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区是我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和良好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是我国论文,社会经济论文,协调发展论文,载体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 现有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机制——包括市场和政府(行政)——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遇到一定程度的困难,即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所要求的社会公共资源积累、公共物品提供产生矛盾。社区是解决这一矛盾的较好选择,在经济发展、人口发展、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都作为“中观主体”发挥着独立作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和良好机制,尤其在我国,社区发展有着更加良好的历史现实条件和实践意义。
一、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公共资源配置机制发展不足的矛盾
发展应该是经济、社会、人口和环境的协调进步,在经济增长同时,应实现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社会事业、社会生活的改善,这种发展观在70年代之后逐步形成。在本世纪50、60年代,如何振兴战后经济是各国当务之急,这时的发展战略以经济增长为核心,其追求的是尽可能提高GNP总值及其增长率。70年代后, 人们开始反省单纯经济增长造成的高污染、自然资源掠夺性使用、贫富分化等弊端,考虑经济增长战略所忽视的社会生活其他方面,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等。这些思潮的共同趋势就是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其共性是重视社会资源的积累、公共物品的提供和建设其有效机制。正如联合国在第二个十年发展报告(1970—1980)中指出,“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所有的人民能更好地生活,提供日益增多的机会,其实质就是对收入和财富实行更平等的分配,以促使社会公正和生产效率,提高实际就业水平。更大程度地保证收入并扩大和改善教育、卫生、营养、住房及社会福利设施,以及保护环境。因此,社会性质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必须同迅速的经济增长并驾齐驱,并且应切实减少现存的地区、部门和社会内部的不平等。这些目标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最终结果,因而它们应被看作是同一动态过程的合成体……”〔1〕
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资源积累不足,造成社会经济不能相互协调发展。例如,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是城市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制约,农村社会保障仍处于非常落后的水平,人口数量过多仍然客观存在,而人口素质较低、人口结构不合理限制了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污染和环境破坏已相当严重,贫富分化和社会治安亦不容忽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公共资源的需求也进一步增加,在我国由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中,这一需求同现有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及方式存在一定的矛盾。
1、市场机制对社会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 但其作用远不是万能的。
市场是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配置机制,能有效传导信息,调节供求,引导企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市场的自发有序性被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法宝。但是,市场的作用在很多情况下是有限的,尤其在社会公共资源积累和使用存在着一些“市场的失败”:
一是由于公共物品的私人自愿供给,会导致供给不足的结果(张维迎,1996)。人们都试图相互免费搭便车,资源没有人愿意提供。大家都希望让别人提供公共货币,而自己却享受这没有成本的社会利益,于是经济学家所偏爱的市场机制在公共物品中不起作用。这样后果是,靠市场机制不会产生最优数量的社会公共有效积累;
二是社会公共资源没有排他性的所有权,因此会导致对这种资源的过度性使用,即“公地的悲剧”。例如对人口生产而言,个人最优决策和社会最优决策的一阶条件存在差别,其结果是个人最优行为大于社会最优行为,人口生育行为的市场化造成的“生育的过度化”的结果,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彭希哲、任远,1995)。个人最优决策和社会最优决策的不一致,往往是由于公共资源具有外部效应特性造成的。外部效应是一个人的经济行为对外界发生影响,而这种影响(无论是一种成本或收益)未能通过市场得到确定。再以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为例,因为环境是公共资源,对于生产厂家的经营活动而言,其社会成本大于其生产所支付的实际成本,所以造成资源的滥用和环境的污染。有学者认为,只要初始禀赋的确定,外部效应相应可以得到解决。但即使对初始禀赋的确认,也不是单单由市场“交易”可以实现,而需要权威的确认和相应的制度建设。
2、政府作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承担者的功能逐步转变
第一、建国以来相当长的时期里,国家(政府)拥有对全社会资源的配置权,其力量渗透到社会经济方方面面和各个角落,建立了政府主导型的社会经济发展体系,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善。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行政控制手段有相对弱化的倾向。特别在基层农村,由于农业联产承包到户,工业化使农民脱离土地的束缚,人口流动加剧,户籍规定松动,基层财政支付能力下降等原因,很大程度造成基层弱化问题。据民政部对全国17个省413个村的调查, 村级组织处于涣散状态的约占20%,有些经济落后地区的涣散占30%以上,甚至高达50%以上。〔2〕基层的政府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形成了“村梗阻”的现象。表现在基层干部素质不高,人员构成不健全,基层活动缺乏,内部管理混乱,缺少处理农村公共事务的能力,基层组织的职责模糊,公共福利和公共事业无人关心等。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着行政职能转变、调控能力下降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
第二,政府行为的目的是可支配财政收的增加,在某种程度上是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矛盾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本质是“唯下”的,是以人为主体的发展,关心的是满足群众生活水平,改善物质生活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政府行政目标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有时是统一的关系,如对企业发展的“放水养鱼”。有时又会产生矛盾,如各种“乱摊派”、“乱收费”、“农民负担过重”、“企业负担过重”问题,很多是行政的过多干预造成的。
第三,政府行为往往形成官僚主义的弊端。政府部门的行为不以利润为目的,不会把他们所提供的公共劳务的成本压缩到最低限度,后果是使有限的社会支付费用增加(蒋自强、史晋川等,1976);机构越来越多,人员越来越臃肿,增加了相互之间协调的交易费用,在交易中耗费了较多的社会资源。而这些资源本来是可以用于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之上的。
第四,政府部门往往掌握一定的体制内资源,由于资源的短缺性,往往引发“设租”和“寻租”行为。这部分资源得到的报酬有一部分成为各级单位的小金库,也有的转移为私人占有,这同时是社会腐败的重要源泉;
可见,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要求公共资源的积累和增加,同现实社会中市场、政府机制在公共资源积累方面存在的作用缺位和作用弱化存在一定的矛盾,而社区机制能对促进公共资源有效积累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社区之特性及对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效应
社区是由“居住在一个特定地域内的家庭建立的一种社会文化体系,这些居民利用这一体系在彼此间建立联系以解决由于居住在一个可界定的疆域内从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的带有共同性的问题,满足共同的需求”〔3〕。因此,社区有以下一些基本的特征:
社区是特定地域上的结合,社区是区域化的具体的社会,是“按地域组织起来的人口,而这些人口都深深扎根在他们所生息的那块土地上”〔4〕。社会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 社区才是人们凭感官能感觉到,生活在其中的客观实在,社区使在具体地域范围内谈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得以可能。
社区是满足共同需求的社会文化体系,从功能上应该能满足每个居民生活各个方面的需要。它具有生存和发展的必须条件,具有必须的结构要素和结构要素间必须的配合。社区内的各个子系统是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的,社区和社区以外的区域也是相互配合、相互影响的。功能完整性和结构要素的必要平衡,是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相一致的。
社区是具有共同利益的居民的结合,重视人和人的相互交往和互助。这种相互联系,是一种资源的配置过程,也是一种民众参与的过程。同政府外部支援的社会经济发展根本不同,社区是强调人的积极参与的“民治”过程,这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从传统社区向现代社区发展的重要内容。
可见,社区内有三种重要的结合,一是特定的地域的结合,二是功能体系中各种结构资源的结合,三是具有共同利益的居民的结合。这三种结合显示了社区机制可以对社会经济发展发挥有效作用。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在社区内的发展(Developinthe Community),社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 二是以社区为配置主体的发展(Develop
bythe Community),社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机制。
下文列举在一些主要方面,社区发展是如何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结合在一起的。
1、社区和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提供了社区整体发展的动力,为社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特别在我国农村地区,社区还保持着较强的经济功能。农村工业化增加了以工补农的份额,减少了农民的税收负担,改善农村生活环境。随着小城镇的发展,也从根本上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改善交通,丰富了商品,新建各类文化设施,改变了农村社区的社会经济面貌。
经济发展也需要社区资源的支持,社区状况制约了该社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和方式。首先,农村经济发展本身是社区性的,是适应该社区并在该社区中发育成形的。例如在苏南地区,社区性是苏南农村工业化的重要原因(解万秋,1996),农村工业化是利用所在社区的居民发展农村工业,社区居民将农村工业作为自己的事业,农村工业的发展也首先解决社区的就业问题,资源配置也有很强的社区性。有学者认为中国农村的经济本身就是内生型的经济发展型式(鹤见和子,1993),或本土型的发展道路(宇野重昭,1991),强调社区经济确定目标和发展方式的内生性和创造性;其次,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相应起到促进或阻碍作用,交通、环境、人口、教育水平等是制约该社区经济现状和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
2、社区和人口发展
人口控制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是社会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从70年代推行计划生育以来有过两个大的思想转变,一是推行“三为主”,改变单纯行政性控制生育的办法,推广经济手段和宣传教育;二是推行“三结合”,改变就控制人口抓计划生育的办法,予人口控制于人口之外,通过社会经济文化各项事业的发展培育人口控制的环境,这种思路与动员社区内各种力量形成人口控制的社区环境是基本一致的。
我国已经越来越认识到社区发展对人口控制的积极影响,基本肯定了“社区发展对夫妇的生育行为有独立的作用,它与夫妇的个人特征共同有效地制约着夫妇的生育行为”的基本假设(宋瑞来,1993),更多的学者说明了各种非经济因素(社区因素)对降低生育的积极影响。社区发展对人口控制的作用,表现在以下若干方面:(1 )社区工业化程度越高,越能改变原来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生育需求;(2 )社区现代文化越普及,避孕实践就越普遍;(3 )社区医疗水平的提高降低死亡率,减少生育行为;(4 )社区教育的发展增加了人们接受新观念的机会,间接作用于生育行为;(5 )妇女参与社区社会经济活动的程度越高,越倾向于减少生育;(6 )社区发展减少个人及家庭的各种风险,推动了人口控制,等等。总之,从社区角度研究中国生育转变有助于人口控制,是“实现社区内人口、经济、环境综合治理和协调发展的一条捷径”。〔5〕
另外,社区发展不仅仅有利于人口数量控制,对人口发展的各个主面都有独立的作用。例如,社区教育发展本身是一种人力资本的积累,社区发展包含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引发人口流动,都助于该地区人口结构的优化。
3、社区和社会保障
西方一些国家由于推行了过多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越来越表现出一系列“福利病”,财政负担越来越严重。在此背景之下,西方国家开始推行多元福利主体模式,即除了政府之外,企业、个人都应为社会福利作出相应贡献。
我国面临着较低的发展水平和较高的社会保障需求的矛盾。在城市,表现为城市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承担了过多的福利负担,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而社会保障体系发展滞后。在农村,社会保障处于很低的水平,同农村地区迅速工业化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
我国发展社会保障所面临的难题是,一方面保障投入要考虑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避免重复福利国家的“福利病”的弊端;另一方面要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并使之制度化。社区是有效解决这种矛盾,发展社会保障的一个有效的机制。在我国很多地区已经出现了各种社区养老的实践形式,如老年公寓、托老所、老年俱乐部、老人疗养院、老人婚姻介绍所、老年病护理站等,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社区推行社会保障有独特的优势,它通过群众的普遍参与和自发互助,有效地分摊了社会成本,减少了政府办保障的高成本低效率;它考虑到了农村叶落归根的传统,使老年人可以生活在原来的社会环境中;社区保障建立在家庭保障的基础上,能够通过社区的支持推行保障,如通过家庭、朋友、邻居的网络,通过社区内的各种组织发展老年人的保障事业,在社区中形成一种尊老敬老的风气,等等。
4、社区和环境保护
环境破坏和污染加剧日渐严重,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社区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机制,一是可以建立环境保护的社区机构,在社区内推行环境保护的措施,因为在一个社区内部对所辖企业加强管理、制定标准和收取环保费用是直接和有效的。并且由社区来从事污染的集中治理较之污染源的分散治理有相对低成本的优化效益,也是各个分散的污染单位的高交易成本内化的有效办法;二是提供了保护环境的力量。社区内的居民从一个角度看是环境污染的制造者,也是环境污染的最直接的受害者,而他们作为利益共同体时就可以团结起来对环境保护加以监督,成为环境保护的积极捍卫者,而某种情况下当地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思想”和“产值主义”反而是环境保护的一种阻力;三是如果环境保护的机构和措施同社区宣传机关、教育机构、管理机关及社区的各单位、各组织有很好的相互联系和相互配合,就可以动员社区所有的力量形成一个保护环境的有效的舆论环境、监督环境和管理环境。
除了以上所列,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还包括生活质量的提高、医疗卫生事业基础建设、文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其共性都是对公共资源的积累和公共物品的提供。应该说明的是,社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不是单独割裂地起作用的,而是交织在一起的相互作用的整体,这也是社区机制的重要优点之一。总之,社区提供了人们活动的空间、活动的人口和调动各种资源的有效行动,对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我国推进社区发展的条件和目前存在的若干难题
以社区为载体的社会经济发展观在我国有深厚的传统,古代社会的一切生产和交往活动本身是局限于社区范围之内的。我国自古是一个农耕社会,农业生产有很强的外部性和需要较强的公共资源的支持,单个农户生产单位太小,通常无力在其内部解决诸如灌溉等社会工程,往往由村落(社区)来协调生产和减少资源使用中的冲突,社区的作用也体现在农耕以外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如费孝通认为我国工业发展有天然的社区性的传统,“中国的传统工业,就这样分散在乡村中……中国原来工业普遍地和广大农民发生密切联系。乡村工业不是一个单独的问题,而是密切关系着农业技术和人民生活”。〔6 〕认为(乡村工业)“这种工业的所有权是属于该地区的农民的,所以应该是合作性质的”。〔7〕社区也是提供社会福利的最早据点,中国的民间慈善多来自寺院。 从传统文化上看,守望互助也是儒家思想宣扬的美德。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是一个乡土社会,乡土社会是在地域性的限制下成了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社会,其本质就是一个社区性的社会。
实践证明,在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社区仍然会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发展中国家,社区是个体农民和外界农业体系的中介,有效地为农民提供服务(张晓山,1996)。工业发展也体现了社区的作用,“乡办乡有,队办队有的社区所有制”是苏南工业化的重要原因。另外,社区公益事业的完成,社区教育的发展,社区环境的改善,社区文明建设的推动等,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现存的社会组织系统看,村委会和居民委员会是群众性的自治组织,农村的经济合作社也是村民自己的经济组织,本质上起到社区组织的功能。
但是,我国现在社区发展又是相当薄弱的,存在不少难题有待规范和解决:(1 )社区既然是介于宏观(全国)和微观(家庭)之间的组织,对社区的范围究竟以多大为好呢?不同学者根据研究目的不同各有界定,莫衷一是。如田雪原将社区定义为乡村一级,费孝通主要选择小城镇为研究中心。研究社区机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作用也存在社区范围的确定问题;(2)建国以来, 政府的行政力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和各个角落,形成了“政府主导型的社区发展体制”,社区成为行政的工作项目,因而在一定程度也染有了官僚体制的相应弊端;(3 )与此相应,社区的组织建设重视正式组织建设,忽视非正式社团组织建设,忽视了群众的自主参与和自发创造;(4 )鉴于中国广大的地域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多样性,已经形成了多模式的社区发展机制,有必要研究各种机制的进一步发展和相互影响;(5 )苏南经验证明了集体企业是社区成员共有的财产,因而可以直接为社区发展服务,但集体经济不仅仅是社区发展的唯一动力,在集体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有必要探讨如何形成社区资源积累的有效方式和手段。这些都是探讨中国社区发展和社会经济进步的重要研究课题。
四、结论:社区是我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和良好机制
社区机制、市场机制和政府行政机制共同构成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资源配置主体,其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三位一体,可以弥补各自的缺陷,共同构筑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机制。笔者认为,资源配置主体首先是以市场配置为主体,特别在经济领域内,要解决政企不分、企社不分的现象,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决策的市场主体;政府是不可缺少的“最后的调节者”和“权威的监督者”,对市场和社区不能解决的难题,应更好的加以引导并承担有效的责任;社区机制是适合国情的有效途径,能适应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所伴生的一系列问题,能弥补“市场的失败”和“政府的失败”,具有低成本、高效率,全民参与、资源有效利用的多种优势,并且正因为如此,可以形成普遍经验,有进一步推广的可能。鉴于多年来社区机制发展薄弱的现状,应大力增强社区对社会经济调节的作用。
“国”太大往往不能解决小问题,“家”又太小无法解决大问题,社区作为家庭的延伸,承上启下,是具备社会经济的各种功能的有机整体,故而是一个最适当的空间。并且,我国有深厚的社区互助的传统,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变的历史背景下也需要进一步强化社区的功能,通过社区基层群众的积极参与和能动创造,配合市场、政府的力量,由下到上可以形成社会经济的一个良好机制,从而可以提高社区人民的生活水准,实现由传统社区向现代社区的转变,改善社区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情况。可以认为,社区是我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和良好机制,是适合国情的社会经济协调进步的发展方向。
注释:
〔1〕袁方主编《社会指标与社会发展评价》,中国劳动出版社, 1995年版,第6页。
〔2〕王沪宁著,当代中国农村村落家族文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46页。
〔3 〕转引自张晓山著《走向市场:农村的制度变迁与组织创新》,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第87页。
〔4〕何肇发主编《社区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第3页。
〔5〕罗淳著《社区生育控制的理论与实践》, 载《中国人口科学》1996年第2期,第38页。
〔6〕费孝通著《易村手工业序》,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7〕费孝通著《申论乡土工业》(下篇),载《大公报》, 1948年4月18日。
标签:经济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公共资源论文; 农村人口论文; 组织环境论文; 控制环境论文; 有效市场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社区功能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