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艺术的归宿论文

语言艺术的归宿

◆张 炜

□ 语言,不只是一个使用工具,还是我们的母语,是我们的母亲,支撑了一切。它的末路,会演变为整个人类的危机。

□ 生命对健康、对美与力的执着追求是与生俱来的,其创造力、表达力以及创造的那种欲望,至始至终伴随着,只要生命还在,人类对语言艺术至美至高的追求就不会死亡。

试样和试剂:所用赤铁矿矿物经摇床重选获得,全铁品位为68.51%。采用纯度为99.80%的石英,通过手工破碎后,采用陶瓷球磨机磨矿后,采用筛子和旋流器将磨矿产品筛分出0.037~0.074 mm的粒级做试验。硫酸亚铁(提供Fe2+)、三氯化铁(提供Fe3+)和氨水(提供OH-)均为分析纯。

“语言艺术”是一个至大命题。谈到它,首先会想到文学,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文学集中体现了语言的艺术,显示了语言的最大魅力。但“语言艺术”这个概念远比文学要宽泛,两者不是同一个命题,只是非常接近。

现状

当代阅读不仅变得空前方便,而且给我们带来一种压迫力,因为可读的东西太多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年轻的时候要读一本好书很难,精神生活同物质生活一样匮乏,上了大学才有了图书馆,情况好了一点。那个年代有一种阅读的饥渴感,一本好书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辗转许多人才来到自己手里,看完了再传给别人。越是不容易得到的书籍越是渴望,千方百计要去分享一场语言的盛宴。那时没有电视、网络、手机这些东西,只有少量报刊、书籍和广播,所以就会想方设法寻找那些稀少和珍贵的好书,在这些语言文字的描述中,可以读到最生动的故事、最有趣的人物、最独特的思想,了解那些遥远和未知的人是怎样生活的。当时连收音机都属于奢侈品,所以文字的阅读几乎成为那个时代的人们娱乐、消遣和求知的主要途径。

随着书写工具的演变,人类的文字记录变得越来越容易,文字本身也越来越简化,这是人类对自身的一个解放。人是语言动物,语言获得了解放,其创造力也就成倍地增长,信息沟通和传递就更为方便、迅捷,而语言记载传播力的提高,使人类文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无论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建立信任感是最重要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因为一旦失去信任感便不可挽救,后患无穷。所以确立语言艺术的崇高地位,不仅是写作者和阅读者的事情。十三亿人口当中必然有一流的语言艺术家,这样的呈现者部分出现在视野里,部分却遮掩于阴影中。因为出版物太多,书籍和网络的海洋中,第一流的书写也会淹没。网络上风起云涌,简直是文字沙尘暴,在这样的情势之下寻找第一流的语言艺术,是一个难题。第一流的人物往往不会站在聚光灯下,因为他专心于非常精致和深邃的艺术创造,是一种极为内向的工作,不是通俗和大众化的,在短时间内很难与大多数人达成共识,所以在许多时候,大艺术家更需要经受时间的慢慢浸泡。

目前不仅是童书,大量成人书更是粗制滥造,语言俗腻,故事大同小异,价值观不健康,更缺乏高阔的思想境界,缺乏灵魂的力量,不能震颤心灵,让读者普遍失去兴趣。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干脆不看,只满足于碎片化的阅读,成为休闲或娱乐的一种方式,或来点心灵鸡汤,读完扔掉。碎片化阅读的盛行,意味着人们对语言艺术失去了信任,对寻找好读本失去了信心,不再认为那种寻找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另一种表现就是更多地选择阅读远处的书,这与大范围寻找值得信任的食品是一个道理。许多读者开口便是福克纳、海明威、马尔克斯、米兰·昆德拉、博尔赫斯等,如数家珍,能说出一长串外国作家的名字。这些西方现当代作家的确是太有魅力了,读这当中的杰作,感觉笼罩在一片芬芳之中,那就是书香。它让我们领略到奇异和深度:一个人怎么可以把语言艺术经营到这种程度,翻译过来依然魅力不减,迷人的文字充满磁性,给人以巨大的享受,且无法遗忘。即使再老旧一点的西方经典,像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普鲁斯特等,至今魅力未减。

一个嗜读的人,想把他吸引住很难,文字的破绽、疏忽、粗浅,难以逃脱其眼睛,他们会紧紧地抓住好的文字。可见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是不可取代的。

我们有无数写作者,这其中肯定有了不起的人物,正安坐在某个角落里。这就需要阅读者不再盲从,不再听从市声:嗡鸣于市声,即意味着平庸。因为缺少深邃与精微的文字,很容易找到乌合之众。文学审美最忌讳广告,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

4.血矛线虫病。尸体极度消瘦,切开下颌间隙水肿处,流出淡黄色液体,皮下脂肪胶胨样变性,真胃、小肠黏膜呈卡他性、出血性炎症,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肝脏呈淡黄色,胆汁稀薄,前3个胃内积满食物,胃黏膜坏死、脱落;第4 胃内空虚,黏膜大量脱落,胃壁发炎、溃疡,寄生大量淡红色、线头状寄生虫。

当下的文学写作如此浮躁、拥挤、混乱,人们对语言艺术就有了一种不信任感。这如同目前人们对食品达成的共识:各种各样的添加剂、农药残留、有害物质,使大家都不太放心了,有人在阳台这样狭窄的空间里也要种点菜蔬,想法给小孩买些进口食品。因为他们对市场上的一部分食品失去了基本的信任。这个信任很重要,语言艺术也是同样的道理。比如有些儿童读本,不仅文字粗糙浅显,插图拙劣无趣,而且价值观也有问题,它们宣扬物质主义、暴力,推崇逞强和任性,歌颂什么胜者为王之类。有些家长只好买遥远之地的经典。

真正的语言艺术等待“大读者”。大读者并不比一个大作家更廉价和更容易。艺术判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大读者需要超乎常人的领悟力、洞察力,因为有时候大家都说好的一个作品,并不一定就好。一流的语言艺术要通过勤奋阅读、敏锐感悟和准确判断才能发现,虽然费力,但却值得。如果找到了令人着迷的当代作家,他又恰巧与自己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或许他已八十多岁,而读者只有三十岁,他们仍然处于同一时空。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激动人心的大事。千万不要与之擦肩而过,而要因此心怀感激。这真的是一件大事。《托尔斯泰传》的作者艾尔默·莫德是一位英国作家,与托尔斯泰有过密切交往。他曾说过一段让人久久难忘的话:住在莫斯科,晚上出来的时候,看到这个欧洲城市的灯火像蜂巢一片,茫茫夜色里,一想起托尔斯泰就在这其中,立刻有一种安慰和安全感。他回忆那个夜晚,这样写道:“在80年代和90年代,莫斯科至少有一家住宅(托尔斯泰家),那里各种类型各种状况的人们在一个人的影响下会聚在一起,这个人身上没有任何卑鄙的东西,他在最黑暗的反动时期,保持着一颗充满希望的心和一个燃烧着的信念,即邪恶的事物绝不能持久,当前的罪恶不过是暂时的。”在当年俄罗斯无边的夜色里,有那么一户人家,有那么一个人,许多文化人经常到他那里去,团结在这所房子的周围;就因为有了他,大家才不觉得绝望。所以莫德说:“这种状况决不是一件小事。”

然而近两三年的情况有所变化,一些网络垃圾已经传到了西方,据说还有了一点市场。人性中有些东西是一致的,即追求轻松、娱乐,得过且过和不求甚解的下滑,总有快感。一个文明古国输出这些,有人不仅不感到可耻,还感到了荣幸和自豪。去欧美,在飞机火车地铁上,会发现他们那里看手机的人比我们少得多,读杂志也很少,大多数人在读书。他们通过书籍打发时光,这已不是简单的阅读习惯,而是一种生命品质的差异。在我们这里,人们已经不知道能否在有生之年看到整个社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点绝望。如果说手机作为一个工具还可以原谅,那么由它所引起的某些好奇心,对人类则是一个致命的损耗,我们都成了被网络、被现代技术裹挟和捆绑的人质。

语言艺术不像绘画和摄影那么具体,正如人们说莎士比亚:“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深度的阅读中,读者把自己的人生阅历、生活经验、感悟力、想象力全部调动起来,参与其中,开拓着语言的思想和审美空间。表面看来语言艺术很单调,不过是由一些符号和词汇组成,然而这种组合因为别致精粹和深不可测,终成为一种最深奥、最了不起的心灵艺术。虽然音乐也葆有巨大的想象空间,但是却表现出极大的模糊性,作为思想和艺术的载体有着难以克服的局限。而文字在讲述故事、表达思想时既清晰又模糊,并在一个恰当的刻度让读者参与。每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的特点与长处,作以比较,是为了说明语言艺术的价值。

中国语言艺术的现状,就是期待建立普遍的信任感。语言垃圾湮没大半,致使大量文字变得没有分量,似乎全都可以远离和舍弃,每个人都想耳根清净,不是先睹为快,而是速速离开。这种厌恶的心理是空前的。我们亲手毁掉了纯正典雅的汉语言文字,毁掉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语言的基础。这是由我们自己长期“努力”的结果。毁掉语言,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2)金门花岗闪长岩与钦杭成矿带中侏罗世与斑岩-矽卡岩-热液脉状铜金多金属矿床有关的钙碱性花岗闪长岩类可能具有相同的成岩成矿背景,加强其与区内成矿关系的研究,对指导区内下一步找矿具有重要意义。

源头

语言艺术的产生与成长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伴随人类诞生,先有记事符号、图画,慢慢发展演变成文字和语言。语言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它是人类在生存中缓慢培植、累积和孕育而成的。《诗经》是中国语言艺术的源头之一,共三百多首,由“风”“雅”“颂”三部分构成,主体“风”有一百六十首,占去总数的一半还多。“风”是什么?“风”是广布流传于辽阔区域里的民间文学,是人们在劳作、祝祷、集会、欢庆时的即兴歌唱,逐渐形成一些固定曲调,形成“风诗”的最初面貌。那时官方娱乐比较单调,周王朝派遣采诗官摇着木铎游走于乡野村间,把口头传唱的民谣俚曲的歌词与曲调记录下来,带回宫廷,进行选择和改编,这就是后来《诗经》中的“风”。

作为源头,它是从民间口耳相传开始的,是来自生活和劳动一线,来自社会各个阶层。过去认为《诗经》中的“风”是底层大众歌唱劳动和爱情,用于欢乐和节庆,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控诉剥削阶级和社会不公,抒发心中的不平与愤怒等。这种解读有点过于社会化道德化。实际上“风”的创作者不仅仅是劳动人民,可能还要包括当时的社会各阶层,贵族与知识人等都参与其中。这种创作是集体行为,而非个人创造。“诗三百”中的《小雅》大多是当时知识分子的作品,其中可以窥见“风”的影响。《大雅》和《颂》是宫廷御用文人的创作,主要记录了周朝先人的筚路蓝缕,有史的性质;还有一些用于庙堂祭祀和庆典的歌词。

《诗经》中艺术性最强、语言最高妙、内容最感人的部分就是“风”,这部分诗歌在漫长的时空中经过了无数人的修改,具备了无限完美的可能性,是人类语言艺术的瑰宝。“风”是民间文学,不是通俗文学。通俗文学是个人作品,民间文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风”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成就,它来自人类生活劳动、战胜自然、求得生存的创造过程。这部分高妙传神的文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宫廷文人的个体创作,而这些个体创作虽有自己的特点,并且对民间艺术有过汲取、提炼、概括和模仿,但总的来说还是缺少前者鲜活的野性和生气。

我的离职或多或少也受了这事影响,觉得华为制度太不讲人性,再加上一些其他因素,我的离开多少带着情绪。可以说,那时我看华为,偏颇而片面。

汉语言艺术的另一个源头,就是伟大的个体创造,即《楚辞》。《楚辞》产生于湖南湖北一带,主要由屈原所作,部分作品像《九歌》《天问》等,可能由屈原搜集整理、加工和定稿,仍然打上了鲜明的个人烙印。如《离骚》,一般认为是屈原个人的作品,拉开了中国文人个体创作的最为绚烂的序幕。由《诗经》到《楚辞》,见证了从星光灿烂的群声合唱,过渡为才华横溢的个体创造的艺术演变。

《诗经》是一部伟大的诗歌总集,是中华民族最早、最美的咏唱,但我们从中无法找出一个有名有姓的作者。从屈原开始,才诞生了独立的诗人,让我们相信个体也有至高至美的创造,也会结出丰硕的语言艺术之果。《诗经》和《楚辞》这两脉源头活水,在中华大地上流淌了两千多年,影响了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歌,影响了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也影响了后来所有的汉语言文学写作。

发展

汉语言艺术在诞生之初,不仅是《诗经》《楚辞》,就是诸子百家的辩理说难、治国论道、表现思想的文字,都具有无穷魅力。有人说文章不读秦代以后,既指秦代以后的典籍被歪曲篡改了,也指各种原因造成的文字庞杂与膨胀,其质地不再坚实了。这其实正是语言文字发展的一个规律。我们的祖先最初创造了表意符号,然后又发明了少量的文字,慢慢由几百个增至几千个。像甲骨文、钟鼎文、籀文,开始近似图画,古怪难认,类似于古代西亚人的泥板文书。再到后来才发展到用竹简和绢帛等记录文字,比起陶片、龟甲、兽骨、泥板等书写工具,已经是很了不起的进步了。

现代生活变得极为丰富多彩,纸质印刷品已经是巨量生产,但好的读本却依旧难寻,过去是物以稀为贵,现在需要披沙沥金。回到具体的语言艺术层面,能够深深吸引人、打动人的,却永远是极少一部分,它不但没有增值,反而变得越来越难寻觅了。现在的读物以各种方式呈现,整个语言的繁衍、印刷数量之巨,超乎想象。尤其是电脑和手机屏幕,排山倒海一样涌出的各种各样的文字与图像,使碎片化阅读成为一种常态,进而化为习惯,占用了人们的大量时间,每个人的脑海中都堆积了大量的文字垃圾。杰出的文字让人废寝忘食,心心念念久久回味,当然会影响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现在可读的东西很多,个别文字读起来也觉得有点意思,不过看完就忘,根本记不住,也不会再回头去找。因为它们没有触动灵魂,没有撩拨到生命的敏感部位,不会让人牵挂,是一些可有可无的文字。

这本书将一年级教材分为“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话”“快乐读书吧”五部分内容,每一部分的论述都聚焦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指导。曹老师把她的理性思考上升到理论,把教材的本质揭示给每一位读者。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体悟老师提出的阅读教学策略,颇有收获。

语言,不只是一个使用工具,还是我们的母语,是我们的母亲,支撑了一切。它的末路,会演变为整个人类的危机。

从今天的文字状态就能看出,沿这种发展演变的轨迹,用不了多久文字就会自残自废,走到另一个极端。前些年一个作家写得再快,一天只能写三四千字,保持这种速度写一个月,把缜密的思考化为语言艺术,一个月也将多达三万多字。而今的电脑敲字,一天敲一万字,连续工作几个月,就出现了一个巨量。这种状态下的文字质地是怎样的,可想而知。人类的运思速度是一定的,如果超过了一个度,自以为最顺利、最慷慨激昂、最流畅的那些段落,自以为才华横溢、文思泉涌,绝妙的喷薄而出,似乎笔速赶不上脑速,可实际上仍然只是一场轻浮。语言记录演变到今天这种状态,已经非常危险,这不是简单的写作速度问题,也不是经营文字的态度问题,而是涉及整个人类与语言的关系。因为人类不可能剥离语言而存在,语言是人类的生命,它是人类区别于自然万物的一个根本标识,是作为万物灵长的依据。语言毁坏至此,人类也就毁坏至此。

(3)另外通过时区图谱分析还发现,2006-2017年我国老年人运动干预研究领域的焦点沿着体育锻炼—健身气功—体质—骨密度—太极拳—心理健康—风险认知—群众体育—人口老龄化—认知功能—认知老化—体育管理—平衡能力的方向发展,反映出该研究前沿整体上由体育锻炼方式对老年人影响的调查研究转向太极拳、健身气功等特定运动方式对其的实证性研究;由关注老年人的体质状况向心理健康、认知功能和身体素质的转变。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不只是身体功能下降,还有心理问题日益增多。近些年颁布有关老年人的文件中,多次提到要重点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

我们打开声像器物的传播界面,经常会发现一堆根本不通的语句,字幕上滚动的字词错得一塌糊涂;翻阅报刊,满篇常有不通的节段,“的”“地”“得”不分,乱用标点已是常态。这种状况痛心是小事,它实际上显示了可怕的生存状态。语言艺术则是一种更高的标准,现在却连文从字顺都做不到。这样对待自己的文字,对待安身立命的根本,多么危险。所以今天出现的许多社会问题,从语言表征上就能看得清楚。语言危机正是一切危机的基础。有人会说电视、电脑和网络手机之类是西方的发明,它带来了全球的问题。诚然如此,但是仍有些区别。比如说在欧洲,并没有我们这样严重的铺天盖地的网络垃圾。与一位欧洲朋友讨论网络文字,对语言的毁坏,对优秀文学的淹没等问题,他说在他们那儿还没有,或没有形成这么严重的危机。他们认为网络、报刊与书本一样,都不过是语言的载体,无论在哪里发表,都应该严肃苛刻地对待自己的文字。如果网络传播更快捷更广泛,那就应该更谨慎地去对待才是。

我们的文学阅读一定不能忽略当下,而是要努力发现当下,找到一个能触动灵魂的当代作家,读懂他的全部文字,进入他生命和艺术的世界。我们似乎能望见他的神态,嗅到他的气息,在他思想之光的烛照下,爱护和厚待自己。人生不过百年,经历多少事情是一定的,而追随一个特别丰富的生命同行,将是一件极其了不起的事情。

人们怎么了?难道一定要毁于电子阅读、毁于手机?手机占用了我们大量的时间:面对面交流的时间、一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时间、深入阅读和思考的时间、仰望星空和行走大地的时间,它控制和屏蔽了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让肤浅平庸的碎片不停地倾入脑海,窒息感官,侵蚀生命,让我们庸碌麻木地与它共生共存,使认识力、思考力、判断力遭到不可逆转的破坏。如果说个体长期沉浸于电子网络,变得漂浮、浅薄、膨胀,没有定力和信仰,终日惶惶不安、醉生梦死,那么由个体构成的社会将会怎样?民众的精神状态就是整个社会的状态。所以今天无论发生什么都无须奇怪,因为我们从失去语言开始,失去了完整。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皆有正反两面,有利必有弊。秦代以后篆字固定下来,书写工具和材料较易获得,语言表达也就开始铺张,渐渐失去了节制。稍晚于《诗经》的《楚辞》已经有所膨胀,诗句和篇幅开始变长,到了汉赋便是“铺采摛文”,华丽奢靡,形式大于内容。随着东汉造纸术的发明,文字越发不再精细凝练。《诗经》《楚辞》和诸子百家的文字极其节俭、苛刻和讲究,因为当时如果不能极度地凝练,记录起来就得耗费极大的气力,一篇稍长的文字要使用不知多少捆竹简。史载秦始皇每天要审阅大量奏章,竹简一车车地搬到那儿,他抱着竹简哗哗翻看,不仅是一个智力活,还是一个体力活。而对于写作者,洋洋万言需要消耗多少体力,这就迫使他们不得不惜字如金,让每一个语言颗粒都变得坚实饱满。后来有了纸笔,有了打字机,有了电脑和网络,语言文字的繁衍就变得不可收拾,无限膨胀,突破了一个度,最后变为垃圾,变为文字的沙尘暴,铺天盖地。

归宿

语言艺术将走向何方?它的归宿究竟在哪儿?网络文字的沙尘暴吹个不息,势头不减,文字垃圾的雪球越滚越大,使人恐惧而看不到希望。但是我们还需要一个乐观的心态,因为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走向反面,一切都会盛极而衰。纵观语言文字的历史,不用追溯久远,仅从发明了报纸和杂志之后,中外已经印刷品泛滥。以法国为例,雨果和左拉时代就涌现出大量的报纸、刊物之类,并有大量通俗读物,但是流芳百世的语言艺术的瑰宝,也不过屈指可数。可见语言艺术的精华由人类的智慧和心血凝聚而成,总是不可多得的。十九世纪的法国也有许多人担心海量的报纸等印刷物、一些娱乐品会覆盖、淹没严肃的语言文字,但最后的结果怎样我们都是知道的。人类语言艺术的瑰宝与人类世界同在,它的消失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人类再次回到冰河期,回到茹毛饮血的时代。

这几年,广州市以“好教育进行时”为抓手,推动各区基础教育提升质量、打造特色的做法,推动了广州杏坛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可谓“无边风景一时新”,此“一时”就是指“好教育进行时”,此举有以下几点特别值得点赞。

当芪骨胶囊的药物成本在1.11~1.20元间变动时,当其他参数值不变时,ICER的变动范围在34 989.08~45 410.94。当芪骨胶囊的药物成本选取了最小值1.11时,芪骨胶囊方案和仙灵骨葆胶囊治疗方案所需的总成本分别为1 917.93元和1 428.44元,有效率为99.72%和98.32%,ICER为34 989.08。当芪骨胶囊的药物成本选取了最大值1.20时,芪骨胶囊方案和仙灵骨葆胶囊治疗方案所需的总成本分别为2 063.73元和1 428.44元,有效率为99.72%和98.32%,ICER为45 410.94。

生命对健康、对美与力的执着追求是与生俱来的,其创造力、表达力以及创造的那种欲望,至始至终伴随着,只要生命还在,人类对语言艺术至美至高的追求就不会死亡。

几百年过去,无论东方西方,纯粹雅正、最高最美的那部分语言艺术历久弥新,不仅没有消亡,而且仍然在生长,总量也在增加。再看那些同期盛行与风靡的文字,现在已无人注意。没有记忆,没有传递,没有津津乐道,没有研究、引用和欣赏。要想了解它们,就必须去专门的图书馆和资料馆,翻阅积满厚厚尘埃的老报刊。大部分早已去了应该去的地方,那就是语言的垃圾场,时间的河流将其冲刷得无影无踪。所以,别说是分分秒秒都在刷新的网络文字,就是现在出版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纸质书,终将被埋进历史的尘埃,剥蚀和消解。当然,这其中还会包括一部分被时代潮流所遮蔽、湮没的优秀文字。

每个时代必有极少数人,因为杰出而非凡的劳动,他们所创造的光芒四射的语言艺术,被记录和保存下来,成为一个时代的保存。语言艺术的归宿,就是不多的作家、不多的书,这一切等同于时代,并代表了这个时期人类文明的最高水准,成为整个时代的标志。这是语言艺术的一个必然归宿,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在人类社会中,有各种各样的劳动创造,比如科技工作者探索世界的本质、生命的奥秘,太空技术、天体研究,都是伟大的创造力,是一些了不起的领域。因为地球和太阳自有寿命,未来的人类不能坐以待毙,需要挣脱有限走向无限,那么空间技术、天体物理学等研究就非常重要,它关系到未来的人类。有人说二十亿年之后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但是二十亿年人类就一定能完成星际穿越?还有医学方面的创造,它攻克了一些难以治愈的病症,延长了寿命,这是一个可以看得见的巨大的人类福利,既有很强的道德基础,又有可操作性,是无比高尚的事业。这些非常伟大的人类创造中,还有一项意义稍差一点的,就是满足人类衣食住行所需要的物质生产,是提高生活质量,这也是一件要做的事情。所有这些人类的创造和劳动都具有无可争议的价值。

一个国家做好经济便能投资科研,增强国力,改善民生,这都是人类社会的一些目标。但最终的归宿还是人类的文明,因为各国、各民族之间最后比较的还是文明的高度,只有最高的文明才能激发和保证强大的创造力。有了语言,人类的创造力才开始飞跃,才与动物有了最大区别。没有语言,人类就失去了生存和创造的基础,没有信息交流、没有联想、没有科学研究、没有空间技术、没有医学发展,没有生活中所需要的一切。人类的一切创造品质,都依赖于语言的品质。

曙光金铜矿二期尾矿库水力旋流器的选用需要结合选矿厂的处理能力。对应选矿厂的日排放尾矿干量为14 812.5 t/d,对应的小时尾矿排放量约为617.2 t,对应年排放尾砂总量为V年=348.6×104 m3,对应小时流量约为440.15 m3/h。根据颗粒分离的临街粒度计算公式:

语言文字由基本的使用工具,进步到一种艺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高低,衡量一段历史创造的伟大与否,也要看它语言艺术发展的高度。虽然语言艺术不能像物质成果那样简单而直接地被消费和使用,比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雨果的《悲惨世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鲁迅的《野草》等,既不能入口裹腹,也无法用来居住,但它们象征着一个民族在一个历史时期的生命能力、一个民族的心灵力量,决定着这个民族在一切方面的创造强度。所以,人类文明的最终归宿就是语言艺术,这是一个至高的指标,也是一个至高的区别。

目前中国处于一个科技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但如果我们丢掉了汉语言艺术这个最苛刻、最艰难的标准,毁坏它而不是使之生长,那么这个时期所有的物质成果都将是脆弱的。语言艺术的发展和保存是最困难的,人类发明了火药、造纸、火车、飞机、宇宙飞船等等,发现了圆周率、勾股定理、万有引力、相对论等等,这些科技成果一概得贮存和记忆,后人可以踩着牛顿、爱因斯坦这些巨人的肩膀继续攀登,然而文化与艺术却很难积累与进步,因为它是生命中最深奥最厚重、最复杂最难解的东西,带有某种神秘的宿命色彩,也是人类文明旅程最终的抵达之地。像古希腊哲学、莎士比亚的戏剧、东西方的古老史诗、中国的《诗经》《楚辞》和诸子百家等等,都是后人无法逾越的高峰。再比如中国唐朝的李白杜甫,这些奇妙的语言艺术,都是无法复制的。

(1)系统配套与模块化供应不足。从世界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整车厂商面向全球进行采购,并改变了零部件的采购策略,从过去的单个零部件采购发展为对零部件进行系统采购,要求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对零部件进行集成并形成模块化供应。这就要求零部件企业投入人力、物力进行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未来那些没有形成系统和模块化生产的企业将被被淘汰或者被一级配套企业整合,市场将向具有模块化供应能力的一级企业集中。从湖北省汽车零部件的现状来看,具有一级配套供应能力的企业较少,集成生产能力不足。

所有语言艺术的进步与积累,都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伦理道德层面的积累也同样如此。物质与科技就不是这样。道德伦理层面的东西,前人认为正确的,还可以被后人推翻。比如我们不停地“打倒孔家店”或“尊孔”,不停地树立与推倒,讨论哪些是精华可以尊崇,哪些是糟粕必须剔除,一直在不停的变化与取舍、舍弃和重拾中折腾着。

我们思考语言艺术的归宿,无论面对多么极端化的语言混乱和文字垃圾,仍然应该怀有希望和信心,要坚信规律,相信它将在属于自己的安息之地存在,其代表人物和创造物都在那里。不要太气馁。读那些最值得读的经典,它们的创造者虽然不在了,但伟大的文字还在。最重要的是找到与我们同时代的那些杰出者,这些人不会因为与我们同处一个时代,因为过于切近而变得廉价。千万不要和他们擦肩而过,虽然遇见是一件困难的事。

作者单位: 山东省作家协会

标签:;  ;  ;  ;  ;  

语言艺术的归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