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路在何方——加强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的扶持与引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医疗服务论文,医改论文,路在何方论文,资本论文,领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卫生事业的发展。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发挥了巨大作用。我国用占GDP5%的卫生总费用实现了人均预期寿命超过73岁的结果,达到上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但是,面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经济社会结构的剧烈转型,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慢性病高发和各类传染性疾病涌现等问题,我国卫生事业尤其是医疗服务还存在不少难以适应的地方,医疗服务尤其是优质医疗服务不足,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解决我国医疗卫生发展中的问题,我国自2009年开始启动了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医改),整体设计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改革与发展问题,同时提出了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的问题。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新医改方案)指出,鼓励社会资本依法兴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2010年11月,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联合制定的《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明确规定,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各类医疗机构,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优先考虑社会资本。2012年3月,国务院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规划提出卫生资源不断优化、社会力量办医取得积极进展,到2015年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达到总量的20%左右。
从上述政策可以看出,我国正不断放宽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范围,进一步改善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执业环境,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持续健康发展,以增加全社会医疗卫生资源,缓解看病难的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卫生部近日发布的医疗服务数据印证了社会资本办医的快速增长。2012年1月至3月,医疗服务向民营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转移不断加快。民营医院数量为8864所,与2011年同比增长21.23%,公立医院数量为13519所,同比减少2.41%。当季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15.6亿人次,同比增长12.5%,其中民营医院诊疗人次达5121.8万,同比增长37.62%,居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首位。
在国家办医政策空前宽松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医疗机构能否走进春天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的转变和创新。
第一,民营医疗机构必须选择稳健科学的发展道路。在逐步宽松的政策环境下,民营医院确定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至关重要。是趋向于追逐投资回报最大化的企业化战略,还是按照更加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倾向于体现社会责任,体现出决策者的胸襟和眼光?尽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逐投资回报无可厚非,但作为以救死扶伤为宗旨的医疗机构来说,把社会责任、社会效益放到应有位置无疑是正确道路、正确选择。在经营性企业都在强调社会责任的当今时代,医疗机构更应当树立回报人民、回报社会的发展理念。而民营医院挖掘自身管理中的特色、优势,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组织内部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促进组织的健康持续发展,则更大程度上反映出医疗机构主要领导者和领导团队的素质、境界和追求。
第二,公立医院应该坚持“公益性”的发展原则。由于历史和体制方面的原因,公立医院占据我国医疗机构的主导地位,提供了绝大部分的医疗服务,为保障城乡居民健康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由于国家财政投入不足、医疗服务行为和价格管制不力以及医院人事、财务、经费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不彻底,公立医院出现了“公益性”淡化、“逐利性”突出等问题。在新一轮医改中,坚持“公益性”成为公立医院改革的最显著基调。民营医院要在日常运营当中不断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强化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建设、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天津北门医院作为一家民营医疗机构尚能在市场压力下坚持“公益性”,享受国家财政、税收等各项优惠待遇的公立医院则更有理由坚持“公益性”、充分履行社会责任。
第三,必须继续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卫生事业。北门医院的发展充分表明,只要选择好的模式,民营医疗机构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事实上,以北门医院为代表的民营医疗机构正在成为我国卫生事业重要的增长点和促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力量。国家近期颁布的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卫生服务行业的有关文件,为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特别是国家加大了基层卫生服务设施投入,医疗保险逐步把具备条件的民营医院纳入定点范畴。这些方面的发展与改革,为医疗机构提供了新的需求、新的投入和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于具备一定基础、规模的民营医院来说是发展良机,应该以更大的决心和更多的精力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第四,要进一步探索公益性社会事业的具体实现形式。应当指出,目前我国公立医院存在的一些体制机制问题,在其他类型的社会事业单位同样存在。国家近年来明确提出加快社会事业单位改革的任务,并提出了分类改革的方针。应该说,不论是全额财政拨款事业单位、还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类型的事业单位,只要定性于“事业单位”,其组织宗旨和发展目标、经营战略和管理模式就应当与主要追逐市场回报的营利性企业有所区别。目前一些事业单位在“产业化”、“市场化”的旗号下过度强调自身利益的膨胀,弱化了自身的职责和公益属性,这都应当引起警惕。如果一些民营非营利机构能够更好地体现公益属性,我们的改革就不应当仅仅盯住一个事业单位的“初始所有权”,更应当从这些单位的行为特征判断其承担社会责任和公益性的程度,以此作为提供政策支持的重要依据。在这个意义上,国家对于公立事业单位与民间事业单位、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的扶持应该一视同仁。在当前形势下则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民营医疗机构的支持,鼓励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的多元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医疗服务需求。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外部法律政策环境的进一步优化,民营医疗机构在满足城乡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方面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尽管目前社会资本办医得到政策层面进一步支持,北京等部分地区从税收、土地、价格、医保等层面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民营医疗领域,其他地区也逐步采取措施进一步改善民营医院的发展环境,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社会办医过程中仍普遍存在着良莠不齐、诚信不足、部分医疗服务价格畸高、甚至虚假宣传等问题,对民营医院的声誉造成恶劣影响,老百姓对社会医疗机构尚未形成完全的信任关系。
为了扫清社会资本进一步进入医疗服务领域的障碍,促进民营医疗服务机构健康持续发展,还必须切实解决民营医疗机构生存发展中的一些突出困难,进一步创造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良好环境。一是切实解决人才不足尤其是高端人才匮乏问题,现在允许高水平医生多点执业进行试点是一个措施,但根本举措是规范公立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收入分配秩序,允许愿意自己从业的高水平医生自己执业,形成合力竞争的人才格局。同时,要加强民营医院专业人才与适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扶持与引导,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引进和自己培养适宜人才。二是针对在政策层面上存在的“玻璃门”现象,在税收、职称评定、医疗保障“定点”、拿地成本等问题上应根据医疗机构的营利性与非营利性,而不是简单地根据“公立”还是“民营”制定相应的政策,为民营医院创造使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在全民健保基本实现的情况下,要切实解决符合条件的民营医院纳入医疗保障“定点”难的问题。三是要强化对医疗机构提供公益性和非营利性服务的引导,健全民营医院医疗服务全方位监管机制。同时加大对民营医院坚持公益性、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正面宣传,克服社会上存在对民营医院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