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论文_刘丽伟, 李影

大庆市中医医院 黑龙江 大庆 163000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以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7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案不同,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针灸联合西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由于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给予针灸联合西药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对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更具有优势。

【关键词】针灸;西药;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功能

缺血性脑血管病在临床上尤为常见,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在相关研究中发现,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为患者脑部血管发生了供血障碍,进而导致患者的大脑某一区域内出现缺血、缺氧现状,并致使患者出现脑组织缺血坏死的现象。以往,临床上均是以采用药物的方式进行治疗,但单纯地使用药物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联合针灸治疗,可进一步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1]。为此,以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就行如下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7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均经临床诊断证实;②年龄在45岁以上;③对本次研究目的和方法知晓,并自愿参与其中。

排除标准:①心、肝、肾功能不全者;②神经性疾病、恶性肿瘤者;③合并全身性传染疾病者;④严重并发症者;⑤不配合研究者。

按治疗方案不同,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8例,男女比例为20/18,年龄区间47-76岁,中位年龄为(61.5±14.5)岁;观察组:38例,男女比例为19/19,年龄区间为45-77岁,中位年龄为(61.0±16.0)岁。利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均衡性显著,呈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血栓通注射液(丽珠集团利民制药厂生产;国药准字:Z44020285;规格:2ml:70mg),静脉注射2-5mL,并用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对其进行稀释后使用,连续治疗2周为1个疗程。

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1)主穴:手阳明经穴、足阳明经穴;辅穴:太阳穴、少阳经穴;头部取四神聪穴、运动区、百合穴;上肢取肩髎穴、手三里学、肩髃穴、外关穴、合谷穴、曲池穴、后溪穴、阳池穴等;下肢取髀关穴、悬钟穴、环跳穴、足三里穴、风市穴、太冲穴、陵泉穴;(2)针灸方法:对毫针进行常规消毒,并采用单式手法,进针得气之后,均匀地提插、捻转,留针30min,以患者出现酸胀、麻木为度。1次/d,持续进行2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与判断标准

利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表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进行评分。患者得分越低,表明缺损程度越轻。

评定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基本治愈:患者NIHSS评分减少90%以上,病残程度为0级;显效:NIHSS评分减少61%-90%,病残程度为1-2级;有效:NIHSS评分减少31%-60%,病残程度为3级;无效:未达到上述指标者。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整理,计量资料以( )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以X2检验。以P<0.05为有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对比

如下表1所示: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NIHSS评分对比

治疗后,对照组 NIHSS评分为(8.85±2.23),观察组 NIHSS评分为(4.76±2.58),两组数据对比,结果呈t=7.393,P =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症患者在临床治疗后,仍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侧支循环现象,预后不甚良好。基于此,临床上必须要采取有效的药物治疗,以改善患者的脑组织血液循环,并促使患者的脑细胞修复和再生,并积极改善患者的预后。以往,临床上均是采用药物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但是单独对患者实施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单纯依靠药物治疗,疗效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应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针灸的方式进行治疗。

从中医的角度上来讲,缺血性脑血管属于“中风”范畴,其发病机制为患者气虚血瘀,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应以“补气活血”为主要治疗原则。据此,选择适当的穴位,采用针灸的方式,以舒经通络、降低患者的脑血管阻力,进而增加患者脑部血管的血流量,可进一步减轻患者的神经缺损程度,改善患者的预后[2-3]。

本次研究结果也充分表明: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症患者给予针灸联合西药疗法,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高达97.37%,且患者的NIHSS评分为(4.76±2.58),两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症患者给予针灸联合西药疗法,进一步改善了患者的神经缺损程度,提高了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马振合.针灸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15,(30):14-15.

[2]牛琦云.血栓通注射液辅以针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作用观察[J].中国执业药师,2017,14(10):26-28.

[3]赵云杰.早期针刺联合中药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及对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上海针灸杂志, 2018, 37(6):619-622.

论文作者:刘丽伟, 李影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2

标签:;  ;  ;  ;  ;  ;  ;  ;  

针灸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论文_刘丽伟, 李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