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长职业角色和工作行为特征的中小学校长评价指标体系构建_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中小学校长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基于校长的职业角色和工作行为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长论文,指标体系论文,中小学论文,角色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相对于学校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来说,校长评价起步较晚,研究甚少,这并不是说校长评价不重要,而是“由于校长工作具有综合性、复杂性以及投入潜在性和价值无形性等特点,决定了其工作绩效也具有多维性、间接性、模糊性、不确定性和潜效性的特征”。因此,校长评价比之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来说难度更高,有学者在谈到校长专业化的问题时曾经指出:“制约校长专业化最重要的因素是校长管理制度……从国际国内情况看,校长管理制度建设的重点是资格制度和激励制度,难点是评估制度”。为了进一步加强校长管理制度建设,促进校长专业发展,亟须构建科学系统的校长评价指标体系。

一、中小学校长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

1.把校长评价指标渗透在学校评价指标体系中,这主要是通过对学校管理水平评价、学校办学水平评价等来间接评价校长。这类评价指标,把学校评价等同于校长评价,其缺陷是明显的,正如有学者指出:“如果我们通过对学校的评价来评价校长,则很难反映校长的素质与工作绩效的真实情况,而且也不合理,因为校长的素质及其表现虽然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好坏,他本人的状况与学校的发展虽然存在高相关性,但是学校发展的状况如何除了校长的因素之外,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因此不能将学校办学评价和管理水平的评价简单地直接等同于校长评价。”

2.依据评价内容制定校长评价指标体系,认为校长评价主要是从素质指标、工作(职责)指标和绩效指标三个方面进行评价。这类评价指标体系,试图对校长的个人素质、工作过程和工作业绩作出全面评价,但是“如果我们从素质、工作、绩效三方面评价,难免陷入重复和繁琐,因为工作评价是介于素质评价与绩效评价之间的环节,它往往渗透在素质评价和绩效评价之中,与它们难以截然分开。对动态的工作过程进行评价难以把握,也比较复杂”。

3.依据评价参照点制定校长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以1992年中组部和国家教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全国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意见(试行)》中提出的“德、能、勤、绩”四个方面构建校长评价指标体系,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最多。如北京西城区、上海闸北区、上海黄埔区、浙江宁波江北区、安徽芜湖市等地区的校长考核指标。以“德、能、勤、绩”四个维度评价校长“虽然能够全面地涵盖校长工作,但是内容上存在很多交叉……这就导致了评价内容的重复,导致了评价的科学性和信度降低。而且‘德、能、勤、绩’这一框架沿用十几年,并未随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这些重大变革进行相应修订,在当前校长管理逐渐成熟,校长走向专业化之路的背景下,这些维度应该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做出适当修订。”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的缺陷,本文试图从校长的职业角色和工作行为特点出发建构中小学校长评价指标体系,使之更符合校长评价的目的和要求。

二、中小学校长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

(一)校长的职业角色分析

从中美中小学校长的职业角色和行为特征的演变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中,校长持有不同的教育管理信念,从事着时代赋予他们的不同职责。演变至今,校长兼具教育者、领导者和管理者三个主要角色已得到普遍认可。

学校是专门育人的场所,校长是学校教育群体中的一员,他首先以教育者的身份定位学校的组织性质及核心价值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竭力做到使居于我这个校长工作首位的,不是事务性问题,而是教育问题。”因此“教育者是校长的本质属性,育人是校长的根本职能”。

领导和管理不同。里普汉姆认为,管理主要是指管理者的工作所涉及的常规行为,而领导则主要着重于创新和变化。领导和管理同为思想意识指导下的两维度的活动,一个趋于理性,一个趋于感性。领导偏重于决策指挥,以促进组织目标的达成的过程;管理偏重于安排执行,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的更有效的过程。进而有学者提出:“管理者是做事正确的人,而领导者是做正确事情的人。”

中小学校长作为学校组织中的领导者,“要站得高看得远,思考对学校的发展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意义的问题”,“要对学校发展进行内外环境分析,确定学校的愿景和目标,制定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学校的未来”。同时“又以管理者的身份投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管理政策法规,管理方法和技术对学校实施全面管理”。

(二)校长的工作行为分析

Marsha Speck认为,校长有教育者、领导者和管理者三个职业角色,每一种角色都有相对应的工作行为。目前,世界上有些国家,如美国、英国和新西兰在制订校长专业标准时,都是以校长的三个职业角色所要求的工作行为(工作领域)作为出发点,制定学校领导标准。比如,1996年,美国州际学校领导者资格认证协会(Interstate School Leaders Licensure Consortium,简称ISLLC)制定了6条学校领导标准:(1)学校管理者是通过制定、表达、执行、保持整个学校团队共享和支持的学习愿景来促使所有学生成功的教育领导者;(2)学校管理者是通过倡导、培育和保持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教职工专业发展的学校文化和教学计划来促使所有学生成功的教育领导者;(3)学校管理者是通过对学校组织、运作、资源的有效管理,保证一种安全、有效的学习环境来促使所有学生成功的教育领导者;(4)学校管理者是通过与家庭和社区成员的合作,对社区多样化的利益与需要作出有效反应,调动社区资源来促使学生成功的教育领导者;(5)学校管理者是通过正直、公正的行为并以符合伦理的态度来促使所有学生成功的教育领导者;(6)学校管理者是通过了解、回应并影响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文化这个大环境,来促使所有学生成功的教育领导者。其中,(1)(5)(6)是校长作为领导者的工作行为,(2)是校长作为教育者的工作行为,(3)(4)是校长作为管理者的工作行为。

我国有一位研究者经过问卷调查,把我国校长的工作行为分为七个领域,并列出了每个领域的应该重点做好的具体工作行为:(1)领导课程教学。具体的工作行为包括:①提供教育技术和教学材料、设备;②指导课程设计与研发;③指导与监督课程的实施;④评价课程与教学。(2)促进学生发展。具体的工作行为包括:①正确督导和评价学生的发展;②关心、激励学生;③指导并促进学生学习;④指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3)学校战略管理。具体的工作行为包括:①掌握学校发展现状;②制定学校发展规划;③领导学校成员共同实现规划目标;④持续监督和评估目标实现情况。(4)学校文化建设。具体的工作行为包括:①发展学校特色;②营造和谐民主的学校氛围;③建设学习型学校。(5)人事管理。具体的工作行为包括:①设计并建立学校的组织结构;②选拔和聘用教师;③关心和激励教职工;④评价、监督教职工工作;⑤鼓励和规划教师在职进修。(6)财物资源管理。具体的工作行为包括:①校园建筑规划;②学校财政的编制与预算;③学校财产的安全使用与监督;④学校资源分配。(7)公共关系管理。具体的工作行为包括:①学习和落实政策法规;②维持与上级机关的良好关系;③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④构建校际合作伙伴关系。其中,(1)(2)是校长作为教育者的工作行为,(3)(4)是校长作为领导者的工作行为,(5)(6)(7)是校长作为管理者的工作行为。

以上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为构建我国中小学校长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三)校长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

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体系的导向性原则、一致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等,采用因素分析法,对校长的职业角色和工作行为的逻辑结构逐级进行分解、筛选和修正。笔者利用2009年3月承担韶关市初中校长提高培训《中小学教育评估》课程教学的机会,针对校长角色及对应的工作行为特点,征询部分校长的意见,共同商讨草拟了3项一级指标,9项二级指标和39项三级指标。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筛选评价指标调查表”,对培训班的59位校长进行了调查,让他们对每项指标判定一个重要程度(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很不重要),最后把判定为不重要和很不重要两项合计达30%以上的指标舍去。确定了37项三级指标。然后采用专家会议法,召集了韶关学院教育学院3位教授、3位副教授和校长培训班10位校长进行讨论,确定指标权重。最后用指标体系在韶关市两所中学进行了测评,对测评结果的统计分析表明,两两指标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大部分达到了显著水平,指标设计合理(表1)。

标签:;  ;  ;  

基于校长职业角色和工作行为特征的中小学校长评价指标体系构建_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