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州林业中心医院 四川都江堰 611800
【摘 要】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应用16排螺旋CT诊断的价值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定向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4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42例患者的CT影像诊断结果及影像特点。结果 42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发生于胃部18例,小肠部位14例、结肠部位8例、腹膜后2例。病灶直径处于2.4~15.4cm。14例患者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另28例患者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肿块增强动脉期呈散在斑片样中等强化,静脉期呈明显强化。结论:16排螺旋CT能够较准确定位胃肠道间质瘤情况,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值得进一步应用推广。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螺旋CT;诊断路径;价值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patients application 16 row helical CT diagnostic.Methods of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3 to February 2013 admitted of 42 patients with 42 patients were analyzed the CT imaging diagnosis.Results in 42 case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18 cases occurred area 14 cases,8 cases were 2 cases.Lesions in the 2.4 ~ 15.4 cm in diameter.14 patients morphological rules,28 cases with irregular shape.Conclusion:16 row helical CT can accurately,provide objectiv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further promotion.
[key words]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piral CT;Diagnostic path;The value of
为进一步分析螺旋CT应用于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本研究针对性选取了我院2013年6月以来所收治的4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定向实施了16排螺旋CT扫描诊断,对42例患者CT影像表现进行了深入分析,现将研究结果具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4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4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年龄区间为24~68岁,平均(43.8±11.8)岁。患者临床主诉症状为:28例上腹部疼痛饱胀患者、12例腹部肿块患者、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例便血患者。所有患者均于知情同意情况下,实施CT检查。
1.2 诊断方法
采用用GE Light Speed 16排螺旋CT机实施患者腹部平扫及增强扫描,所有患者均于检查前6h禁食,扫描前15min给予800~1000ml温水口服,充盈胃肠。引导患者取仰卧位,扫描区从膈顶至耻骨联合水平,42例患者均于平扫后实施动静脉双期扫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增强方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由前臂静脉注入70~100毫升60%的优维显,输注速率保持2.0~3.0ml/s,注射后30秒与60 S分别扫描,扫描范围能够根据患者病变位置确定,设定层厚10 mm,层间距5mm,扫描电压设置为120 kV,电流设置为120~260 mA;经螺旋扫描之后,将原始采集数据实施0.625 mm减薄,并将所获取图像数据应用图像处理软件ADW 4.1重建,将原始减薄图像作多平面重建及最大密度投影算法处理,选出最终供诊断使图像[1]。由此分析患者病变大小、部位、形状、强化情况等指标,并将CT征象同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
2 结果
本研究所纳入4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肿瘤部位出现在胃部18例,其中,胃窦部8例、胃底小弯部2例、胃后壁部6例、胃底部2例。肿瘤出现在小肠部患者共计14例,其中十二指肠部位8例,空肠部4例,回盲部2例。肿瘤出现在结肠部患者8例,腹膜后2例。42例患者病灶直径分布为2.4~15.4cm,其中≤5cm患者12例,>5cm患者30例。14例患者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另28例患者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平扫患者中密度均匀者10例,不均匀者32例;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存在不同程度强化,均匀强化12例,不均匀强化30例。静脉期增强明显高于动脉期。影像学CT根据瘤体与胃肠道壁的关系可将本研究中42例患者肿瘤划分为4型:其中粘膜下型11例,肿瘤从粘膜下向腔内生长,蒂同管壁相连,CT显示为基地同胃肠道关闭相连,向腔内生长。基间壁型患者10例,CT影像显示肿瘤同时向腔内外生长。浆膜下型肿瘤9例,CT影像显示肿瘤从浆膜下向壁外生长,呈外生型。胃肠道外型肿瘤12例,肿瘤起源于胃肠道管壁以外的腹内其他部位,CT影橡显示为腹腔内孤立的软组织肿块。本研究中,除1例患者术中发现周围淋巴结转移,CT扫描未能显示外,其余患者CT诊断指标同手术所见均相吻合,确诊率达97.61%。
3 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类胃肠道间叶组织源性肿瘤,隶属于发病率相应较高的一类消化道肿瘤疾病,具有着潜在的恶变倾向,尽早给予患者诊断治疗处理,客观而必要。但是基于患者早期并无临床特异性表现,患者往往于发病阶段出现上腹疼痛不适、腹胀、腹部肿块、消化道出血等情况,然而因腹部位置多为人体重要器官聚集区域,医者难以根据患者病情描述,对不适症状来源及性质作出准确判断,所以单纯凭借患者临床症状表现,难以作出定性诊断,易引起误诊情况,最终影响患者的后续治疗[2]。但是从影像学层面来讲,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具有着相应的影像学特异性表现,所以当前凭借现代CT影像技术,为患者预后治疗提供科学的参照依据,具有着相应的临床适用性。
当前,伴随现代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16排螺旋CT的临床应用也日趋广泛,实践证明,通过16排螺旋CT腹部扫描,能够对胃肠间质性肿瘤患者的肿瘤部位、形态、大小做出定向反应,从而确定肿瘤侵犯范围、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实现胃肠道间质瘤的明确诊断,为患者预后治疗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3]。所纳入42例胃肠间质性肿瘤患者的CT影像资料可见以下几个方面主要特征。(1)胃肠间质瘤于CT平扫下多呈类椭圆形、类圆形及不规则的软组织密度肿块。(2)肿瘤越大,形态不规则者,越趋向于恶性,本组中42个肿瘤病灶直径处于2.4~15.4cm,其中病灶<5cm患者12例,平扫下,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多呈稍低密度影,少出血坏死征象,增强扫描动脉期多呈轻度、中度均匀强化,少数呈明显强化,门脉期延时强化。其中,极低度恶性患者6例,低度恶性患者2例,中度恶性患者4例。而>5cm患者30例,肿瘤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晰,多呈现分叶状,与周围组织分界不够清晰,密度欠均匀,内多见出血坏死及囊变。肿瘤坏死同胃肠道相通时,见水或气体充填影,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30例患者中,呈中度恶性14例,高度恶性16例。(4)低度恶性多表现病灶明显强化及均匀强化,高度恶性表现多为病灶不均匀强化及不明显强化[4]。
由此可知,应用16排螺旋CT能够清晰的显示获取患者病灶部位、形态、大小、强化表征等信息,为胃肠间质性肿瘤患者的良、恶性分级诊断提供客观依据,同时也能够为患者预后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林韶波.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附44例报告)[J].浙江临床医学,2013,(8):1170-1171.
[2]陈广源.多层螺旋CT诊断胃间质瘤的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3,14(2):103-106.
[3]银小辉.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诊断[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3,11(1):28-30.
[4]张晓鹏.胃肠道肿瘤新辅助治疗疗效的影像学评价[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3,16(5):401.
论文作者:罗光明,李小英,邓暑芳,李春艳,戴叶花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1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24
标签:患者论文; 肿瘤论文; 胃肠道论文; 间质论文; 螺旋论文; 影像论文; 病灶论文; 《航空军医》2015年1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