千克/人。值得指出的有两点:第一,2012年城镇居民家庭植物油人均购买量为9.14千克/人,比2011年下降1.3%。这可能是由于植物油价格上涨所造成的,这也说明城镇家庭植物油消费还没有达到不受价格波动影响的发展阶段。第二,植物油消费区域差别大。重庆、湖北、黑龙江、新疆、江西、四川、湖南、吉林、辽宁和甘肃等地区的城镇居民家庭植物油人均消费量超过10千克/人,北京市和上海市则分别为8.36千克/人、8.34千克/人。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数据分析,如表3所示,2010-2013年的粮食年度,中国内地食用植物油消费量超过了2 500万吨。按照内地现有人口13亿人计算,内地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费量为18.92千克,2012-2013年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20千克的水平,并且超过了日本和韩国的人均消费水平。③按照植物油源加总,考虑到不同植物油源出油率不同,假定中国内地国产大豆、进口大豆的出油率分别设定为16%和19%,花生、油菜籽、芝麻的出油率分别设定为40%,30%和40%,最后估计出来的人均植物油消费已经超过了30千克。不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如此匡算没有考虑食用油库存、部分工业食用油以及其他损耗等。尽管库存量、工业消费量以及其他损耗具有不确定性,但有一点确定是,中国人均植物油消费量已经基本进入稳定时期,即使进一步增长,增长空间也是有限的。

      

      

      综上,我国人均植物油年消费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植物油市场进入消费稳定时代,未来增长空间有限。

      (四)食糖消费

      2001年12月国务院公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02)》明确了2010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总体目标:为保障合理的食糖摄入量,到2010年达到城乡居民每年人均消费食糖10千克、农村居民每年人均消费食糖8千克的目标。根据《制糖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国食糖人均年消费增长5.6%,目前食糖人均年消费量仅为10.6千克,与国际人均年消费量24.5千克的水平仍有很大的差距。也低于日本(27.8千克)和韩国(34.5千克)的消费水平。根据FAO的测算,中国内地人均食糖供给量5.4千克,远低于亚洲平均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如表1所示,中国内地农村居民人均食糖量消费为1.04千克。城市相关统计资料不可获得,无法准确估测中国内地食糖消费量。

      但是根据中国内地食糖产量为1 151.75万吨,其中甘蔗糖产量为1 051.015万吨,甜菜糖产量为100.735万吨,较上一制糖期增加了21.355万吨。食糖消费结构基本稳定,食糖消费总量中民用消费占36%,工业消费占64%。除此之外,2011年中国内地淀粉糖的产量将达到1 000万吨左右,人均7.5千克淀粉糖。这样大抵估计中国内地人均食糖消费量约16.25千克,由此可见,与日本(27.8千克)和韩国(34.5千克)以及中国台湾的24.12千克(23.80千克糖,0.32千克蜂蜜)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四、中国经济增长与食物缺口

      过去的10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高达10.4%,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2011年GDP名义量达到46.6万亿元(7.21万亿美元),按照每年7.5%的增长率,2020年中国GDP总量将达到22.9万亿美元,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按照当前经济增长速度,我们可以乐观预测中国内地人均GDP将在2020年将超过15 000美元。如果这个结论可靠的话,2020年以后,中国内地的食物消费将趋于稳定或进入缓慢增长阶段。

      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收入水平提高,人们自然会升级消费结构,在肉、蛋、奶、水产品等方面消费会呈现较快增长。根据美国农业部收集的支出弹性资料来看,水产品支出弹性为1,肉的支出弹性在0.8左右,粮食支出弹性约0.5,由此可见,水产品、肉等消费还会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遗憾的是,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2005年之前的学术研究,而且数据收集主要发生1999年之前,不能对人们认识今天的食品消费提供更多的启示。

      根据FAO的“Food Balance Sheets”资料,如表4所示,中国内地肉类消费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是植物油和食糖消费与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从日本、韩国和中国内地比较来看,肉类水平已经比较接近日本和韩国,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不久,中国内地肉类消费水平可能会超过日本和韩国。值得指出,日本和韩国尽管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并且受到美国消费文化影响,但是彼此消费模式仍旧有所差别。

      

      不过,如前文所述,表4中所呈现的FAO估计无疑低估了中国内地在植物油和食糖方面的消费。就口粮而言,中国内地米面消费量未来会随着收入水平提高而逐渐降低。从整体而言,中国内地口粮消费已经得到基本满足,而且可以预测未来口粮从长期看呈现下降趋势。黄季焜强调在预测未来食物消费趋势时,不能仅考虑收入和价格变动对食物需求的影响,而应当同时考虑社会发展、城市化以及其他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对食物需求水平和结构的影响。[6]考虑到未来大量剩余劳动力外出且市民化越来越变得可能与容易,中国口粮人均消费将进一步降低,农村居民口粮也会向100千克/人水平趋近。不过,2020年之前,下降到130千克/人水平有可能,下降到100千克/人以下水平可能是小概率事件。值得指出,口粮消费仍旧有惯性,而且是食物结构往往呈现渐近式调整,[7]所以,不可能期望农村居民口粮会在未来短时间内出现大幅度减少,更不能据此认为中国内地口粮没有任何风险。聚焦于肉类消费,中国内地已经基本接近世界平均水平,距离100千克/人还有26千克/人差距,距离美国肉类消费水平有60千克/人差距。无疑,肉类需求会引致饲料粮消费扩大,考虑到国内耕地资源、水资源限制,未来饲料粮缺口仍旧巨大。从植物油消费来看,中国内地已经超过了日本和韩国的消费水平,考虑到日本与韩国水产品消费量比较大,中国内地植物油消费可能还有一定增长空间。当前中国内地植物油缺口1 700万吨(进口大豆折算成豆油、棕榈油、菜籽油等加总)。假设2020年中国内地人均年植物油消费量为25千克,人口总量约14.1亿,2020年植物油消费总量将达到3 525万吨。考虑到农业政策优先序,口粮安全无疑会被放置较为重要位置,国内自身植物油生产不会有太大改善,所以,2020年植物油缺口将会达到2 700万吨。最后,中国内地食糖消费量还有较大提升潜力,即使按照日本的消费标准,中国内地仍旧约有11千克/人的缺口,如果考虑到甘蔗糖供给约束,那自然需要1 500万吨淀粉糖来满足食糖需求。所以,2020年中国内地食糖消费还存在巨大缺口(见表5)。值得指出的是,考虑到消费文化、消费习惯等区别,中国内地将来更可能遵循日本和韩国的消费模式。

      

      五、结论性评述

      从全球食物消费历程来看,当人均GDP进入15 000美元~20 000美元区间后,消费趋于稳定或进入缓慢增长状态,粮食消费和肉类消费(包含水产品)都稳定于“双百”状态:口粮消费约100千克/人,肉类和水产品加总约100千克/人。另外,食物消费表现出4个明显特点,分别是在经济水平发达之前食品消费严重依赖农业自然资源禀赋,食物饱和状态广泛存在,班尼特法则,在外饮食常态化。

      从中国内地食物消费来看,无论人均食物消耗量或人均肉食消耗量,中国内地食物数量水平已追上日本和韩国,但是在肉类消费、植物油和食糖消费上仍面临较大缺口。同时,按照当前经济增长速度,我们可以乐观预测中国内地人均GDP将在2020年超过15 000美元,根据食物消费规律,我们可以预测2020年左右中国内地的食物消费将趋于稳定或进入缓慢增长阶段。

      如果上述结论可以接受的话,这将给出较为丰富的政策涵义。首先,中国内地植物油消费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较而言,城镇居民植物油消费量相对较大,考虑到膳食平衡与健康诉求,未来加强植物油消费引导可能有利于稳定、甚至减少植物油消费。其次,如果中国内地植物油需求放缓的话,中国内地仍旧面临巨大饲料粮缺口时,中国内地在进口畜产品同时还需要进口大豆压榨豆粕来满足饲料粮需求,在这样背景下,未来大豆产业格局将发生显著变化,中国内地将成为重要的大豆加工中心,在消化豆粕的同时还能够适当出口豆油,中国内地大豆产业将可能像棉花一样成为“两头在外,中间在国内”的产业。再次,针对巨大饲料粮缺口,接下来中国内地应当围绕饲料粮进口作出前瞻性制度安排,比如进一步分散进口伙伴,适当扩大肉类进口,寻找其他替代品等。最后,在外膳食越来越普遍,这也提醒了我们统计制度需要作出适时调整,只有包含了在外消费的统计才能捕捉中国内地食物消费的全景。

      感谢匿名评审人提出的修改建议,笔者已做了相应修改,本文文责自负。

      ①值得指出,美国食糖高消费也源于食糖技术进步,人均60千克食糖消费中有50%来自于淀粉糖。

      ②由于国家统计局报告的“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的粮食”而不是消费量,所以,无法准确估计中国城镇家庭口粮消费量。但是有一点确定的是,考虑到城镇居民在单位食堂、外出就餐及其他所消费的粮食量,城镇居民的口粮消费肯定大于其口粮购买量。

      ③据植物油界知名杂志《油类世界》统计,中国内地每年人均油脂消费量接近26千克。换句话说,部分中国人口的需求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满足,这意味着中国内地今后的人均消费增长可能放缓。

标签:;  ;  ;  ;  ;  

国际粮食消费对我国粮食消费的启示与我国粮食差距分析&基于历史数据的分析_居民消费水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