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的人才泡沫,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华尔街论文,泡沫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IT泡沫、房地产泡沫、金融泡沫……近几年,美国经济的戏剧不断。这次次贷危机和房地产市场崩溃,终于导致了金融系统的大失血。花旗等大银行损失了几百亿美元,并大量裁员。人们也开始进一步地问:这些泡沫的背后,是否还有华尔街的人才泡沫。
不久前,《华尔街日报》就发表了一篇短文,分析道:金融业在美国GDP中的比重,1947年时为2.3%,1977年上涨到了4.4%,2005年则达到7.7%。如今美国人挣的工资,每13美元就有一美元支付给金融业的人。在1980年以前,金融业的从业人员仅比其他行业的人略微多受了些教育,工资上涨的速度也差不多。但是在1980年后,金融业的从业人员在教育程度和收入上都与其他行业大幅拉开距离。在上世纪60和70年代,哈佛的毕业生更多地成为律师、医生、学术界人士,而并非跑到华尔街去。比如1970年,只有5%哈佛男生在毕业15年后从事金融业。但到1990年左右,这个数字达到15%。由于华尔街还是男人的天下,哈佛女生的这个比例,在同期内从2.3%增加到了3.4%。而哈佛学生报纸所作的调查表明,2007年哈佛毕业直接工作的人中,男生有五分之一到了投资银行,女生则有十分之一。理由也很简单:钱。如果你同是哈佛毕业,同样的考试成绩,你在金融界干就比在其他行业中干的收入要高将近3倍。如今的华尔街,收银员、秘书少了,MBA、博士、甚至医学博士则到处都是。
目前美国贫富分化日趋严重,舆论把矛头都对准那些年收入过千万的企业总裁身上。不过,收入最厉害的,还是金融行业的炼金师们。2006年,在华尔街拿最高收入的是James Simons,一位69岁低调的前数学教授。他曾是陈省身的学生和学术合作伙伴,23岁就拿到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哈佛和MIT,并作为纽约州立大学Stony Brook分校数学系的主任,把该系转化为全美前十名的数学重镇,是美国顶尖的数学家。他1978年下海,经营的就是对冲基金,一年收入达17亿美元,而且是连续两年蝉联收入第一。
为什么他能这么成功?我们不妨先看一下华尔街赢利结构。除了一般性的商业投资外,美国家庭把自己的退休金、孩子的教育基金等等都投入股市。比如我刚刚找到工作,学校就鼓励我拿出工资的5%投入退休金,同时校方拿出9%的对应基金。这样,一个人如果年薪到了七八万,每年放到股市上的退休金就达1万上下。这些钱要维持良好的增值,就需要投资家来经营。
一般而言,一个对冲基金的经理要从总投资中拿2%作为自己的基本回报,同时再从投资后增值金额中拿20%的回报。如果他的投资增值迅速,就可以拿到更大份额的回报。比如James Simons的基本回报就是总投资金额的5%,投资增值金额的44%。
在这种刺激下,对冲基金的好手就可以迅速成为巨富。不过,这些人并非一般喜欢冒险、赌博的股民可比,必须有相当的经验和训练。华尔街的25位顶尖对冲基金经理,在2006年总共挣了140亿美元,几乎相当于一个小国的GDP,可以支付纽约地区8万公立学校教师三年的工资。另有数据表明,这25位在2004年的收入总和,比在Standard & Poor's 500家企业的总裁的收入综合还高。这些炼金师的平均年龄为51岁,年轻人甚少,说明经验的重要。同时,他们也都训练有素。对冲基金公司里的从业人员,一半是高科技专业人士。James Simons的经营就得益于他所设计的数学模型和演算方法。说到底,把握这么大的资金的运转,必须把握数字的运作。
如今美国的经济危机,金融业首当其冲。这些炼金师的泡沫是否会破灭呢?我看不太可能。如今世界经济越来越复杂,金融则是经济的神经系统。我看真想当企业家,还是去MIT学数学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