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胆囊的生理功能是什么?
胆囊位于右侧肋骨下方、肝脏后方,是梨形的囊袋结构,生理功能包括:①储存胆汁。饥饿时,胆汁储存在胆囊内;进食后,胆汁由胆囊排出,既能促进消化,又能缓冲胆道压力。②浓缩胆汁。胆汁中含有大量水和电解质,经胆囊黏膜吸收后返回到血液中,只留下有效成分储存在胆囊内,颜色从金黄色变为棕黄色或墨绿色,酸碱度从碱性变为弱酸性。③分泌粘液。胆囊黏膜每天分泌黏液20ml,用来保护胆道黏膜,避免接触胆汁造成侵蚀和溶解。④排空。人们进食3-5min后,食物经十二指肠时,产生缩胆囊素,促使胆汁排入十二指肠,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维持正常的消化功能。
2.胆囊切除后对人体的影响
胆囊切除后,对人体有哪些影响呢?第一,胆囊具有复杂的化学和免疫功能,是对胆汁进行存储和浓缩的重要器官。胆囊切除后,无法形成高浓度的胆汁,患者进食脂肪类食物后,会导致消化不良、吸收减慢,甚至出现腹胀、腹泻。第二,胆囊切除后,无法对胆汁进行储备,原本胆汁间歇性排入十二指肠,现在只能持续性排入十二指肠,会增加反流入胃的机会,诱发食道炎、胃炎等。第三,在动物实验中,胆汁酸会提高结肠癌的发病风险,人体切除胆囊后,肠粘膜的增殖活动变强,结肠癌发生率比正常人高出45倍。第四,胆囊切除术对手术医师的技术要求高,操作不当很容易损伤邻近器官,例如胆管、肝脏、胃部、肠道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也会影响患者的预后。
3.胆囊切除术后的饮食禁忌和要点
(1)术后早期。术后胃肠胀气,消化系统的功能没有恢复,应该严格禁食禁水。按照手术方式、患者体质的不同,禁食时间一般为6小时-3天,在此期间可以静脉补液。待排气功能恢复,可以给予流食,例如米汤、豆浆、牛奶等;然后变为鸡蛋羹、菜泥、面条,直至恢复普食。食物以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丰富、清淡低脂、易消化吸收的为主,加快创面愈合。
(2)术后3个月内。从出院到术后3个月之间,不能直接恢复原来的饮食,应该有一个缓慢过渡的过程。这个期间的饮食,遵循少食多餐、低脂原则,每天进食5-6次,且进食不宜过饱,严格控制脂肪摄入量。食物最好选择半流质的软饭,例如粥类、汤类、豆腐、鸡蛋等;多吃低纤维的蔬菜,例如番茄、胡萝卜、角瓜;肉类要低脂,例如鱼肉、鸡胸肉、猪瘦肉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还要戒烟戒酒,少吃对胃肠具有刺激性的食物,例如葱姜蒜、烧烤类、油炸类等。
(3)术后长期。术后3个月,经过过渡期患者的饮食基本恢复正常,可以一日三餐,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注意保护肝脏功能。在膳食结构上,坚持低脂肪、低胆固醇、高蛋白,饮食宜忌如下:①每餐控制在7-8分饱,减少热量摄入,保持合理的体重。②不挑食,荤素搭配,少吃肥肉和肉汤,做饭时提倡使用植物油,禁食动物内脏。③适当补充低脂牛奶、豆制品、菌菇类,弥补动物蛋白摄入不足的情况,少吃坚果类,例如瓜子、核桃、花生等。④每日食用蔬菜量为300g,水果至少2种,能改善机体代谢,减少胆固醇形成。⑤严格戒烟戒酒,会增加肝脏负担,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可多吃粗粮,能促进胆汁排泄,例如小米、玉米、燕麦等。⑥烹调时以蒸煮炖、小炒为主,避免烧烤、烟熏、油炸,不吃或少吃产气食品如土豆、甘薯、豆类。
4.胆囊切除患者的食疗方
(1)芋头肉丝粥。材料有鲜芋头100g、瘦猪肉60g、玉米面100g。首先芋头去皮、洗净、切成小块,瘦猪肉切丝备用;然后锅内加适量水,水开后撒入玉米面;最后加入肉丝,小火煮成粥,五成熟时加入芋头块,煮熟即可。饮用时每日2次,可以长期食用。芋头肉丝粥中,芋头调中益气、软坚散结;猪肉滋补肾阴、润泽皮肤;玉米营养丰富,能调中健脑,适用于胆囊切除术后腹胀、消化不良的患者。
(2)山药大枣粥。材料有山药150g、大枣9枚、大米100g。首先将山药洗净、去皮、切成小块,大枣和大米洗净备用;然后锅内加适量水,放入大枣、大米小火煮成粥;最后在五成熟时加入山药块,煮熟即可。饮用时每日1-2次,可以长期食用。山药大枣粥中,山药健脾益肺、滋肾固精;大枣补中益气、养胃健脾,适用于胆囊切除术后腹胀、腹痛的患者。
(3)鲤鱼白术粥。材料有鲤鱼250g、炒白术50g、花椒20g、粳米250g。首先锅内放入花椒、炒白术、生姜、适量水煎煮,取其药汁备用;然后将粳米洗净,放入锅内加入药汁、白糖、葱白,以及适量清水,直至粳米煮熟;最后加入鲤鱼片,煮烂熟后喝粥。鲤鱼白术粥,具有温中散寒、健脾利胆的作用,适用于胆囊切除术后腹痛、腹胀、食欲不振、大便稀的患者。
综上所述,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疾病的有效手段,术后由于生理功能改变,会对生活和饮食产生一些影响。文中指出患者术后的饮食禁忌和要点,介绍了几个有效的食疗方,希望促进患者病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
论文作者:刘丽萍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7
标签:胆囊论文; 胆汁论文; 术后论文; 患者论文; 大枣论文; 芋头论文; 山药论文; 《航空军医》2019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