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晓芬1 彭菊意2
山西大医院精神卫生科 030032
【摘要】目的 分析躯体形式障碍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研究年度2015年1月—2015年10月,纳入躯体形式障碍共55例,数字法分组。27例进入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其余28例进入实验组,接受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效果。结果 两组中实验组干预后SAS和SDS评分更低,满意度更高,有显著差异(P<0.05),且具统计学意义。结论 躯体形式障碍采用心理护理干预,效果较好,焦虑及抑郁改善明显,建议推广。
【关键词】躯体形式障碍;心理护理干预;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49.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5018(2016)02-041-01
躯体形式障碍为精神科常见神经症,具体病因未名,主要特征是时常变化、多种多样及反复出现的躯体症状,常见异常皮肤感觉、胃肠道不适、皮肤斑点等,常存在明显焦虑及抑郁,因躯体症状反复就医,经医生解释或检验阴性等仍无法打消疑虑;部分即便存在躯体障碍,也无法解释症状程度或性质,或其优势及痛苦观念。此文研究年度2015年1月—2015年10月,纳入躯体形式障碍共55例,总结心理护理干预实施效果,具体报道见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年度2015年1月—2015年10月,纳入躯体形式障碍共55例,数字法分组。27例进入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均龄(36.26±10.41)岁,最大者年龄62岁,最小为20岁,共有18例女患者,男患者为9例。其余28例进入实验组,接受心理护理干预,均龄(36.11±9.86)岁,最大者年龄63岁,最小为20岁,共有19例女患者,男患者为9例。两组均无内分泌疾病及肾肝功能损害等器质性疾病,无严重的精神病症。组间有均衡性,无显著差异(P>0.05),且不具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方法 常规护理,劝说、引导病患服用氟伏沙明,每日50mg,视病情变化加量至300mg/日;如伴失眠,应用阿普唑仑,每晚0.4-0.8mg。
1.2.2 实验组方法 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有,(1)认知干预。认知干预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需密切护患关系,了解掌握个体心理及躯体症状,并对其每日症状发生时间做好记录,同时记录当时的情绪反应及不自主想法,协助病患进行不自主想法非理性、非客观性分析,说明不良影响,使其逐渐接受理性和科学观念,放弃非理性认知;第二阶段,通过理性、客观的观念帮助其抵御不正确、非理性认知,使其树立康复信心。(2)放松训练。鼓励患者积极参加瑜伽、乒乓球、听音乐和绘画等工娱活动,使其身心放松,消除不安、焦虑、烦躁等,转移注意力,并唤起潜在心理,加强自我,疏导和宣泄情绪[1]。(3)心理支持。多与患者交流,不断支持鼓励个体,并激励鼓舞,说服权威,消除疑虑,启发建议,密切双方的关系,使其勇于面对现实,渡过难关。热情的介绍科室医疗技术力量及病区环境,加强宣教,积极抚慰、鼓励及包容患者,增强信心。做好对同事、朋友及亲属的宣教,提倡其多探视,取得配合,实现早期康复。
干预前后,对两组SAS、SDS评分进行评估和比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调查满意度,组间对比。
1.3 效果标准 不满意:患者护理评分<65分;一般:患者护理评分65-95分;满意:患者护理评分>95分。满意+一般=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SAS和SDS评分 干预前,对照组SAS(50.28±8.64)分,SDS(60.74±7.44)分;实验组SAS(51.44±6.65)分,SDS(60.25±8.33)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且不具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对照组SAS(42.32±5.26)分,SDS(54.15±5.29)分;实验组SAS(39.78±5.54)分,SDS(47.74±4.96)分,两组中实验组评分更低,有显著差异(P<0.05),且具统计学意义。
2.2 满意度 对照组11例满意,12例一般,不满意者4例,满意度85.19%。实验组17例满意,10例一般,不满意者1例,满意度96.43%。两组中实验组的满意度更高,有显著差异(P<0.05),且具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研究显示,症状发生与持续和不愉快冲突、生活事件或困难等有关,但病患多否认心理问题,并拒绝探讨心理方面的病因[2]。此病发生于心理、个性、社会等密切有关,患者多伴人格障碍,如敏感攻击型、被动依赖型和表演型等,为提高疗效,临床多给予病患心理护理干预,从各方面评估了解患者,并对其个性特征、态度及情绪反应等予以全面收集,了解诱发因素等,并结合具体情况,分析心理,综合开展暗示、认知干预、放松、支持心理等手段,促进效果,改善不适。在心理护理干预中,社会支持及家庭支持较为重要,可增强患者社会交往,促进社会功能恢复,改善其生活水平及质量,减少复发[3]。在此文,实验组(心理护理干预)较对照组(常规护理)效果佳,SAS和SDS评分明显下降,干预前SAS(51.44±6.65)分,SDS(60.25±8.33)分,干预后SAS(39.78±5.54)分,SDS(47.74±4.96)分;而对照组干预前SAS(50.28±8.64)分,SDS(60.74±7.44)分,干预后SAS(42.32±5.26)分,SDS(54.15±5.29)分,表明心理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抑郁及焦虑。在满意度方面,实验组获得96.43%,较对照组(85.19%)高,证实干预方法可行有效。
综上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躯体形式障碍应用效果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钱志梅,李娇,李谦.小组心理护理对躯体形式障碍患者述情障碍的影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2,22(05):326-329.
[2]马智文.认知行为心理护理对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3,3(22):124-125+140.
[3]黄冬华,谢建芳.心理护理对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干预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3):99-100.
论文作者:樊晓芬1,彭菊意2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3
标签:实验组论文; 心理论文; 躯体论文; 患者论文; 障碍论文; 统计学论文; 形式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