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念探析(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探析论文,经营管理论文,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念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核心层(最高层)——以人为本
一个单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兴旺发达的基本因素是人的素质。有些单位为什么经营管理一年上一个台阶,三年能够迈出一大步?最重要的是领头人,还有一帮得力干将。所以,“以人为本”确实应该作为整个经营管理理念的最核心层次。
就商业银行来谈“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还应强调两个方面:一是爱惜人才,树立员工主人翁责任感,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生活上关心、照顾,营造归宿感;二是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是社会成员,要树立“客户至上”的观念,客户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选择。把客户的需要作为我们经营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把满足客户需要的程度作为检验管理工作好坏的标准。
(二)中间层(主体层)
1、诚信稳健。诚信乃银行立身之本。 商业银行的经营实质就是买卖信誉,几个亿、几十个亿的资金不是你的,那是公众的钱、千千万万储户的钱,不诚不信能行吗?所以,诚信应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经营作风,在业务操作上还必须贯穿稳健的经营风格。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很多。近两年商业银行的纠偏匡正,实施规范运作后带来的变化,都说明诚信和稳健应该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念当中的主体部分。
2、科学管理。怎样管理才算科学? 衡量标准就是看企业的效益能不能提高,近期效益与长远利益能否兼顾。商业银行在实施考核上重点评价两方面的内容:(1)员工的精神风貌;(2)各项经营指标完成情况。如果一个单位采取的措施办法经过时间检验,对上述两个方面是起促进作用的,那么这种管理就是科学的;反之,不科学,需修正和调整。
3、金融创新。商业银行处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之中, 因此必须在经营理念和经营思路上体现这种金融创新的要求。金融创新是一个包含很多子项的综合概念。具体来讲,金融创新包括: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服务的创新、组织机构的创新、以及金融制度创新等。
(三)外围层(表象层)
1、人
商业银行优秀的经营管理者,应该牢固地树立四种观念:
(1)人才观念。人才是一个多类型多层次的有机群体。 对商业银行而言,由于工作对象不同,工作性质具有不同的特点,对银行人才智能结构的要求也不相同。大致有四种类型:操作技能型人才;信息监督型人才;经营开拓型人才;管理决策型人才。如深圳市商业银行正在进行的“125”工程,正是培养上述各类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 目前总行班子提出立足内部培训,辅之向外引进人才的计划,旨在造就一支精干的复合型人才队伍,颇具战略意义。
(2)效率观念。商场如战场,时间是金钱,效率是生命。 西方经济界认为,在金融领域最理想的境界就是要达到自由竞争状态,让新的金融机构不断地自由进入金融领域,并根据优胜劣汰的原则,使效率不高的金融机构不断地被淘汰,退出金融领域,维持一种相当于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过程和生态平衡的状态。我国银行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精简机构,消化冗员,提高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各家商业银行不论规模大小,同业之间都是平等的法则关系。这种同业竞争的外在压力只有转化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内在动力,商业银行必须设置高效、灵敏的运作机制和安全、合理的监管体制才有立足和发展的保证。
(3)竞争观念。 构成竞争的基本要素有三:一是同一的竞争对象,形成竞争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商业银行应努力培植和挖掘具有良好潜质的客户,与他们形成共生共荣的利益关系,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二是竞争对手,在强手如林的金融市场之中,商业银行要想生存和发展,只有不断地提高员工的综合业务素质,改善和提高科技含量的机具装备,推出适用便捷的金融产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三是统一的行为准则。在法制不断健全的条件下,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应自觉地纳入《商业银行法》等法规制度的规范之内,央行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科学监管,保证金融秩序和市场的稳定与安全。
(4)服务观念。 上述服务项目和金融产品的创新是服务观念内涵的重要部分,除此之外,服务观念应该植根于商业银行的每一位经营管理者的脑海之中,成为他们良好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优雅舒适的营业大厅环境,各项便民措施,文明礼貌用语和准确快捷的服务技能,均是服务观念的行为体现。
2、资金
商业银行以信用为基础,从事社会闲散资金的聚集与分配,应从以下理念出发,组织自身的经营管理活动:
(1)合规运作。守法经营, 合规运作是商业银行开展各项业务活动的前提和保证。由于银行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以及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特殊影响和作用,各国政府都颁布了完整的法律体系,各家商业银行也必须在国家法律规范的前提下并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各项规章制度,银行的经营活动只有守法合规,才能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才能安全和有效。否则,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监管机关的处罚,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也会面临巨大的风险。
(2)风险防范。 金融风险是现代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正在发生激剧甚至是质的变化。银行风险不仅量多面广,涉及金额巨大,治理十分艰难,而且危害极其严重,引起社会各界和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风险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有银行外部风险和银行内部风险之分,加强外部风险的监管和内部风险的预控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十分繁重的艰巨任务,提高商业银行全员风险防范意识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3)效应法则。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效应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超额储备与流动性效应;存款不确定性与随机效应;贷款结构与成本效应;总量扩大与规模效应;范围扩张与范围效应等。任何一家商业银行不论其组织形式如何,各级经营管理者都必须恰当地处理好上述关系,才能使经营活动达到预期效果。所以,效应法则应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念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4)适时调节。 具体包括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调整和业务规划的调整。前者是带有方向性的问题,后者是策略和技术性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调整是紧随国家经济政策和银行体制改革步伐的。比如:改革初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银行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按照“四自”原则,进行国有专业银行企业化改革;改革中期,以经济效益为核心,银行实行区别对待、择优扶植的政策,支持国有和非公有经济成分效益好的企业全面发展;这些年来,治理整顿经济秩序,规范市场运作,纠正银行经营工作中的违规行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同时,为确保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启动内需,刺激消费,扩大生产等方针政策,都是具有方向性的战略调整。经营战略的重新调整必定带来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一系列调整和变化。
(5)提高效益。这是商业银行经营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商业银行所具有的企业属性决定了它在服务社会的同时,要争取自身经营效益的稳步提高。而提高经营效益的途径归纳起来只有两条,即开源与节流。商业银行的各级经营管理者都应树立“客户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一切为了客户”的观念,扩大服务领域和争取市场份额。同时,精打细算各项开支,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改善服务条件与服务方式上,开发新的业务品种这些刀刃上,向管理要效益。
3、市场
商业银行在市场的开拓上应注重以下理念要点:
(1)培育发掘。各家商业银行应该统筹考虑近期和长远、 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充分运用自身的特点或优势,准确地把握市场定位,找准自己的主攻方向,形成自己的业务特色和经营风格。而在培育发掘市场过程中,应运用两种策略:一是低成本战略,节省人事、资料、营销成本开支;对每一类银行服务配置多种产品;突出规模经济的要求。二是集中战略,充分考虑机会成本有所不为。
(2)营销战略。传统的银行营销战略由新产品、定价、促销、 分销渠道、人事、设备及过程管理七个方面构成。现代的银行营销战略特别注重从营销对象考虑,比如:a、 银行要创造一种让人感到信任的气氛和文化来影响顾客;b、密切与顾客的关系,公共关系需要时间、 耐心和恒心,且要有连贯性;c、 了解客户的需要并简捷地将银行产品送达顾客手中。
(3)品牌效应。 商业银行的品牌效应是多种因素正向作用的结果反映。比如:人员素质、企业理念、服务水准、经营业绩、形象效果等因素均对商业银行树立自己的品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国性的商业银行机构网点多,资金力量雄厚,借助国有全资的独有信誉条件,可以走全能银行的发展模式,其品牌效应是不言而喻的。而中小商业银行在经营上应选择差别战略,以细分的市场为目标设计新产品,根据不同层次的人设计不同的服务,可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4)联合兼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商业银行之间出现的联合兼并是竞争的结果。近些年来,国内国外都出现过商业银行联合兼并的案例,或者是出于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需要;或者是出于摆脱经营困境,实行机构重组的需要。城市商业银行是在改造原城市信用社基础上走出的一条联合重组之路,在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条件下,新兴的城市商业银行必须在经营管理上苦练内功,强身固体,奋力拓展顾客市场,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