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庭教育论文,调查报告论文,中小学生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919(2006)05 —0036—08
以往的教育学著作中,通常把家庭教育理解为长辈主要是父母对于子女的批评、指导、培养和管理等活动。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家庭教育的概念和内涵正在发生变化。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如艾娃(Avery)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家庭内部的事情,是对家庭成员进行家庭中的角色与责任的教育,以使每个人承担自己的义务,保证家庭的和睦。80年代后期,美国学者如达翎(Darling)更倾向于把家庭生活教育当成全面提升人的生活水平与生活素质的手段,指出家庭生活教育就是“透过个人与家庭其各层面环境资源间的互动状况,来保存及改善人类生活品质。”1998年,我国学者马和民等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指出:“若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考察,家庭教育既指在家庭中进行的教育,又指家庭环境因素所产生的教育功能。前者指的是受教育者在家庭中所受到的由其家庭成员(不论长幼,但主要是指父母)施予的自觉或非自觉的、经验性的或有意识的、有形的或无形的等多种水平上的影响;后者则指家庭诸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的社会背景和生活方式)对受教育者产生的‘隐性’影响。”运用教育社会学的理论,我们把家庭教育界定为家庭生活诸因素影响子女身心发展的活动,并参照中外学者关于家庭教育要素的观点制定了家庭教育评价指标,包括家庭人际关系、家庭生活条件、家庭生活方式、家长道德素质、家长文化素质、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教育目标、家庭教育内容、家庭教育方法、家庭教育策略等。
一、调查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本项调查将调查对象的范围设定为上海的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家长。我们在上海抽取三所初级中学和两所小学,学校的分布有中心城区和近郊。
本课题综合运用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座谈讨论、对策论证等方法。家长样本是在学生样本中按照整群分层的方法抽取的,采取判断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样本。问卷调查共发放家长问卷883份,收回有效问卷776份,有效回收率为88%。为了确保调查材料的真实可靠,我们借鉴了目前美国教育研究中盛行的三角互证法。全部问卷数据利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析类型主要为频数分析和多变量的交叉分析。经测定,这套问卷内部一致性的信度系数α=0.88,重测信度系数γ=0.91,测试的效果良好。
二、调查的主要结果
(一)中小学生家庭生活的基本情况
美国教育学家雷克特曾指出:“不仅语言、民族习惯、社会经验、个性品德、技能技巧,甚至知识的大部分均来源于家庭,许多教育和学习的事实都发生在家庭之中。”现在的中小学生虽然在全日制学校里学习,学习任务非常重,但是,在家庭中仍然占2/3的大多数时间,所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每个家庭的条件不一样,对于孩子成长的各种资源有差别,这些对于中小学生的成长是否具有关键性的影响,是我们这次调查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1.寄养现象和交流不对待现象增多
在本次调查中,有84.4%家庭的子女与父母共同生活,有17%的家庭由祖父母、亲戚、朋友或父母单方培养。许多研究显示,任何爱与教育都无法与父母相比,父母是不可替代的。这种生活方式所产生的不健全的爱与教育对于青少年成长是不利的,这种结论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同。
家庭生活的稳定和谐对于保证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以及心理人格发育都有良好的作用。因此,在本次研究中对于学生父母关系做了专门调查。与结婚之前相比,小学生家长夫妻感情变得更好的占28.8%,没有变化的占61.6%,更为不好的占9.6%,中学生家长则分别是28.9%、58.9%、12.2%。总体来说,本次调查中,学生父母之间的感情是相对稳定的,中学生父母感情比结婚前差的人数比小学生父母略多。
父母与子女交流对于孩子情绪稳定、健康很有帮助。本次调查发现,与子女随时沟通的家长占61.1%,经常沟通的占28%。在控制性别、年级变量前后的卡方比较都证明,家长在这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别。调查发现,高年级学生更了解其父母的工作情况(如做何种工作、在何处工作)。小学生没有“非常了解”的,中学就达到40.3%,“较多了解”的小学生在小学调查总数383人中只有五年级和六年级各1人,到中学九年级达到21.4%,“完全不知”的小学生占多半(50.2%),到了中学大为减少,七年级只有1人,九年级1个也没有。这些数据说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大多是单向的,存在沟通不对等现象。孩子小时关注他人的意识相当少,家长对孩子这方面缺乏重视和要求。而父母对孩子绝大多数是关注的,在孩子生病、考试、心情不好时,父母往往给予特别的关照。
2.教育投入在家庭生活总开支中占很大比例
2002年中国统计教育学会对中国城镇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小学生家庭教育支出每年6,231元,占总体生活消费支出的34.2%,初中生教育支出每年8,025元,占整体生活支出的44.3%,教育投资是家庭消费的重头戏,并且呈上升趋势。
本次对上海的调查情况是:相对于当地的生活条件,贫困家庭占少数,为7%,中等收入家庭占77.4%,富裕家庭占12.8%。回答在过去的一年中用于这个孩子的教育费用,包括交给学校的学杂费、参加社会学习班费用、各种文具和参考书、报刊等,不含购电脑费,1,000元以下的小学生占17.9%,中学生占9.3%;1,000~5,000元之间的小学生占76.7%,中学生占75.9%;5,000元以上的小学生占5.4%,中学生占14.7%。相比较而言,小学生的教育投资要比中学生高,这是因为,用于启蒙教育和特长培养在小学生中更有市场,中学生日常学习任务较重,其他学习相对减少。控制家长学历和教育投资进行比较后,发现具有显相关(X2=44.933,P<0.001),多数家长投资在2,000~5,000元,学历高的父母投入更多,大学本科及以上家长教育投资在10,000元以上的占81.8%。
在过去的一年当中,没有为孩子订阅报刊的小学生占3.2%,比中学生少4.1个百分点,1~2种的小学生占39.7%、中学生占43.2%;3~4种的小学生占37.9%、中学生占40.1%;5~7种的小学生占15.2%、中学生占7.3%;8种以上的小学生占3.9%、中学生占2.1%。无论如何,绝大多数家庭都在为孩子订报刊,力尽所能地为孩子创造学习条件。
期望理论显示: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该公式表明,假如一个人把目标的价值看得越大,估计能实现的概率越高,激发的动机也就越强烈。为了有效地激发动机,必须处理好期望的高低与子女身心特征的关系。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残酷的淘汰,只有优秀的人才能占据竞争的上风。处在这样一个变革时期,家长或多或少地对自己的前途缺乏安全感。他们往往会将自身的焦虑转化为对子女前途的期望,从而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智育投资。
3.家庭生活随意性大,家长进取意识薄弱
生活方式对中小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环境可以塑造人,特别是对于成长发育期的青少年。从小由环境养成的品格习惯在以后的成人阶段很难改正,家长生活方式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从给孩子零用钱上可以看出家长对孩子管教的方式与程度,从来不给、极少给的家长占少数,根据需要给的家长占大多数,为70.1%。现在家庭教育比较重视从各个方面塑造孩子的习惯与品德。经常清扫卫生的家庭占84.7%,95.4%的家庭能够与邻居保持中等以上的交往程度,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能力是有利的。
然而,节假日家人一起娱乐较多的仅占23.7%,闲暇时间用于读书学习的家长占26.2%,用于娱乐的占很大比例,为52.2%,比前一项高出26个百分点。许多上海的家庭过着安逸的生活,进取精神不够,不少人满足上海大都市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优越感。孩子升学不成问题,据上海市教委的统计预测,在上海,要录取的大学生数大于应界高中毕业生人数,存在负增长现象。他们将来上大学也不愿意离开上海,要么自费出国。这些因素对孩子进取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培养存在不利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情况
1.家庭教育责任观念增强,品德教育升温
教育观念是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决定因素。与中国传统观念相比,现代父母教育观念有了不少的变化。适应时代发展和青少年成长需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要做出积极的努力。本次调查显示,当前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很重视子女成才,教育目标锁定在生存与发展上,90.5%的家长不同意“把孩子交给学校老师自己就没有教育的责任了”的观点,重视亲职、亲子教育。
当前,许多家长已经认识到未来社会竞争加剧对人才素质全面发展的需求,对品德教育更为重视,强调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比例在五个选择中最高,占69.9%,对学生品德教育“从不关心”的为零,前几年重智轻德的现象有了明显改观。对不同年级家长分析发现了差异(X2=26.763,P=0.001),低年级家长更关心孩子品德,高年级随着学习压力的加大,对于“小时学文化,长大学做人”更认同。对品德的重视程度比前几年有了进步,在调查中,认为树大自然直,让孩子自由成长的仅占2.3%。
希望孩子将来具有雷锋那样的一心为公品质的占63.3%,而无所谓的占27.5%,不希望的占10.2%,两项相加有37.7%之多。这与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有关,但是这种状况发生在中小学生品德教育中必须引起重视。
表1 家长对于有关家庭教育说法和做法的态度 单位:%
对家庭教育的说法和做法 非常赞成 比较赞成 无意见 不太赞成 很不赞成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理论和方法7 1819.448.6 6.9
已经过时,应该批判和抛弃
教师和家长都应认真学习家庭教育 38.9 47.7 11 1.6
1
知识,参与研究家庭教育问题
国家或特区应当制定专门的《家庭 22.3 45.2 27.34.1
1.1
教育法》,规范对家庭教育的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孩子只有考上好的 3044.2 8.7 15.4 2
中学、大学才有前途
现在的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和知识28.5 52.3 14.24.3
0.6
技能上有许多优点,家长应向孩子学习
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生活指导、 33.4 49.6 10 6.1
0.8
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指导、 30.1 45.7 12.510.8 1
促进孩子学业成绩优良
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品德指导、 38.2 48.9
8.53.8
0.8
保证孩子的思想品德优良
从表1可以看出现代家庭对中国优秀教育传统的认同、对文化反哺的认同。传统的亲子关系受到挑战。比之10年前有了不小的变化,并喻型文化传承方式即两代人相互学习的模式正成为现代亲子互动关系的主导。家庭教育也从知识型教育转向素质教育。2.家庭教育内容增多,投入加大
现代家庭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家庭在教育中的任务也加重了,家长投入学习教育知识的时间明显增多。调查发现,小学生家长用10小时学习的最多,比例占32%,没有不学习的。
对不同学历家长的分析比较发现,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家长更重视孩子的功课,其他方面无显著差别。现在的家长对孩子每年所学各门课程的进度大多是了解的,对子女教育参与程度很高。数据显示,中学生家长不知道的占0.2%,不太知道的占6.8%,知道一半左右的占12%,多数知道的占52.8%,全都知道的占28.2%,后两项合计为81%,小学生家长分别为0、5.3%、9.9%、53%和31.4%。
表2 家长教育子女活动中投入时间、精力情况 单位:%
各种教育事项 从不关心 较少关心 中等
经常关心 非常关心
道德品质教育
小学
0 1.4
5.337.1 56.2
中学
0.4
4.1
15.8
44.6 35.1
学校功课辅导
小学
1.1
4.6
18.8
48.8 32.3
中学
1.7
5.8
15.7
39.9 37
兴趣特长培养
小学
1.1
12.1 36.2
32.3 18.4
中学
1.7
13.5 25.6
37.2 22
体育保健锻炼
小学
7 13.2 35.6
33.1 17.4
中学
1.9
15.6 28.2
33.6 20.7
心理健康问题
小学
1.8
8.1
24.7
41.7 23.7
中学
2.3
7.7
16.2
40.2 33.6
日常生活指导
小学
0 4.9
20.5
45.9 28.6
中学
1.5
3.9
16 44.8 33.8
对孩子人际交往能力有所关注。当问到有没有指导孩子学习与人交往(包括正确对待异性同学)的道理时,“没有”的占2.7%,“极少如此”的占8.7%,“中等程度”的占24.5%,“基本如此”的占39%,“总是如此”的占25.1%。当问及家长有没有根据家庭生活情景对孩子进行教育(如来客人时要孩子讲礼貌、看电视剧时一起评价人物、节假日同孩子一起做家务等)时,回答没有的占 0.7%,极少的占4.6%,中等程度的占20.6%,基本如此的占42.6%,总是如此的占31.6%。说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随时随地都不会放松。
在家庭中家长大多能做到以身作则。家长有错要不要在孩子面前承认?在调查中发现,与几年前相比有了明显进步,总是改正的家长占94%,同时发现,高年级学生家长和低年级学生家长不存在明显差异(X2=12.683,P>0.05)。
3.家庭教育方法比较理性,然而大包大揽现象仍突出
现在的家长在孩子身上投入的精力是他们父母一代不能比的,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小学生每天上学接送是必不可少的。相对来说,小学低年级学生父母对子女的掌控程度比高年级高,存在包揽现象,表现在学习参与、时间分配、交友和生活起居上(见表3)。
表3 父母对孩子以下几方面情况的了解程度表 单位:%
孩子情况 不了解
不太了解中等比较了解 非常了解
小学中学 小学
中学
小学 中学
小学
中学
小学
中学
孩子生活方面的理想追求 2.9 2.7
10.7
12.0
21.1 24.0
47.5
46.3
17.5
15.1
孩子经常交往的朋友情况 1.8 0.8
8.112.0
15.9 21.7
48.1
46.1
26.1
19.2
孩子崇拜的明星的姓名
16.412.1 25.4
19.8
19.3 19.3
22.5
30.4
16.4
18.5
孩子的数学、语文、外语 0.0 0.4
1.40.85.3
7.937.1
41.0
56.2
49.7
等主要科目的学习成绩
孩子的历史、地理、体育、
5.8 2.3
9.410.0
17.6 25.9
45.3
41.5
21.9
20.3
音乐等一般科目的成绩
孩子在学校课余活动 4.6 2.7
12.0
11.3
18.7 25.4
44.2
40.8
20.5
19.8
(学习以外的活动)的情况
中国的独生子女家庭,在学习上对孩子进行认真、细致的指导,帮助完成作业甚至陪读,使孩子变得依赖性强,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活上父母包办一切,有求必应。北京教科研究院对200名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56.5%的孩子是父母给挑选穿的衣服,49%的孩子是父母给倒掉洗脚水。上海也曾对1500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51.9%的学生长期由家长整理生活和学习用品,74.4%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离开父母便束手无策。在有些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不许孩子玩耍,不许孩子参加集体活动,限制孩子的娱乐生活,使独生子女完全生活在父母的控制与左右之中,仅仅在单调的学习空间里成长。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发出这样的告诫:“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使子女遭到毁灭。”对孩子过分的关心、呵护,使孩子没有经历过任何的挫折和困难,实际上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会导致严重的人格障碍。父母过多地参与子女问题的解决,表现为过度关心,过度照顾,过多干涉,有的父母本着“防患于未然”的原则,对孩子的许多行为都严格限制,横加干涉,这实际上剥夺了孩子学习独立做人、独立解决问题和锻炼意志的机会。
关于教育氛围,本次调查发现,在中小学家庭中存在有益的民主气氛,然而,尊重孩子还不是普遍现象。当问及决定孩子重要事情时,征求意见的占绝大多数,为93.6%,从不或极少征求意见的占6.4%。在与孩子交谈时,大部分家长自然和气,只有很少家长(1.4%)非常严肃。但在发挥家长权威,严厉惩罚孩子不听话的占31.6%,虽是少数,但比例不低,还有27.3%持无所谓态度。运用多重LOGISTIC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不同意严惩的家长受孩子性别影响,女生家长为多;而同意严惩的家长更多受年级影响,高年级家长为多,因为家长考虑到,如果孩子年龄太小,不能完全理解家长的用意,这种教育效果会不理想。详细情况见表4。
表4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运用的方法情况 单位:%
家庭教育方法 从来不用 较少运用中等
经常运用 总是运用
小学
中学
小学
中学
小学
中学
小学
中学
小学
中学
给孩子讲解道理 1.40.04.64.313.1
11.4
58.7
48.6
22.3
35.7
给孩子讲述案例 3.92.119.4
13.1
25.1
25.5
41 43.6
10.6
15.8
给孩子做出榜样 2.51.28.510.8
24.7
22.4
47 44.7
17.3
20.9
表扬、奖励孩子 2.11.512.1
10.7
24.6
27.0
50 40.9
11.1
19.7
批评、惩罚孩子 8.28.727.6
29.5
33.3
32.1
26.2
21.4
4.78.1
制定家规约束孩子26.1
24.9
28.3
28.7
27.2
22.6
14.1
16.2
4.37.6
鼓励孩子发表意见2.11.58.25.920.0
20.4
49.3
43.8
20.4
28.4
全家一起开会商议13.3
5.119.4
17.7
30.5
25.5
27.2
32.3
9.719.4
4.家庭教育策略趋于科学化,物质教育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常言道家有家风,家长的处事方式大多在孩子那里有一定的传承意义。家长的处境、情绪与遇事态度会影响家庭气氛和孩子心理,我们在这方面作了针对家长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态度的调查发现,家长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基本了解(88.8%),有信心的占绝大多数(93.1%)。当问到“如果您自己在单位裁员时被迫离职回家(失业),您会怎么办?”时,“感到愤怒,准备报复”的占0.2%,“同上司辩论,争取留下”的占3.1%,“回家休息,听天由命”的占5%,“到处求情,争取帮助”的占1.7%,“参加培训,寻求新的就业机会”的占82%,选择“其他”的占8.1%,说明大多数家长能够正确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制度改革,理性看待提高个人素质对于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这种平和心态对于家庭生活和教育子女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是否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竞争和挫折,是当前“4050人员”可能面对的问题,也是当前一些中小学生家长必须面对的问题。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在本次调查中,最近三年(累计)参加过进修学习的家长,完全没有的占32.6%,占总数的1/3,参加过一个月以内的离岗(专门)学习的占16%,三个月以上业余学习的占36.4%,一个月以上到半年以内的离岗(专门)学习的占4.2%,半年以上的离岗(专门)学习的占10.5%,后四项合计占67.4%,看来,大多数家长都是重视自身素质提高的,这既有利于家长工作的顺利和保持家庭生活稳定,对于孩子学会经历逆境、迎接挑战、奋发向上、努力学习无不具有榜样和示范作用。在具体的教育策略中,对于近年来青少年学业负担加重的问题,多数家长是关注的(88.7%)。
多数家长不采用物质教育的方式,但物质激励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在回答因没有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就用多给钱或物的方式表示关心时,不赞成的小学生家长占90.1%,中学生家长占90%。在控制变量前后的卡方检验都证明,是否赞成这种做法的家长不受学生性别与年级的影响。当问及为了鼓励孩子继续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通常家长会采取的措施时,按事先许诺给一些钱的占3.6%,给孩子买文具/书籍的占11.4%,强调考试重要性的占14.3%,与孩子商量保持好成绩的对策的占39.9%,仅表示高兴,相信孩子能力的占31%,中学生家长此项指标分别为9.3%、13.9%、16.2%、39.6%和21%。
三、加强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开放性、创造性要求未来人才素质的全面发展。当前,家庭教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与时代同步,家长的教养观念发生了变化,家庭教育在整体教育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家长大多强调科学教养观念,亲子关系更融洽,对子女的期望值较高,家教方式更民主,智力教育成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且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多了几分急功近利的浮躁,加之传统观念仍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广大家长,致使当前家长教养观念充满了理性与非理性的、功利与理想的冲突与选择。我们对加强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对策建议如下:
第一,尊重是促进人品格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健康的孩子应该有一个完整的人格,父母必须把孩子当作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人来对待,绝不能把他们视为私有财产或实现自己设定目标的工具。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模仿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父母的言语行为、文化素养、兴趣爱好以及父母之间的感情关系都对子女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儿女辈的人格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健康素质。适度的关爱使中小学生得到积极的情感和内心体验,适度的尊重则会规正其品格形成的成长轨迹。
第二,家庭教育要善始善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长期性。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受到来自外界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作为教育对象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塑性很强,他们的思想、目标和兴趣都不稳定。因此,家长不仅要有科学的教子思想,还应该自觉克服教子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培养坚定的教育意志。家长应该把对孩子的爱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做到爱之有道,严之合理。在家庭生活中,家长的情绪和行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子女。
第三,家庭教育要有合理的价值取向。家庭教育应有一个十分明确合理的价值取向,坚持科学精神、理性精神、民族精神、人文精神。家长应该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对他们进行一些科学、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让他们学习掌握一些基础知识,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我们所要做的是多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不是某一方面的片面发展。家长进行的教育不应是“超前教育”,更不是“定向教育”或“智力教育”。面对升学、就业的压力,家长应有一种平淡平静的心态。家庭教育保持合理的、民主的、宽容的态度,去掉过多的功利目的和色彩,多一点引导,少一点干预;多一点冷静,少一点急躁;多一些自然,少一些功利。
第四,明确家庭教育的内容。家庭教育的内容很广泛,涉及知识、思想、品德、生理、心理、生活、技能等诸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思想品德和生活技能方面的内容,这是我国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和成功之处。不能擅自扩大家庭教育的范畴,尤其不宜把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内容和任务转移到家庭来完成,家庭教育虽有知识方面的教育,但实质上是生活常识,而学科性的知识教育主要在学校完成。当然,家庭也要做一些配合性的工作,督促子女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家庭条件许可的话,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子女巩固和扩充知识,着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学习的方法和思路上。家庭教育首先是培养性的教育,其次才是矫正式的教育。
第五,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以身作则,创建和睦和谐、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孩子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缺乏教育意识,我行我素,不考虑对孩子的影响,只知道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不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终日沉迷于麻将、酗酒等不良嗜好中;或者动不动就吵架,致使家庭气氛紧张。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不要以为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议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孩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六,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自我教育。正如联合国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先生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自我教育是孩子真正走向成功的教育形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孩子认识自我,利用自我,形成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自我。一切外在的客体实施的教育只有“转换”成受教育者自身的教育才能有效果。
家庭教育有着其他教育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如家庭教育和家庭生活的统一性使家庭教育永远具有连续性和渗透性。家长对子女的深刻了解和爱,使家庭教育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感染性。青少年的生活态度、个性习惯、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以及情感模式、生活作风等,很多都是在家庭中被复制出来的。在这方面,任何教育机关都取代不了家庭的作用,也难以与家庭影响相抗衡。实践证明,许多杰出人才的成功无不与良好的家庭教育息息相关,而从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来看,其中也都存在着家庭的不良因素影响。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能否健康成长。
收稿日期:2006—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