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理论教学的几点措施_旧民主主义革命论文

高中历史理论教学的几点措施_旧民主主义革命论文

关于高中历史理论教学的几点做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做法论文,理论论文,高中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高考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和中学现用新教材中理论性知识的比重不断增大,高中历史理论教学对中学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却往往有束手无策之感。为此,笔者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作一介绍,供大家参考。

一、贯彻基本原理

中学教材虽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编写的依据,但并没有将有关原理直接引进教材,这就要求我们挖掘教材思想深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彻到教学中去,特别是理论教学中去。要做好这一工作,具体应做到三步:第一步,备课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备进去”,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穿于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的设计中去。以中国近代史的《鸦片战争》为例,其教学设计中就要涉及到下述原理:①事物的发生有其必然性;②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③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第二步,讲课时把基本原理“讲进去”,即把基本原理与具体史实有机地结合起来。仍以《鸦片战争》为例,教师通过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其必然性因素和偶然性因素,并认识二者的关系;通过鸦片战争中方战败原因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腐朽的封建主义无法战胜新兴的资本主义;通过对新思潮萌发原因的分析使学生加深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解。第三步,课堂练习要把基本原理“练进去”,即要考查学生对这些原理的应用能力。把学生在听讲中已经接受的原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途径之一就是抓好课堂练习,因而课堂练习的设计工作尤为重要,老师要尽量选择那些史论结合得好的题目,只要留心积累资料,题目的选择工作是不难做到的。

二、讲清一些基本概念和一些基本理论

高中历史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基本概念,而对其中的大部分,教材本身并未作出解释,老师在教学中如果忽视它们的话,将使学生对这些概念难以形成清晰、深入的认识,也就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与这些概念相关的理论。以“旧民主主义革命”为例,它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学生理解掌握了这一概念就容易解决以下问题:①为什么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②为什么辛亥革命是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③为什么五四运动能促成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④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等。

除这些基本概念之外,一些基本理论知识教材虽有所涉及但并未作针对性系统性阐述,对此我们认为应作适当补充讲述,以增加学生掌握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中对中国无产阶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及成因都作了集中论述,而对中国农民阶级就没有这样的内容,这就需要把以下这段理论引入课堂教学中去:“农民阶级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是劳动者,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它有反抗剥削、压迫,要求平等自由的革命性;另一方面,它又是小生产者,落后的小生产不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具有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分散性,它无法克服自身在思想上(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理论)、政治上(提不出科学的革命纲领)、组织上(无法克服宗派主义倾向和保持内部团结)的弱点,农民阶级的这种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决定了他们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理解、掌握了这段论述之后,学生就能比较全面地认识在太平天国运动等事件中农民阶级的种种表现了,在遇到有关理论性题目时也有了应答的基础。

三、加强语言修养,增强理论讲述的生动性

历史理论教学对语言的要求是很高的,不仅要准确得体,逻辑严密,而且还要做到生动灵活,富有感染力。通过教学实践我们知道,不同教师讲授同一内容会因为不同的语言素质导致迥然不同的教学效果,有的老师讲课语言生动、深入浅出,学生听来便觉轻松输快,而有的老师讲课语言枯燥,平铺直叙,学生接受起来便味同嚼蜡。那么怎样才能增强理论教学的生动性呢?这就需要我们加强语言修养,摸索出适应具体内容的、较为灵活的讲述方式,譬如把打比方应用到课堂教学里,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洋务派将西方科技嫁接于腐朽的封建制度的肌体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可以比喻为“鲜花插到石头(喻其僵化顽固)上,缺乏必需的水分和养料,必然走向凋谢和枯萎,显然还不如把鲜花插到牛粪上的效果呢!”显然,生动的讲述,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可以打这样一个比方,生动活泼的讲述就像是鲜嫩松软的水果,而呆板的讲述就像是坚硬、干涩的压缩饼干,也许两者营养相同,但前者人见人爱,后者人见人畏。

四、据史立论,循循善诱,水到渠成

史论的得出是建立在史料的基础上的,离开史料,史论将成为无本之木。史与论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要求我们在课堂理论教学中要史论结合、据史立论。例如,在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六、七十年代列强对中国侵略时,为了使学生认识到这段时间列强虽未发动大的侵华战争,但它们通过经济、政治等侵略方式仍加剧了对中国的侵略,且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较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有进一步加深,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史论结合的教学过程:①总理衙门的设立——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②赫德操纵海关管理权——进一步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③该时期外国进口商品,中国出口原料呈增长趋势——中国进一步沦为列强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④赫德递交《局外旁观论》、蒲安臣出访欧美——进一步干涉中国的内政外交。讲到这里,不仅令学生自然而然认识到列强侵华的加剧程度,而且还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得出这样的结论:列强侵华仍以打开中国市场、掠夺中国原料为主要目的,实际是两次鸦片战争时期侵华目标的进一步落实。这种据史立论的讲述方式使史、论融为一体,一个个史实便不再是孤立的了,而是一个以论为纲,互相之间存在必然联系的有机整体。

五、挖掘难点疑点,当堂解决,少留遗患

目前,中学教材理论部分内容不仅份量增大了,而且深度也有明显的增加,不少内容在学生掌握过程中容易形成难点疑点,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尽其所能地把它们挖掘出来,以便在课堂讲解时有针对性,“当堂解剖”,以减轻学生课后复习的负担。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中的几个问题:①洋务派对外国侵略势力妥协并与之勾结,而在洋务运动中又以“勤远略”为自己实践活动的目标,两种表现自相矛盾吗?为什么?②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既宣传民族主义思想,又在对外政策中明确规定“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其活动前后一致吗?怎样认识?类似的问题不胜枚举,不去挖掘它们,只会照本宣科,就使我们的讲解停留于表面,缺乏在具体问题讲解上应有的深度和密度,也使我们不能从容面对自己在讲解中遇到的新问题和从容应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总之,中学历史课本上所提供的史实是有限的,而以这些史实为基础进行的理论探讨是没有止境的。因此,我们的理论教学是一个大有可为的领域,我们只有尽其所能去探索,去挖掘,才能获取更多的真知灼见,只有勤于实践勇于开拓,才能探寻到更多有效的“传道授业”的途径。

标签:;  ;  ;  ;  

高中历史理论教学的几点措施_旧民主主义革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