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流动人口城市融入问题的实证研究论文

重庆市流动人口城市融入问题的实证研究*

郑 娴a,彭佳林b,李 孜c

(重庆工商大学 a.商务策划学院;b.研究生院;c.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400067)

摘 要: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流动人口不断涌入城市谋求生存和发展。本文利用2013年重庆市流动人口监测数据,运用SPSS17.0软件,从经济融合、文化融合、身份认同和社区参与4个方面对重庆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选择流动人口的个体因素、月经济收入、单位性质、语言、通婚态度、身份认同、居留意愿作为自变量,对流动人口的归属感进行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根据得出的结论,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归属感;社区参与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社会管理的加强和创新,需要将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务放在重要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社会治理有待深化加强和创新,人民的生活水平需要进一步改善。在城镇化加速发展背景下的流动人口城市融入问题尤其应重视。据“六普”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总人口数超过13.7亿,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超过2.6亿人,比2000年增加了1.1亿人,增长81.03%。而《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2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2.36亿人,相当于每6个人中有1个是流动人口。由此可见,流动人口更好融入城市的问题,是中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重要任务。但受原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模式的限制,导致流入人口不能实现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由城乡“双向流动”向“扎根城市”转变,由“谋求生存”向“追求平等”转变。

现在,他应该后悔,慢慢来,稳着,不急着搞大的,他会有今天?拖得起吗?他把要做的事排到65岁退休,再往后加十年都排不完,他急,心急脾气就大,没人敢拦,拚着往前赶的他,从未料到会在这连天暴雨中嘎然而止。

二、样本描述

样本涉及重庆市28个样本区县、103个样本镇街、300个样本村居。有效统计对象包含:重庆市流入人口(包含跨省流入和市内跨区县流入)6 000户调查对象,涉及其家庭成员共16 734人,本文样本选取6 000户家庭的户主。样本基本信息见表1。

治疗后L4椎体松弛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L5椎体松弛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三、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测量维度指标的选取

社会融合度需要从多维度进行测量。通过对已有社会融入度测量维度的总结(表2)可以看出,测量维度的选择主要从经济、文化、身份认同、心理、社区参与等方面,只是各维度下测量的具体指标有所区别。

表 1样本基本信息( N = 6000)

表 2社会融入度测量维度的总结

本文选择从经济融合、文化融合、身份认同和社会适应这四大维度进行重庆市流入人口社会融合度的测量。四维度分析框架见表3。

表 3四维度分析框架

四、重庆市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现状分析

(一)重庆市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现状的描述性分析

1.经济融合

(1)经济收入。按重庆市2013年职工平均工资和最低工资标准将就业的流入人群收入分成3组(平均工资为3 783元/月,最低工资标准为1 050元/月)。调查显示流入就业人群最低月收入为500元,最高月收入是30 000元,平均工资为2 996.9元。流入人口的平均工资不仅明显低于重庆市职工平均工资,且人数所占比例超过七成。

宋代磁州窑创烧的“白地黑花”瓷,是最早以毛笔在瓷上彩绘纹饰的瓷种。匠师们把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予以概括,用简练的笔墨画在瓷器上,让人感觉非常亲切。瓷上的纹饰或人物、或山水、或翎毛、或花草、或虫鱼,都蕴涵了人类祈盼生活美好的思想情感。如1969年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元代窖藏出土的《磁州窑白地黑花凤纹罐》就以寓意吉祥、长寿的菊花和象征祥瑞的凤,来表达祝福人们生活美好的愿望。

2.经济因素与流动人口的归属感呈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

创建多元化的需求空间,使原住民、新住民、旅游者能有多元互动,共建共享旅游空间,从而创造休闲、文创、旅游、生活化的角色多元互动旅游生活小镇。

(3)工作强度情况。每天工作强度最大的是批发零售业,每月超出法定负荷94.9小时。其次是住宿餐饮业和农林牧渔业,分别超出法定负荷78.2小时和58.38小时。相比,工作强度较低的行业为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教育文化及广播电影电视、采掘业,分别超出法定负荷8.7小时、23.57小时、28.52小时。《2012年度中国职场人平衡指数调研报告》显示,重庆职场人日均工作时间为8.48小时,而重庆市流动人口日均工作时间为9.03小时。由此可见,重庆市流入人口普遍处于超负荷状态,且劳动强度超重庆市平均水平。

2.文化融合

基于多时相高分四号卫星图像的积雪范围分布和基于HJ-1B卫星图像的积雪范围分布见图4、图5,其中灰色表示积雪覆盖区.结果显示,高分四号卫星积雪监测覆盖面更广,单幅图像空间范围约是HJ-1B CCD图像的4倍.在两类数据的重叠区域,提取的积雪空间分布具有较好的趋势一致性.

(1)语言。以语言接触为媒介的文化融合必然体现在语言中,语言接触的过程是文化融合的过程。因此,流入人口在社交、工作、日常生活等中,所使用的语言是判定其文化融合程度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重庆市流入人口中,有近一半的流动人口讲的是本地话,34.9%的流动人口讲的是家乡话,8.2%的流动人口讲的是普通话,视情况而定的占了7.9%。

(2)通婚态度。通婚圈是伴随着两性婚姻关系的缔结而形成的一个社会圈子,婚姻的缔结离不开文化的相互融合,来自不同地域的流动人口对通婚的态度,可体现其文化融合的程度。从本次调查中可知,超过95%的流动人口愿意与本地人通婚,其中62.1%的流入人口表示完全同意通婚,由此可见,流入人口对通婚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

3.同化

流入人口只有实现了心理层面上的认同,才能在这新的栖息之地存在归属感,心理认同同时影响着流入人口的社会融合程度。本文选用“身份认同”和“居留意愿”这两个指标进行分析。

竹韵病倒了,住进了医院,龙斌却请来律师,联合海力,以龙斌、竹韵、海力三人的名义联合将杂志社和作者告上了法庭。要求作者和杂志社公开赔礼道歉,恢复原告名誉,并向两被告索赔百万名誉、精神损失。同时也查出了《英雄自杀》一文的出笼真相。该文作者是个以杜撰“纪实稿”为生的自由撰稿人,这篇掀起轩然大波的稿子,是他以网上一篇贴子为蓝本,通过自己的想象的拼凑杜撰出来的。

2.重庆市流入人口语言融合良好,语言沟通障碍较少。主要是由于重庆大部分流入人口是市内跨区县流动,各地方言相差不大,更容易学会本地话,且讲方言也不存在语言沟通障碍;重庆市流入人口对通婚持有较宽容的态度。

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反映了流动人口是否适应流入地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习俗,可折射出流入人口与当地居民的互动程度与主人翁意识,从而体现其社会融合程度。数据表明,重庆流入人口社区活动参与度偏低,文化参与度高于政治参与度。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比例最高,但仍未超过一半人数,其次有30.8%的流入人口参与社区文体活动,仅有17.4%的人参与过居委会管理活动。在选举活动、评优活动、业主委员会活动方面的参与度更低,参与比例分别为10%、8%和6.9%。由此可见,虽然流入人口在城市中有一栖息之地,但主人翁意识并不强,特别体现在对政治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从居留意愿来看,选择留在本地安家立业的流动人口占42%,选择回老家的占25%。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把统筹解决农民工问题作为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突破口,实行如公租房为主的住房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等,降低了流入人群城市发展的风险,使得更多的流入人群选择留在重庆安家立业。但仍有29%的流动人口对长期居留意愿呈不确定的状态。因此,政府应该通过改善福利制度,实现更多的流入人口扎根城市。

4.社区参与

生物科学史是科学家研究生命现象、探索生命规律的过程。各版教材中都呈现了大量的科学史,如酶本质的探索、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等。科学史的价值对于学生不只是需要明白这些知识是如何得到的,更要真正领悟其中的深刻含义。例如,教材安排科学家探索细胞膜化学成分与结构的科学史,目的让学生既能体验到科学探究的魅力,又能领悟到其中的生命观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帮助学生在经历科学家探索历程的基础上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更要引导学生理解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是适应环境的表现,是进化的必然结果,从而提升进化与适应的生命观念。

患者发现的总趋势是由普查向重点检查发展。进入70年代,美国、荷兰、瑞典、丹麦、加拿大等欧美国家由于反复多次普查,特别是化疗时代疫情明显下降,普查检出率下降,因而在许多国家或地区开始减少用普查,而代之以因症就诊者检查。1970年捷克、挪威、加拿大、荷兰四国得到WHO和IUAT的支持,开展了患者发现方法的研究。证明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即使开展普查也只能发现新发患者的10%~15%,而绝大多数肺结核是因症就诊发现[1 1]。所以X线普查或集检每发现1例肺结核费用大为提高,同时印度报告,有症状者被动的患者发现极为有效。

(二)小结

1.重庆市流入人口经济收入偏低,且低于重庆市职工平均工资;流入人群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批发零售业是重庆流入人口的主要就业领域;流入人群的工作强度较大,普遍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其中工作强度最大的是批发零售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工作强度最小,但仍超出法定工作强度。

调查结果显示,有64.5%的流入人口认为自己是本地人,其中认为自己是新本地人的只占20.1%。除此之外,认为自己是流出地(老家)的人占33.2%。不知道自己是哪里人的占2.4%。由此可见,超过一半的流入人口认为自己是本地人。

本研究的模型采用嵌套模型。模型一是控制变量,包括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模型二、三、四为控制变量,其中模型二在模型一的基础上加上经济因素,包括月平均收入、单位性质、通婚态度;模型三在模型一、二的基础上加入文化因素,包括通婚态度、日常使用的语言;模型四在前三个模型基础上加入与同化相关的因素,包括心理身份认同和居留意愿。其结果见表4。

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要想在声乐课堂上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学过程,而是要通过一些耳濡目染的音乐形式,在课堂中引入诸多经典的音乐作品,让潮流元素变成当前声乐教学中极好的课堂教学材料,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让他们在课上展现自己的音乐才能,有自己的想法和音乐特点,从各种音乐元素中发掘自己喜爱的形式,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4.重庆市流入人口社区参与度不高,特别是政治参与度偏低。一方面是由于城乡二元化带来的城乡文化差异和教育资源的占有,使得流入人口在客观上文化素质不高,主观上有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另一方面,社区里的城市居民有种地域优越感,对流动人口存在偏见甚至歧视。

五、重庆市流入人口归属感影响因素的二元 logistic回归分析

(一)研究假设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有归属感是指个人感到是集体中的一员,认同集体的目标和胜利,有被接纳和位置感,有家园感。笔者认为,归属感是指承认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认同集体的价值观和目标,同时也被集体所认可和接纳的一种心理感受。归属感强的流动人口说明其社会融合度较高,反之亦然。本文假设:

1.流动人口的个体因素对归属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职业结构。陆学艺(2004)认为,以职业分类为基础,现阶段的中国社会可分化为由十个社会阶层组成的社会阶层结构,十个阶层又可分为五个等级。流入人口的职业结构分布可反映出其所处的社会层级,而社会层级的高低影响了流入人口的社会融合度。重庆市流入人群的就业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行业、制造业、住宿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建筑业,分别占比为19.1%、18.04%、14.6%、13.51%、9.98%。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外出就业农民工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占2.8%,从事第二产业的占56.7%,从事第三产业的占40.5%,而重庆市流入人口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其次为第二产业。

3.文化因素对流动人口的归属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从-2对数似然值来看,四个模型均呈下降的趋势,说明模型越来越具有解释力;从拟合优度统计量来看,四个模型的拟合系数均呈上升趋势,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越来越好。

(二)变量设计

回归模型公式为:

其中,p 表示有归属感的概率,1-p 为没有归属感的概率,X 为自变量,X P 表示第P 个自变量,β 0表示回归常数,β 1,β 2,…β P 表示Y 对应于X 1,X 2,…X P 的偏回归系数,e 表示误差项。

问卷中关于归属感的题为:“是否同意此说法——我对目前居住的城市有归属感”,回答设计分为“完全不同意”“不同意”“基本同意”“完全同意”。为了进行二元回归分析,笔者将选项加以合并,将“完全不同意”“不同意”合并为“不同意”,用0表示没有归属感;将“基本同意”“完全同意”合并为“同意”,用1表示有归属感。笔者将“归属感”作为因变量;选取个体因素、月经济收入、单位性质、语言、通婚态度、身份认同、居留意愿作为自变量;将主要的人口学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包括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

(三)实证结果

3.重庆市流入人口有较高的身份认同度,重庆作为一个开放的直辖市,表现出了较高的城市包容性;重庆市流入人口的居住意愿较强。

表 4重庆市流动人口归属感影响因素的二元 logistic回归分析

注:1.*p <0.05;**p <0.01;***p <0.001代表的显著性影响.2.括号内为标准误差

4.流动人口的归属感与其被同化的程度有关。

1990年,我国将环境保护纳入基本国策。在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加强生态保护的方针政策,对建设美丽中国予以规划。在2018年6月16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从重要性、指导思想、问政考核、治理体系等方面出发,对全国环境执法监测工作予以部署。由此可见,积极贯彻落实环境执法监测工作成为当务之急。文中以县级市为对象,对如何推动这一工作进行探讨。

从模型一可以看出,性别对归属感没有影响,受教育程度对归属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教育程度越高其归属感越强;而婚姻状况与归属感呈比较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说明有配偶的流动人口与无配偶的相比,其归属感更强。但从模型二可以看出,在加入经济因素的变量后,控制变量中的受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对归属感的影响显著性提高。月平均收入对归属感有比较显著的影响,且呈负向影响,说明流动人口的收入越高其归属感越低,笔者认为其原因可能是因为高收入人群更注重事业的发展,不拘于一地寻求事业的成功,因此归属感较低。工作经历作为提高生活质量的途径之一,其归属感较弱。单位性质对归属感的影响呈一般显著性,但从模型三和模型四中可以看出,在加入文化因素和身份认同的相关变量后,均变为不显著。模型三在模型二的基础上加入了文化因素,其统计结果显示“通婚态度”和“与本地人交流语言”与归属感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从模型四可以看出,在前三个模型的基础上,心理身份认同和居留意愿对归属感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

(四)小结

在四个假设中,假设1个体因素中的受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性别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假设2经济因素中,经济收入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但呈负向的影响作用,而在不考虑模型二、三、四的情况下,单位性质对归属感具有负向的显著性影响;假设3文化因素中,通婚态度和日常使用的语言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假设四中心理的身份认同和居留意愿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归属感越强,有配偶的与无配偶的相比具有更强的归属感。第二,经济收入与归属感呈负向影响关系,说明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其归属感并未随之增强。第三,在经济因素变量中,单位性质对归属感具有负向的显著性影响,说明只考虑经济因素的条件下,体制外的流动人口较体制内的流动人口更具有归属感。第四,流动人口同本地人通婚持肯定态度的与持否定态度的相比,其归属感更强。第五,流动人口在同本地人进行交流时,使用本地语言的流动人口与使用外地语言的流动人口相比,其归属感更强。第六,心理身份认同度高的流动人口其归属感越强。第七,居留意愿越强烈,其归属感越强。

六、政策建议

(一)建立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

由于重庆市流入人口居留意愿强烈,因此为了保障流动人口有一个良好的栖息之地,解决他们的“住有所居”的问题,应采取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多渠道途径改善高流动人口住房供应体系,如向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提供租金补贴、积极探索建立流动人口住房公积金制度等。

(二)促进流动人口的社区参与融入机制

针对重庆市流入人口的社区参与度不高,特别是政治参与度偏低的现状,政府应该加大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力度,提高流动人口参与城市社区民主选举、社区民主管理、政治生活的热情;完善对流动人口的关怀关爱、教育宣传等制度。

(三)完善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机制,保障流动人口的文化教育权益,增强继续教育,提高其专业技能以及文化程度

由于大部分流动人口文化程度较低,处于社会的底层,且缺乏向上流动所需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为此,政府应增强流动人口继续教育的财政投入,构建以公办、民办和非政府组织等各类培训机构共同组成的培训主体,建立多元渠道的流动人口再教育体系。

钙含量在15.25~25.12mg/100g之间,平均含量为19.09mg/100g,不同部位的平均含量高低依次为前腿肉含量20.38mg/100g、最长肌肉含量21.99mg/100g、后腿肉含量21.56mg/100g、胸腹部肉含量16.16mg/100g。

(四)避免制度性歧视或机会排斥的政策

首先,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取消户口附加条件,不将社会待遇、社会福利作为附加条件与户口登记和转移挂钩。其次,认真落实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与公共服务均等化。为转户的农民工提供相应的均等化公共服务,享受准市民的待遇,同等分享利益,逐步改变按户籍人口配置公共资源的政策。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R].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3.

[2] 杜鹏,丁志宏,李兵,等.来京人口的就业、权益保障与社会融合[J].人口研究,2005(4).

[3] 杨绪松,靳小怡,肖群鹰,等.农民工社会支持与社会融合的现状及政策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6(12).

[4] 王桂新,罗恩立.上海市外来农民工社会融合现状调查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5] 周建芳.发达地区育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与社会融合调查[J].西北人口,2008(1).

[6] 杨菊华.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J].人口研究,2009(1).

[7] 任远,乔楠.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过程、测量及影响因素[J].人口研究,2010(2).

[8] 陆淑珍,魏万青.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的结构方程模型——基于珠三角地区的调查[J].人口与经济,2011(5).

[9] 周皓.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测量及理论思考[J].人口研究,2012(5).

[10] 张振宇,陈岱云,高功敬.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济南市的调查[J].山东社会科学,2013(1).

[11] 诸清华,杨云彦.农民工社会融合再认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与发展,2014(4).

[12]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流动[J].江苏社会科学,2004(4).

[13]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nypcgb/qgnypcgb/200802/t20080227_30465.html

[14] 2012年度中国职场人平衡指数调研报告[EB/OL].http://wh.focus.cn/news/2012-05-02/1958918.html

[15] 李香玲.语言接触与文化融合织出和谐文化[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0(2).

[16] 卢小君,陈慧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现状与测度——基于大连市的调查数据[J].城市问题,2012(9).

[17]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8] 吴龙海.归属感的研究进展[J].教育心理,2013(1).

[19] 唐利平.人类学和社会学视野下的通婚圈研究[J].开放时代,2005(2).

[20] 朱火弟,黄瑞.我国流动人口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1):78-80.

Empirical Research on Urban Floating Population Integration into Cities in Chongqing

ZHENG Xiana,PENG Jia-linb,LI Zic

(a .School of Business Planning ;b .Graduate School ;c .Social and Public Management School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China )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advance of urbanization,the floating population pouring into the cities seek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In this paper,using the monitoring data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n Chongqing in 2013,using SPSS17.0 software,from such four aspects as economic integration,culture integration,identity identification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this paper makes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social integration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and chooses the individual factors,monthly income,nature of unit,language,marriage attitude,identity identification,urban residence willingness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as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to conduct logistic binary regression analysis for the sense of belonging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Then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floating population;social integration;the sense of belonging;community participation

中图分类号: C924.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0598( 2019) 05-0078-07

doi: 10.3969/j.issn.1672-0598.2019.05.010

*[收稿日期] 2019-03-10

[基金项目] 重庆市社科基金项目“基本社会治理视角下的重庆市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模式研究”;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重点项目“流动人口动态监测”

[作者简介]

郑娴(1989—),女,四川雅安人;重庆工商大学商务策划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人口流动、应用社会学研究。

李孜(1970—),女,重庆人;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人口流动、人口社会学研究。

(责任编校:杨 睿)

标签:;  ;  ;  ;  ;  ;  ;  

重庆市流动人口城市融入问题的实证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