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统的听评课存在诸多局限,不能满足上课者、听课者、学生共同进步的需要;课堂观察作为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着力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以其特有的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手段,在提高课堂效益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关键词:观察 改善 机理 转变
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察要求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是一线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本文从传统听评课的局限、课堂观察的目的和课堂观察的框架等角度进行阐述,探讨如何关注开展课堂观察,提高课堂效益。
一、走进课堂观察,促进专业发展
长期以来,听评课活动,作为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传统听评课已经表现出一定的局限,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首先是简单化。
进入课堂时,听评课者自己没有充分准备,也没有与上课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听课过程中主要关注教师单方的行为,没有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足够的关注;评课时缺乏有证据的观点,漫谈式、即席发挥话语过多。
其次是任务式。
把听评课当成任务来做,造成老师们开课并非出于主动地为了自身专业发展和学生有效学习的愿望,而是迫不得已完成学校安排的任务。
再次是形式化。
很多参与听评课的老师在发言时,要么大而全,要么过于客套,要么由专家或教研员把课堂变成了“一言堂”。简单处理、任务取向等现象一定程度地说明了听评课应有的专业性的丧失。
传统听评课方式存在“效率低下”、“随意性较大”等问题,那么应如何改变这类状况呢?要实现 “三大转变”——简单变复杂、对立变理解、业余变专业。
最重要的是要改变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
对一堂课的评价,要考虑个体、时间、空间、情境等多种因素,把小整体放到大整体中去思考。必须正视教学的复杂性,以复杂的思维和观点去看待教学活动。无论是听评课的动机、过程还是结果,都要主张多样性的统一。
其次还应该从对立思维改变为理解思维。听评课教师要充分考虑授课教师的独特性,挖掘授课教师好的东西,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评课时,谈到存在的问题,最好“体谅优先”,要有证据、有针对性、有建设性地提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除了在态度方面的改变外,最需要改变的就是“用业余的思维或方法处理专业的事情”。
传统的听评课中,缺乏听评课的专门知识与技能,也缺乏专门的“听评课人才”。其实,有了上课能力或研究能力,不等于就有了听评课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要注重对听评课的研究;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教育或培训;还要明确听评课的主体应该是教师特别是同行(学科)教师,而不是谁都可以充当听评课者。课堂观察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课堂观察,找寻观察目的
传统的听课活动更多的是“看”老师的活动,“听”老师的讲课。而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课有着根本的不同,那么,课堂观察,我们要观察课堂的什么呢?笔者认为课堂观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观摩别人的课堂教学经验。
走进他人的课堂,并不是去做他人课堂的镜子,而是做自己课堂的大使。当我们以吸取他人经验建设自己的课堂为目的走近他人的课堂时,课堂观察这项活动就是基于自己的内在动机而出发的,这会让我们在课堂观察过程中体会到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成就感,而不是单纯地对他人课堂进行“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般的卖弄,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为了更好地建设自己的课堂。
2.拓展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
当教师走进他人的课堂,学习了他人的课堂优势,吸取了他人的课堂劣势之后,就会反身识别自己的课堂优势与劣势了。每位教师都希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但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有两种途径:一是填补自己的课堂劣势;二是拓展自己的课堂优势。前者见效快,操作起来也相对容易;后者见效慢,操作起来也更有难度。其实,不管你如何填补自己的课堂劣势,补上来的东西永远都不如自己生出来的持久,如果有过补牙经历的教师对此应该有深刻的体会。在课堂观察中,用别人的成功经验来填补自己的课堂劣势,在短期内的确会有效。但别人的成功经验并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学术经历与教学环境。与此相反,拓展出来的课堂优势,既有厚实的课堂教学基础,又与自己的学术经历与教学环境相匹配,往往会更为持久,而且更有利于自己课堂教学信心的树立与巩固。
3.反观自己的课堂教学不足。
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拓展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但回避课堂教学劣势的主要途径,却是反观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我们进入他人的课堂,他人就向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的教育情境,在这个情境中,上课人的优点与缺点都表露出来了。更有意义的是,听课人通过他人真实课堂的观察,还可以影射出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优点与缺点。
4.探寻课堂教学的内在机理。
当我们在课堂观察中考虑课堂教学对讲课人与听课人的影响,往往只会给讲课人与听课人带来一些策略性或者技术性的思考。由于策略与技术总是镶嵌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之中,这就让我们越发地觉得课堂观察给讲课人与听课人带来的帮助,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当听课人给讲课人提出很多课堂建议之后,虽然讲课人在理论上非常容易接受,但在实践上却很少付诸实践,因为听课人与讲课人的人生经历与教育环境不同,所以他人的策略性或者技术性的建议就很难在自己的课堂中得以实践。当听课人从课堂观察中发现了讲课人的教学优势时,绝大多少情况都是听课人对讲课人的教学成功表示由衷的赞赏。可他回到自己的课堂中,只有极少数他人的课堂优势能够被借鉴与实践。道理还是一样,因为听课人与上课人的人生经历与教育环境不同,这些在此地成功的教学策略在彼处成功的概率往往很低。
三、开展课堂观察,关注方法研究
那么,我们要如何开展课堂观察活动呢?课堂观察有哪些方法呢?课堂教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往往给人雾里看花的感觉。新教师与专家听课,看到的内容大相径庭,所发现的深层意义更有天壤之别。
笔者认为,课堂观察可以把握以下几种原则和方法。
1.从关注环节到关注细节。
以往我们听课,关注的往往是教学环节,而对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细节却很少关注。尤其是名师的课堂,教学风格和艺术往往就是通过一个个的教学细节表现出来的。课堂观察就是将细节放大,细细地琢磨、耐心地品味,从而领会到其中的教学奥秘。笔者曾听过某校一位高中历史老师的课——《专制朝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这位老师只节选其中的两目(“内阁制度的形成”和“军机处”)讲授。当学习军机处的职能时,老师与同学们的互动学习令所有听课教师印象深刻。师生模仿电视场景,现场再现军机处内皇帝与大臣决议对新疆用兵情景。气氛热烈,学情高昂,收到极好的效果。当然一节课要关注哪些有教学意义的细节,却是需要磨练一双慧眼的,以慧眼才能透视课堂。
2.从关注他人到关注自身。
课堂观察的是他人的教学现状,反思的却是自己的教学行为。当看到课堂教学中的相关情景,自然会联想到自己平时的教学情形,从他人的成功和失败中汲取经验或教训,并即时生发基于自身教学实践的教学假设。一位知名教师在讲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时设计了这样的方法:“同学们,请从衣、食、住、行方面对比你爷爷奶奶辈,你爸爸妈妈辈和你们的不同,从中感受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意义。”学生你说我说,畅所欲言,课堂鼎沸,效果美仑美奂。当时的我们被深深吸引,而且遐想无限:如果我来教,可以这样设计……这种假设是对自身教学行为的一种改进。持续的行为改进就是课堂观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一个善于课堂观察的教师,记录的常常是自己听课时的即兴思考和设计。我们需要练就的其实就是这样一种反思自己的教学自觉,有了这个的自觉,我们的眼睛就会变得敏锐起来。
3.从关注现象到追寻意义。
我们听课看课,总是局限于就课论课,就现象论现象,始终停留在浅层次的探讨。对于一些教学现象,我们常常会陷入见惯不怪的误区,对一些教学顽疾缺乏一种深刻的批判,更缺少一种改进的对策。而课堂观察较之于一般的听评课,更具有批判意识,更具有教学本质意义。对于那些熟视无睹的教学现象,课堂观察是能真正给予解剖和探寻更好解决的极好方式。因此对教学意义的思考和追寻,逼迫我们在理性和实践上获得新的认识、新的提升,从内心培植起一种研究、探求的眼光和意识。
4.从关注成效到关注问题。
我们日常的听课往往是随机的,关注课堂的实际效果,而缺乏明确的研究目标。发现的问题尽管能进行一些必要的探讨,但是没有系统和深刻的分析总结,是一种不自觉的研究行为。而课堂观察在进行之前就进行观察主题的选择与确定,并进行必要的观察指导。
例如,课前确定从学生学习的“准备”视角去观察,确定下列观察点:学生课前准备了什么?有多少学生作了准备?怎样准备的(指导/独立/合作)?学优生、学困生的准备习惯怎样?任务完成得怎样(数量/深度/正确率)?
再如,确定从“倾听”视角去观察,确定下列观察点:有多少学生(不)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多少时间?有多少学生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有多少学生发生这些行为?……所以课堂观察使教师更具有明晰的问题意识,知道自己听课的目的,知道自己关注的要点,这样的听课就是研究性的听课。基于问题的课堂观察才是有效的、切合教师实际需要的教学研究行为。
总之,课堂观察是一种更专业化、合作化和精细化的听评课活动。课堂观察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所以课堂观察也是一种团队合作、教师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课堂观察合作体的形成与活动的开展可以营造一种合作的校园文化,增进教师的责任感。
作者简介
陈玉銮,福建省南平市教师进修学院,1963年6月出生,1984年7月福建师大历史系历史专业毕业,大学本科,现在福建省南平市教师进修学院从事中学历史教师培训工作,高级教师。
论文作者:陈玉銮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10月第25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8
标签:课堂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师论文; 评课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学生论文; 意义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10月第25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