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循环经济发展看我国管理学研究的缺失_循环经济论文

从循环经济发展看我国管理学研究的缺失_循环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发展视角下我国管理学研究缺位阐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学论文,视角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逐步推进,高污染、高耗能和高资源消耗为特征的外延式扩大再生产模式的弊端,目前已经是广为诟病。为此,中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并倡导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将现代技术和现代管理经验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的目标,这对我国的管理学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下面本文将基于循环经济发展对我国管理学研究缺位进行分析。

      一 循环经济及其对我国现代管理学发展提出的要求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物质和能源的循环再生的过程当中实现经济的增长是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本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要求人类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必须要融合进自然界物质能量的闭路循环的过程当中去。遵循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再生的规律,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

      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径是不同于以往的能量和物质单向流动的路径的。循环经济主要是由自然界当中的资源转化成为人类生产生活所需要的产品,同时将生产过程当中产生的污染物和排放物转化成下一个生产经营周期所需要的能源和物质资料。这便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过程。

      (二)循环经济对我国管理学提出的新要求

      首先,循环经济要求我国的管理学界提供对企业生产经营的转型具有帮助意义的理论工具。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大多数企业长期以来一直使用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单纯依赖要素的大量追加是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特征。为了发展循环经济,并保持我国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这就成为了摆在众多企业面前的重要问题。在转型的过程当中,企业经济发展的效率要保证,而且的经济发展模式也需要进行根本性的调整,而如何平衡这两者的关系,便对企业管理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次,循环经济发展的内涵需要现代管理学家将自然环境因素囊括到自身的研究对象当中去。循环经济要实现物质资料的闭路循环,需要将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转换成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当中的技术环节和运营过程。这要求现代管理理论突破以往以经济效益或人的行为为研究范畴的传统模式。

      最后,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在我国不同地区的推广和普及速度应当有所差别,这是我国目前社会生产力水平不平衡的现状所决定的。从宏观角度如何协调不同地区的生产力布局和转移,是发展循环经济所必然面临的一个问题。

      二 循环经济视角下管理学研究成果的缺位

      在目前,管理学对循环经济发展的缺位问题,首先表现在目前研究成果不能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较为成熟的理论成果和分析工具方面。我国管理学研究目前存在着诸多内在缺陷,从而决定了管理学研究难以适应循环经济对管理学理论发展的要求,从而形成管理学研究相对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缺位的问题。

      首先,我国的一些管理学研究成果往往难以在长时间的实践当中得到检验。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需要研究人员提供能够经得住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理论成果禁不住实践的考验而失效,这是管理学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这种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在管理学培训课程当中,普遍感到难以得到切实可行的理论工具,部分研究成果在短时间内能够对企业管理人员起到启示作用,但是这种基于经验总结性的研究成果,难以形成完整而全面的理论体系,从而在长期的实践当中难以发挥作用。循环经济的发展并不能依赖短期的管理措施的调整就能实现,而是需要对整个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涉及到企业的财务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等多个模块。如果某一理论不能够深入整个企业管理的全局和全过程,并最终通过企业利润的增加得到认可,那么就难以最终成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工具。

      其次,这种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目前我国管理学研究激励机制的缺陷。目前我国的管理学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体现于管理学期刊论文等形式上。由于我国目前的学术研究评价体系以发表的文章数量为考核指标,对学术研究成果的实践效能的关注程度较为低下,大量研究人员专注于发表应用大量数学工具的管理学论文,在形式上追求新颖而并未过多考虑理论本身对实践是否具有指导意义。由于具有借鉴意义的理论成果难以得到学术评审机构的青睐,从而形成了众多管理学者为了短期利益而脱离实际进行研究的问题。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研究成果,往往只能满足学术圈内的一种自我欣赏的需要,而不能达到对实践产生指导意义的目标。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往往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足够的重视,相关的学术刊物可能会对相关的理论成果的登载并不抱以较大的热情,这也会形成对相关研究的一种遏制作用。

      然后,在我国管理学的研究过程当中,普遍存在着一种数学工具滥用的状况。滥用数学工具的结果使得管理学者普遍缺乏对某一问题的本质属性进行深入探讨的积极性,而仅仅是简单地使用数学工具,从而形成一种形式上的深度而缺乏理论上的内涵的问题。甚至部分研究结果因果倒置,出现逻辑上的根本错误。而事实上,管理过程当中的众多现象难以通过实证检验的方式加以分析,因而这种分析工具滥用的趋势,将根本性地削弱我国管理学的应用价值和对现实经营管理工作的解释能力和指导意义。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必须兼顾的环境效益,在短时间内难以通过经济指标来加以计量,因此,我国管理学研究在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帮助作用,在这种研究方式的失范的前提下存在巨大的缺位问题。

      最后,这种研究成果上的缺位需要通过对我国学术研究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学术研究风尚的引导来加以解决。转变以往单纯依靠期刊论文的发表数量进行学术研究评价的体制,注重管理学理论对实践产生的指导意义,这应当是这一改革过程的核心目标。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本身可能产生对以往的生产管理模式的巨大冲击,甚至对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产生一种内生性的替代作用,这很可能触动以往的利益群体,如何协调这一关系,也应当成为管理学研究的一大课题。

      三 循环经济视角下管理学研究范式的缺位

      目前的循环经济发展所需的理论支撑已呈现出一种囊括企业运营机制、社会组织行为和自然生态系统运行规律等多方面内容的态势。在此方面,我国传统的管理学研究路径范式已经呈现出缺位状态。研究过程当中往往出发点相对单一,理论范式相互割裂,难以对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系统而全面的理论指导。

      首先,部分管理学者将研究的出发点订立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方面,从而形成了经济学和管理学相互交融的研究模式。自哈佛学派提出产业组织理论以来,研究企业之间乃至于产业链条内部的竞争和合作关系的研究模式,已经得到了众多西方管理学者的认同和采纳。这种研究范式,事实上以西方经济学的边际分析、均衡分析以及比较静态分析作为自己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当中,以数学模型为基础,以规范分析为方法,形成了比较严谨的管理学和经济学相互融合的研究范式,但是这种研究的结果往往隐藏着西方经济学企业经营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基本假设。人本身的主观因素被过度简化,企业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乃至于企业生产经营所具有的外部性因素,往往没有得到有效的分析。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是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互融合。以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作为分析模式,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往往很容易被经济效益所挤占。并且,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在产业组织理论当中,乃至于西方新古典经济学当中,往往被作为一种外生变量而存在。这就不可避免的将忽略自然环境的内在价值的潜在观念留存于研究成果当中,从自然界的物质资源到产品和废弃物、污染物的生产模式,在这种分析过程当中,不仅没有被提出,反而被作为一种既定的理论前提保留下来。由此可见这种分析范式不能够最终帮助企业构建起循环经济模式。

      其次,沿用行为科学的分析范式,以个人和团体的行为方式作为管理学研究的主要依据的研究范式,在我国的管理理论研究当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在这种分析范式当中,人的主观需要和动机是影响人行为的主导因素,利用人的主观需要和动机能够帮助管理者找到激励或者约束的管理手段和控制手段。这种研究范式并没有体现循环经济需要达到的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目标。因为在这种逻辑当中,人本身的主观需要乃至于由个体组成的团体的目标是形成管理基础的前提。自然界本身的物质和能量的运行规律,不能够被相关的学者真正地重视起来,而人的主观观念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不会经过简单的教育,就能够形成一种关注自然的观念。因此,这种分析范式所做出的通过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管理人的模式,难于真正成为对循环经济发展具有帮助的管理工具。

      然后,部分管理学家基于我国目前依旧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事实,提出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复兴古典管理理论的主张。这种主张的出发点是我国目前依靠各种要素的不断追加以实现粗放式的经济发展的现状。古典管理理论本身在我国的适用性就体现在我国由于产业升级没有完成,大量传统产业依旧广泛存在而难以短时间内实现产业转移和产业替代,从而产生一种古典管理理论复兴的土壤。古典管理理论所依赖的那种早期社会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模式在我国依旧存在一定的生存空间,但是却同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并不能完全相容。我国长期以来以生产和出口劳动要素密集度较大的产品,以进行对外贸易活动,众多中小企业广泛存在,劳动要素大量追加是这种经营模式的特点。这种经营模式本身决定了充分竞争的市场结构在我国众多行业当中广泛存在的客观事实。充分竞争的市场结构带来的企业对市场价格没有控制力的问题,造成了企业之间只能通过不断降低成本的方式进行竞争的这一企业管理模式。因此,古典管理理论强调的通过对劳动的定额和时间的规范化控制,以压低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的管理手段便得到了众多企业的青睐。而循环经济发展所依赖的那种高技术、低能耗的运作模式同传统的竞争模式之间存在着本质性的巨大差异,因此,在长期而言,过度依赖古典管理论将会对循环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

      四 我国管理学研究缺乏原创性造成的缺位

      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管理是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延伸。企业本身并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调节自身的产量和价格乃至于要素使用的规模。因此,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活动,尤其是适应中国国情管理学理论相对匮乏。在改革开放的过程当中,大量引进西方的经济管理理论,已经成为了经济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这种趋势本身体现出我国国民经济更加融入世界分工体系的历史趋势,但是也存在着外来理论水土不服的客观问题。由于欧美发达国家的管理理论产生于完备而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当中,是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概括性反应,因而和我国的企业经营管理实际之间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脱节,从而难以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广大企业管理人员也对相关的研究成果表现出一种严重的不信服的态度。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大背景之下,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多样化的问题就更加突出。部分地区的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源要素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具有直接发展具有高技术和高效率特征的循环经济模式的内在基础,而部分地区由于没有相应的技术储备,资本要素相对匮乏,甚至迫切需要先进地区的产业转移。这种现象决定了我国的国民经济管理、企业投资管理理论要有新的突破,兼顾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选择有阶段的、多批次的推广循环经济技术的发展模式,应当成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特点,处理好不同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速度之间的差异,协调好不同地区的利益,实现不同地区的协调发展和落后地区的跨越式发展,这是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主动转型升级的成本。通过这两方面的措施,一个提升“不转型升级”的成本,一个是降低“转型升级”的成本,一升一降之间,把中小企业效用差异的根本问题解决了。

      第四,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应该建立以中央财政政策为指引、各地方政府合作为平台、区域竞争为手段的全方位、立体式的结构。具体来说,中央政府根据各个地区不同的情况和任务,因地制宜地对各个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提出指导性战略措施。同时,主要以各个地方政府之间相互协调诸如土地、资金、技术、扶持措施等一系列的具体措施,建立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合作基金,促进地方政府间产业转型升级合作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有机统一。而且,不同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进度与执行情况应该受到监督和评比,使各个地区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在合作中“共赢”,在竞争中发展。

      最后,由于笔者时间和水平有限,产业转型升级行为主体的差异性分析尚不能穷尽与精深,还需日后进一步研究和拓展。

标签:;  ;  ;  

从循环经济发展看我国管理学研究的缺失_循环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