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怀化市第三中学 谭吉科
【摘 要】创新是教育事业振兴、发展和繁荣的必经之路, 创新教育已然成为二十一世纪继素质教育之后又一个符合社会 思潮、科学的教育理念,并在全国范围内获得极大的认可度。 本文将从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浅谈高中数学中 的创新人才教育。通过对当前创新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探 究,探索可行性教学策略以及创新人才教育的具体落实措施。
【关键词】创新人才教育;教学策略;高中数学
创造性思维是数学中最可贵的,层次最高的思维品质,这是创 造力的核心。中学数学要开启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思维,那么如何培养呢?
一、揭示思维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从宏观上讲,数学教学应遵循“过程性与积极性相结合的原 则”,充分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数学 教学是数学活动(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 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数学家思维活动的成果,并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的过程。在施教过程中充分揭示过程是培养数学创造性思维的重要 途径。这是因为:暴露数学思维过程是实现和谐的教学结构的保证; 是促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保证;可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数 学要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去;可培养学生思维的深该性;可培养学生 思维的独创性。
二、研究式教学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数学的教学应着重学生的思维锻炼,可从开放性问题教学和探 索性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研究式教学法就是把教材内容 设计成问题,由学生独立研究,自己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方 法。实践表明,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发展学 生的创造性思维。 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通过问题 解决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研究式教学不仅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数学活动,而且把它落实到数 学课程中,使学生在数学课程中尝试自己分析问题、获取知识,从 而达到数学知识、数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同步增长的目的【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研究的过程是指,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独立观察和感知,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 联想、演绎等逻辑思维方法,在解决教师提出的研究性问题地过程 中,发现新的知识和方法,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领会新知识的产生过程,并从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知识更新和能力同步增长。由于研究性问题的设计具备可接受性和探究性,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和方法发现和解决了教材上的新内容、新问题,而且 常常涌现出不同于教材教师的新方法、新思路。因此,这一过程不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使他们享受 到创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因此,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
三、创造“心理自由”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心理学家罗杰斯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活 动必定是异常的行为,当对一个人的表彰是以服从为条件时,创造 性强的人偏离常规的思想就会被贬低而受到抑制,对个人的表扬、 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3】。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 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性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他可以充分表现自己思想的火 花而无需压抑,不怕别人笑话或讥讽。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位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一件小事,被数学老师狠狠地批评 了一顿。从此,这位同学和数学老师产生了抵触情绪,上数学课不 听他的课。结果她的数学成绩从 90 分以上下滑到了不及格。从这 件事,我们真正体会到“亲其师,信其道”这句名言的涵义。怎样 促进学生以情乐学呢?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对每一个学生倾 注满腔的爱,学生才能充满信心、积极向上地学习,才能在师生互 敬互爱的和谐气氛中产生学习的动力,才能有创新的灵感。其次, 教师的语言要和谐可亲、自然幽默。第三,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 喜欢表扬等特点,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尽可能做到“多表扬、多
鼓励”。从而达到乐学的目的。
四、结束语
本设计在过静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 选择、方案论证到具体设计和调试,无不凝聚着过老师的心血和汗 水,在四年的本科学习和生活期间,也始终感受着导师的精心指导 和无私的关怀,我受益匪浅。在此向过静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 高的敬意。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本设计能够顺利的完成,也归功
于各位任课老师的认真负责,使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 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正是有了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才使 我的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完成,在此向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数学与计 算机系的全体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
【参考文献】
[1]李昭平,对 21 世纪中学数学教育的几点思考,中学数学教 与学,2002 年第 11 期.
[2]廖顺宏,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学通报,2001 年第 9 期.
[3]孙明科,金版新学案.高中新课标.数学(师大)必修 2,团结出版社,2011 年 4 月第 1 版.
论文作者:谭吉科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4
标签:数学论文; 思维论文; 学生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过程论文; 创造性思维论文; 教师论文; 《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