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问题教学行为的个案研究_亲子成长论文

学前儿童心理问题教学行为的个案研究_亲子成长论文

学龄前儿童心理问题教学行为案例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案例分析论文,心理问题论文,学龄前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所涉及的案例,是关于教学过程当中的师幼互动问题。这恰恰是教师直接用爱与智慧与孩子的童心发生碰撞的最佳舞台,也是教师发挥其教育机智的广阔天地。

      案例当中的教师或聪慧、或灵敏,几许细心,几许宽容,化解着成人与孩子——“两重世界”带来的冰冷。

      孩子是一粒“种子”,表面死寂却暗含着旺盛的生命力,需要教师精心呵护,细心培育。我们选择的这些案例当中教师的做法,相信会给你带来启示。

      “好孩子”后遗症

      周海霞(哈尔滨尚志幼儿园)

      现在的孩子们是家中的独苗,几个家长围绕着他(她)一个人,因此对他们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希望他们在家是父母的“好孩子”,在园是老师的“好学生”。在如此的要求之下,孩子们在无形之下产生了压力,产生了系列的“后遗症”。

      案例描述:

      今天早上新新的外婆告诉我,新新最近几天都不愿来幼儿园,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听了非常吃惊,因为新新一直是班上各方面都非常出色的小男孩,常常作为其他小朋友的榜样和典范,这样一个老师喜欢,小朋友羡慕的“榜样”,居然不愿来幼儿园?

      中午,我照例让新新做值日生,帮助负责管理上厕所的幼儿。教室里小朋友进行着各自喜欢的活动,气氛非常热闹。只见新新靠在门边,羡慕地望着同伴。不一会儿,他走到我身边,“吴老师,我……”他说了一半又把话缩了回去。我蹲下身,关切地询问:“怎么啦,有什么事告诉老师。”他用力咽了一下口水,眼睛直直地望着我,小声但又坚定地说:“吴老师,我今天不想做值日生,我想玩。”说完马上又低下了头,像一位犯了错事的学生。这一次我傻眼了,值日生是小朋友每天梦寐以求的“好差使”,而新新却拒绝了“美差”,望着新新低着头的样子,我的脸感到火辣辣,我意识到什么,问新新:“你不愿来幼儿园,是因为老师让你做值日生吗?”他迟疑了一会儿说:“做值日生就不能玩了。”原来如此!在我的答应下,他如释重负,快乐地像小飞燕一样加入了同伴游戏的行列,在队伍中他笑得那么开心,那么灿烂!

      1.“值日生”剥夺了他的活动时间

      新新是班级里既听话又懂事的孩子,从来不出差错,所以我们经常会请他做“值日生”,来帮老师一起维持小朋友的纪律,这样一来帮了老师许多忙,减轻了老师一些负担,但同时无意中剥夺了孩子活动的时间。当小朋友活动时又笑又跳,他却站在一旁注视着孩子们的行动;当有的小朋友吃完饭在看书游戏,有的小朋友正慢吞吞地吃着饭时,他却走来走去检查小朋友的饭碗;当小朋友午睡起床后,津津有味地看电视时,他却帮老师一起分点心,检查小朋友的仪表。我竟剥夺了他那么多的游戏时间,他能感到快乐吗?

      2.“光环”下的压力

      他是个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更是小朋友引以为荣的榜样。在这样的氛围和环境下,他变得比同龄孩子成熟许多,他越来越在乎老师对他的评价,小朋友对他的评价,他又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小孩,为了得到更多的表扬,他必须更加努力,他不希望别人看到他的缺点,也不允许自己犯错误。但他心理的承受力毕竟有限,他就选择了逃避,选择了不愿来幼儿园,因为在家中他才能无拘无束,但在幼儿园却不行,所以他对幼儿园产生了恐惧。

      3.“掌声”中的自负和脆弱

      记得前一段时间因为新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被老师批评后,他也曾出现拒绝上幼儿园的现象。像新新这样的孩子因为各方面出色,老师给予了更多的掌声,过多的表扬也一天天会让他们自负起来,内心反而更脆弱,他们经不起一点打击和挫折。

      1.将活动时间还给孩子

      我们平时为了锻炼孩子的能力,常常让孩子来做值日生帮老师一起管理纪律,但有时候占孩子的时间比较多,幼儿爱玩是天性,剥夺了他们游戏的时间就是侵犯了他们的天性,我们可以让幼儿轮流做值日生,给能力弱,纪律差的孩子机会,让他们在获得肯定中树立信心。当然值日生时间不能太长,有些时候不需要他们参与,如午饭前后的检查和午睡起床后,可以让他们也像同伴一样开心地参加活动。

      2.允许“榜样生”犯错误

      再能干的人也有犯错误的时候,更何况是孩子。我们应该理性地对待他们犯错误,与其他孩子犯错误一样。如果我们对他们的错误大呼小叫“你怎么也这样”时,孩子就会有很大的压力,他们会苛求自己,为了让自己在大家眼中有一个好印象,他们就不再是孩子了,他会变得虚伪,讨好别人。

      3.不将“榜样生”神化

      对能力比较强的孩子我们要有颗平常心,不能滥用表扬、奖励,否则将滋长他们骄傲、自负的情绪,一有失败和挫折就经受不起。我们应把更多的表扬、鼓励给能力中等或偏低的孩子,让这些孩子树立信心,并引导能力强的幼儿帮助他们。

      专家评析:鲁迅先生说:“再伟大的诗人,出生后第一声也是哭声,而不是一首赞美诗。”这说明孩子要用天性来养育,而不要过早地用社会来培育。“好孩子”现象意味着我们成人过早地将社会规范移植在孩子身上,这会让孩子丧失一个美丽而幸福的童年。成人应该学会等待,让孩子慢慢成长,站在孩子的身后,看着孩子的脊梁。

      “打灰狼”的启示

      魏娜(哈尔滨市南岗区第二幼儿园)

      四月的一天,天气格外晴朗,我带着中四班的孩子们来到操场上,玩起了“打灰狼”的游戏。

      案例描述与分析:

      虽然四月份是我园的“快乐运动月”,孩子们进行过很多钻爬跑跳的体育游戏,可投掷游戏这是第一次玩。我和同班老师事先用曲别针将灰狼、狐狸、老鼠等十几个“坏家伙”的图片固定在一块大绒布上,又准备了一大筐大小不等的口袋。一看到绒布上的“大灰狼”,孩子们都兴奋得尖叫起来。

      我用粉笔画出了投掷线,又简单地讲了投掷的要求,话还没说完,孩子们已经争先恐后地挤了起来,小谦、小晨更是迫不及待地拿起口袋就扬,我只好退到一边儿,任由他们玩了起来。一开始,孩子们都遵守着规则,站在线的边上,可谁也没投中,渐渐地他们不自觉地越投越往前走,我屡次提醒他们,可孩子们玩在了兴头上,我的话根本不起作用。瞧傲傲已经离目标很近了,他干脆直接捡起散落一地的口袋,砸向近在咫尺的布上……后面的孩子被挡住了视线,也纷纷挤到布前,用口袋直接砸向大灰狼……很快,用曲别针固定的大灰狼、狐狸禁不住这样的“狂轰滥炸”,纷纷掉了下去,游戏不得不暂时结束了。

      我又气又急,是孩子们没听懂要求,还是我的设计出了问题?

      我开始寻找原因。我发现就中班孩子的臂力来说,自己设立的起点线距离目标有些远,也难怪怎么投也投不中的孩子会不自觉地向前移动。另外,投掷目标对于全班孩子来说,面积显得太小了,捡口袋的孩子也会挡住后面小朋友的视线。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我立即着手解决,首先我将投掷线先向前移了两小步,这样多数孩子都会有机会多次击中目标,在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之后,再适当增加难度。另外利用午休时间,我和同班老师重新用针、线将动物图片缝在了绒布上,并重新固定了四角的绳子,使目标变得牢固,不再出现“一打就掉”的现象。我还选出两名幼儿专门负责将散落的口袋捡回到筐里,这样就不会出现因为捡口袋而挡住别人视线的情况。这一次游戏分小组进行,孩子们多数都遵守做游戏规则,不时能听到他们兴奋的声音:“打中了,打中了”“我都打着三次大灰狼了。”

      我还尝试着做了一个能拿在手里的“灰狼靶子”,让孩子听口令投掷,这回孩子们更感兴趣了,他们一边喊着“打死大坏蛋!”“快救小白兔!”一边沿着不同方向,用不同速度奔跑着投掷……“打灰狼”的游戏陆陆续续玩了近半个月,孩子们的投掷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回想着这个游戏中发生的一幕一幕,我不禁感慨:无论进行什么游戏,教师首先要了解孩子,不能将自己估计的当成孩子已有的。要了解他们,老师还必须有观察孩子的能力,在观察的基础上,老师才能根据孩子的发展水平选用适宜难度的玩法,使他们在发展水平与游戏的难易程度上找到“结合点”。“打灰狼”是孩子们给我上的一堂生动、深刻的教育课,使我对《纲要》精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使我在反思、启示中不断地成长、进步!

      专家评析:孩子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归宿。文中的老师用细心的观察,解读清楚了孩子当下的水平,从而制订了恰当的教育目标。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就要努力创设环境,让环境来塑造孩子。正所谓: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挑选;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些空间,让他自己去拓展;给孩子一些时间,让他自己去填满;给孩子一些感悟,让他自己去判断;给孩子一些理想,让他自己去实现。

      老师,我发现了

      马文艳(黑龙江省直机关省委第二幼儿园)

      在一次跳绳比赛中,我发现了粗一点的绳子比较容易跳起来,手拿细绳的小朋友就显得很费力气,跳起来也不连贯,小朋友们也发现了这个秘密,于是我们开始探讨绳子的种类、绳子的作用。在家长的帮助下我们找到了许多周围生活见过的和没见过的各种各样的线绳,并且把它们投放在区域里开展了主题活动《有趣的线绳》,以便能更大程度地满足幼儿的探究欲望。

      案例描述:

      一天,孩子们午睡的时候,我发现阳阳小朋友不好好睡觉,把枕巾上的线一根一根地拆下来,有长的、有短的、有圆圈形的,也有波浪形的,他玩得很认真,以至于我走过去他都没发现,我大叫道:“哎呀,你怎么把枕巾拆了呢?这是在搞破坏呀!”阳阳马上紧张起来,怯生生地看着我说:“老师,对不起,我就是想拆下来看看。”看着孩子那可怜的样子,我立刻意识到我这态度把他吓坏了,赶紧把他搂在怀里,耐心地问:“你为什么要拆枕巾上的线?”阳阳见我态度好了一些就对我说:“老师,你仔细看看,这些织过的线是有形状的,像什么的都有,这些线和我们区域里的线是不一样的。”听了他的话,我真是又好气,又好笑。我说:“阳阳,你有新发现了,老师真为你高兴。但是枕巾是我们生活中的用品,如果拆坏了就不能用了!其实我们周围还有好多有用的、好玩的线,以后老师和你一起发现,好吗?”

      线绳是幼儿常见的物品,在日常生活中孩子见过或用到。因此,在游戏的过程中,他们对此非常感兴趣,不断地有新发现。像阳阳小朋友拆下来线,他才发现是长短不一的,是有形状的,对于幼儿的这份好奇心,我们做老师的要好好保护,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激起他不断探究的欲望,才有兴趣去发现、思考。

      阳阳拆枕巾这件事,对我的启发很大。阳阳平时是很听话、很懂事的一个孩子,尽管他也知道拆枕巾是不对的,但他在玩枕巾的时候一定是太好奇了,他真的就想知道枕巾是怎么织成的。这件事发生在主题活动《有趣的线绳》之后,可见孩子的探究欲望已经激发起来了。我很庆幸我的做法还算理智,没有对孩子造成伤害,如果当时我狠狠地批评他一顿,也许我就不会了解孩子的想法,也可能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从而抹杀孩子的积极探究兴趣。孩子的兴趣是建立在周围生活中的,由于兴趣所致,孩子们的身上常会发生成人感觉不可思议的行为,但只要有真心的理解,有适宜的引导,有帮助幼儿及时纠正不适宜行为的技巧,就会保护孩子这份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就能获得更多的有益经验。

      专家评析: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当兴趣激发以后,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兴趣得以保持,就显得尤为重要。既怕过犹不及,又恐矫枉过正。文中老师的做法值得提倡,在密切关注儿童兴趣的基础上,做出了合理的指导。作为教师,要睁开眼睛、张开耳朵了解孩子的一举一动,提供适宜的指导,让孩子用自我的方式完成生命对他的考验。

标签:;  ;  ;  ;  

学前儿童心理问题教学行为的个案研究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