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当代青年心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论文,心态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 (1999)08-0088-05
一、当代青年心态特征
青年心态,指的是当代青年这一群体中大多数人的情感与意识状态,是当代青年这一群体中大多数人在某种程度上特有的共同心理特征,是由他们共同的存在条件——他们的成长环境和条件(成长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新时期)引起的。当代青年心态特点有:
1、崇尚自我,主体意识强。 和改革开放以前的青年缺乏独立人格和个体意识,总是被动地服从集体、服从组织,为社会无私奉献,将自我消溶在群体之中不同,当代青年思考问题和行动的出发点是“自我”。首先,他们主张应该为自己而活。他们认为,以前的人们总是为国家、为社会、为父母、为子女、为别人而活,唯独不是为自己而活。而这种情况是不合理的,应该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其次,他们主张“个性独立、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实现、自我负责”,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过自己选择的生活。他们欣赏这样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行为往往是深层心态的折射。从现实生活我们可以发现,八千多万农村青年离开他们熟悉的故乡,来到陌生的城市打工、经商。可能他们的动机是为了赚钱,可是这也是他们为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自己的地位而自己作出的选择。城市青年中有辞职下海经商的,有选择做一个自由职业者的,数以万计的青年希望通过公务员考试做一名国家公务员,许许多多的青年跳槽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许许多多的人出国、考研,希望借此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自己选择婚恋对象,决定自己的婚姻大事,这些都体现了当代青年崇尚自我,自主意识增强的心态特点。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1996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你的工作奋斗目标是什么”时,52.38%的青年选择了“实现自我价值, 得到社会承认”。当问及“您信奉的人生信条是什么”时,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在乎别人的议论”的青年比例为42.55%,位居所有选择之首。 在另一项调查中,在回答对“致富、获得社会地位、按自己的意愿生活和为社会利益而工作”这4个生活目标的看法时, 赞同“按自己的意愿生活”的比例最高,达70%。这些数据充分地说明了当代崇尚自我,主体意识增强的心态特点。当代青年不但希望自我选择、自我实现,按自己的意愿生活,还十分重视这方面的权利。有学者作过青年权利意识调查(注:《青年研究》95年第5期。 )结果发现:青年认为最重要的权利排序依次是选择自己生活方式、消费者权益、调动工作、婚姻自主权、公开自由发表个人意见、选举权、给单位领导提意见等。值得注意的是有部分青年把“自我”理解成“唯我”,只顾自己,不顾他人,极端的个人主义。
2、务实和功利化。与改革开放以前的青年追求崇高理想、 鄙视金钱不同,当代青年更讲求实际,更为关注自身的状态和现时的利益。认为不可预知的未来是遥远的,甚至是虚无缥缈的,今世的、眼前的东西才是最实在。当代青年强调人首先应对自身、对家庭、对现世负责,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实惠、优越的、丰富的生活。
务实和功利化心态特点表现在:(1)对政治生活的态度。 当代青年在评价政治对象、政治事实,尤其在评价改革时,不是关注改革本身,而是关注改革对自己利益的影响。对改革是否满意,以及满意的程度如何,将主要取决于青年在深化改革进程中自身所获实际利益的大小。据中国社会调查所1996年在九城市进行《当代中国青年状况调查》,当代青年最关心的三项改革:住房改革(49%),医疗、养老保险制度改革(36.5%)和物价改革(13.4%),都是和自身利益很相关的改革。(2)人生幸福观。中国社会调查所1996 年在九城市进行的《当代中国青年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当代青年认为人生最幸福因素有家庭温暖(28.3%),身体健康(20.8%),事业成功(13%),有知心朋友(13%),自由自在(8.7%),有钱(7.4%),较高贡献(3.6%), 受尊重(3.4%),从数据上看,当代青年关心的是自身、家庭、 朋友和事业成功,这表现了青年的务实性。(3)对金钱的态度。 据宁维卫等1995年对我国青年进行的《当代青年道德观念的调查》结果显示,当代青年注重金钱的力量,对金钱的态度更加现实了。(4 )择业态度。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1994年所作的一项调查,当问及“你选择职业时最重视的因素是什么时”,选择“收入待遇好”的青年占23.52 %(位居第二);选择“有发展前途”的占26.96%(位居第一)。 这也表明了当代青年心态务实和功利化的特点。(5)对待工作的态度。 一项大型调查中,被调查的职业青年在确认“能促使你更加努力工作”的20个因素时,选择靠前10位的因素依次为:增加个人收入,个人能力得到充分发挥,适合自己的专业兴趣,个人工作不受约束,个人成就感,自己有公派出国机会,提高个人福利待遇,晋升个人职位,解决个人住房,个人获脱产接受教育的机会。这说明,在相当一部分职业青年中,务实和功利心态倾向很强。(6)对待婚姻的态度。当代青年择偶时, 感情、貌相、社会经济地位都受到重视,既想要爱情,还要兼顾物质条件,以情投意合作为唯一的择偶标准的青年不多。但当问及“是否会为金钱与一个自己并不爱的人结婚时,尽管明确回答不会的占大多数(55.3%),10.9%的人回答“可以为了金钱而与一个自己并不爱的人结婚”,另有33.8%的被调查青年在“金钱”与“爱情”这一矛盾的两难选择中显得不知所措。全国11省的两万多名青年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九十年代影响家庭和睦的因素一是情感,二是性格,三是经济,四是兴趣爱好,五是事业,六是子女。经济因素占据了一个显著的地位。这也说明了当代青年心态中务实和功利化这一特点。
青年对金钱的态度
项目 改革前赞成 改革后赞成
有钱能使鬼推磨 11.8%27.5%
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43.3%51.9%
钱是身外之物,无需过分追求 44.9%13.0%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青年有为获得个人利益无视道德的想法。一项调查表明:少数青年(11.2%)认为“商品经济关系里的行为,不能用道德来评价、约束,重要的是获得最大利益”,另一项调查表明,有一成以上的北京青年以及近一成的广州、上海青年同意采用非法手段去发展个人事业是无可非议的。
在对待腐败的态度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1994年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相当多的青年(53.61 %)表示如果行贿能解决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自己肯定会(18.82%)和可能会(34.79%)行贿,而明确表示自己“肯定不会”(12.59%)和“不会”(12.20%)行贿的仅占(24.79%)。由此可见,一些青年可能为了个人利益,无视道德法律,采用实用主义态度处理问题。
3、竞争进取。当代青年不屑于过平平淡淡、 按部就班的田园式的生活,他们渴望在社会舞台上一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
据宁维卫等人1995年对我国青年进行的《当代青年道德观念的调查》结果表明,当问及到哪些道德观念更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时,选择最多的项目有“自信自强、竞争进取”(65.5%)和“遵守契约、讲求信用”(31.1%),这说明当代青年锐意进取、渴望竞争的心态特点。
当代青年不仅锐意进取、渴望竞争,而且他们崇尚以能力为本位的竞争。据调查,青年认为影响自己前途的首要因素是自身能力(43.9%),机遇(31.3%),家庭背景(11.8%),领导对自己的印象(8.6%)。许多青年在为以后的竞争作准备。许多青年重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训,学外语、学电脑、学会计的青年比比皆是。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1994年调查,无论城市青年还是农村青年,都把“读书学习”摆在首位。在回答“您的业余时间通常是怎样度过的?”时,城市青年选择“读书学习”占33.26%(位居第一)。 农村青年选择“读书学习”占31.55%(位居第一)。
4、开放。当代青年乐于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时尚, 对新鲜事物采取宽容而不是排斥的态度。他们对新的东西有一种天然的敏感。
当年青年开放心态最突出的表现是对于私人生活领域的事情如性关系,选择独身生活、离婚、试婚和未婚同居、老年人再婚等显示出较出宽容的态度。据北京青少年研究所对北京青年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当代青年对性关系持比较开放的态度。40.3%被调查青年认为,男女间只要存在着爱情,是否有合法的婚姻形式无所谓。所有调查者中有51.5%的人认为“恋人间的婚前性行为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如果已经结婚又与他人发生婚外性关系时,在这种情形下,仍然有24.7%的被调查者认为“如果是基于爱情就肯定。”另有18.44 %的人认为“如果其丈夫或妻子能容忍,别人就不能干涉。”在对待独身和独身者的态度上,25.77%的青年认为:“独身者生活得很潇洒、自由,令人羡慕”,24.7%的人认为“这是一种新的婚姻生活方式”,35.1%的青年认为:“这是当事人的私事,不要干涉”。女性青年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比男青年更加开放,如女青年认为“独身者生活得很潇洒、自由、令人羡慕”的比例是31.5%,比男青年的同一比例高出12个百分点。对待未婚同居的态度上,赞同同居的青年的比例高于反对的青年的比例,完全不赞同的比例(男性为5.7%,女性为6.0%),远远低于非常赞同的人的比例(男性为12.4%,女性为23.3%)。在对待老年人再婚的态度上,22.2%的青年认为“为了使老年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做子女的应鼓励老年人再婚”,有36.4%青年认为“老年人有选择自己婚姻的权力,子女不得干涉。”
5、重过程轻结果。当年青年注重的不是生命的意义, 而是生命的存在方式,他们并不执著于为什么活着,而津津于怎样活着,他们关心的不是生活的目的,而是生活的过程。从当代青年重视休闲、追求刺激、追求新的时局、重视物质享受,赞同“能挣会花”、“拼命地工作,尽情地玩”等观念来看,这种心态可见一端。最能表现这种心态特点是当代青年认为恋爱与婚姻是可以分开的,恋爱的结果不必一定是婚姻。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据北京青少年研究所对北京青年进行的一项抽样调查,39.2%的青年同意“恋爱的结果不必一定是婚姻”, 29.1%的青年持无所谓的态度,只有31.7 %的人不同意“恋爱的结果是不必一定是婚姻”这一观点。
玩和消费,只要尝试过、奋斗过、努力过,即使失败也不后悔是另一种注解,同样都是想让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丰富多彩。值得重视的有些青年在享受生活时,追求轻松、自由、潇洒,少了一些责任感,不愿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6、矛盾冲突。当代青年矛盾冲突表现在:(1)物质目标和精神目标、实际利益和道德义务、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相互冲突。(2 )收入与风险。当代青年既想要高收入、又不愿承担过多的风险。 马青1995年底在浙江省进行了一项博士生调查(N=256), 研究者根据数据分析指出:“当代博士生以内在价值的自我实现为目标展开其特征,奋斗人生是其人生价值观的主导。在现实生活中,博士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受到多方的冲击,因而呈现出矛盾。在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知识与金钱、理想与现实、追求事业与弃学经商之间,博士生的人生价值取向面临矛盾、犹豫甚至两难选择的困境。”
二、原因分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代青年以上种种心态特征的形成与他们所处的时代,他们成长的环境和条件有很大的相关:
1、神圣的失落与世俗化。文革结束后, 党和国家开始了拨乱反正工作。拔乱反正,就是拔林彪、“四人帮”破坏之乱,批评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回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上来。经过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对文革的揭批,毛泽东在文革中犯有严重的错误成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这样毛泽东从人们崇拜的“偶像”变成了现实中的“人”,相应地,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等共产主义理想受到严重冲击。神圣的失落,一方面,使得人们不再盲目相信、服从,开始了对过去的社会历史的怀疑和反思,对过去价值观念的重新评估。反思中,青年首先是经历了“红卫兵运动”和“上山下乡运动”的一代人首先发现了“自我”。“痛苦的经历给予我们一个重要的发现,这就是‘自我’。被愚弄和抛弃的现实,在社会底层的的苦苦挣扎和空怀理想的无望奋斗,对于青春、命运和前途的普遍思考和追悔以及‘四人帮’导演的一幕幕篡党夺权的丑剧,迫使许多人痛苦地自问:在为社会理想的奋斗中我获得了什么?……我们从小接受的价值观告诉我们,个人应当无条件地溶化在社会和集体之中,但这时我们已不再愿信奉那种价值观,我们开始把‘我’从社会、从权威的意识中分裂出来,认识和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自己的价值、理想和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注:见《青年研究》86年12期。)潘晓的一封公开信在《中国青年》1980年第5期发表,信中提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人是不是自私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对不对,引起不少青年对人生的大讨论,讨论的结果是“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实现”在青年中引起巨大的震动。另一方面,神圣的失落,使得人们失去了精神支柱,精神无所寄托,有些人思想混乱,分不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有些人干脆走向了虚无。在他们眼里什么人类前途、祖国命运、什么主义和理想统统是假的,唯有自我最实在。他们不再严肃地对待理想和人自身存在的价值,并把这种不严肃的“无所谓”态度直接渗透在他们的生活中,他们变得玩世不恭了。当他们失意时他们就开始调侃和嘲弄一切神圣崇高的事物。于是社会上弥漫鄙薄一切价值的空气。
改革开放前,我们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割裂开来,把集体利益、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极端化,并用之否定个人利益的合理性,甚至把对个人利益的正当要求说成是个人主义,又把个人主义与资产阶级道德划上等号,进行过分的批判。这使得人们正当的利益需求受到压抑。“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136页。)。随着改革开放、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物质利益。
由于突出政治,推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人们的脸上被牢牢地戴上“革命化”的政治面具,使得人性扭曲、异化。“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当时巨大的政治压力和精神奴役下,各种虚假的‘思想汇报’和‘坦白交待’满天飞舞。那些真诚而愚昧的‘交待’‘交心’变成了一部分人整治另一部分人的罪证,而更多人貌以伤心的‘悔过’假象,却完全出于被迫,成为‘蒙混过关’的形式。”(张抗抗《无法推诿的责任》)建国后一连串的政治运动,如反右斗争和文革,给许多人造成了伤害,多少家庭因为要和反革命分子划清界限而被弄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同时,由于错误地推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经济建设遭到各种政治运动的冲击和破坏,人们的生活水平很低,特别在广大农村,人们连穿衣吃饭这些基本的需求都得不满足。此外在“穷则革命富变修”的思想指导下,人们正常的情感需要和物质需要,都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人情味”和资产阶级的奢侈糜烂的生活方式而受到批判。随着拨乱反正,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向了经济建设,人们告别了“乌托邦”、从责任、使命、义务、理想的重负下解脱出来,倾注于自己的物质利益、现实生存和生活享受。
当代青年生活在这种环境,无疑要受到他们的影响,务实性和功利性心态增强了。
2、西方文化的影响。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 中国打开了国门,西方的文化艺术、价值观、生活方式随之悄然而至。西方价值观是建立在个体本位基础上的,追求个人成就和个人利益。自由、平等、幸福、正义、责任是其基本价值范畴。由于青年还不够成熟,不能理性、客观地对待西方文化价值观念,一方面,西方价值观唤醒了青年的自我意识,自我选择、自我实现、自我奋斗的观念增加,自由、平等、民主意识增强。另一方面,导致一部分青年“个人至上”的极端个人主义、“主观任性的”极端自由主义、只顾自己不管别人的极端利己主义等等。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1)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过去,青年就业完全由国家包起来, 由国家分配工作,缺少择业自由,而且青年找了一份工作,就有了一个“铁饭碗”,随着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劳动就业实行聘任制,大学生毕业后自谋职业,社会上下岗、失业的人增多,政府机构精简,公务员分流,这些使当代青年意识到今后没有什么铁饭碗。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机会增多,青年择业自由增多,使得当代青年自谋职业有了可能、这些使得当代青年主体意识增强。
(2)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过去,我国实行的是供给制、 福利单位化,个人的生老病死、住房等都由单位包起来,随着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福利开始社会化,个人要掏钱越来越多。看病,个人要掏一部分钱,住房,以后要自己买,孩子教育费用越来越多,这些使当代青年意识到金钱的重要,他们的心态功利化了。
(3)市场经济强化了青年的竞争意识、主体意识、功利意识、 进取意识等观念。市场经济的本性是以个体为本位的自主性经济,建立在不同的利益主体对自己利益的关心上,生产什么商品,生产多少,这些都得由你决定,后果也得自己负责,这强化了人们的主体意识。
市场经济是市场化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有自己的内在属性和一般特征:①追求效益;②等价交换;③平等竞争;④全面开放。市场经济是以追求利益,追求最大化的目标,这无疑会增强人们的物质利益观念,同时,也可能引发“拜金主义思想”。
市场经济的首要条件是选择自由:自由生产、自由消费、自由择业、自由迁徙,这会无疑增强人们的自由意识和权利意识。市场经济具有以交换为媒介的属性。“商品天生是一个平等派”,就要求不同商品持有者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自愿地、等价地进行交换。商品经济的交换原则培养着人们的自由、平等意识。“平等和自由不仅在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交换中受到尊重,而且交换价值的交换是一切平等的自由的生产的决定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集[上]第197页), 经济生活产生的这种自由和平等的要求破坏了一切等级观念,使人们真正意识到了自己的价值。市场经济中,人们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为了不让自己失败,必须积极进取、奋斗,竞争,唤起了人们的开拓进取的精神。
4、各种价值观念(新与旧、中与外)的并存和冲突, 传统价值观念体系的衰落和新生价值观念体系的还不明晰,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一种多元化、复杂化、无序化状态。就引起了青年心理上的困惑与迷惘。当青年难以确立人生的意义时,他们也就不执著于生活的意义了,因为世俗生活已经给他们提供了各种机遇和渴望;由于这个时代的多变,他们不相信什么东西永恒,因此,他们重视过程而轻结果。
5、由于我们正处于转型时期,旧的体制尚未完全消失, 还在发挥作用,新的体制尚未能完全确立,社会处于一种失范状态。社会仍存在一些丑恶现象,如腐败现象,不正之风泛起,假冒伪劣盛行,社会风气败坏,分配不公。由于青年人正处在自我发展阶段,对改革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认识上缺乏深入的分析判断,不能辩证地看待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当美好的愿望和现实社会相脱节时,便产生了困惑、怀疑、甚至悲观、失望、情绪麻木、淡漠等心理状态。特别是分配不公问题,利益或收入的差距的扩大主要不是通过劳动者在“本职岗位”上的“多劳多得”实现的,主要不是那些在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中有较大贡献的人先富起来。部分先富的起来的人是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源优势,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而致富,这使得广大青年产生了相对的剥夺感和和受挫情绪,损害了青年勤奋工作的意愿、助长了青年的无责任感倾向。使得一些青年蔑视一切伦理规则的限制,不再相信道德原则,对集体主义、无私奉献、勤劳致富等信仰产生怀疑。他们又觉得自己无能为力,于是一部分青年采用适应社会的实用主义态度,同流合污。一部分青年不愿意放弃良知,采取消极冷漠的态度。他们中流行着“一无、二没、三拉倒”的口头禅。一无就是无所谓;二是没劲,就是干什么都觉得没劲;三拉倒就是一切都拉倒吧。
上面,我们简要分析了当代青年的心态特征及它们的形成背景。我们可以发现当代青年的心态大体上是积极的,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但是当代青年中存在的一些不良心态,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责任感淡化等不容忽视。为此,我们必须深化改革,逐步解决仍然存在的腐败、不正之风、假冒伪劣盛行,分配不公等社会问题。同时,要加强对青年的引导,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道德观;加强青年工作,及时了解青年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的需求,他们的困惑、苦闷。和他们沟通,了解他们,关心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