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流行语介入学生作文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流行语论文,学生作文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之后,社会生活异彩纷呈,汉语词(语)汇也不断地发展、变化,呈现出瞬息万变的特点,几乎每隔数年,就会有一批词语成为社会流行语——一些旧词逐渐被赋予新的含义,出现许多新造词语,港台词语、外来词语大量渗入以及市井俚语俗语的活跃等等。而今一些社会流行语又通过影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多种途径,开始逐步走入学生的生活,在学生的作文、周记、日记中经常发现这样的语言。
一、社会流行语介入学生作文的几种表现
1、网络用语、港台词语及外来词语的大量渗入。如“伊妹儿”“潜水”等网络用语,“三光电子”“摩登”“比萨饼”等外来音译词语,甚至出现"party""beautiful""CD"等等直接引用的外文原词,以及一些港台常用词语,如不说“漂亮”,而说“酷”,说“靓”“帅”,不说组织“讨论会”,而说组织“沙龙”等等。
这些网络用语、港台词语以及外来词语渗入到作文中来,有的是出于表现现实生活发展的实际需要,出于表义的需要,有的则纯粹是满足他们求新求异的心理需要。
2、改变原有词语的语言色彩,使语言运用的意义改变。由于新时期人们观念的发展变化,新学科、新知识的不断涌现,大量新造词语也就应运而生,“打工妹”“克隆”“生态”等社会流行语也在学生作文中时有表现,同时一些专业术语在作文中使用的范围也被扩大,或作为另一色彩被引用,如“脑筋一时未转过弯来”,学生往往称之为“惯性作用太大”,“再做一个一模一样的小船”,学生称之为“再克隆一个小船”,这些词语的扩展使用,往往能增加词语的内涵,丰富作文语言的表现力。
3、一些传统用语学生以调侃的心态引入作文,使之成为“戏谑语”,一些市井俚语俗语和广告语在作文中的引用和套用,如“挨宰”“侃大山”等俚语俗语的引用,以及“我们一直在努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等广告语的时有出现等等。这些社会流行语本来有其固定的使用规范,但学生在作文中却通过超常的使用,使它们产生了新的色彩。
二、社会流行语介入学生作文的原因
大量的社会流行语能够介入学生作文,学生喜欢运用,我们认为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
1、对“创新”思想的片面理解和对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抵触情绪,增强了学生吸收社会流行语的愿望。由于不少学生甚至教师对“创新”思想缺乏本质的了解,他们往往把作文语言上的不同于传统表达的样式,视为一种艺术,视为语言表达上的创新。另一方面,现今的中学词汇和语法的教学又往往过分侧重于对语言的“静态”分析,过分苛求于句式的完整和表达的周密,学生对汉语的规范性表达产生抵触情绪,当他们广泛接触到社会流行语之后,一股“清新感”扑面而来,因而对社会流行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喜欢采纳并在作文中积极运用。
2、影视文化、网络文学的兴起和当代浓厚英文学习氛围的影响。随着影视文化、网络文学的兴起,它们在丰富文学样式的同时也带来了词汇、语法的变异。这不仅符合学生追求时效性的个性,而且也符合学生在心理上有自己的一片“领地”的要求。再一个方面,当今几乎所有学校都非常重视英语学习,在这一浓厚“‘英文氛围”的影响下,学生的写作语言往往也自觉不自觉地会受英文表述习惯的影响,其中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英文直译词和英文原词直接介入作文,如“礼拜六,我们为XX同学举办了一个生日party”,以及较多“译文句式”的使用。
3、社会流行语大量介入学生作文,反映了学生的趋时求异的心理。一方面,社会在向前发展,语言也跟随着发展,学生与社会交往面的拓宽,途径的多样,他们需要一些社会流行语来充实自己的学习生活,跟上时代的步伐,以满足他们不断成长的需要。另一方面,中学生特定的年龄阶段的求异心理,也使他们有时会为追求语言形式上生动形象的美感,或心理上追求新颖奇巧的新鲜感以及为显示自己能跟上潮流的时代感,他们都会有意无意地在作文中引入社会流行语。
三、大量社会流行语介入学生作文的利弊
“有文采”,是好作文在语言上的一个要求,语言“有文采”主要表现为用语生动、自然活泼,词语丰富、运用自如,句式多样、灵活舒展,意境深远,善用多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等等。一篇文章虽然不可能字字珠玑,但能做到有几个“亮点”,确实为文章增色不少。从这个角度来看,部分社会流行语进入学生作文,确实可使文章语言形象生动,值得玩味。有的增强文章内涵,富有哲理,有的诙谐幽默,富有活力。
1、一些专业术语、广告语以及传统用语等被学生赋予新的内涵,引入作文,不仅增强语言表现力,而且使文章语言内涵丰富,回味无穷。如把广告语“我们一直在努力”引入作文,就展示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天天去早请示,晚汇报”这种本来含有庄严感的政治用语,在作文中引用,也产生了一种诙谐幽默的效果。
2、一些英文原词或原句直接介入文章,使用得恰当,也能使人觉得清新可爱,有的还造成节奏和谐,让人产生丰富联想。如有学生描述外国人不远万里,远渡重洋来到故宫博物院观赏中国历史文物的情景,描写排队购票的外国人队伍时用了一句“just like the Great Wall(像长城一样)”,此句的引用在他的作文中与其立意(反思我国人对博物馆的态度)不仅和谐,还使人浮想联翩。
3、有些社会流行语,学生引入作文,很大程度上是作为学生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学生以之表述心志。比如学生常对崇敬的人会来一句“世界因你而精彩”,这种引用可以说是一种语言艺术,取得千言万语无法言明的效果。受网络文学风格影响,学生作文中许多词汇意义也得到了拓展和延伸,构词造句别具一格,作文中充满奇特的想象,段落的处理也显得有新意,这在客观上确实对孩子创造力的开发产生了很大益处。
当然,由于一些学生的辨别力不强,他们对大量社会流行语并不能有明确的理性认识,有的只有本着好奇和模仿的愿望,良莠不分,一味接纳。因而,大量的社会流行语进入作文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已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学生对明知违反语言运用规则的用语也不愿纠正,甚至有意为“标新立异”而出错,或以调侃心态,大量地戏谑语言,致使语言表达粗俗化,不中不西。如“他这个野人,这次考试居然囊括各科第一”,“野人”在这里却是指学习刻苦认真、成绩优秀的学生。又如有一段文字,“我不会用哲人的眼光去审视挫折,我只为自己的坚强而自豪。人生本来beautiful,何必整日sad,就让痛苦和忧愁go away吧。”这段文字,显然是为“文采”和“个性”而进行的文字游戏,它不仅不能表达效果,反而给人以一种不伦不类和矫揉造作之感。
2、把他人的“废物”捡来当时髦,视一些品位低俗的社会流行语为“新潮”,片面求异,以为“求异”就是有“个性”,如用“恐龙”来称呼相貌丑的同学,开口“哇塞”,闭口“真爽”,这种种表现,不仅造成学生的不良思想倾向,而且一定程度上为不规范的语言推波助澜。
3、一些报刊杂志、影视以及网页往往不顾社会、道德或审美的因素,纯粹以猎奇的内容、荒诞的用语来刺激群众,使社会流行语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对没有明确是非观念的中学生来说,这些用语十分“刺激”“新鲜”,因而学生深受其害。这些社会流行语不仅对作文用语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可能影响他们的是非观、价值观。
四、规范作文中的社会流行语
写作是学生生活的反映,写作语言不能一味拒绝社会流行语,但对社会流行语完全吸收,那也是一种莫大的危害。因此,我们一方面大力提倡恰到好处地引用生活中鲜活的社会流行语,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对学生作文中的社会流行语仔细考察,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表情达意,从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人们的审美感受等多种角度出发来全面认识社会流行语,力求使学生能自觉抵制粗俗化的社会流行语。下面谈几点我们的思考:
1、从文章中具体的社会流行语入手,建立社会流行语的使用档案。被学生引入作文的社会流行语往往是学生生活中使用较为普遍、有一定的代表性的流行语,对这些社会流行用语,我们主要从社会、道德和审美的因素来具体剖析,力求使学生了解其基本内涵和一般使用的范围以及程度,并配以典型的使用例句。同时多方查找资料,逐步收集、整理,建立社会流行语的规范使用档案,供学生参考,力争使学生做到具体借鉴时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作文中不恰当使用的社会流行语,我们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属于学生认识不清的指导他们辨析,属于学生戏谑求异心理的,指导他们认识到危害。
2、根据文章整体表情达意的需要,谨慎地引入社会流行语。社会流行语的引入,归根到底是以文章能有较好的可理解性,能取得良好地表达效果为根本。文章语言的全部价值在于传达思想,表情达意,借入社会流行用语也是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决定的。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其语言的好坏首先取决它是否较好地完成了表情达意的任务,而要做到这一点,语言首先要“规范、简明、连贯、得体”,在此基础上,方可进一步追求文章语言的“有文采”、“有个性特征”以及“生动形象”等等。如果是为了显示个性而大量使用新潮词语甚至粗俗俚语,则不仅不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而且还会因“采”害意。
3、对新词语的引用以规范化的表述为准则。在作文中我们明确要求,已有统一规范的词语,除非出于修辞效果的需要,或由于现有词语难以表达的原因,一般不提倡使用“另创”的新词新语,更不提倡对同一事物使用不同的词语形式,不能纯粹为求个“洋味”,而给人以高深感和神秘感,更不能一味为追求“标新立异”,而使文章语言似通非通,佶屈聱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