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信息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_科技论文

我国科技信息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_科技论文

我国科技情报行业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现状论文,我国论文,科技情报论文,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历史和现状

我国科技情报行业从1956年中国科学院科学情报研究所(现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成立算起,已经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成为一个组织结构比较完整、业务结构和服务对象相对独立、内部资源比较独特的系统。50年来,几经扩展、变化、调整,依靠各级科技管理部门的支持和自身努力,整个行业基本处于平稳发展中,形成了一个遍布全国的机构体系。

50多年来,在国家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科技情报行业发挥了积极的重要作用,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1.1 组织结构和物理基础

50年来,形成了以国家部委和省市(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地市三级为主的科技情报系统,隶属于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开展不同层次的科技情报服务。从前面的数据可以看出,从中央到地方,科技情报机构数量分布呈金字塔结构,但机构的资产占有量和人员拥有量则呈倒金字塔形。以人员分布为例,部委所属机构人数一般在二三百人数量级(有的超过300人),省级所属机构一般在百人数量级,地市机构一般在二三十人数量级。这种结构决定了长期以来中央部委和省市(直辖市、省会城市)科技情报机构成为科技情报行业的带动力量,由于软资源包括高级人才的相对集中,它们是科技情报工作的主要推动者和策应者。而且,由于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经过长期积累,部委和省市级科技情报机构的基础条件较好。主要表现为固定资产(包括办公场所、设备和信息资源等)积累较为雄厚。

1.2 业务结构和服务对象

科技情报机构传统业务和在新的时期不断衍生的新业务相互消长、整合,构成了科技情报机构目前的业务图谱,与20多年前相比有了很大变化。目前主要业务分布在国内外科技信息资源的建设和服务(包括文献收集加工服务、检索查新服务、数据库建设、网络资源建设等)、为决策服务的情报研究、科技管理工作的外延、科技声像、图书期刊出版、教育和培训、网络服务和管理、软件开发和技术服务,以及若干第三产业。这些业务向上延伸到参与国家、行业或地区的决策支撑工作(如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的制定),向下扩展到开展对企业、农村和对公众的信息服务。由于各地对科技投入增长较快,科技决策和管理部门对决策支持和管理支撑工作的需求旺盛,科技情报机构近年来来自上级部门的纵向研究项目和职能性业务增长较快,很大程度上成为所在部门和地区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能延伸。总体上看,科技情报行业逐渐回归到公益性的定位上来。辽宁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和沈阳市科技情报研究所就是其中的代表。辽宁省科技三项费用2006年为5.6亿元,比2005年增长一倍。相应地,辽宁省科技情报研究所人均事业费从2005年的1.2万元增长到2006年的1.7万元,增长约42%。2006年课题费390万元,比上一年增长40%以上。2006年沈阳市科技情报研究所成为全市第一个全额拨款的公益性研究所,恢复了原来的全额经费拨款体制,从体制上解决了开展公益性科技情报工作的经费保障问题。2006年财政经费拨款达到400万元,2007年人员工资全额拨给。由于没有后顾之忧,沈阳市科技情报研究所现在主要围绕科技中心工作,为政府和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1]。

目前,科技情报机构开展的主要业务有:科技文献收藏与加工,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资源服务平台开发,依托资源平台提供共享服务,包括文献情报服务;围绕科技决策的情报研究、战略研究和软科学研究,包括参与科技规划制定工作和科技经济发展重要问题的研究;围绕科技管理工作,承担科技管理部门下放的职能,这类业务内容丰富,包括科研项目管理和服务、科技信息网(内网、外网)建设和维护,目前大部分科技管理部门都将系统网络平台建设、维护等工作交给科技情报机构;科技宣传和声像业务;科技统计和科技档案工作;出版业务,包括图书出版(主要在部委科技情报机构)和科技期刊出版;教育和培训;面向企业和市场的咨询和情报服务。

从服务对象上看,科技情报机构已经大大拓展了服务面。在高端情报服务上,除了科技管理部门外,向社会各界和企业以及农村延伸。在低端情报服务上,除了科技人员外,借助于网络,科技情报服务已经走向社会大众。

1.3 信息资源和人才资源

在国家的长期支持下,科技情报系统拥有相对独特的科技信息资源。为了提高投资使用效率,减少重复建设,国家加快了资源整合的力度并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2000年,在科技部牵头下组建了虚拟式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其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国内权威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收藏和服务中心,成员单位包括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这些成员单位按照“统一采购、规范加工、联合上网、资源共享”的原则,采集、收藏和开发理、工、农、医各学科领域的科技文献资源,面向全国提供文献检索、原文提供、联机公共目录查询、期刊目次浏览等服务[2]。“十五”期间,在国防科工委支持下,中国核科技信息与经济研究院、中国航天工程咨询中心、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中国船舶信息中心、北方科技信息研究所、信息产业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7家科技情报研究机构共同参加建设国防科技工业数字图书馆系统,收藏国内外重点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立国防科技文献数据库群,利用国防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实现跨行业文献业务的自动化,提高国防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快速反应能力和保障能力,推进国防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服务于国防系统、军工行业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并于2006年8月,开通了中国国防科技信息网,汇集了国内外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电子领域的科技文献、特色信息资源、情报研究成果、声像产品等资源[3,4]。此外,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山西省科技情报研究、云南省科技情报研究所、甘肃省科技情报研究所、陕西省科技信息研究所等多家科技情报机构牵头并联合当地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建设当地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以整合和加强当地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

随着科技信息资源逐渐向少数科技情报机构集中,实现信息资源数字化,并通过网络向全社会提供开放服务,绝大多数科技情报机构包括地市科技情报机构都日益重视专项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但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和网络服务的迅速发展,也使科技信息服务的进入门槛降低,行业特征减弱。从整个社会看,海量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服务,导致相当数量的科技信息服务商兴起,与科技情报系统展开同业竞争。

人才资源方面,从改革开放至今,科技情报机构引进了一些高学历人才,由于职业相对稳定,目前科技情报机构对高学历人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由于科技情报工作相对其他行业待遇不高,需要奉献精神,因此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导致普遍缺乏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由于历史的原因,科技情报机构普遍面临退养人员过多,人头费(包括医疗费)不堪重负的压力,成为科技情报机构深化改革和加速发展的一个棘手问题。

总的来看,科技情报行业作为一个整体,50多年来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经历了跌宕起伏,但一直在探索中发展,形成了一套体系,一支队伍,一方资源,一块业务,整个行业经历了公益性研究与服务——参与市场竞争——回归公益性研究与服务的发展历程。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信息服务体系的边界日益模糊。网络、内容服务商、各种各样的信息服务实体和形式在使信息服务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整个信息服务系统从特征上看日益泛化,从内容上看日益交叉,从结构上看边界日益模糊。传统的边界外的信息服务已经把触角延伸到科技情报服务领域,夺走了科技情报服务的部分市场。例如,Google把“世界上所有图书都数字化”,开发世界上最大的数字图书馆,并且供人们免费查阅使用[5]。由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在市场大潮和内生问题的双重挤压下,科技情报行业与外部的发展相比,显得创新不足,资源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潜能未能完全发挥出来。

2 SWOT分析

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是科技情报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外部制约因素,而行业内部的条件则是今后发展的起点和基础。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和当今经济社会科技的紧密互动都表明,科技情报行业将日益走向开放竞争。尽可能透彻地分析行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才可能比较明晰地思考未来的行业对策,而SWOT分析是从宏观上进行自身诊断的较实用工具。为此,我们邀请了在京部分科技情报机构的专家,就科技情报行业目前面临的内部的优势和劣势、外部机会和威胁进行了座谈,结合前面的背景分析,我们试图通过专家调查和SWOT分析,对科技情报行业所处的内外环境做一次剖析,寻找可能的对策思路,从而为更深入地探讨科技情报行业未来发展战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1 内部优势(S)

(1)科技情报行业拥有历史带来的资质,业绩带来的资质,在业内外有较好的口碑和信誉。科技情报行业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国外科技文献收集与加工服务、中文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基于情报研究的科技决策服务、科技成果管理与推广、情报学理论方法研究与情报学学科建设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信息资源。经过长期积累,科技情报系统拥有行业、专业和区域互为补充的科技信息资源,收藏有国内外科技期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会议文献、科技报告和技术标准等各类科技信息资源,总量上构成了一个丰厚和比较完整的信息资源系统。例如,2006年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共收集国外科技期刊15000多种,会议录3000多种,网络版科技期刊274种(其中215种可通过网络面向全国服务,59种通过IP地址控制服务),电子图书20多万种,加工二次文献250万多条(含文摘),在其网络文献服务系统中,二次文献累计达到4000多万条[6]。这是其他从事战略研究、决策支持服务的研究机构和咨询机构所不具备的。

(3)有一支专门从事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和数字化以及情报分析研究的人才队伍。经过几十年,尤其是近几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支比较精干的专业化科技情报服务队伍,从技术开发到网络运营,从信息收集和加工到技术情报和战略情报研究,专业覆盖面宽,知识面比较宽,人才结构呈梯形结构。

(4)情报学理论和方法,包括情报行业本身特有的一些方法和手段,例如,文献计量学理论与方法、竞争情报理论与方法以及国外科技发展跟踪研究、比较研究和预测研究等。这些理论、方法和手段是在几十年的情报工作中逐渐发展形成的,既有科技情报行业的特点,又可以应用到其他领域和不同的服务对象上。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在不断提供先进的研究和服务手段,而科技情报行业在掌握和利用信息技术上有行业优势。

(5)专业化的优势和系统的优势。科技情报行业较强的专业特点,使之具有不可替代性,社会力量和其他行业很难取代科技情报系统的作用和角色。几十年的发展使科技情报系统拥有比较完善的三级结构体系,可以动员起较多的资源和力量。

(6)与社会力量相比,科技情报行业公益性的性质,使它能够获得各级科技管理部门从政策到资源上比较稳定和长期的支持,保证其基础性和公益性业务持续稳定发展。

(7)科技情报机构在网络开发和管理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技术和经验,从软件开发、硬件服务到系统管理,各地各级科技情报机构都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和支撑条件。

2.2 内部劣势(W)

(1)将“科技情报”改为“科技信息”,导致行业内涵不清晰。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对正在兴起的信息服务业的不同认识,将“科技情报”改为“科技信息”,这一变化使科技情报行业抛弃了自身的特色,导致行业和业务定位模糊,引起持续至今的讨论和置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情报行业的发展。

(2)缺乏核心能力和核心技术。业务结构比较离散,缺少差异化或垄断性的业务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缺乏核心技术,因此没有发展出相关的工具和平台,自身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3)对优秀人才缺乏向心力,淘汰和流动机制缺位,导致缺乏高端人才尤其是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跟不上科技情报事业发展的要求。

(4)与其他决策支持研究机构比,科技情报机构对宏观政策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全面性把握不深;与社会咨询机构比,专业深度不够,灵活性不强,反应速度慢;与传媒机构比,第一手情报少,对外界反应慢。

(5)市场竞争能力较弱。面向社会,服务企业和产业的意识薄弱,动力不足,没有形成与企业界相互协作、互相支持的紧密联系。

(6)全行业的资源整合和协调、业务的合作和协同不足,整个科技情报行业对外没有形成行业合力。在业务协作和行业显示度方面,没有产生规模效应。这一问题因原国家科委科技信息司撤销后,缺乏一个全国性的科技情报协调机构而更加显现。

(7)历史遗留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问题,制约了科技情报机构深层次的改革与发展。

2.3 外部机会(O)

(1)信息时代到来,导致信息量爆炸性地增长,但过于庞大的信息量比拥有的信息量少还要糟糕[7],信息越多,混乱越多[8]。因此,政府和企业等社会各界逐渐重视科技情报工作,对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国内外科技情报的需求增长。

(2)科技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国家科技创新战略需要科技情报和科技战略方面的高层次研究支持,需要有科技政策和战略研究的独立的思想库。而科技情报机构在这方面有长期的研究积累和支撑条件,有独特的资源和视角。

(3)科技创新需要对科技方面的战术情报进行监测、跟踪、分析,对战略情报进行收集、分析、综合,以满足政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等社会各界对科技情报日益增长和更高标准的需求。

(4)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信息服务业的重要性会更加提升,内涵更加丰富,咨询业会进入持续高速繁荣期。

(5)网络业、信息服务业发展迅速,网络将成为“第二世界”,其中孕育着大量的发展机会。

2.4 外部威胁(T)

(1)决策机构对科技情报机构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依赖不足,导致科技情报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些重要职能被取消或被分流。

(2)市场大潮的冲击,使科技情报机构面临着变化的、不确定的环境。新的竞争者不断加入这一行业,改变着竞争格局。与过去相比,科技情报机构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竞争对手:一是信息资源竞争,二是市场竞争。例如在市场竞争方面,社会咨询力量和政府咨询机构的兴起和发展,业外从事同业竞争的机构越来越多。

(3)网络环境的成熟,使得科技情报机构在服务技术和手段上的优势不再,催生了大批新的竞争对手和新的服务方式。

(4)对于高层次的科技情报研究,包括经济、社会、科技预测研究和重大决策支持研究,科技情报机构介入较少,它们更多地是从事低端的情报提供和综合服务,由此影响了科技情报行业的地位和在外界的认知度。

(5)情报需求的对象和内容发生变化。从服务对象主要是政府部门和科研人员、服务内容主要是科技情报,扩展为面向整个社会,提供包括技术、经济等情报在内的全方位情报服务。而科技情报机构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业务结构和人才结构等难以快速适应这一变化。

3 组合对策分析

SWOT分析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通过环境要素的分解和组合对策的分析,为分析对象指明通向竞争优势的途径。其中组合对策的研究将为寻找竞争优势提供思路,所谓组合对策,是对内部的优势、劣势,外部的机会、挑战这些独立因素进行相互匹配,通过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可能的对策。根据上述对科技情报行业四个方面的要素分析,相应的组合对策分析如下。

3.1 SO对策(抓住机会,发挥优势)

(1)科技情报机构要向国家级或地区级的科技重大问题研究中心或科技思想库方向发展,开展高质量、高层次的科技情报分析研究,发展出若干个有一定声望、有显示度的研究中心,突出信息资源优势和行业优势,可考虑重点开拓科技预警与全球科技问题研究,这方面研究将日益重要,而目前国内仍然较弱。

(2)分工开展重点学科或技术领域的动态监测和分析,这种监测必须深入到技术层面,向科技决策和研究机构提供有份量的专题分析报告,发挥情报研究的优势,形成品牌。

(3)依托科技管理部门,整合和开发利用科技情报机构和科技管理部门的存量信息资源,包括科技档案、历史资料等,丰富数字化信息资源,开辟新的业务增长点。

(4)发挥网络和信息资源方面的技术、人才、机构优势,依托科技管理部门,占领科技系统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和网络资源建设与服务的业务,特别是面向新农村建设的各种网络与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5)积极主动配合科技管理部门的重点工作,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依靠力量。

3.2 ST对策(利用优势,化解威胁)

(1)集中行业力量做有影响的若干大事,向社会展示出科技情报行业的能力和重要性。

(2)组织精干队伍,介入和开展高端战略咨询和研究。

(3)发展特色资源和特色服务,在科技与经济、社会的结合点上,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业务,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4)发展特有的科技情报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加强情报学理论与方法研究。

3.3 WO对策(利用机会,弥补不足)

(1)回归行业内涵,定位到科技情报这一核心上来。英国著名情报学家布鲁克斯指出:“情报是使人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的那一部分知识”。在英文中,“Information”是一个多义词,其中一个含义是“Knowledge obtained from investigation,study,or instruction”②,或者“Knowledge acquired through experience or study”、“Knowledge of specific and timely events or situations”③,而不仅仅是“a signal or sequence of symbols”,或者“facts or data”,或者“news”②。“Information”中文含义之一是“情报”④。科技情报是对通过公开渠道和合法手段获得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而得到的知识,其功能是为战略决策和战术选择提供支撑服务,具体体现于科技管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企业经营等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之中[9]。在理论上,科技情报和科技信息具有不同的内涵,处于不同的层次。1992年,将“科技情报”改为“科技信息”后,在全国科技情报机构中,实际上仅有25.5%的科技情报机构将单位名称改为“科技信息研究所”,而74.5%的科技情报机构单位名称至今仍为“科技情报研究所”[10]。

(2)充分发挥科技情报行业的整体资源优势,构建一个有机分工的、动态共享的业务体系。

(3)积极寻找和发展核心业务[5] 和垄断性业务。

(4)社会咨询和企业咨询是信息服务发展的主体,科技情报行业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的基础和情报研究的优势积极介入,特别是发展竞争情报业务,为企业服务。

3.4 WT对策(减少劣势,回避威胁)

(1)以新体制与机制建设一所培养高层次情报人才的情报学院,培养真正具备情报素质和能力的情报人才。同时强化对在职人员尤其是业务骨干的培养和进修。

(2)构建足够灵活的管理机制和反应机制,适应开放竞争的环境,面向社会、面向企业。

(3)强化特色产品和服务,形成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或新的生长点。如科技项目和科技计划的辅助管理、科技出版、信息资源整合和网络开发与服务等。

(4)利用现有资源,发展教育和培训业务,不同机构重点发展面向不同对象的培训服务,成为部门或当地的科技教育和培训的主要力量。

(5)加快知识更新和技术更新,与国际上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接轨,开发建设智能化情报收集、加工与分析研究平台。

注释:

①本文系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我国科技情报行业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2005DJSK002)研究成果之一。

②The Penguin Press.The New Penguin English Dictionary.Penguin Books 2000.720-720.

③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2004.835-835.

④商务印书馆.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英英·英汉双解).2004.893-893.

标签:;  ;  ;  ;  ;  ;  ;  ;  

我国科技信息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