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公路建设规模适应性分析

陕西省公路建设规模适应性分析

胡浩[1]2003年在《陕西省公路建设规模适应性分析》文中认为本文对陕西省公路建设和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公路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陕西省公路建设规模适应性的涵义以及对于陕西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为陕西省公路建设规模与经济适应性的分析提供了两种方法:绝对评价法和相对评价法,前者基于总量分析评价陕西省公路建设规模的适应性,后者基于关联度聚类的模糊评价方法,并通过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陕西省公路建设规模进行适应性评价。利用两种评价方法分别对陕西省公路建设规模与经济适应性进行分析,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并对陕西省公路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

程兴新[2]2005年在《陕西公路建设规模与指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资料以及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陕西省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概况以及陕西省公路交通发展情况,对陕西省公路网合理规模、公路线形标准和路基路面技术指标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统计分析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公路建设规模与人口、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采用具体的需求函数模型对陕西省公路建设规模进行预测,建立了公路最佳经济规模模型,并据此测算出未来50年全国、西部以及陕西的公路网合理规模,为陕西省公路发展方向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对陕西省与我国东部地区已建高等级公路的工程造价及技术指标与现行规范的对比分析,提出控制陕西省公路工程造价的建议和适应陕西省公路线形设计的直线、圆曲线最小半径、竖曲线最小半径、纵坡与坡长等线形指标以及路面设计累计轴次车辆轴载换算系数的参考值,以及路面材料、路面厚度及土基回弹模量的建议值。

马书红[3]2002年在《区域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关系着手,首先明确了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适应性的基本内涵与特征,提出了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适应性分析的基本理论——木桶理论和TOWS适应性分析理论。在此基础上,相应于木桶理论,构建了由主体指标和补充指标组成的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而后,针对木桶理论的基本思想,提出了与之相应的适应性综合评价方法——改进的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法。最后结合天津市和陕西省的公路发展情况,介绍了适应性分析理论、方法在区域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适应性分析中的实际应用。

于江霞[4]2006年在《中国西部公路网规模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从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公路交通建设着眼,采用系统论的思想以及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西部地区公路网规划中的关键问题——公路建设规模及合理等级结构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适应西部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状况的合理规模评价及确定的理论方法和模型,制定了西部公路建设发展的阶段目标,以期为我国西部地区公路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推动西部地区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作者对影响西部公路建设规模的自然地理条件、人文社会因素、经济基础、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交通特征等因素进行调查分析,论述了西部公路建设与西部大开发的关系,分析了与国外交通建设的差距,预测了未来西部地区公路交通发展的趋势,剖析了公路在西部交通中的主导地位。 基于此本论文改进并运用客观加权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西部地区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进行整体评价,对西部地区今后加强公路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改进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西部地区各省区公路发展与经济适应情况进行排序,为未来时期内有侧重点的实施公路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提出按照公路建设基础条件相似的原则将西部地区划分为叁个分区的设想,复合运用地域分异理论和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提出了西部地区公路发展区划理论,为更合理的确定西部地区公路网建设规模提供理论基础。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西部地区路网规模预测模型以确定西部地区公路网建设总量以及有政策影响的多目标规划规划模型对西部公路网等级结构进行合理配置,确定了未来50年西部地区公路网建设规模及2010年和2020年公路网的合理等级结构。同时在西部地区各子分区中进行规划,制定出西部公路建设发展的阶段目标和层次规划,并对西部地区今后公路建设的发展提出建议及发展策略,为我国西部公路建设决策及国家有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杜晓凯[5]2003年在《公路交通与旅游发展适应性分析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从公路交通与旅游业的发展特点及关系看,首先明确了公路交通与旅游发展适应性的基本内涵与特征,提出了公路交通与旅游发展适应性分析的基本理论——边际效应理论和TOWS适应性分析理论。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公路交通与旅游发展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而后,提出了适应性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法。最后结合陕西省的公路交通与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介绍了适应性分析理论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殷妮芳[6]2005年在《西部公路建设规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部大开发要求我们必须把公路交通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但目前西部地区落后的公路交通状况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是完全适应的。究竟公路建设到什么样的程度对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来说才是适度的呢?这就要运用公路建设规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 本文对西部地区脆弱的自然地理环境、复杂的地形特点和落后的公路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西部公路建设存在着“一差两低叁不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西部公路建设规模的内涵,分析了影响公路建设规模的影响因素,以及可持续发展在西部公路建设中的应用。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对西部公路建设规模进行评价。前者主要从公路建设规模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是否协调发展进行评价,后者主要从路网角度,包括公路建设规模、路网综合效益、路网可靠性叁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公路建设规模进行评价,并对这些评价指标进行定量的计算和分析。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陕西省公路建设规模进行了评价和分析,从而为西部公路建设规模评价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

马书红[7]2004年在《公路交通的适应性及其评价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从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适应性的基本概念出发,将木桶理论和SWOT分析理论应用于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适应性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与理论相适应的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应的综合评价方法,并介绍了其应用.

王瑞[8]2006年在《陕西省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物流业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国内许多省份都把研究发展本省的物流产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物流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作用关系也成为各级政府和理论界共同探讨的话题。在阅读和归纳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笔者主要从以下叁个方面对陕西省物流业进行了研究:陕西省物流业发展的现状,陕西省物流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以及陕西省物流业与经济发展是否相适应。最后,针对以上研究提出了发展陕西物流业的对策。通过本文研究,可以帮助政府部门、关注物流业发展的各界人士以及物流企业明确陕西省物流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对陕西物流业发展与陕西经济发展的关系有一个具体的了解,并对如何发展陕西物流业有所考虑。论文主要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结合理论基础,首先对陕西省物流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定性判断,然后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陕西省近年的统计数据,应用AHP法对陕西省物流业的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其次,通过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了陕西省物流业发展与陕西经济发展是否相适应这一问题。最后,通过SWOT优劣势分析,给出了发展陕西物流业的对策。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从陕西物流业发展的现状来看,陕西省物流业近年来出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陕西省物流业的基础水平比较低,因此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2)通过对陕西物流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可以看出陕西省物流业在全国处于较落后的状态,但个别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从陕西省物流业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定量分析中看出,陕西省物流业发展与陕西经济发展欠适应,因此对陕西经济发展具有抑制作用。

陈岩[9]2013年在《河北省高速公路经济社会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速公路作为一种现代交通方式,已成为区域公路运输网络的主动脉,其发展速度是其他交通设施无法比拟的。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区域高速公路社会经济适应性问题备受关注。河北省的高速公路发展也不例外。本文旨在分析河北省高速公路与其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首先介绍了河北省高速公路发展现状,再从河北省经济特点与高速公路关系、高速公路对旅客运输需求层次的适应性分析、高速公路对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的适应性分析叁个方面对河北省社会经济发展对高速公路的需求分析进行系统研究。其中,重点分析了高速公路对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的适应性分析,分别从对贫困县、对沿海规划、对冀中南地区的影响叁方面进行说明。最后确定了高速公路经济社会适应性的定量评价方法,主要借鉴前人研究高速公路经济社会适应性的一个公式,并将公式进行有效变形,得出符合C-D生产函数特征的高速公路生产函数。运用上述公式,利用全国30个省区市“十一五”期间的数据,拟合面板数据模型,先比较环渤海经济圈各省区市土地面积、人均GDP、公路网运算换算周转量、机动车辆折算数四个因素的影响效率,再计算并比较他们的综合影响效率,最后依据面板数据模型求得的截距结果,进行各省区市的适应性评价分析。通过分析得出,河北省发展高速公路的潜力是很大的,高速公路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要适当加大投资力度,保证工程质量,以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但也要注意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度,避免呈现不适应的状态,造成资源浪费。河北省还应充分利用环京津、环渤海的优势,借鉴其他地区的优势经验,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对其他地区起到一定的扶持作用。

张晓辉[10]2012年在《德州市公路货运枢纽布局研究》文中指出德州市位于山东省的西北部,又处于华北、华东两大连结带和环渤海经济圈、黄河叁角洲以及“大京九”经济开发带交汇区内,兼具沿海与内陆区位的双重优势,是华东、华北重要的交通枢纽,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随着经济社会、公路货运的发展,德州市的公路货运枢纽站场建设与运营已明显表现出不足,阻碍了公路货运业的发展。因此,进一步完善德州市公路运输枢纽的布局并与其它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对促进德州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以德州市公路货运枢纽布局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国内外货运枢纽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德州市的社会经济、交通运输、物流和货运站场的发展现状,阐述了德州市公路货运枢纽站场布局存在的不足。通过分析德州市社会经济和交通运输、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以及公路货运枢纽的市场需求和功能定位,分别采用弹性系数法、时间序列法、线性回归法、组合预测法等多种方法对德州市公路货运需求量进行预测,规划货运枢纽站场的未来作业量;同时进行布局影响因素分析,提出公路货运站场布局方案;最后从结构布局、规模及适应性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本论文目的,旨在通过对德州市公路货运枢纽布局规划,充分利用德州市的区位优势和地方经济特点,促进德州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也为德州市公路运输业物流基础设施规划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 陕西省公路建设规模适应性分析[D]. 胡浩. 长安大学. 2003

[2]. 陕西公路建设规模与指标研究[D]. 程兴新. 长安大学. 2005

[3]. 区域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D]. 马书红. 长安大学. 2002

[4]. 中国西部公路网规模研究[D]. 于江霞. 长安大学. 2006

[5]. 公路交通与旅游发展适应性分析研究[D]. 杜晓凯. 长安大学. 2003

[6]. 西部公路建设规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殷妮芳. 长安大学. 2005

[7]. 公路交通的适应性及其评价技术研究[J]. 马书红.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004

[8]. 陕西省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王瑞. 西安理工大学. 2006

[9]. 河北省高速公路经济社会适应性研究[D]. 陈岩. 河北经贸大学. 2013

[10]. 德州市公路货运枢纽布局研究[D]. 张晓辉. 长沙理工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陕西省公路建设规模适应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