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反腐败思想的基本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表明,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反腐倡廉。怎样才能有效地惩治腐败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全面、系统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邓小平同志关于新时期反腐败斗争的论述,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见解精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准确地领会邓小平反腐败斗争的思想观点,对于我们增强自觉性,减少盲目性,卓有成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邓小平反腐败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反腐败思想是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早在党的八大会议上,他就提醒全党要防止和警惕党组织和党员脱离群众,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抵御腐败现象的侵蚀。
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商品经济和市场机制的逐步引入,腐败现象也有滋生蔓延趋势。1978年至1980年间,邓小平就把反腐败提到“严肃斗争”的高度,开展了切合当时实际的反对特殊化,反对违反财经纪律、假公济私、开后门等的斗争。
1982年4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针对经济犯罪现象,尖锐地指出:“如果我们不严重注意,不坚决刹住这股风,那末,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并首次提出了要“两手抓”,即“一手就是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一手就是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403-404页)
1989年春夏之交动乱风波后,邓小平进一步分析了改革开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分析了产生消极腐败现象的主观原因和客观条件,一针见血地指出:“建国以来我们一直在讲艰苦创业,后来日子稍微好一点,就提倡高消费,于是,各方面的浪费现象蔓延,加上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法制不健全,什么违法乱纪和腐败现象等等,都出来了。”同时深刻地总结了实际领导工作中“两手抓”存在“一硬一软不相称,配合得不好”的教训,(《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06页)明确提出了“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同上第327页)把反腐败置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政策之中,并成为有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视察南方时,纵观世界局势和我们党的经验教训,提醒我们,“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不出事”,(同上第380-381页)从战略的高度,进一步阐明在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同时,要把党风廉政建设、反对腐败作为大事来抓。同时,他把经济和政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客观规律和作为认识与行为主体的人(我们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能动性结合起来,阐明了对各种消极腐败现象进行斗争的必要性和能够战胜腐败的必然性,坚信“共产党能够消灭丑恶的东西”。(同上第379页)
二、邓小平反腐败思想的基本特点
邓小平反腐败思想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邓小平同志既总结了我们党的经验教训,又吸收了当今世界反腐败的成功做法,在继承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反腐倡廉思想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创造和发展,其系统性、实用性、针对性更为鲜明:
1.强调了党的基本路线,寓反腐败于改革开放之中,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同上第378页)这是邓小平反腐败思想的重要内容。打击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内的犯罪活动,“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的保证”。(同上第3页)这是邓小平反腐败的根本指导思想。他认为,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决定了经济建设是中心,任何工作都必须服务于这个中心,决不能偏离,更不许冲击这个中心。反腐败斗争也概莫能外,它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进行。如果游离这个中心,搞独立的政治运动,必然失去其真正的意义,因此,不牢牢把握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是错误的;同样,怕反腐败会影响改革开放,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也是错误的。他指出“保证我们开放、搞活政策的正确执行”,要靠反腐败,这样,“我们前进的步伐会更稳健,更扎实,更快”。(同上第327页)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把经济搞上去才是真正治本的途径。把反腐败取胜的基本战略建立在深化改革、经济发展上,这就是邓小平反腐败的辩证思想及“两手抓”理论的真正含义。这一重要特色,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从战略高度提出反腐败也是硬道理。当有不少同志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腐败现象优柔寡断、畏难手软时,当反腐倡廉的理论和实践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时,邓小平同志以其特有的敏锐眼光和战略思考,把反腐败提到“斗争”的高度,告诫全党,“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同上第154页)他赞同陈云同志关于“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的论断,提醒大家,“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同上第313页),从而把惩治腐败的紧迫性放到了关系我党生死存亡的高度,并表示对防止“高层”腐败的关切,其份量是相当重的。邓小平多次要求全党同志“站得更高一点,看得更深一点”,把反腐败贯穿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之中,既要认识反腐败斗争的复杂性、艰巨性,又要从具体事件抓起。要总体规划,持久斗争,以保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近几年,国际国内风云变幻的事实证明了邓小平从战略高度提出反腐败也是硬道理的重要意义。
3.立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走出一条新路子。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这是邓小平长期思索的一个重大问题。他的结论是,要改变人治为法治,制度才是治本之道。他指出制度具有根本性、全面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等特点,主张通过建立各种完备的法律和制度体系,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接受党内外的监督,“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同上第379页)。他强调对各级干部的职权范围和政治、生活待遇,要制定各种条例,加强组织制度、工作制度、廉政制度建设,通过制度规范党员和干部的行为,使每个人生活在制定之中,通过制度约束机制,防止腐败现象发生。他坚信通过制度建设,“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有能力逐步克服并最终消除这些消极现象”。(同上第148页)这正是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经过实践而走出的一条新路子。
4.坚持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原则。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反腐倡廉经验的同时,以无产阶级革命家博大胸怀,坦诚地指出:“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最重要的一条是,在经济得到可喜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没有告诉人民,包括共产党员在内,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坚持这个传统,才能抗住腐败现象。”(同上第290页)他说:“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同上第373页)“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同上第378页)
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惩治腐败所作的一系列的重要指示,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大贡献,也是当前惩治腐败的强大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