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1995年的几点思考_军事历史论文

对1995年的几点思考_军事历史论文

对1995年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大战可以避免;

全球性问题触目惊心;

和平与发展是人类更高层次的追求。

1995年将是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50周年,联合国成立50周年,也是日本广岛、长崎遭受原子弹袭击50周年。此外,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到期将进行续约谈判、世界妇女大会召开、世界社会发展大会召开等一系列将载入史册的重大国际活动也将在年内举行。

50年弹指一挥间。抚今追昔,但见世事沧桑,令人感慨良多,进而对人类进步的新思索油然而生。

人类的最大进步

从1945年到1995年,人类社会的最大进步或许正体现在今天的人类终于可以说: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

本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痛的记忆。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未尽,人类又陷入一场冷战之中:拥有大量核武器的两大军事集团剑拔弩张,严重对峙,“第三次世界大战”似乎一触即发。尽管新的世界大战未能打起来,但这场冷战仍使人类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在二战结束后的45年里,世界共发生各种规模的武装冲突或局部战争190起左右,2000万人在战乱中丧生。军备竞赛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阻碍了许多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其中美苏核军备竞赛尤为疯狂。至冷战结束,美苏拥有的核弹头总数达2.3万枚之多。冷战期间,美国平均每18天即进行一次核试验。两国为此耗费之巨,难以计数。此外,冷点气氛及意识形态的对立影响到许多国家的内部事务,一些国家出现大规模的政治迫害和内乱。

冷战似乎在一夜之间结束了。细细想来,这一结局正是战后几十年来世界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结果。

二战后的科技创新超过以往全部时代的总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技进步化为巨大的生产力推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各民族的经济生活联成一个无法相互隔绝的整体。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不断发展。国际社会相互交流的发展和组织体制的完善大大提高了国际关系的透明度和国际生活的组织性。社会的全面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一个相互依存的时代。资本、社会、文化和忧患意识(如对环境、人口、贫困、核扩散等问题的关注)的全球化趋势冲散了意识形态冲突的迷雾,要求并推动着人类同舟共济,合作发展。正是这些进步因素,为制止战争、维护和平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

50年的历史表明,人类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方面为维护和平做出的巨大努力,大大减少了战争向人类施展淫威的机会、世界大战变得可以避免。至于目前世界某些角落还在进行的战争,从本质上讲是旧时代的残余,它们不代表未来。

对联合国的期待

有这样一幅给人深刻印象的著名摄影作品:联合国第三任秘书长吴丹正在联大讲坛上发言,却有两块巨大的阴影在他的身后笼罩着他,压迫着他。这幅作品被认为是冷战时期联合国的生动写照。在当时,软弱无能的联合国只不过是美苏争霸的一个舞台。

冷战结束后,在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过程中,地区冲突也频频发生,此时人们更多地寄希望于联合国来帮助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联合国的作用日显重要。人们相信,为对付人类所面临的许多共同的问题,作为世界上最有广泛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联合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可是,眼下的联合国却是问题成堆。曾经风光一时的维和行动在不少冲突地区举步难艰,甚至反而导致危机升级,战乱加剧。50年前以雅尔塔体制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联合国为了适应新形势,无疑需要进行改革。有关改革的方案和提议层出不穷,并成为近年来国际生活中的热门话题。但是,各方主张多从本身利益出发,希望未来的联合国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由此看来,围绕联合国改革的分歧与争执一时尚难以化解。

应该注意的是,联合国作为反映世界力量组合和国际斗争态势的晴雨表,50年从没有摆脱强权政治的阴影,它主要反映的是大国的意志和利益。尽管一些决议或采取的行动也反映了中、小国家的愿望,但基本上以不损害大国利益为前提。近来一些维和行动失败或者造成乱上加乱的根本原因,在于几个西方国家试图利用联合国的旗号达到自己的目的。

人们希望联合国发挥更大的作用,人们更希望有一个公正的联合国。

走向无核武器世界

没有任何一项科学发明、没有任何一种武器曾经像核武器的发明与制造这样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生活。1945年8月,随着美国的两枚核炸弹在日本投下,人类从此进入了核时代。核战争的威胁,甚至人类文明毁灭的威胁从那时起就一直伴随世界。

从某种意义上讲,冷战是由于核武器的存在造成的,而核军备竞赛又是冷战的产物,冷战使之登峰造极。时至今日,世界人民仍被数万枚核弹头威胁着,这些核弹头具有的破坏力相当于一百亿吨TNT炸药的威力,全世界人均2吨。

自原子弹产生之日起,爱好和平的人们便开始了争取核裁军,进而全面、彻底地消除核武器的艰苦努力。但在冷战时代,声势浩大的反核和平运动与旷日持久的核裁军谈判并没有阻止住核军备竞赛的势头。不过,在核军备竞赛升级的同时,人们的观念在发生变化。人们认识到,核战争一旦打起来没有赢家,因而反过来抑制了核战争的爆发。

1987年签署的《中导条约》和分别在1991年、1993年签署的两个阶段《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标志着实质性的核裁军正式启步,争夺数量优势的核军备竞赛已经停止。预计至2000年,核弹头总数将减至6千枚左右。那么,最终的目标能否就是零呢?人类既然可以成功地协议消除化学武器和中程导弹,也可以和应该做到逐步彻底消除核武器。

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个“无核武器世界”的曙光,尽管要实现它还有许许多多的困难和问题。其中,核超级大国的表现尤为关键。但是,我们相信这是大势所趋,无可阻挡。

“核武器是人制造的,人也一定能消除核武器。”

世界是个整体

冷战结束后,人们如梦方醒地发现,过去为东西方对峙所掩盖的许多全球性问题是如此触目惊心: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大气严重污染,臭氧层日益受损,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日益严重,大量物种灭绝;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贫困、饥荒、战乱使许多南方国家面临困境;核材料及核武器制造技术的扩散使核武器可能落入恐怖主义分子手中,核扩散成为全球安全的最大隐患;人口剧增使世界不堪重负;此外,社会平等、恐怖主义、贩毒、难民乃至贪污腐败等问题也非常严重。世界是个整体,任何一方面严重失衡都会危及到全人类的和平与安全。

人类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些问题,在致力于制止战争的同时,开始致力于推动环境保护等社会发展问题。从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到1995年的北京世界妇女大会及世界社会发展大会,都体现和即将体现国际社会对社会发展问题的普遍关注和通力合作。

自古以来,战争与和平就是相互对立的,似乎没有战争就是天下太平。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真正的和平已不只是一种非战争状态,还应包括社会平等、正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居民充足的营养等等。概括起来,和平与发展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的协调发展。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

标签:;  ;  ;  

对1995年的几点思考_军事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