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外包与产业结构升级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外包论文,研讨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服务外包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的一个新的经济现象。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和知识进一步数字化和标准化,这使得服务业的生产过程可以通过生产地的重新配置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实现规模经济。跨国公司为了改进服务质量、优化财务结构、专注于核心业务等,把企业金融分析、采购、营销、售后服务等外包出去。那么,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怎样抓住服务外包的发展机遇,提升产业结构,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为了推动这方面的研究,《经济研究》编辑部和《产业经济研究》编辑部于2007年10月21日在南京财经大学联合主办了“服务外包与产业结构升级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社科院、江苏省社科院、江苏省发改委、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国内重要研究机构、政府部门和重点大学的60余位专家学者代表,围绕服务外包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及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颇有价值的见解。
一、服务外包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宏观机制
与会专家学者们主要从服务外包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服务外包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路径、发展服务外包的条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20世纪后半期以来,通讯和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变化使传统上难以贸易的服务业也变得可以贸易。对于发达国家来说,通过服务外包,不仅可以利用全球的廉价生产要素,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而且可以实现产业的全球战略配置,获取全球战略性资源,从而能够把其财力和精力专注于高知识密集、高技术密集产业或产品的生产,加快发达国家的结构升级。同时,服务外包还可以增加发达国家的福利,如外包增加了发达国家对欠发达国家低工资劳动力的利用,从而通过成本节约增加了其盈利能力。成本创新,利润增加,也给发达国家企业提供了改进产品和服务的激励。随着创新速度的加快,外包就能创造出足够的收益去抵消发达国家的工资衰减,而且,欠发达国家利用廉价劳动力生产的商品也会使发达国家的民众受益。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服务外包则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服务业只有在工业化后期才会得到快速发展的规律,发展中国家可以在本国第二产业不发达的情况下,通过承接服务外包,加快服务业的发展速度,产业结构实现“三二一”。江苏省发改委朱晓明副主任还以印度“世界办公室”的诞生为例做了说明。
学者们还进一步指出,服务外包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不是整体推进,而是逐步推进产业或产品价值链的某一环节的升级。因为国际服务外包所体现的是全球产品内分工,从而产业升级不是表现为产业的整体和完整的价值链升级,而是表现为某一价值链的某一功能、某一生产阶段、某一工艺流程、某一技术特征的升级。
还有专家指出,为了获取发达国家的企业的战略性资源,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也可以向发达国家的企业发出有关高端服务业的外包订单,以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竞争性资源。如南京大学刘志彪教授以奇瑞汽车向发达国家发包其研发服务为例,指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也可以是发包者,发达国家的企业愿意承接这种外包业务的关键,在于它必须处于垄断竞争或者竞争较为充分的市场。
有些学者还从实践工作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发展国际服务外包的条件,这些条件主要包括:第一,发包企业是有一定实力的国际企业,发包地可以在境外也可以在境内,这是发展国际服务外包的充分条件;第二,拥有一批承接转移的企业,是发展国际服务外包的必要条件;第三,互联网是发生离岸外包的直接载体;第四,适用人才是国际服务外包发展的关键;第五,诚实守信是国际服务外包发展的首要条件;第六,交易成本低、商务成本低是发展国际服务外包的重要因素;第七,拥有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高效、便捷的软硬环境是发展国际服务外包的重要条件。
二、服务外包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微观机制
与会专家学者主要探讨了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企业承接服务外包来实现微观结构的优化,探讨内容主要包括发展中国家产业的被动升级和主动升级、发包企业与承包的服务链协同重组、服务外包过程中企业的利益分配等问题。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在国际外包和接包的过程中,发达国家的企业会把技术标准、产品规范、功能参数、管理经验等大量的显性和隐性知识,通过人员、信息等交流,转移或溢出给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因此主动积极地承接国际外包业务,是发展中国家企业产业被动升级的最佳手段和最低成本的途径之一。但是这种被动的升级,也会形成发展中国家被俘获的价值链,从而有可能被锁定在低端,获取不均等的全球化收益。但刘志彪教授认为,服务业外包的发展规模和水平,是发包者提供技术、管理技能等的函数,即只要服务业外包的发展规模和水平达到一定的临界点,发包者与承包者之间的能力不对称现象,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得到缓解或者相对均衡,发包者控制市场的力量就会发生演变,其利用市场势力压榨供应商的能力就会有所下降,从而有利于承包者在承包关系中形成较强的议价能力,形成产业发展中的某种主动性,如加速技术和管理技能的学习速度,在收益分配上获得更有利的主动性地位等。
一些学者指出,服务外包是发包企业与一系列的承包企业服务链的协同重组过程,只有通过服务链的重组、联动与合作,才能促进接包国的微观结构优化,进而推动生产者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最终接包国实现建立高端“世界工厂”与“世界办公室”的目标。南京财经大学的高觉民教授以业务流程外包为例,对服务外包中的协同重组过程做了详细探讨。
还有学者进一步探讨了服务外包环境下企业的利益分配与国际竞争力问题,认为企业家要素具有以隐性知识(know- how)为主的知识结构,其作为要素的调配者和整合者,是不确定性市场条件下最重要的不确定性因素,往往成为打破旧的竞争结构的颠覆性力量。因此,在发展服务外包过程中,企业家要素是我国企业构建国际市场势力的核心主体。要充分发挥企业家要素的潜能,通过服务外包,结合并购、战略联盟等组织创新手段,进行“开放式创新”和“协同创新”,构造和强化国际市场势力,这是我国企业走出“微笑曲线”底端的有效途径。同时,在发展服务外包的过程中,企业也要通过增强对国际市场渠道的控制力,缩短与终端市场的距离,消除国际市场的“隔层”效应,来获取国际市场势力。如南京财经大学石奇教授指出,我国企业应该通过建立国际战略联盟,借用海外销售网络、自建海外营销渠道,向价值链下游拓展、并购海外服务品牌,快速拓展海外渠道等,增强对国外市场渠道的控制力。
三、服务外包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实现路径
与会专家学者主要探讨了我国企业承接服务外包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承揽的服务外包业务在不断增多,虽然对产业结构升级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有:(1)发展水平不高。大多数企业只具有低端供给能力,缺少国家品牌。与印度等国相比,在交付能力、行业专业知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一些企业不能或不敢接“大单”,缺少较大的国际客户资源。(2)高端人才缺乏。现有人才的知识结构与外包业务严重不对接。具有文化对接和语言能力、通晓有关程序语言与外包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缺乏。(3)交易成本较高,运行机制不畅,发展环境有待改善。产业链不完善,缺少统一公共的信息平台。知识产权保护仍需进一步加强,在法律的细化与实施方面也有待完善。
基于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的现状,专家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建议,主要有:(1)加强载体建设,重点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尽快建立服务外包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注重信息服务,建立专门的信息网络。做好对外宣传推介的方案设计和具体工作,形成良好的氛围。加快品牌企业发展,增强承接外包能力。(2)强化人才引进和培养,全力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首先是现有大专院校中开设复合型专业,如:外语+计算机+智能、外语+计算机+媒体、外语+计算机+设计、外语+计算机+信息、外语+计算机+建模、外语+计算机基础等。其次是引进国外培训机构,特别是发包方所在国家的培训机构,了解发包方国家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并接受语言训练等。再次是鼓励社会各类培训机构开展单项适用技能和课程培训。(3)支持服务外包企业进行资本运作扩大规模。目前,中国的服务外包企业处于成长期,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股份制企业或者民营企业,资金积累少,申请银行贷款能力较差,投融资方面困难较大。这也是我国目前服务外包业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投融资渠道少,资金短缺,缺乏配套资金的支持严重影响了该行业的发展。因此,应积极引导国内外风险投资流向服务外包企业,大力支持大中型服务外包企业的资产重组、收购兼并和海内外上市。(4)引导服务外包企业走由内而外发展国际服务外包的路径,这是加快发展我国承接服务外包过程的理想路径。如江苏省社科院张远朋研究员具体指出,对于中国正在成长中的服务外包企业,应该先从国内巨大的消费市场起步,争取机会锤炼自己,渐渐掌握国际企业运营经验,进而曲线进入国际市场。实际运营中表现为首先承接来自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业务,再由它们推荐给总部,进而推动它们将亚太或全球的业务转至中国。(5)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积极调整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条例与政策,出台保护专利、保护客户知识产权的相关法规,成立专门的机构,监督并强化保护知识产权的执行力度,及时解决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法律纠纷。2007年,商务部已在全国50个城市设立了“知识产权举报投诉中心”,对知识产权方面的举报投诉及咨询服务进行集中受理,要充分发挥这些中心的作用,并联合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提高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同时,加大执法力度,有效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