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对食管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细胞生长的影响

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对食管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细胞生长的影响

樊祥奎[1]2014年在《端粒酶催化亚基和PinX1基因在食管癌治疗中的生物学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国是世界上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涉及多因素、多基因、多阶段,确诊时多为中晚期,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仅为5%-20%。因此,探索食管癌的发病机制及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食管癌治疗的关键。端粒、端粒酶在肿瘤细胞的永生化和演进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端粒酶的激活可以导致细胞无限制地增殖及肿瘤的发生。端粒(telomere)作为分子钟控制着人类细胞的生长与衰老,与细胞寿命密切相关。正常细胞每次分裂,端粒DNA的长度会缩短55~200bp,经历多次分裂缩短至下限时,细胞最终凋亡。端粒酶(telomerase)是一种以自身RNA为模板的逆转录酶,其核心组分之一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hTERT)是细胞呈现端粒酶活性的决定因素。大量研究发现,在恶性肿瘤的发展中存在有端粒DNA长度的缩短,端粒酶的激活维持了癌细胞的端粒长度,抵消了细胞分裂导致的端粒DNA的消耗,说明端粒酶在恶性肿瘤的演变中起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表明,人体除外少量细胞如精原细胞、胚胎细胞、干细胞,大多数细胞的端粒酶都是无活性的,与之相反在绝大多数恶性肿瘤中端粒酶活性高表达,表达率高达90%以上。因此端粒酶的活化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可以作为具有普遍性和特异性的肿瘤分子标记物,在肿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抑制端粒酶的活性,则有可能阻止肿瘤细胞恶性增殖,这使端粒酶成为当今肿瘤诊治研究的热点。端粒酶是由端粒酶RNA (hTR),端粒酶催化亚基(hTERT)和端粒酶相关蛋白I (TEPI)叁个亚单位组成。我们曾将互补于hTR模板区的反义寡核苷酸(ASODN)作用食管癌细胞(ECA109),结果显示可抑制端粒酶活性,阻止细胞生长,但由于hTR广泛表达于正常组织细胞,针对hTR的反义治疗对正常组织细胞可能带来一定危害。新近的研究表明,hTERT是端粒酶的催化亚单位,在组织细胞中的表达量与端粒酶活性相平行,是影响端粒酶活性的最重要部分,也是端粒酶活性的限速因子,针对hTERT的反义治疗比对hTR治疗可能更有效,靶向hTERT基因治疗显然更为理想。其中重要的方法有反义核酸技术封闭、锤头状核酶切割和抑制hTERT的转录等。我们针对hTERT基因合成一段长19个碱基的反义寡核苷酸,硫化磷酸修饰(PS-ASODN),脂质体包裹,转染食管癌细胞,研究其对食管癌端粒酶活性及癌细胞生长的影响。PinX1基因作为端粒酶的内源性基因,近几年来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抑癌基因,其表达可能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有实验证实在胃癌、大肠癌及白血病患者中PinX1表达水平明显下降,端粒酶活性增强。但到目前为止,PinX1基因在食管癌中的生物学意义、作用机理国内外的报道很少,并且没有适合研究PinX1基因的食管癌细胞模型。由于基因转染已经成为治疗肿瘤有效手段,那么通过外源性过表达PinX1基因能否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是否可以抑制端粒酶活性?本实验研究采用RT-PCR,TRAP眼染法、MTT及流式细胞仪研究转染PinX1基因前后癌细胞增殖凋亡情况和端粒酶的变化,初步了解该基因对食管癌细胞的生物学影响。进一步探讨PinX1基因与端粒酶的关系。以此证明PinX1基因是一个潜在的端粒酶活性抑制剂,可能通过靶向抑制端粒酶活性来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为食管癌的靶向基因治疗开辟新领域。目的:我们采用针对hTERT基因的全硫代修饰型反义寡核苷酸(PS-ASODN)转染于Eca-109人食管癌细胞,研究其对食管癌端粒酶活性及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探讨其对食管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理,寻找食管癌基因治疗的新方法。本实验成功构建PinX1基因表达载体pEGFP-C3-PinX1,将其转染有高转移潜能的Eca-109人食管癌细胞,观察转染PinX1对食管癌Eca109细胞增殖和凋亡以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同时应用TRAP-银染法检测转染前后Eca109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变化,研究PinX1基因与端粒酶的关系,初步了解该基因对食管癌细胞的生物学影响。为食管癌的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端粒酶催化亚基hTERT反义寡核苷酸对食管癌细胞抑制作用;采用MTT比色法测定PS-ASODN对Eca-109细胞的生长抑制率;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5μmol/L的PS-ASODN作用于Eca-109癌细胞10d后的细胞形态学改变;端粒酶活性检测采用半定量TRAP-银染法2基因转染PinX1对食管癌Eca109细胞增殖和凋亡以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针对PinX1基因的表达载体pCDNA3.1-PinX1,采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包装形成的脂质体-RNA复合物,转染食管癌细胞Eca109,建立稳定表达PinX1的Eca109细胞模型,应用激光共聚焦方法测定转染效率,MTT方法检测转染前后细胞增殖、FCM方法检测细胞生长周期和细胞凋亡。RT-PCR方法检测检测PinX1基因及蛋白的表达,TRAP-银染法检测转染前后各组细胞端粒酶活性,阐明PinX1基因与端粒酶活化关系。结果:1.端粒酶催化亚基hTERT反义寡核苷酸对食管癌细胞抑制作用;PS-ASODN对Eca-109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具有剂量及时间依赖性和序列特异性。PS-ASDON作用后,Eca-109细胞的生长速度缓慢,细胞间连接疏松,细胞变圆漂起,细胞体积缩小。随时间延长,PS-ASODN对Eca-109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呈时间-依赖性;随药物浓度增加,PS-ASODN对Eca-109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呈浓度-依赖性。2基因转染PinXl对食管癌Eca109细胞增殖和凋亡以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应用脂质体转染方法,将pCDNA3.1-PinX1重组质粒成功转染入Eca109细胞中,并应用G418成功筛选出稳定转染细胞, MTT法测定增殖情况结果显示,转染PinX1基因后,Eca109细胞生长明显减慢(P<0.05);而Eca109细胞与仅转染入空载体的Eca109细胞生长比较,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pCDNA3.1-Pinx1对Eca109细胞增殖呈显着的抑制作用,以细胞在不同时间点(oh!24h!48h!72h)的OD490值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计算出的生长抑制率,说明转染PinX1基因后,细胞发生早期凋亡改变。RT-PCR、TRAP-银染法和FCM检测结果显示,Eca109/PinX1细胞中PinXl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pCDNA3.1组、空白细胞组显着升高(P<0.05)。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检测结果显示,转染PinX1基因后,细胞端粒酶活性明显降低(P<0.05)。转染前后Eca109中端粒酶活性表达与细胞增殖指数(PI)表达呈正相关性(rs=0.451,P=0.000)。结论:针对hTERT的反义寡核苷酸能诱导食管癌细胞凋亡,抑制端粒酶活性,抑制端粒酶合成端粒,从而抑制食管癌细胞的生长,说明端粒酶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能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为抗端粒酶的肿瘤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基础。Eca109细胞转染PinX1基因后,外源PinX1基因可显着下调食管癌细胞中端粒酶活性及其hTERTmRNA表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迁移,诱导细胞凋亡。表明PinX1基因是一个潜在的端粒酶活性抑制剂,考虑在食管癌细胞中PinX1基因通过降低端粒的活性,减弱细胞的增殖,有望成为食管癌治疗的分子靶点。

樊祥奎, 严瑞华, 李毅, 林乐胜[2]2005年在《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对食管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细胞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端粒酶是一种特殊的逆转录酶。食管癌是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研究表明,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高达90. 9%,正常食管组织、食管平滑肌瘤端粒酶活性为阴性 [1]。本研究将互补于瑞粒酶RNA(hTR)模板区的全硫代修饰型反义寡核苷酸 (PS ASODN

樊祥奎[3]2004年在《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对食管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细胞生长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端粒酶是一种核糖核蛋白酶,能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从而维持端粒的长度,大多数肿瘤细胞表达端粒酶来维持端粒长度和阻止细胞衰老,从而获得永生化。人端粒酶含有445个核苷酸(hTR),模板区序列与人端粒DNA序列正好互补可作为逆转录合成端粒的模板。设计互补于hTR模板区的反义寡核苷酸封闭该模板区,就可抑制端粒酶合成端粒,从而使细胞退出增殖周期,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因此端粒酶是肿瘤基因治疗的理想靶点。端粒酶在食管癌组织中高度表达,而且hTR的表达甚至早于端粒酶的激活。本研究将互补于hTR模板区的全硫代修饰型反义寡核苷酸(PS-ASODN)作用于Eca-109食管癌细胞,观察其对食管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同时检测其对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旨在探讨PS-ASODN对食管癌的治疗价值。 方法 将1-5μM的PS-ASODN与Eca-109细胞共同孵育,分别培养1d、3d、5d及7d后,采用MTT比色法测定PS-ASODN对Eca-109细胞的生长抑制率;采用倒置纤维镜观察5μM的PS-ASODN作用于Eca-109癌细胞72h后的细胞形态学改变;端粒酶活性检测采用半定量TRAP-银染法。 结果 1、1~5μM的PS-ASODN对Eca-109细胞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浓度≥2μM时,抑制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01。5μM的PS-ASODN作用5天,可使55.9%的细胞生长受到抑制。而N-ASODN对食管癌细胞的生长无抑制作用。提示PS-ASODN对Eca-109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具有剂量及时间依赖性和序列特异性。2、PS-ASODN作用后,Eca-109细胞的生长速度缓慢,细胞间连接疏松,细胞变圆漂起,并见细胞体积缩小,随作用时间延长,这种变化更明显。3、5μM的PS-ASODN作用24h后,端粒酶活性略有下降,相对端粒酶活性为94,3d端粒酶活性明显下降,相对端粒酶活性为62,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5d及7d时相对端粒酶活性分别为24及21。表明随作用时间延长,PS-ASODN对Eca-109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作用方式呈时间-依赖性。5μM浓度的N-ASODN在不同作用时间均未检测到端粒酶活性的下降。4、1~

高军[4]2006年在《乙酰肝素酶反义寡核苷酸抑制人胰腺癌细胞侵袭力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胰腺癌由于其侵袭性生物学行为而预后很差,绝大多数病人诊断明确时往往属于病程晚期,已经发生局部侵润和远处转移,丧失了早期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机会。即使手术切除,术后复发率仍很高,预后仍未得到改善。联合辅助治疗可能给少数病人带来生存的机会,但其疗效仍未得到明确的公认。吉西他宾是目前公认对缓解病情唯一有效的一类细胞毒性药物,但其改善预后和提高长期生存率的效果极其有限。虽然已有报道胰腺癌的发病机制与几个分子事件有关,包括致癌基因突变(如K-ras)、肿瘤抑制基因突变(如p16INK4a、DPC4、p53)、多种生长因子以及受体过度表达等,但胰腺癌发生侵袭转移的潜在原因仍然未完全清楚。肿瘤细胞侵入周围组织需要松解细胞之间的粘附、入侵基底膜(basement membranes,BM)和分解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胶原、层粘素和纤维结合素是BM和ECM的主要成分,它们是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半胱氨酸和丝氨酸蛋白酶的作用底物,在转移癌中这些酶表达上调。研究发现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SE)是另一类ECM降解酶,并已经从人的胎盘组织和血小板中被克隆。HPSE裂解BM和ECM的另一种重要成分—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heparan sulfate proteoglycans,HSPG),从而破坏ECM的生理屏障作用,促使肿瘤细胞侵袭转移。与此同时,HPSE促使释放镶嵌于HSPG的生长因子(如碱性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硫酸乙酰肝素(heparan sulfate,HS)碎片、以及其他的酶(如来自于ECM的脂蛋白脂肪酶)等,发挥间接促进肿瘤转移作用。研究表明人的许多肿瘤表达HPSE,且HPSE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侵润转移关系密切。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xydeonucleotide,AS-ODN)技术是将与靶基因序列互补的小分子寡核苷酸导入细胞,通过激活核酶Rnase H等机制,促使mRNA降解,抑制转录过程,从而阻止蛋白合成。因此,AS-ODN技术有高度的特异性。本研究采用脂质体将靶向HPSE AS-ODN导入人胰腺癌细胞中,观察其对HPSE mRNA和蛋白表达、胰腺癌细胞生长及体外侵袭力的影响;通过建立裸鼠人胰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HPSE AS-ODN在体内的抑瘤效果。希望通过本实验为下一步临床应用HPSE AS-ODN治疗胰腺癌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第一部分乙酰肝素酶在人胰腺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SE)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采用同济医院病理科1998年~2003年胰腺癌切除术标本50例,男性36例,女性14例。年龄41岁~77岁,平均63岁。高分化2例,中分化35例,低分化13例。临床病理分期按照国际抗癌联盟(UICC)联合制定的TNM分期方案进行,其中Ⅰ期5例,Ⅱ期10例,Ⅲ期27例,Ⅳ期8例。无淋巴结转移18例,有淋巴结转移32例。2.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50例胰腺癌切除标本中HPSE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1.胰腺癌组织中HPSE表达率为76%(38/50)。2.HPSE表达与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3.与无淋巴结转移相比,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胰腺癌有高表达HPSE的趋势(P=0.06)。结论1.HPSE表达与TNM分期无明显关系,提示早期胰腺癌组织可能高表达HPSE,这与胰腺癌的侵润转移特性可能有关。2.HPSE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提示高分化胰腺癌有高表达HPSE的可能。因此,对高分化胰腺癌临床上也不应轻视其侵润转移特性。3.尽管有无淋巴结转移与胰腺癌高表达HPSE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有淋巴结转移的胰腺癌表达HPSE有更高的趋势(P=0.06)。4.检测HPSE蛋白表达对于预测胰腺癌转移潜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第二部分:乙酰肝素酶反义寡核苷酸对人胰腺癌细胞体外侵袭力的影响目的观察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SE)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oligodeoxynucleotide,AS-ODN)对人胰腺癌细胞系Panc-1细胞HPSE基因表达、胰腺癌细胞生长及体外侵袭力的影响,为临床应用HPSE AS-ODN治疗胰腺癌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1.细胞培养: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购于北京协和医院。2.合成HPSE AS-ODN,序列为:5′-GGC TTC GAG CGC AGC AGC AT-3′;无义寡核苷酸(nonsense oligodeoxynucleotide,NS-ODN)作为对照。3.实验分组:AS-ODN组(用脂质体将HPSE AS-ODN转染Panc-1细胞),NS-ODN组(用脂质体将NS-ODN转染Panc-1细胞),对照组(未转染)。4.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转染后HPSE mRNA表达的变化。5.Western印迹法:检测转染后Panc-1细胞HPSE蛋白表达的变化。6.MTT法:检测转染后Panc-1细胞相对存活率。7.Transwell侵袭室方法:检测转染后Panc-1细胞的体外侵袭力。结果1.AS-ODN组HPSE mRNA和蛋白表达受到明显抑制,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61.90±1.66%),体外侵袭细胞数(个/视野)明显减少(60.00±9.309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NS-ODN组HPSE mRNA和蛋白表达未受到明显抑制,细胞存活率无明显降低(93.70±4.68%),体外侵袭细胞数(个/视野)无明显减少(240.75±9.358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靶向AS-ODN抑制人胰腺癌细胞HPSE mRNA和蛋白的表达。2.靶向AS-ODN抑制人胰腺癌细胞体外生长。3.靶向AS-ODN降低人胰腺癌细胞的体外侵袭力。第叁部分:乙酰肝素酶反义寡核苷酸对人胰腺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目的观察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SE)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deoxynucleotide,AS-ODN)对裸鼠人胰腺癌细胞皮下移植瘤生长和基因表达的影响作用。方法1.细胞培养: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购于北京协和医院。2.合成HPSE AS-ODN,序列为:5′-GGC TTC GAG CGC AGC AGC AT-3′;无义寡核苷酸(nonsense oligodeoxynucleotide,NS-ODN)作为对照。3.建立裸鼠人胰腺癌细胞Panc-1皮下移植瘤模型:BALB/C雄性裸鼠15只,6~8周龄,体重18~22g,由湖北省防疫站动物中心提供。每只裸鼠于背部皮下接种0.2ml细胞悬液(Panc-1细胞浓度为1×10~8/ml)。4.实验分组:随机分为AS-ODN治疗组(皮下注射AS-ODN 10mg/kg体重),NS-ODN治疗组(皮下注射NS-ODN 10mg/kg体重),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2ml/只)。隔日瘤体内注射1次,共10次。5.治疗结束后断颈处死裸鼠,剥瘤称重,计算抑瘤率。6.采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HPSE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AS-ODN治疗组裸鼠人胰腺癌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平均瘤重为1.860±0.5052(g),抑瘤率为36.9%,其HPSE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NS-ODN治疗组裸鼠人胰腺癌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未受到明显抑制,平均瘤重为2.768±0.6154(g),抑瘤率为6.2%,其HPSE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靶向HPSE的AS-ODN对裸鼠人胰腺癌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和基因表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本实验结果为临床应用HPSE AS-ODN治疗胰腺癌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佚名[5]2003年在《《解放军医学杂志》2003年(第28卷)主题词索引 (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文中研究指明数字和字母9 顺维甲酸  9 顺维甲酸对肺鳞癌细胞生长、分化及凋亡的作用 (张世国等 ) 2 8(1) :731 型人免疫缺陷病毒 中国汉族人SDF1 β编码区新多态性位点初步研究 (刘明旭等 ) 2 8(4 ) :30 5Caspase 1 Caspa

汪素文[6]2004年在《乙酰肝素酶反义寡核苷酸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在体外实验中,通过观察乙酰肝素酶(HPA)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人胃腺癌细胞株SGC-7901细胞HPA-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胃癌细胞的抑制作用;通过观察AS-ODN诱导SGC-7901细胞的凋亡及与凋亡调控基因p53、bcl-2、Survivin表达的关系,探讨其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的可能性及其机制;通过观察AS-ODN对细胞间粘附分子CD5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2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抑制胃癌细胞的作用机制。 方法 根据HPA的基因序列设计互补于mRNA起始密码区的反义寡脱氧核苷酸(AS-ODN),并设计与其碱基组成相同,但碱基顺序随机排列的无义寡核苷酸(NS-ODN)作为对照。寡核苷酸序列行硫代磷酸化修饰。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不进行转染)、脂质体对照组(转染时只加脂质体)、NS-ODN组(以脂质体转染NS-ODN)和AS-ODN组(以脂质体转染AS-ODN)。根据预试验结果,在以10μl/ml脂质体转染的情况下,选择0.2、0.4、0.8μmol/L为终浓度进行实验。按照脂质体介导法将HPA反义寡核苷酸转染已培养处于对数生长期的SGC-7901细胞,在37℃,5%CO_2培养箱中培养,24、48、72小时后收集细胞,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转染前后细胞

陈奎生[7]2004年在《乙酰肝素酶与食管鳞癌浸润转移的关系及体内外抑制乙酰肝素酶蛋白、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乙酰肝素(heparan sulfate,HS)又称硫酸肝素蛋白多糖(heparan sulfate proteoglycan,HSPG)是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和细胞表面的生物大分子,是基底膜(basement membrane,BM)的主要构成成分。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是一种葡萄糖苷酸内切酶,可水解乙酰肝素侧链与其核心蛋白相连的糖苷键,直接破坏ECM和BM,释放并激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等生物活性分子。研究表明,乙酰肝素酶主要分布于胎盘、脾脏、淋巴结、胸腺、骨髓及活化的T、B淋巴细胞等免疫组织和细胞内,在胚胎生成期、创伤愈合、组织修复和炎症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生理作用。在肿瘤形成和进展过程中,瘤细胞有效地“劫持”了上述正常细胞的功能,并可能发生类似于血管损伤反应时,从激活的血小板中释放出乙酰肝素酶,进而使炎细胞渗出并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分裂等分子机制来介导肿瘤的浸润、转移和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郑州大学2004年博士研究生论文乙酸肝不酶与食管鳞癌误润转移的关系及体内外抑制乙酸肝素酶蛋白、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 近年来,先后有乙酞肝素酶在乳腺癌、大肠癌、肝癌、前列腺癌和淋巴瘤等多种肿瘤组织中表达的报道,发现在发生浸润或转移的肿瘤组织以及高转移的癌细胞株中乙酞肝素酶均呈高表达;有转移癌的动物和黑色素瘤脑转移病人血清乙酞肝素酶含量、活性及表达亦增加;将乙酞肝素酶全长基因导入非浸润的淋巴瘤细胞系EbT并接种到裸鼠肝脏后,转移及致死能力明显增强。另外,有学者将乙酞肝素酶反义寡核昔酸及其抑制剂硫酸海带多糖等应用于抑制乳腺癌等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研究,证明硫酸海带多糖可明显抑制乙酞肝素酶的表达及肿瘤的浸润和转移。 食管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河南省是高发省份,其浸润、转移又是引起食管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对食管癌浸润、转移机制的探讨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虽然国内外有关乙酞肝素酶与肿瘤细胞浸润、转移关系的研究己有不少报道,但乙酞肝素酶与食管癌浸润、转移关系的研究仅有1篇相关文献,且只用了Rl飞PCR一种方法对癌组织及正常食管勃膜中乙酞肝素酶的表达进行了检测。为进一步探讨乙酞肝素酶表达与食管癌浸润、转移的关系;寻求早期检测食管癌浸润、转移的指标及寻找抑制食管癌浸润、转移的有效方法,本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及RT-PCR等技术系统地检测了54例高发区食管鳞癌组织、22例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54例正常粘膜中乙酞肝素酶的表达情况;采用PCR方法对54例食管鳞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清中乙酞肝素酶基因进行了检测;采用RT-PCR方法检测了54例食管鳞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中乙酞肝素酶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完整细胞原位杂交等方法检测了食管癌EC97O6细胞中乙酞肝素酶的蛋白表达及mRNA表达,同时研究了塑纵左乞翌迁生胜塑鲤立以工一一一乙酞肝素酶抑制剂硫酸海带多糖和乙酞肝素酶反义寡核昔酸对Ec97o6细胞中乙酞肝素酶表达的影响;用乙酞肝素酶抑制剂硫酸海带多糖分组处理培养的EC97O6细胞及用乙酞肝素酶反义寡核昔酸分组转染培养的EC9706细胞,分组注入裸鼠皮下,在裸鼠体内构建食管癌移植瘤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食管癌移植瘤组织中乙酞肝素酶及与乙酞肝素酶作用相关的u队和VEGF的蛋白表达情况。通过以上实验,试图阐明乙酞肝素酶表达在食管癌浸润、转移中的意义;乙酞肝素酶反义寡核营酸和乙酞肝素酶抑制剂对乙酞肝素酶的抑制作用。为进一步探讨食管癌浸润、转移机制及食管癌浸润、转移的阻断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本实验分为以下四部分。 第一部分食管鳞癌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其正常薪膜中乙酞 肝素酶蛋白和基因表达的研究 方法 1.采用免疫组化SP技术对54例食管鳞癌组织、22例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和54例正常食管组织中乙酞肝素酶的蛋白表达进行检测。 2.采用原位杂交、RFPCR等技术对54例食管鳞癌组织、22例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和54例正常食管组织中乙酞肝素酶的基因表达进行检测。 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经SPSSIO.O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计算阳性率,计量资料用采用又士s表示;阳性率之间的比较采用扩检验(ehi一square)及Fisher确定概率计算法;两组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t一test);两组以上均数的比较用方差分析(ANVOA);两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采用相关分析。显着性水准a二0.05。郑州大学2004年博士研究生论文乙酸肝幸酶与食管鳞瘩汉润转移的关系及体内外抑制乙酞肝素酶蛋白、葵因表达的实验研究 结果 1.转移组的癌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正常组织中乙酞肝素酶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0%(21/21)、80.00%(8/10)和0.00%(0/21);无转移组的癌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正常组织中则分别为:36.36% (12/33)、33.33%(4/12)和0.00%(o/33)。两组间癌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两两相比,差异均有显着性(癌组织P<0.01;不典型增生P<0

参考文献:

[1]. 端粒酶催化亚基和PinX1基因在食管癌治疗中的生物学意义[D]. 樊祥奎. 山东大学. 2014

[2]. 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对食管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细胞生长的影响[J]. 樊祥奎, 严瑞华, 李毅, 林乐胜. 中国癌症杂志. 2005

[3]. 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对食管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细胞生长的影响[D]. 樊祥奎. 青岛大学. 2004

[4]. 乙酰肝素酶反义寡核苷酸抑制人胰腺癌细胞侵袭力的实验研究[D]. 高军.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5].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3年(第28卷)主题词索引 (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J]. 佚名.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3

[6]. 乙酰肝素酶反义寡核苷酸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D]. 汪素文. 山东大学. 2004

[7]. 乙酰肝素酶与食管鳞癌浸润转移的关系及体内外抑制乙酰肝素酶蛋白、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D]. 陈奎生. 郑州大学. 2004

标签:;  ;  ;  ;  ;  ;  ;  ;  ;  

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对食管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细胞生长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