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高频助词初探论文_潘文琦

《论语》中的高频助词初探论文_潘文琦

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 广州 510000

摘要:《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属上古传世文献。助词在古代汉语语法学中被归为虚词一类,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繁。经计算,在《论语》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助词分别是:“之”、“者”、“所”。本文借鉴古代汉语语法学理论对它们进行整理,并对其用法进行讨论和总结。

关键词:《论语》;虚词;助词

助词是在语法结构中起助加作用的词。它的主要语法作用是:一、附着于某个语法单位,帮助其附加上某种语法意义。但它们不能成为句子成分。二、绝大多数的助词居于后位。在《论语》中,出现三个使用比较频繁的助词,分别是:“之”、“者”、“所”。其中“之”和“所”是结构助词,“者”既可以做结构助词,也可以做比况助词、限定助词。

首先来谈《论语》中的“之”。“之”在《论语》中共出现了596次,其中作为助词用法的出现了263次,占总次数的44%。可见,“之”在《论语》那个时代作为助词的用法是较为普遍存在的。在《论语》中,“之”通常出现在定中之间、中补之间和主谓之间。

一、“之”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或修饰作用。这种用法在《论语》中出现了180次,占“之”在《论语》中作为助词的用法总次数的68.4%。现举出《论语》中“之”符合这一用法的例子:

根据定中短语间的语义关系进行分类:

(一)表领属关系。

1、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

2、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4.21)

(二)表修饰限制关系。

1、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5.8)

2、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5.9)

二、“之”还可以用于谓语中心词和补语之间,表示补充关系,充当补语的标志。这种用法在《论语》中出现了3次,占“之”在《论语》中作为助词的用法总次数的1.1%。说明在战国初期“之”的这种用法也占少数。

例:颜渊死,子哭之恸。(11.10)

上例中“子哭”是一个主谓结构,“恸”义为伤心,作补语,用来补充说明“子哭”的程度。“之”用于中补之间,可译为“得”。

三、在《论语》中“之”还有一种较为常见的用法,那就是“之”可以插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形成“之”字结构,具有名词性,可以做句子成分,也可以作复合句中的分句,甚至可以单独成句。这种用法在《论语》中出现了75次,占“之”在《论语》中作为助词的用法总次数的28.5%。这种用法在《论语》中出现了如下三大情况:

(一) 用作句子成分。或作主语,或作宾语。

1、 用作主语:(1)子曰:“丘之祷久矣。”(7.35)

(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3.22)

2、 用作宾语:(1)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9.28)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14.30)

(二) 用作复合句中的分句。

1、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3.24)

2、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8.4)

3、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17.21)

上述例子中,例1是“主之谓”结构作顺承复句的前一分句。君子的道德才能到达这种地步,我从没有不和他见面的。例2是“主之谓”结构作假设复句的前一分句。鸟如果将要死了,那么它的叫声是凄凉的,人如果将要死了,那么他说的话也会有善意。例3是“主之谓”结构作因果复句的前一分句。君子是因为守孝,所以才有“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的行为。四、单独成句,这种句子为感叹句,其在形式上变成一个不自足的句子,以此来突显句子的感叹语气。在《论语》中的例子有限,可见在上古时代这种用法出现得不多:

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17.21)

上例中,“之”用于主谓之间,“主之谓”结构单独成句,表孔子的感叹语气:“宰予真不仁呀!”

其次我们来谈谈《论语》中的“者”。它的特殊性在于它有结构助词、限定助词和比况助词三种用法。据统计,“者”在《论语》中共出现202次,其中作为助词用法的出现169次,占总次数的84%。它的高频程度仅次于“之”。

一、结构助词的用法,这是“者”在《论语》中很常见的用法。

(一)“者”加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后,包括名词性的定中短语和名词性的同位短语等。构成的“者”字结构性质仍然是名词性词组,语义指称也没有改变,这种“者”是自指性的。

1、 一般名词+“者”。

(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6.30)

(2)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11.7)

“者”加在“仁”和“颜回”这两个名词后面,并没有改变它们本来具有的指称性,只起到句子结构的助加作用。下举例子依此类推。

2、时间名词+“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4.22)

(2)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11.26)

3、 名词性定中短语+“者”。

例:凶服者式之。

“凶服”是定中结构,意思为“送死的衣物”。整句话意思是:(孔子)在车中遇着拿了送死人衣物的人,便把身体微微地向前一俯,手扶着车前的横木(表示同情)。“者”在这里表示语气提顿的作用。

(二)加在动词、形容词等非名词性的词或短语后,构成的“者”字结构变成一个名词性结构,具有指称功能,指称动词的施动者或形容词所表述的主体。这种“者”是转指性的,一般译成“…人或事物。”[ 张玉金.古代汉语语法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

1、形容词+“者”。

(1)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4.3)

(2)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6.23)

例(1)中的“仁”在这里不作名词理解,因为其所在的句子的意思并不是要对“仁”进行概念解释,所以这里的“仁”应当做形容词来解释,意思为“有仁义的”。例(2)中“知”“仁”都是形容词,意为“有智慧的”、“有仁义的”。

2、动词+“者”。

(1)一般动词+“者”。

a.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9.17)

b.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14.24)

(2)主谓短语+“者”。

a.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6.12)

b.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9.18)

上述例子中的“力”、“好德”是主谓短语中的主语,“不足”、“如好色”是主谓短语中的谓语。它们加上“者”字,形成一个名词性结构。其中,“力不足者”作所在句子的主语,意为“力量不足”的人;“好德如好色者”作所在句子的宾语,意为“喜欢道德赛过喜欢美貌”。

(3)动宾短语+“者”。

a.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6.20)

b.子曰:“由,知德者鲜矣!”(15.4)

(4)状中短语+“者”。

a.恶不仁者,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4.6)

b.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22)

(5)联合短语+“者”。

a.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1.15)

b.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15.5)

上述例子中,“告诸往而知来”是一个联合短语,“而”表示顺承关系,;“无为而治”也是一个联合短语,“而”表示转折关系。“者”在上述例子中都译为“…的人”。

二、“者”在《论语》中出现的第二种用法就是限定助词。其用于假设分句之末,表示假设。可译为“…的话。”例如: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5.3)

这句话是孔子评论子贱的句子,包含有假设的意思,“者”用在这个句子的前一分句来表假设。意为“假若鲁国没有君子,这种人从哪里取来这种好品德呢?”

三、“者”的第三种用法就是比况助词。在《论语》中也可以找出相关的例子:

1、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10.1)

2、 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10.4)

上述例子都表示孔子行为的恭敬谦逊,“恂恂”、“鞠躬”都表示恭敬貌。“者”在这里充当比况助词,译为“…的样子”。“似不能言者”译为“像不能说话一样”;“似不息者”译为“像不能呼吸一样”。

“所”是仅次于“之、”“者”的在《论语》中第三常见的助词。“所”在《论语》中共出现47次,其中作为助词用法的出现44次,占总次数的94%。其主要用法是结构助词的用法。

(一)“所”通常加在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之前,构成的“所”字结构变成一个名词性结构,具有指称功能,指称的对象一般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的受事者,译为“…的人(事物)”。[张玉金.古代汉语语法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例如:

1、子之所慎:斋、战、疾。(7.13)

2、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15)

(二)“所+介词+动词”结构指称介词宾语所表达的事物。

1、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4.14)

2、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5.22)

“以”是介词,“所以立”意为任职的本领,“所以裁之”意为用来指导他们的方法。

“之”“者”“所”是《论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助词,对这三个助词的把握不仅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也有助于对《论语》时代助词使用的把握。本文只是对《论语》中的高频助词进行初步的探索,对于它们的用法应还要进行更深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玉金.出土战国文献虚词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

[2]张玉金.古代汉语语法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8.6(2014.11重印).

论文作者:潘文琦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7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

标签:;  ;  ;  ;  ;  ;  ;  ;  

《论语》中的高频助词初探论文_潘文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