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民族地区市场体系的构想_工业产权论文

培育民族地区市场体系的构想_工业产权论文

民族地区市场体系培育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地区论文,体系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市场体系是由具有不同功能的各类市场构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有机统一体。它是市场经济体制正常运行的基础。要建立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尽快培育和发展既有民族地区特色、又符合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的市场体系,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从市场体系发育的一般过程来看,其市场组织结构可分为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和产权市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内部还可以细分为若干类级的分市场。三个市场层次之间既有相互影响的共生关系,又有一定的发育程度区别,体现了市场体系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因而是培育民族地区市场体系较合适的时空结构选择。

一、逐步完善商品市场

根据市场交易的内容、形式、范围,市场结构可划分为各类各级的市场。处于市场体系第一层次的是商品市场。它通常是指主要以有形物质产品为内容的商品交换关系和交易场所,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商品市场是民族地区市场发育的历史起点,也是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现实基础和生长点。

1.消费品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商品市场得到较快发展。消费品市场发育首先取得了突破,主要表现在:多种购销方式取代了单一的计划购销方式;绝大多数消费品的价格已经放开由市场调节;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流通格局已基本形成。1978年至1991年,民族自治地方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按可比价格增长5.83倍,城乡居民的商品性消费总额及其在全部消费中的比重都有明显提高。①但是,由于当地市场环境差异性大,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因而消费品市场发育速度尚低且不平衡,仍需从以下方面打好基础:

第一、增设民族贸易网点,发展集市贸易。民族地区的商业网点密度,无论从国土面积或人口比例看,均低于全国平均值。以1991年为例,全国平均每1平方公里有1个商业网点,每53人有1名商业人员;民族地区则4.7平方公里才有一个商业网点,每72人才有1名商业人员。②民族地区的集市贸易也发展缓慢。同年内蒙古、青海的集市贸易成交额,只占当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3.1%和14.78%,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③凉山彝族自治州的4个县城至今尚未有综合集贸市场。④这给交通阻滞、地广人稀的民族地区商品流通带来很多不便,农牧区买难卖难的问题仍比较尖锐。要尽快改变这种状况,除了大力发展个体商户外,政府对民族贸易的资金扶持和政策优惠也是基本的前提。如国家决定从1992-1994年,每年安排2000万元贷款用于民族贸易基层网点建设,中央和地方财政各提一半利息,⑤便是一种务实的有效措施。

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适当建立批发市场。民族地区市场分散,经营费用大,经济收益少,致使各类基础设施欠帐甚多。不少商品在路边交易,“有市无场”并不鲜见。部分物资因仓容有限只得露天存放,如内蒙古室外储粮占70%。⑥这需要国家、地方和企业共同采取有力措施来解决。西藏把市场建设纳入城镇发展的总体规划,多方集资,1992年底已建成各类市场134个,方便了城乡商品交易。⑦在市场基础设施具备的前提下,可选择一些商品生产发展较快、通商条件好的生产区或主销区,建立一批集散能力较强的批发市场,使之成为商品流通的骨干渠道,以改变经营者到处找市场、增加交易成本的被动局面。

第三、利用沿边开放机遇,搞活商品流通。发展民族地区市场,不能局限于组织好当地产品的购销调存,还要充分利用地处内陆开放前沿的有利条件,打开边贸、外贸的新局面,以开放促开发,以开放促市场。一是利用周边国家的产品互补来调剂余缺,活跃民族地区的市场供给与需求;二是通过组织外贸出口,建立与其它地区的更为密切的市场依存关系,增加当地市场的远幅射能力;三是利用国内外资金改善民族地区的市场基础设施,优化商品流通环境条件。

2、生产资料市场

生产资料市场是满足生产消费的中间市场。它是联结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纽带。民族地区消费品市场的日益兴旺,也带动了生产资料市场的初步发展。1991年,民族地区共销售农业生产资料114.65亿元,占当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2.56%。⑧其它生产资料也逐步放开经营,同年贵州由市场销售的生产资料达24.52亿元。⑨但因传统体制束缚较紧,占工业总产值3/4的国有企业尚未完全进入市场角色,民族地区生产资料市场的发育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当前宜从以下方面促其成长:

一是加快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减少国家统配产品的比重,尽快放开生产资料价格。据有关专家匡算,因平价调出能源、原材料产品与议价调进工业品二者的价差损失,内蒙古每年为26亿元,贵州15亿元,广西20亿元,均超过国家给这些民族省区的财政被贴额⑩,因此,应尽快实现生产资料计划价与市场价的并轨,加大其市场调节的力度。国家最近决定放开全部煤炭产品价格,将促进民族地区生产资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国有企业真正成为面向市场经营的生产资料市场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

二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扩大生产资料市场需求与供给。1992年民族地区乡镇企业总产值为525.7亿元,相当于全国该项指标的2%左右。(11)由于乡镇企业的供产销均由市场来调节,如果当地乡镇企业的发展能赶上全国的平均水平,则其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即可增加数倍,同时也可以扩大生产资料市场的供给。国家近年加大了对中西部乡镇企业的投资力度。民族地区可值此机会进入乡镇企业的较快发展时期。1992年当地乡镇企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30%,其中广西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实现了当年翻一番的高速增长。(12)。这表明乡镇企业发展推动生产资料市场需求的巨大潜力。

三是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生产资料市场流通网络。90年代以来,民族地区的生产资料市场有所发展。如宁夏1992年已建立生产资料市场50个。(13)但这些市场的发育程度较低,集散能力较弱,加上运力不足等因素影响,生产资料流通不畅也较突出。如贵州的煤炭、磷矿石,青海的钾肥等大量积压。(14)因此,近期应在交通方便、幅射能力强的中心城市,有选择地建立一些专业性生产资料批发市场。使之与市综合物资市场、县旗物资商场一起形成多层次、多种企业参与经营的流通格局。中期要逐步建立以生产企业和消费企业为主的初级期货市场,以减少企业经营的市场风险。后期再向规范化的期货市场过渡。

二、重点发展生产要素市场

生产要素市场是市场体系发育的第二层次,它包括资金、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交换的各类特殊商品市场,如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等。由于各层次市场之间客观存在的共生关系,商品市场的发育和成长,必须同提供商品生产物质条件的生产要素市场相互配合、互相推进。因此,商品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发展的现实基础,生产要素市场是商品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民族地区商品市场发育形成的生长面上,不失时机地稳妥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也是培育当地市场体系的重要方面。

1、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是经济主体间相互融通资金的场所。在生产社会化的条件下,货币、资金既是各种生产要素市场运行的媒介,又是整个市场体系调节控制的中枢,地位日益重要。民族地区80年代后期开始建立资金拆借市场、外汇调剂中心和证券市场等。由于当地金融意识淡薄,社会游资较少,管理手段落后等因素制约,目前金融市场还处于萌芽状态。各类市场的活跃,有赖于金融市场的发育与完善。应采取积极慎重的态度,从以下三个方面促进民族地区金融市场的重点发展。

首先,从根本上说,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该市场的基本主体是否到位。民族地区企业作为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是直接投资与融资的主体。其行为方式、运行机制直接支配着资金的流量、流向和流动方式。由于当地国有企业尚未搞活,乡镇企业的规模与实力又相当弱,加上企业的资金利润率普遍低于贷款利率,因而介入融市场的趋向力不足。正常贷款不敢借或不想借,寄希望于政府和部门的无偿拔款或低息、无息的政策性贷款。尽管资金短缺是民族地区的一大难题,但现实的资金流向却向东部发达地区倾斜。青海、宁夏的资金向江、浙净拆出;(15)贵州的留成外汇中,调出省外部分高于省内调剂使用部分的39%。(16)这种“抽血型输出”即使可获得一些眼前利益,但从长远看不利于民族地区的自身发展。因此,培育金融市场有待于企业改革的深化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当前的资金流向,应向当地经济效益高的企业倾斜,并弱化企业对政府与部门的资金依赖。

其次,要发挥居民在金融市场中的主体作用。近年来民族地区人均收入的增长,为城乡居民进入金融市场投资提供了较厚实的基础。但由于当地居民金融意识薄弱,只习惯无风险的银行储蓄,对购买各种债券兴趣不大,部分地区的国库券须摊派分配。1991年,内蒙古售出有价证券1.29亿元,人均5.89元;(17)贵州计划发行企业债券2.2亿元,实际售出1.9亿元,只完成86%。(18)而当年该省区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分别达142.41亿元和75.95亿元,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净增加。(19)一级发行市场举步维艰,二级转让市场也十分冷清。如呼和浩特市证券公司,自1988年成立至1990年底,累计买卖有价证券1152万元,日均不足1.3万元。(20)可见,证券市场的“有场无市”也十分突出。民族地区金融市场的萌生待发,还须逐步强化居民的金融意识。引导他们更为合理地介入金融市场活动,并取得比在银行储蓄存款更佳的投资收益。

再次,作为金融市场的主要组织者,国有银行要加快体制改革,理顺内外关系,完善管理手段,提高业务素质。民族地区近年来金融机构网点增长较快,但专业管理人才和设施普遍跟不上,制约着金融市场的质量水准。当前培育的重点应从数量增长转移到培训与引进骨干力量相结合的方法,尽快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二要重视改善邮电通讯等硬件设施,加强资金导向信号的灵敏度,密切与外地金融市场的网络联系,方便交易业务的进行。

2、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资源配置市场化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条件。在传统体制的樊篱下,民族地区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尚未失效;能进不能退的就业状况不易扭转;近2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沉重压力无法回避。因此,劳动力市场起步迟缓,难度甚大。“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合理流动性。”(21)加快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才能改变劳动力资源的低效运行局面,提高市场体系的整体功能。从民族地区的实际特点出发,培育劳动力市场要从有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社会稳定为目标,应采取层次开放、区域流动的方式有序地平稳推进。

第一、民族地区城镇的重点是改革劳动制度。实行区域内的有限失业和就业竞争。在企业内部优化劳动组合,逐步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就业岗位在社会上公开招聘,择优录用。与之相配套的是建立以失业保险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劳动服务培训中心。前者使失业人员有最基本的生活来源,保持社会稳定;后者对劳动力进行就业方向性训练,指导其就业或重新就业。

第二、民族地区农牧区的重点是引导剩余劳动力在区域范围内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乡镇企业和其它非农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22)允许农牧民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发展第三产业。致于农村劳动力的地区间流动,目前发展很不平衡。广西每年有过百万剩余劳动力输出广东等地,但西北民族地区则为数有限。这种宁可贫困也不愿外出工作的守旧观念有待更新。应有重点地组织好少数民族群众的劳务输出。可由当地劳动服务培训中心牵头联系,先培训后按合同要求输出。并关心他们在异地的工作生活等,使其不仅解决经济收入,并且能学习发达地区的商品经济意识和技术,回到民族地区有用武之地。

第三、在民族地区中心城市建立人才交流中心。这个层次是跨地区流动的专门人才市场,重点是引进或调配当地各行业急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这种高品位的资源的市场化与合理流动,能给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放大效应。因而处于劳动力市场开放的优先地位,并要与某些优惠措施如户籍、住房等相配套。故起动的规模要量力而行,服从于当地的实际需要与可能。如1993年7月建立的新疆中心劳务市场,数月内已有3万余人应聘;(23)而同年8月拉萨市的首届人才交流会,应聘的仅有38名专业技术人员。(24)

3、房地产市场

房地产市场是房产、地产、土地的所有权或使用权交易折生产要素市场。民族地区房地产市场的初步发育,主要一现在城市商品房的开发与出售,以及沿海、沿边开放城市和各级经流量工发区的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除了北海市较早到为沿海开放城市,房地产市场已有一定规模外,其余地区仅处于起步之列。1992年对外开放的11个民族地区沿边城镇,都较重视土地资源的市场价值。分别制定了土地使用的暂行规定或有偿使用制度,对土地出让的价格、年限和使用性质等作了较明确的规定,使房地产市场的起步与运行有了一定的规范。但由于民族地区地域辽阔,土地资源差异性大,各地出台的政策措施不一。要使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须注意解决下述问题:

其一,合理调控价格。面向居民的商品房价格过高,远超出居民实际收入的承受能力,销售出现困难。如乌鲁木齐市房地产市场1993年8月开业以来,仅售出商品房百余套。(25)关键是要控制住房用地价格,方能利于住房商品化的发展。

其二,加强规范化管理。目前民族地区内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期限,价格差异很大。如商业用地使用最高期限,珲春市规定为50年,满洲里是20至30年;生产性企业免缴土地使用费的年限,伊宁市规定为5年,瑞丽市是20年。(26)对此应加强宏观管理,使之既保持对客商的吸引力,又防止国有土地收益的流失。

其三,转变出让方式。部分城市仍采用行政划拔的方式来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这与土地有偿使用的原则相悖。有些地方实行协议批租,政府色彩较浓。多数沿边开放城镇则标明价码,等客上门,也较少考虑土地市场的供求变化。对此,宜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向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等市场化方式转变。

其四,防止土地投机。针对目前部分受让人取得土地使用权后不按合同规定期限投资建设的情况,在土地使用权出让后仍要加强管理。应对逾期投资者另行收取土地闲置费,并对逾期超过一定期限的,可无偿收回该土地的使用权。以防止炒卖地皮的投机行为和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民族地区多数城镇未作此类规定,要尽快改进。

三、适时培育产权市场

产权市场是各类产权交易的场所。它包括知识产权、专利、商标等无形商品的交易,也包括作为诸生产要素集合体的企业财产让渡。以工业产权和企业产权转让为主要内容的产权市场,是市场体系发育时序的第三个层次,也是完善民族地区市场体系的不可缺少的环节。

1、工业产权市场

工业产权市场的交易对象是以文字、图形等信息资料表现的技术合同、专利、商标等无形商品。民族地区多数大中型企业建于五、六十年代和三线建设时期,老设备比重大,技术工艺趋于老化,竞争能力弱。通过产权市场交易来取得技术专利、商标转让等,对提高当地企业的整体水平和增强市场竞争能力都很有必要,而且投入小、产出大、见效快。民族地区80年代出现的技术、信息有偿服务,为培育技术信息市场打下了最初的基础。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逐步转换,企业进入技术市场有所加快,工业产权市场由此萌芽。1991年,民族地区技术市场成交额18245万元,占全国的1.92%;(27)但与同期被批准的三项专利占全国总数5.6%的成果相比较,(28)其工业产权市场的发育依然滞后。主要表现在:国有企业介入工业产权市场的程度浅;个体私营企业进场交易甚少;商标等无形产权商品未受重视。因此,民族地区要适时培育工业产权市场,为提高企业的技术起点创造必要的市场交易条件。近期可利用当地国有企业的技术力量优势,建立以大中型企业集团为依托的工业产权经营组织,如信息服务中心,技术开发公司等,推动其进入工业产权市场开展交易活动。也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技术信息交流会,吸引当地企业与外地企业进场交易。促进技术、专利、信息的流动与商品化,引发民族地区工业产权市场的发育成长,并逐步实现工业产权价格从有偿转让到市场定价的转变。

2、企业产权市场

企业产权市场是企业诸生产要素整体的转移和企业财产所有权的让渡。它是深化企业改革的必然产物,也是推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组合的有效机制。民族地区企业产权市场的刍型可上溯80年代某些乡镇企业和小型国营商业的产权转让,但当时是以个别协议方式来处理其财产转移的。与现代企业制度相联系的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则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有规范交易程序的较高层次的特殊市场。1992年底,全国共有21个省市建立了企业产权交易的管理机构和交易场所,(29)但多数民族省区还是空白点。从目前当地尚不规范的企业产权交易行为来看,民族地区企业产权交易的市场化,还存在着这些有待克服的难点:交易资产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原企业职工的安置及离退休人员的福利责任承担;跨地区交易的债务和财税关系处理;与此相关的政策法规和交易手段的完善。要跨越这些障碍还需要有一个过程。但通过企业产权市场来处理企业破产或兼并中的财产关系,是实现企业优胜劣汰和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市场经济机制的必要前提。所以,民族地区要因势利导,积极稳妥地培育企业产权市场。方法上注意适时起动,试点先行,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进。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商品市场已有一定的基础,生产要素市场正在起步,产权市场有所萌芽。但从总体上看,当地的市场发育还处于初始阶段,各类各级市场的发展水平低且不平衡。因此,对其市场体系的培育不能急于求成,毕其功于一役。而只能有重点、有步骤、有时序地悉心培育,并使它逐步走向完善。在这方面,民族地方政府有组织的行为和市场自组织的功能同样是必要的。政府虽不能随心所欲地“造”市场,但可以抓住契机,优化社会经济环境,创造适合当地市场发育的各种条件,从而利于市场体系的健康成长。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形成之日,定是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腾飞之时。

注释:

①②⑧(27)(28)《中国统计年鉴(1992)》P60、589、608、754、748及计算。民族地区数字,由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5自治区加上享受民族地区财政补贴的贵州、云南、青海3省共8省区合计。以下同。

③⑤⑥⑨《中国商业年鉴(1992)》Ⅶ.P20、114,Ⅲ.P28,Ⅶ.P19,Ⅶ.P24。

④1993《民族》NO.7。

⑦(11)(12)(14)1993《民族团结》NO.8。

⑩1993《民族团结》NO.4。

(13)1993《宁夏社会科学》NO.5。

(15)1993《中国市场发育探索》P114。中国展望出版社。

(16)(18)《贵州年鉴(1992)》P260、P261。

(17)《内蒙古统计年鉴(1992)》P67及计算。

(19)《中国经济年鉴(1992)》P430、P581。

(20)《内蒙古大辞典》P622。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V23,P534。人民出版社1972版。

(22)《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1993年11月17日。

(23)(25)《新疆日报》1993年11月20日。

(24)《西藏日报》1993年11月2日。

(26)《中国沿边开放城市投资贸易指南》P145、P188、P255、P270。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29)《人民日报》1993年11月22日。

标签:;  ;  ;  

培育民族地区市场体系的构想_工业产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