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语文,是植根泥土的浪漫守望——对话著名特级教师、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王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清华大学论文,泥土论文,语文论文,著名论文,青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记者:王老师,您好,您的“青春语文”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以说成了语文教改一面耀眼的旗帜。当初您为什么会提出“青春语文”这个理念? 王君:说实在的,“青春语文”教学理念的提出,来自于我在教改过程中的诸多困惑。 由于时代的飞速发展,一些负面因素使语文教学大环境不断异化和恶化,让我在教改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经历“沉浮”和“碰壁”,迫使我重新思考语文教学的功能和价值。 学校里的“教学生态环境”让语文老师颇为被动。虽然我们常说“语数外”,似乎语文天经地义排在其他学科的前面,但实质上,语文在所有学科中的真实地位越来越尴尬。真正霸占了学生时间的,是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甚至历史、地理这些学科。为什么?因为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不能“速成”,而在“应试教育”的功利环境下,其他任何学科都有可能比语文更能“速夺”考分。因此,语文早就成了后宫中失了宠的正宫娘娘,有尊号却没有真正的待遇,有待遇(考试分值还算最多吧)却得不到急于求成的学生的“真爱”:老师逼得急了,就复习一下;逼得不急,就干脆将它打入“冷宫”。在应试的竞争中,学生们不得不“现实”“功利”啊,与其在很难迅速产生“实效”的语文上消磨时间,还不如多背一点政治、历史,不如多做几道数学题来得实惠!在这样一种生态环境中,语文学科能找到生存的肥沃土壤吗? 记者:我也当过数年中学语文教师,对此深有体会。语文教学,也包括其他学科的教学,看似与社会无关,好像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其实是不可能的。 王君:是的,社会的审美变异让语文老师孤独。没有人会否认当今整个社会潮流的急功近利和喧嚣浮躁了。大多数人的审美已告别“观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通俗、直观、简单、便捷”成了他们选择的标准。快餐文化大行其道,学生对经典文化却隔膜日深。少年“写手们”愤世嫉俗、并不出色的表达可以占据学生的书桌,忧郁阴冷的幻想可以轻易博得学生的眼泪,游戏在网络上盛行……我们的语文课却前所未有的孤立:冰心让学生们觉得太干净不刺激,鲁迅让学生们觉得莫名其妙不可理喻,曹雪芹让学生们觉得琐碎不惊险,苏东坡让学生们觉得根本就是傻帽一个……在快餐文化、泡沫文化、时尚文化面前,经典文化变得不堪一击,而我们的语文教师在这样的夹缝中怎么可能长袖善舞呢? 记者:学生身上的问题也不是一日两日养成的。现在的学生,从小就被套上了“应试”这个“紧箍咒”,在面对激烈的学业竞争外,哪里还有更多的时间用在经典文化的浸润上?现在的生活环境与我们那一代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独生子女大多从小就养尊处优,没有勤奋刻苦的思想,怎么舒适怎么来。加之我们一些老师教育观念没有及时更新,教材、教法等不能与现在的孩子及时“对接”,所以他们就选择更为轻松的“快餐文化”。 王君:我们的语文教学自身也的确存在许多问题:教学内容单薄,教学模式单调,检测形式单一,考试方式死板。教材虽然不断在改,但远远还不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新课标颁布了,但本质上没有改变的评价制度让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只能“两条腿走路”,一条腿应付“应试”,一条腿应付教改,走得苦不堪言。可以快速生效的“题海战术”依旧在顽固地销蚀着学生的学习热情,似有似无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对语文的热情渐行渐远……而这些,都让我的语文“教学情绪”时好时坏。 记者:是不是这个时候特别希望能改变这个局面? 王君:是啊,位卑未敢忘忧国。语文和我,都渴望涅槃。我虽然不能改变这个社会,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通过自己脚踏实地而富有诗意的努力,通过改变自身的语文教学的小环境,进而影响社会语文学习的大气候。 我要追求的语文教学改革,不仅仅是教学方法层面上的改革,而更应该表达出一种高昂进取的生活态度,展现出一种诗意蓬勃的生存状态,折射出一种单纯却丰富的生命抉择。只有当语文教与学的状态呈现为一种美好的生命状态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走出教改过程中的各种困境,从而开拓新的境界。 记者:凭我对“青春语文”的理解,您是想通过创造一种青春活泼、富有创意、激发学生同时也激发教师的生命力的语文课堂,来对抗、取代沉闷呆滞、刻板守旧、师生都身心疲惫的语文课堂? 王君:可以这么说吧!所谓“青春语文”,其本质就是通过激活语文自身的生命力等手段,使语文教学过程保持青春状态,进而为学生和教师创造、保持、享受整个人生的青春状态(即幸福人生)作准备。 记者:它的基点还是语文,不是政治课,不是思品课。但它也不局限于语言文字的训练,不局限于“应试”,它要为学生,也为教师今后的人生幸福奠基。 王君:当然!语文课首要的,是要有“语文味”。“青春语文”还是语文,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是“青春语文”的一般目标。除此而外,它还有自己的特殊目标。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青春语文”的一级目标是通过激活语文自身的生命力等手段,使语文教学过程保持青春状态。 记者:在您的理解中,需要具备哪些元素的语文课堂才是“青春课堂”呢? 王君: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教学过程的青春状态,首先必须是充满语文味的状态,而激活语文自身的生命力,是获得语文味的重要手段。 其次要有激情。深圳程少堂老师曾说过:“语文课堂既可能是地狱,也可能是天堂。有激情的课堂就是天堂,没有激情的课堂就是地狱。”“青春语文”是充满激情的语文,它既关注教师教学情感的激发和保持,更关注对学生语文学习热情的激发和保持,同时让教师和学生都在这个过程中享受精神与情感发育的欢乐。 再次是灵动。真正的青春都是灵动的。“青春语文”要求无论是教与学的宏观方面还是微观方面,都是活泼而不呆板的,是富于变化的,是充满青春的不断成长、不断超越的冲动的。“青春语文”不排除教和学的模式,但是反对模式化;“青春语文”反对教和学中的匠气十足,提倡匠心独运。没有灵动,就没有匠心独运。 “青春语文”的一个重要元素是创新。青春意味着成长和超越。语文教学要富有青春状态,要培养青春之人,就必须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无论是语文教育观念还是教学方法,都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探索语文教学新的天地,而且,这种创新是没有终点的。 青春课堂是自信的课堂。自信是青春的风帆。语文教学要保持青春状态,就是要培养和保持教和学双方的自信心,敢于质疑,敢于挑战。“青春语文”反对教师跪着教书、膜拜权威、迷信教参,呼唤教师的教学个性和教育个性,反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坐井观天,盲从附和,呼唤学生在语文这一片壮美的土地上舒展自己健康、向上的青春个性。 当然,“青春语文”还应该是浪漫的,富有诗意,充满幻想。我们常说“诗意地栖居”,这也是倡导“青春语文”的一个重要目的。诗意的语文是教学过程中天人合一的过程,具体说就是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灵生活等方面高度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必定创造出一种诗意,一种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这样的要素还有很多,它们都是美好的“青春”所必备的要素,我把它“移植”到语文教学之中,就是想要表达出语文教学的一种人性化的追求。 记者:这样的语文课堂,正是我们许多人所向往的。 王君:“青春语文”的二级目标,是要为学生创造、保持、享受整个人生的青春状态(即幸福人生)作准备。“青春语文”必须最迅速、最真诚地回到教学的原点:尊重人、关怀人,让每一个学生的人性在青春语文的课堂上得到保护和释放。“青春语文”向学生发出的第一个号召是:我用我的眼睛观察,我用我的头脑思考,我用我的语言表达。在这个绽放着民主、开放、激情的青春花园里,学生的心灵将得到抚慰,心智将获得解放,学生的个性将被鼓励张扬。因此,学生面对缤纷多彩的大千世界一定会焕发出一种活泼的生命力,经历了“青春语文”学习的学生一定更有能力凭借“青春语文”的浮力而畅游生活的海洋。 记者: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教师也同样得以历练与提升。 王君:对!我们常说“教学相长”,就包含了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意思。语文教师应该是教师群体中的幸福者。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最是妖娆多姿风华绝代。走进语文,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比任何学科都更为激动人心的生命画卷,我们能够比其他学科的老师看到更多的生命永葆青春状态的奇迹:良好的人生态度和艺术化的生活方式所造就的迷人的生命画卷——那些自我关怀和关怀他人的强健灵魂,那些从容优游、专注好奇、情趣丰富的生活艺术家,那些具有独立意识、独立价值判断能力的公民,那些不忧不惧、乐观大度的自足的君子,那些能够把握自我、超越自我进而改造环境的现代人……这些,就应该是语文教师的青春形象。 因此,日日洗礼于“青春语文”的教师,更有机会成为这样的一种人:他博览群书,学识广博;他人性丰满,精神强健;他兴趣广泛,热爱生活。在他看来,教育的终极目标不仅仅是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有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让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同时都保持人性的纯真和完美。这也是“青春语文”的三级目标:为教师创造、保持、享受整个人生的青春状态(即幸福人生)作准备。 记者:在“青春语文”课堂上,年龄已不是青春的标志。 王君:我要说的是,青春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哪怕你已经白发苍苍,只要你热爱生活,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你就永远拥有青春。所以,在我的理念中,“青春语文”应该接近现阶段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它将以建设健康蓬勃的生命状态为目的,以和谐、民主、鲜活、灵动、扎实、创新的语文教学艺术为手段,让语文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完成青春生命的体验,实现青春生命的价值的过程。这种对青春生命的体验、生成与建构将不断铸造永远充满青春活力的灵魂,让语文教育焕发青春活力,并无限延伸学生与教师的青春期。 记者:这种理想的“青春语文”,您是如何落实到课堂中的? 王君:通过多年的探索,我认为,“青春语文”要落实的话,必须要有四个方面的意识。 一是要有咬文嚼字的文本意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语文教学直奔浮华,文本成了课堂上蜻蜓点水的驿站,文字成了可有可无的装点。各种各样的包装让语文萎缩了本性,成了时尚和流俗,多媒体等五色斑澜的非语文手段长驱直入,招摇大旗,各占山头。热热闹闹之中,“语文”却缄默了,万马齐喑,“语”何以堪?“文”何以堪?语文教学回归文本、扎根于文字,应是语文教师的第一追求。 二是要有平等和谐的对话意识。随着“对话”理念的登堂入室,语文教学也出现了新一波的混乱和恐慌。教师话语权的主动与被动丧失、学生对话方式的专制与散漫、对话内容的主题迷失、对话结果的华而不实等等问题,让语文界又大呼“狼”来了。我们当然没有必要太惶恐,更不必做时尚理论的墙头草。我们应该坚信,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是语文教学的起点。语文教学为学生服务,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翁。 三是要有飞扬灵动的创新意识。“语文教学要正本清源”的厉声一喝,让不少青年教师在改革与创新的路上走得战战兢兢,一步三回头。我个人认为,谨小慎微固然会不出差错,但永远开辟不出瑰丽的语文境界。在现今的语文课堂上,创新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学生不喜欢语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学手段太单调,教学方式太老土,教学内容太陈旧。我以为,没有创新,语文教学的改革依旧不过是死水微澜。创新或许是语文教学的“险道”,但也是语文教学的必经之途。当然,创新不是发明“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新名词,不是创造华而不实的新理念,不是搞劳民伤财而无实质效果的“花架子”,而是真正能让语文课堂“青春”起来、让师生在语文课堂上“幸福”起来的新办法、新手段、新举措。 四是要有返璞归真的规律意识。优秀的语文课各有各的美点,各有各的巧点,这就是语文的魅力所在,也是它的规律所在。比如,纯朗诵课可以以朗诵带动对字词的理解,用最简练拙朴的手段激活学生的情感,达到教学目标,就是对语文教学规律的把握。又如,文言文教学中可以以课文为“小型根据地”,让独立的课文学习各自形成一个小小的“教学磁场”,以此在某一个侧面上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痼疾。再如,班级语文学习制度的建立可以像魏书生老师那样,根据本地学生的特点而引导学生真正地进入“自学层面”,并把这种自学制度化、规律化。令人惋惜的是,在这个方面的探索上,魏书生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高度。在他之后,我们几乎没有看到在培养和管理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上更成功的经验了。 语文教学有其内在的规律,我们要从各个角度去探索语文教学的规律。对规律的追求应该是语文人的终身追求,切不可任意胡来,搞些新花样来折腾语文。 记者:“青春语文”的一个重要元素是创新,您在不同层面都提到“创新”这个词,您平时的语文课堂是如何创新的? 王君:我在“我的青春语文观”中提出“‘青春语文’的五个追求”,就是我平时在课堂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几大创新的办法,一是在富有个性的文本解读中创新,二是在新颖独特的课堂设计中创新,三是在灵活扎实的语言品味中创新,四是在真诚迅捷的学情应变中创新,五是在把握语文学习规律和健全语文学习制度中创新。这些在我的书中都有详细的案例。 记者:听过您的课或看过您的著作的老师和学生都知道,您上课喜欢打破语文课常规的授课状态,而总是以新颖的构思、勇敢的尝试把学生深深吸引,您是怎么做到的? 王君:有句话不是说“无限风光在险峰”嘛!我不甘心于按部就班地传授知识,不满足于亦步亦趋面对“应试”。语文课堂不仅源源不断地赋予我灵感和创造力,更为重要的是,它像一个变幻无穷的魔术师,不断地生产出让我迷醉也让我困惑的绮丽画面,催促我反思,催生出一个又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创意。例如,在上蒲松龄的《狼》的时候,我以两幅错误的“屠夫杀狼图”,让学生辨图改错,使文言文的学习变成了有趣的游戏;在上《驿路梨花》的时候,我以问号中的小茅屋提挈起了整堂课的速读比赛,课堂讨论便意趣横生精彩迭出;学习《济南的冬天》时我们竞选济南的形象代表;《中国石拱桥》则以桥梁设计师的竞标夺标组织全课……这些方法确如春风吹皱了一池春水,让我在一次又一次扣人心弦的比赛中获得了成功,也让我享受到语文教学的浪漫之美。 记者:您的课堂上是不是常有脱离您当初预设的情况发生? 王君:这种情况常有,而这,有时恰恰是课堂成功的标志。 有一次我上《我的叔叔于勒》和《麦琪的礼物》小说对比课,它就深刻地影响了我对语文的理解,促成了我新的教学追求,成了我教学科研的转折点。 面对《我的叔叔于勒》和《麦琪的礼物》这样两篇内容和思想都极具分量的小说,我删繁就简,举重若轻,只提了一个问题切入教学。我说:“同学们,走进两篇小说,走进菲利普夫妇和吉姆夫妇的生活,我们会发现有那么多的相同和不同。你们能跨越时空、跨越心灵的鸿沟,对这两对夫妇进行多角度的比较吗?” 我请一位同学做现场“主持人”,然后,悄悄坐在最后一排,欣赏,品味,记录,必要时也点拨参与。那天的讨论让我非常满意。 然而,一个小女孩很自信地站起来发言。她说:“请老师和同学们不要忘记一个很重要的细节,菲利普夫妇的女儿都已经二十八岁了,而德拉的丈夫吉姆才二十三岁。这个年龄说明什么?说明菲利普夫妇已经历了生活的太多沧桑与磨难,而吉姆夫妇可能还是新婚,还沉浸在对爱情的幻想中。如果我们站在这个背景下去重新审视两个故事,我认为结果会完全不同。” 一石激起千层浪,诗意的热烈被打破了,课堂讨论在我还未回过神时迅速进入了另一个层面。 “我一直不好意思说,我觉得我的妈妈就像那位菲利普夫人,唠叨、琐碎、庸俗,有时还很尖刻,但我觉得大多数时候她还是一位好妈妈。” “菲利普夫人也有她的可爱之处。她辛苦持家,相夫教子,忍受贫寒,最后连一点可怜的希望也无情地破灭,她难道没有权利暴跳如雷,没有权利指责、躲避吗?” “吉姆夫妇二十岁出头的年龄,还刚跨进生活的大门。他们没有孩子,没有太多家务,没有经历过多的艰辛。如果他们也有一个嫁不出去的女儿,如果他们也曾承受财产被瓜分之苦,在圣诞节的前夜,他们还会拥有那样动人的故事吗?” “我们不能以现代读者养尊处优的身份去俯视菲利普夫妇和吉姆夫妇。实际上,他们拥有的截然不同的两段人生决定了这两对夫妇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讲台前围满了学生。他们神采飞扬,激情四溢,眼睛里闪烁着要与我探讨人生的强烈欲望。虽然我有些狼狈、被动,但我要给这堂课打一百分,我为自己塑造的这群学生而骄傲。孩子们那么自由、开放和民主,他们稚气而又神气地独立面对文本,自觉地搭建起了语文与生活的桥梁,他们的思维时而“旁逸斜出”,时而“一枝红杏出墙来”,更多的时候则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他们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问题出课堂,这不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语文课的至高至美境界吗? 这堂有点“另类”的语文课自然地成了我语文教学生涯中难忘的生命体验,但真正认识到它的价值,是在将近两年之后遇到程少堂老师的《荷花淀》、郭初阳老师的《愚公移山》、干国祥的《斑羚飞渡》这些更为“另类”的课之后。于我而言,这是一次关键的转折——从对教学技巧的沉迷进入到对文本的解读和对课堂模式的深入思考。这一系列“非常规语文课”成了我研究的推进器,也算是我的“语文人生”呈现出分水岭状态的一块纪念碑吧!尽管这些“另类课”还处在探索的初级阶段,且因步法“怪异”而不断遭遇质疑,但我依然深怀“敬畏”。他们是一群弄潮儿,出没于语文的鲸波万仞之中,争先鼓勇,溯迎而上。他们激情澎湃大刀阔斧边破边立的精神让人顿生敬仰之情。在这些“另类创新课”的背后,是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视野,以及因着语文而迸发的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而我还没有实力去冲击这些“文化语文”“深度语文”等等必须个人的素质要到达一定高度之后才能演绎出来的语文课。当我“小桥流水”式的精巧撞上“大江东去”般的深度和威猛时,我又一次看到博大精深的语文俯瞰着我这个长江边上的小小丫头,映照出我这个纤纤弱女子的憔悴容颜。 正是这种敬畏,让我拥有了重新审视语文和构建自我的忘我学习:我不再沉迷于“课堂点子库”的美誉,而是一头扎进了各种理论书籍中。我不再满足于天天忙忙碌碌沉溺于日常教学的细节和轰轰烈烈的语文活动,而是重读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叶圣陶,再看于漪、钱梦龙、魏书生……这些鲜活的榜样们教会我去研究学生,反思语文,深入教学。我又一次感觉到我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因为,从此以后,我的语文,也开始自觉地朝着思想更深处漫溯了。我就像一名朝圣一般的登山者,朝着梦想中的语文珠峰攀登,绝不,绝不停止! 记者: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都能像您一样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不断刷新自己创造的纪录,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大有希望了。说实在的,我们许多教师,不是不想变革,而是有太多的现实束缚了他们的手脚,比如“应试”就是一根巨大的绳索。您是如何处理好教学改革和“应试”的关系的? 王君:其实,本质上说,这两者并非势如水火。现在的评价,包括学校内部、校与校之间以及社会评价确有片面之处,没有考试成绩就没有一切,这也是导致教育诸多问题的重要根源之一。在这种评价机制没有根本健全之前,没有考试成绩,我们也没有底气和自信去和老师们交流我们的教学理念。 但是,照我的理解,所谓优异的考试成绩,只不过是日常优质课堂能力培养的一种外显或物化,是学生深度生活在激情洋溢的语文生活中所必然达到的结果。如果能实现这个目标,那么,学生应对考试我想应该是绰绰有余的。青春课堂不仅能给学生带来优异的成绩,而且能为他们未来的生活构筑幸福之堤! 记者:生活中您是个什么样的人? 王君:我是个“活在语文课中”的人,每一天的语文课会“严重”地影响着我的心情。如果今天的课有意思,我就会感觉生活是阳光明媚的。反之,我就要去做一些调整和改善。每一天的语文课的质量成了衡量我生活质量的一把重要标尺。 其实,我并非一个工作狂。除了喜欢上语文课,我还痴迷很多其他事情:我喜欢体育锻炼,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长跑;我喜欢时装,学生们还曾经专门研究过“昭君”牌服装;我爱好交谊舞,碰上好搭档也能臭美几下子;我喜欢写作,总乐此不疲地像打扮自己一样涂抹与教学有关或者无关的文字…… 但是,这些爱好给予我的乐趣,似乎都不如上了一节好课那样纯粹和持久。我很难想象,如果有一天我告别讲台了,我还能在哪里寻找这种快乐之源。 记者:是什么促成您对语文、对学生、对课堂的这种热爱? 王君:这可能与我的生活经历有关。我在重庆綦江这个小县城平民聚居的一条街上长大,父母都是破产小厂的工人,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少有热爱学习的。中学时代几乎方方面面都乏善可陈的丑小鸭一般的我,在进入中文系之后,在做了语文老师之后,却突然全身充满了破茧为蝶的勇气和力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语文课,把我引领进了生活的大门,并且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平凡女孩儿生命的尊严和快乐。这种尊严和快乐的获得是从一堂堂公开课开始的。朋友们戏称我为“赛课专业户”“得奖专业户”。这些公开课让你在不知不觉中签署了自己教学的“质量保证书”:如果你曾经登上过教学艺术的高峰,那么,在“家常课”上,习惯会促使你孜孜不倦、兴趣盎然地去成就课堂的厚重和精彩。是语文,磨砺了我生命的韧度。是语文,提升了我生命的热度。是语文,昭示了我生命的高度。是语文,提炼了我生命的纯度。是语文,拓展了我生命的宽度。我爱语文,我爱学生,我的人生故事,必须、也只能由我的语文课来述说! 记者:您对“青春语文”课堂孜孜不倦的追求,会给广大语文教师带来非同一般的启迪!谢谢您!青春中文是一款植根于土壤中的浪漫手表--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著名特殊教师王骏的对话_王君论文
青春中文是一款植根于土壤中的浪漫手表--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著名特殊教师王骏的对话_王君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