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期概念发生的研究方法_婴儿期论文

关于婴儿期概念发生的研究方法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概念论文,发生论文,婴儿期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心理研究

摘要 本文介绍了测查婴儿期概念发生的两种主要方法:知觉辨认法和习惯化/去习惯化法;并较详细地描述了这两类方法的设计思路、具体使用程序及不同的测查角度;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这两类方法的使用对于进一步了解人类个体概念的起源及个体概念形成的机制等问题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视觉辨认 习惯化/去习惯化 概念发生 分类 知觉分析机制

关于个体概念形成和发展的研究已有较长的历史,而且至今仍是心理学领域中的前沿性课题。但长期以来,这方面的研究更多地是集中在个体产生言语以后的各年龄段上,并认为言语的发生和发展是个体概念发生的重要先决条件。那么,在儿童尚未出现言语的时候是否就完全没有概念呢?个体最初的概念形式是什么样的?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这些问题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家所感兴趣的内容。进入60年代,特别是70年代以后,随着各种现代化研究手段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使对上述问题的探讨得以实现,而且将研究个体概念发生和发展的年龄段一下子提前至婴儿期。这方面的研究方法主要可概括为下述两大方面:

一、知觉辨认(Perceptual Discrimination)

在婴儿期主要使用的是视觉辨认。

用视觉辨认研究概念发生的第一个设计思路是:同时在婴儿眼前呈现两种不同的视觉刺激,如果婴儿更倾向于注视其中的一个,就说明婴儿可以知觉到两刺激之间的区别,并对一个产生偏好。而对事物差别的感知和认识,是分类能力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恰当的分类又是与概念发展密切相联系的。

按照这个思路,Robert Fants(1961)设计了测查婴儿期视觉辨认的装置。这种装置是一个具有观察功能的小屋,让处于觉醒状态的婴儿平躺在屋中小床上,在婴儿可注视到的头顶上方呈现不同的刺激物,观察者通过小屋顶部的窥测孔,记录婴儿注视物体所用的时间。Fants给1~15周的婴儿呈现了人脸照片、牛眼图及画有无规则图案的圆盘,并记录在一分钟内婴儿对不同刺激所注视的时间。结果表明,3个月的婴儿就可以从其它图形中区分出母亲面孔的照片,并对其表现出偏好;5~7个月的婴儿可以在其它不同刺激中辩认出差别。继Fants之后,不少儿童心理学家运用视觉偏爱的方法对不同周龄或月龄的婴儿的视觉辨认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较为一致的结果,即3个月的婴儿已具有分辨简单形状刺激的能力。

视觉辨认研究方法的第二个设计思路是,先给婴儿呈现并让其实际接触几种不同的刺激物,隔一段时间后,再呈现与先前所呈现的刺激物在本质特点上相同,但在某些具体特征上有些区别的刺激,观察婴儿的反应。如果婴儿对第二次所呈现的刺激物的反应与第一次的反应类似,说明婴儿不仅具有分辨刺激的能力,而且还具有简单的归类能力。

Friedman(1972)根据上述思路对6个月的婴儿进行了测查。在测查中,第一次呈现的刺激物是绒毛熊、园形小摇鼓和小塑料球;第二次呈现的是绒毛猫,方型小摇鼓和大塑料球。结果发现,在第一次对绒毛熊表现偏好的儿童,在第二次物体呈现后对绒毛猫也表现偏好,具体表现为注视的时间长、注视时有抓取的动作倾向以及在实际接触刺激物时的动作模式与第一次时的相同,对另外两种刺激物的反应情况一样。这表明,虽然婴儿并未见过或实际操作过第二类刺激物,但能通过简单的知觉分类将来见过的东西归为已知类别,并对此做出恰当的反应。

二、习惯化/去习惯化(Habituation/Dishabituation)

习惯化/去习惯化的方法是用来了解尚处于前言语阶段的婴儿是否具有分类能力以及是如何进行分类的一个极其有效的技术手段。习惯化是指随着一种刺激的持续呈现,被试对刺激的反应水平逐渐降低的表现;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以后,由于一种新刺激的引入,被试的反应水平再度提高的表现。

(一)习惯化/去习惯化的具体范式

在刺激呈现一段时间以后,当婴儿的注视时间明显地少于开始时注视的时间,并下降至原来注视时间的50%时,则可认为对该刺激形成了习惯化;这时呈现新的刺激,如果注视时间与前一时刻相比突然上升,且上升的幅度显著,则可认为此时去习惯化发生。有研究表明,出生仅2天的婴儿就可形成视知觉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Friedman,1972;Slater,Earle,Morison & Rose 1985)。

研究者们并给出了描述习惯化/去习惯化的曲型曲线(见图一)。

图1表明了婴儿对视觉刺激所形成的习惯化及去习惯化的情况,说明婴儿不仅能区分两种不同的刺激,而且对先前呈现的刺激能记忆,这为分类的进行创造了条件。

○——在习惯化阶段对熟悉刺激注视的时间

△——在形成习惯化后对新刺激注视的时间

图一 习惯化/去习惯化曲线图

(二)习惯化/去习惯化方法的具体应用 研究者根据习惯化/去习惯化的基本原理,从不同角度测查了婴儿的分类能力——形成概念的初始能力。

1.通过改变在形成习惯化阶段的刺激来测查婴儿的分类能力。

Cohen和Strauss(1979)对出生30周左右的婴儿进行了识别人脸照片的测查。被试被分成两组,用某一个女性成人面孔的照片作初始刺激使第一组婴儿形成习惯化,然后向其呈现另一个女性成人面孔的照片,该组婴儿马上形成去习惯化,注视新刺激的时间大幅度增加。而用来给第二组婴儿形成习惯化的初始刺激是一组女性成人面孔的照片,在婴儿对这一组人面孔照片均达习惯化后,再用某一个陌生女人的面孔照片作为新刺激引入,结果该组婴儿仍保持习惯化,注视的时间没有增加的趋势。研究者认为,这个实验表明,处于前言语阶段的婴儿已能忽略某一张脸与另一张脸在具体特征上的差异,并能了解作为人类成熟女性面孔的某种最本质的特征,进而将形形色色的女性面孔作为同一类刺激去感知和反应。由此推测这一客体在婴儿头脑中已形成具有特定含义的类别。

还有许多其他的类似研究发现,6~7个月的婴儿能比年龄更小的婴儿在相对短的时间里学会对某些物体进行知觉分类(Cohen & Strauss,1979;Cornell,1974;Fagan,1976);3~4个月的婴儿可以根据物体的形状进行分类,而不受物体摆放位置和方向的影响(Caron & Carlson,1979);8~17周的婴儿可以对几何图形的角度的变化形成去习惯化,而对几何图形的旋转角度保持习惯化(Schwarts & Day,1979)等。这表明,2个月的婴儿就有了简单几何体的概念。

2.关于婴儿分类结构的研究

如果说婴儿已具有了简单的分类能力,那么他们是如何完成这种分类的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Posner和Keele(1970).Rosch(1975)和Strauss(1981)等人进一步研究了婴儿的分类过程。他们发现,婴儿在分类时,也象成人一样形成了类别原型(Category,Prototypes)。所谓类别原型,是指对某类别的一种抽象表征(abstract representation),它反映了该类别的最典型的特点,或者它是代表该类别的最好例证。那些与类别原型具有较多共同特征的具体事物,被称为典型的类别例征(typical category examplars),而那些与类别原型具有较少共同特征的事物则被称为非典型的类别例证(atypical category examplars),在这方面的具体研究方法可从Strauss(1981)的研究中看到。Strauss首先让10个月的婴儿对人脸图片形成习惯化,其中作为形成习惯化的刺激材料的人脸图片来自于人脸的类别原型,但又在四个维度(脸的长度、两眼间的距离、鼻子的宽度及鼻子的长度)上表现出与类别原型的差异,在婴儿对这些刺激材料形成习惯化后,给其出示一组类别例证,其中包括类别原型。结果发现,婴儿对人脸的类别原型保持习惯化,虽然在形成习惯化阶段,婴儿从未见过这种类别原型,这种对类别原型的“记忆”模式在对成人期概念形成的研究中也同样被发现(Homa,Cross,Cornell,Goldman & Schwart,1973;Posner & Keell,1970)。Siqueland和Bomba(1983)使用“点图”为材料,发现3~4个月的婴儿也能形成关于“点图”的类别原型;Roberts和Horowitz(1986)发现,当以鸟类典型的类别例证(如:麻雀、知更鸟及鸽子等,作为初始刺激使幼儿形成习惯化时,他们可以形成鸟概念的类别原型;而当以鸟类的非典型的类别例征(如:火鸡、驼鸟或鸡等)作为形成幼儿习惯化的刺激材料时,则不能形成鸟类的类别原型。与幼儿的情况一样,典型的类别例证更易于婴儿形成某类别的定义(Anglin,1977)。上述研究均表明,婴儿对某类事物的基本特点已具抽象、归纳能力,尽管这种抽象和归纳可能尚处于知觉水平,而非真正的思维水平;同时也表明婴儿的分类加工过程与年长儿童和成人具有相似性。

3、关于婴儿颜色分类的研究

已有研究表明,虽然不同的文化对不同颜色的命名不同,但是具有不同文化和语言的人对颜色的实际感知和辨认却表现出相同性(Berlin & Key,1969)。当要求使用不同言语的被试将一些色条分成若干组时,他们的分类结果非常相似,而不管在这些被试所使用的语言中是用11个词汇来描述各种颜色,还是仅用2个词来描述(Heider,1972)。

研究婴儿颜色分类的意义在于,婴儿尚未掌握言语,那么他们对颜色的分类是否与言语能力已发展得相当完善的成人相同呢?Bornstein等人使用习惯化/去习惯化的方法研究了这个问题(Bornstein,Kessen, & Weiskopf,1976)。其具体方法是,首先让4个月的婴儿对相应于480毫微米波长的色条形成习惯化,成人将这种波长的颜色命名为蓝色;然后再给婴儿呈现两种不同的色条,其一比形成习惯化的剌激的波长多30毫微米,为510毫微米波长;其二是比原来的刺激少30毫微米,为450毫微米波长。这两种后习惯化刺激均与标准刺激不同,但是在相反的方向上表现不同。虽然成人认为450毫微米波长的颜色与标准蓝色在浓度上不同,但却仍将其感知为蓝色,因此对它继续保持习惯化;而将具有510毫微米波长的颜色感知为绿色,属不同的颜色种类,对此形成去习惯化。年仅4个月的婴儿对上述两种后习惯化刺激表现出与成人相同的分类反应。这表明,是否具有标志颜色的词汇并不是形成颜色类别的必要条件。

还有研究发现,4个月的婴儿在对各种鸟类形成习惯化后,对飞机形成去习惯化。虽然飞机与鸟类的形体、尤其是在空中飞翔的动作相似(McDonough& Mandler,1991)。此结果表明,婴儿在形成类别时的依据是事物的某些定义特征。

三、婴儿期概念发生研究方法使用的意义

“知觉辨认”,“习惯化/去习惯化”等研究方法的采用,对于揭示人类概念的发生及发展的实质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有利于了解人类个体概念的起源

首先,对于人类个体任何一种认知能力发生的研究都应追溯至刚出生不久的婴儿期,但由于婴儿尚无言语,这使其不能了解测查任务,也不能描述自己的反应,致使有关的研究遇到了很大的障碍。由于上述两种方法的引入,使得研究者不需通过言语就能了解婴儿对刺激的反应,从而使了解婴儿概念发生的想法变成现实。

其次,研究者们所使用的两种测查婴儿概念发生的设计思路均是以分类能力作为主要焦点,这种思路是非常恰当的,个体依据事物特性进行分类的能力是与概念发展水平紧密相关的,且两者相辅相承。了解婴儿期的分类的能力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个体概念发生及发展的某些情况。

2.有利于了解个体概念形成的机制

目前,关于个体概念形成机制有若干理论,其中,Piaget关于概念形成的感知运动发展理论具有较长时间的影响。该理论认为,1岁以内婴儿的很多精力都是用来对物体进行感知运动性分类的,这种分类并非概念性的,概念是感知运动图式的内化,这种转型出现在儿童由感知运动阶段向前运算阶段的过渡期,大约出现在1.5岁左右。

然而,70年代以来关于婴儿期概念发生的研究表明,在Piaget认为还未出现概念性思维(Conceptual thinking)的时候,最初的概念形成已出现了。J·M·Mandler(1988)根据大量关于婴儿期的研究结果,提出了一种关于概念形成的机制——知觉分析机制,用以描述人类个体最初的概念形成方式。知觉分析是指对事物的一种简单的再描述,它常常伴随知觉本身进行,通过知觉分析,主体可将信息重新编码成另一种不同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某些原始的信息被丢弃了,另些原始信息被浓缩后形成意象图式(image-schematic),这种意向图式的初始形式更多是指向物体的空间结构的,这就是婴儿期粗略的概念形式了。用知觉分析可以较好地解释婴儿在习惯化/去习惯化过程中对各类事物分类的内部过程。所以,虽然知觉与概念是对客体的两种不同的加工过程,但两者又有很密切的关系,很难在它们之间划一道截然的分界线,而且可以肯定,在概念发生时,知觉起着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本研究为国家教委博士点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之一。

标签:;  

婴儿期概念发生的研究方法_婴儿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