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业风云变幻,民营快递风险加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快递论文,风云变幻论文,民营论文,风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0年至2007年,我国快递业务年均增长达到30%。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全国从事快递服务的法人企业已达到2422家,从业人员达到22.7万人,2007年我国快递行业的收入达380亿元,增长速度超过25%,高于第三产业的平均水平。
目前有三方势力在争夺中国快递市场——中国邮政、国际快递巨头和民营快递公司。中国邮政主要以异地快递为主,外资快递主要经营国际快递,而民营快递主要是同城业务,但是这一泾渭分明的领域划分今后将越来越不明显。
中国邮政按照企业化、市场化目标,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新机制,不断增强快递专业的活力。2006年,中国邮政与阿里巴巴集团进行战略合作,在电子商务快递、网上银行、网上支付汇款、网上开设店铺等方面展开合作。
2007年8月,北京邮政在全国首推信筒同城快递即信筒同城快件业务。此项业务是对窗口收寄、上门揽收之外邮政同城快递收寄服务的一种补充,使普遍服务与商业化服务得到有机融合。
广州邮政针对邮政快递部门的揽收力量不足,揽收效果不能完全满足客户的需求这一现状,委托“7-Eleven”便利店代收寄EMS邮件业务,以补充邮政自身网点不足。开创了邮政快递揽收网络与社会连锁经营网络合作的新模式。
近几年,外资快递巨头对国内快递领域循序渐进式地渗透扩张,令邮政和民营快递的领地正面临新的“入侵者”。
因合作而分享资源,又因分手而独享资源,这成了外资物流巨头“中国攻略”的路线图。
2006年3月,联邦快递收购中方合作伙伴大田。之后,不仅在国际快递业务上获得了独身,还将大田遍布国内89个地区的快递业务经营资产收入囊中。
同样,UPS用1亿美元从中外运“换”得中国23个城市的快递业务控制权。
TNT并购民营企业华宇后,拥有了国内最大的公路运输网。
如今,联邦快递在中国已三易伙伴,后者越变越小,更容易控制。
外资物流巨头独立后,更是步履轻盈:一边抢占核心城市;一边垄断航线。
在“独身”之后,无论是DHL、FEDEX还是UPS,都开始把重点转向了在中国的网络布局,除了收购若干网点之外,巨头们开始为网点够建一个联结彼此的“大本营”——转运中心。
对于利润丰厚的国内快递业务,外资快递切入显然势在必行。
2007年6月,联邦快递宣布,正式进军国内快递服务市场,推出国内限时服务,试图凭借网络与技术优势成为国内快递业务的老大。
2008年5月,中外运敦豪在中国内地的首家零售旗舰店在上海开业。该经营方式为中外运敦豪在国内首创,主要服务个人客户和商业中心附近的公司客户。
与此同时,“虎口夺食”也在外资企业间展开,UPS通过与海南航空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扬子江快运合作,借助后者的网络打入华南市场,使原本几乎垄断华南市场的联邦快递倍感压力。
面对利润丰厚、需求旺盛的快递市场蛋糕,民营快递公司却表现出一些畏缩犹豫。
一些民营快递尽管发展不错,却不敢加大投资,有的甚至“待价而沽”。为什么?因为绝大部分民营快递企业还处在法律的灰色地带,他们面临的不是发展问题,而是生死问题。他们看不到确定的未来。
“未来不确定”,这种状况在我国民营快递业由来已久,尤其是新的《邮政法》历时8年,却迟迟不能出台。2008年6月修改稿已经出到了第十稿。对民营快递公司最关心的——邮政专营范围问题,在第十稿中仍没有明确的量化规定。但根据第十稿的表述,邮政专营范围问题将由国家邮政局来确定,并适时修改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