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市第一医院药学部 福建南平 353000 )
【摘要】目的 观察与分析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100例内镜确认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给予埃索美拉唑,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两组均合用多潘立酮。结果 (1)治疗4周后治疗组症状缓解有效率为84%,对照组有效率为70%。(2)治疗8周后,治疗组症状缓解有效率为98%,对照组有效率为80%。(3)治疗4周后,内镜示治疗组治愈率为56%,总有效率为76%,对照组治愈率为40%,总有效率为54%。(4)治疗8周后,内镜示治疗组治愈率为68%,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治愈率为48%,总有效率为70%。结论 埃索美拉唑合用多潘立酮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具有更好的疗效。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 埃索美拉唑 奥美拉唑 多潘立酮 疗效
【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4-0032-02
反流性食管炎为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常见类型,属消化系统常见病。RE是由于胃和食管交界处的抗反流屏障功能出现障碍及食管动力功能障碍,引起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主要是酸性胃液或胃液加胆汁反流入食管所引发的食管粘膜损伤导致炎症性反应,临床表现主要为反酸、吞咽困难、烧心、胸骨后灼,主要治疗方法是抑酸抗反流。我们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埃索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并与奥美拉唑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经医生协助选取我院消化内科2008年1月—2013年1月10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全部符合《内科学》第七版教材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标准[1]。均有不同程度的反酸,吞咽困难、烧心、胸骨后灼痛等症状。随机抽取治疗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22-64岁,平均42岁。对照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20-62岁,平均40岁。两组在临床表现、年龄、性别、发病诱因及内镜检查结果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7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卧位及夜间抬高床头15-20cm,避免睡前2h进食,减少脂肪、巧克力、咖啡摄入量,戒烟酒、忌食辛辣、油炸、烧烤及刺激性食物。(2)药物治疗:治疗组给予埃索美拉唑40mg,每天早晨一次顿服,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40mg,每天早晨一次顿服。疗程4周后均改为20mg,两组均加用多潘立酮10mg,3次/日口服,治疗期间禁用其他抑酸类及胃粘膜保护药,两组疗程匀为8周,并记录两组症状缓解的例数和复查内镜结果的例数。所有不良反应均要求报告,在治疗开始时和服药结束后5天监测血、尿及肝肾功能和心电图检查。
100例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第4周,第8周用PH监测仪行24h食管PH动态监测,记录24h内食管PH<4的百分比和反流次数。治疗开始时每人详细填写一般情况及临床症状调查表,治疗中详细记录每项症状缓解减轻、消失的情况,根据反酸、反食、吞咽困难、烧心、胸骨后灼痛等症状缓解情况给予评价,并于治疗4周及8周时分别列表记录两组病例症状缓解和愈合情况。
1.3 评价标准
1.3.1 症状评价:对反酸、烧心、胸骨后灼痛等胃食管反流症状严重程度及发生频率进行症状评分。(1)症状严重评分:0分——无症状;1分——症状轻微可以忍受;2分——介于1分与3分之间;3分—症状明显不能忍受,需休息和药物治疗;(2)症状频度评分:0分——无症状;1分—症状每月发生;2分—症状每周发生;3分——症状每日发生。(3)疗效评定标准:显效——症状评分降低大于80%;有效——症状评分降低大于50%;无效——症状评分降低小于50%;症状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X100%。
1.3.2 内镜下食管炎评价:(1)评分根据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1999年烟台会议标准对内镜下反流性食管炎进行分级,0级——正常(可有组织学改变);I级——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无融合现象;II级——有条状发红、糜烂并有融合,但非全周性;III级——病变广泛、发红、糜烂、融合、呈全周性或溃疡。(2)疗效评定标准:愈合——内镜下0级;有效——病灶好转≥1个级别;无效——病灶好转<1个级别或恶化。内镜下总有效率=(愈合+有效)例数/总例数X100%
2、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治疗前症状评分,内镜下食管炎分级等均无统计学意义。
2.1 症状疗效比较
治疗4周及8周时,2组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2组症状评价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内镜下食管炎改善比较
治疗后两组内镜下RE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治疗4周、8周后,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P<0.05)。见表3
2.3 24h食管反流次数和PH监测
治疗4周、8周后两组食管PH<4的时间百分比及反流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两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1)。见表4。
2.4 不良反应比较
经过8周治疗,治疗组有1例出现轻度腹泻,1例出现口干,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对照组有2例出现腹泻,1例出现头晕,1例出现乏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以上不良反应均较轻,不影响疗效,均未停药,两组患者治疗后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均未见异常。
表1 2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组别例数症状评分
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
治疗组504.7±1.42.3±1.60.2±0.5
对照组504.6±1.32.4±1.70.9±0.7
表2 2组症状评价有效率比较
组别例数治疗4周治疗8周
显效有效有效率显效有效有效率
治疗组5036684%44598%
对照组5026970%35580%
表3 2组内镜下食管炎评价有效率比较[例(%)]
组别例数治疗4周治疗8周
愈合有效总有效率愈合有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5028/50(56)10/50(20)38/50(76)34/50(68)13/50(26)47/50(94)
对照组5020/50(40)7/50(14)27/50(54)24/50(48)11/50(22)35/50(70)
表4 24h食管反流次数和PH监测结果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
反流次数PH<4时间百分比1%反流次数PH<4时间百分比1%反流次数PH<4时间百分比1%
治疗组5084.22±24.3350.56±20.3432.46±21.6817.86±3.926.58±1.633.28±1.91
对照组5078.58±19.5360.06±59.7541.90±16.4419.08±3.467.70±1.954.18±2.02
3、讨论
胃食管反流病变是指过多的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食管引起烧心、胸骨后灼痛、反酸、反食、吞咽困难等症状,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以及咽喉、气管等食管食道外的组织损害。西方国家报道,人群中7%—15%可有胃食管反流症状,男性多于女性。国内有报道,胃食管反流病在北京、上海两地的患病率为5.77%,反流性食管炎为1.92%,低于西方国家。
发病机制:(1)抗反流屏障功能降低,是指食管胃连接处解剖和生理抗反流屏障的破坏,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失调;(2)食管清除能力降低,食管依靠食管的推进性、蠕动、唾液的中和,食物的重力共同发挥清除作用;(3)食管粘膜的屏障功能破坏,使粘膜抵抗力减弱,损害食管的主要成分是胃酸和胃蛋白酶,其次为十二指肠液、胆汁、胰液。
抑酸治疗是目前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治疗措施。胃酸分泌过多,壁细胞反应减弱或吸收减弱,代谢率或清除率增高所致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等。这就提示我们有必要提供足够抑酸作用的药物。
多潘立酮具有强力抗呕吐作用,不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选择性阻断DA2受体,从而激发蠕动,增加胃窦和十二指肠的蠕动幅度和频率,并能使食管下括约肌蠕动。
临床研究表明:胃酸浓度与反流性食管炎严重程度密切相关[2]。
埃索美拉唑作为奥美拉唑的左旋异构体,奥美拉唑是两种光学异构体的消旋混合物(S奥美拉哇和R奥美拉哇)(参见药学书),埃索美拉唑是第一个发展为同分光学异构体的质子泵抑制剂,与奥美拉唑相比:(1)能更有效地抵制基础胃酸的分泌和刺激后胃酸的分泌,且埃索美拉唑能减少胃内容物量,从而减少胃食管反流量。埃索美拉唑经肝脏首次通过代谢率低,血浆,清除率低,全身生物利用度高,重复给药后埃索美拉唑对五肽胃泌素刺激胃酸,分泌的抑制能力远超过奥美拉唑。(2)治疗组在8周时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病人能在更短的时间内症状获得有效的恢复。
总之,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相比有更优越的酸控制能力,可有效地提高食管PH水平减少食管暴露时间,促进临床症状缓解和食管粘膜愈合[3]。使损伤的食管粘膜得到愈合,因此埃索美拉唑合并多潘立酮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比较理想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谢毅.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72—375.
[2]王静,候晓华.埃索美拉唑的临床应用进展.胃肠病学,2003.8(2)=125-128.
[3]张颖,赵尚敏,杨树平等.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老年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比较[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6:12(2):89.
论文作者:张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22
标签:食管论文; 症状论文; 例数论文; 率为论文; 对照组论文; 有效率论文; 食管炎论文; 《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